美国掏空一中原则的历史与现实

8月,美国国会众议长佩洛西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和反复严正交涉,窜访中国台湾地区,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以及美方所做有关承诺,给中美关系造成严重冲击,显著加剧台海紧张局势,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从事前事后有关言论看,美方倒行逆施掏空一个中国原则,却大言不惭称其“一中政策”没有变,甚至贼喊捉贼,倒打一耙甩锅中方,拉帮结派操弄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国际叙事。这种典型的强盗逻辑与霸权心态,充分显示美方对国际秩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公然漠视,对中美关系政治基础的肆意践踏,美国才是台海乃至地区和平稳定的最大破坏者。

一中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席位和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驱逐了台湾当局代表。联合国秘书处法律事务办公室官方法律意见明确指出,“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独立地位”,“台湾当局不享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地位”。这些历史一再表明,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是美国在内的主权国家应遵守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一直以来,台湾问题就是中美关系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就承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但出于扶蒋反共的考虑,美国不仅没有承认新中国,还抛出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朝鲜战争中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试图阻止两岸统一。

到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国正常交往最大的阻碍因素之一。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中,美方就台湾问题和一个中国原则对中方作出郑重承诺。在1972年“上海公报”中,美方明确表示:“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在1978年建交公报中,美方明确表示:“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利坚合众国政府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在1982年“八·一七”公报中,美方明确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发表的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认中国的立场,即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也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

三个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的政治承诺,奠定了双边关系的交往基础,也构成了两国关系的护栏和稳定器。而一个中国原则是三个联合公报的重中之重,是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和基本原则。回顾过去50年交往史,正是由于中美在一中原则上达成共识并始终坚守承诺,才使两国关系历经挫折而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维护中美关系稳定、保持台海风平浪静的定海神针。背弃一中原则,就是毁坏中美关系根基、掀起台海惊涛骇浪的罪魁祸首。回到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和三个联合公报的轨道上来,是本届美国政府展示其基本操守和国家间交往原则、展现与中国和平共处、对中国人民尊重和友好情谊的机会。

美国“一中政策”的发展史是虚化掏空一中原则的集中体现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痛感“失去中国”的美国政客,不愿使台湾地区落入中国共产党之手,就开始在事实上推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中美建交后,美国政府为迎合国内亲台反华势力的政治需要,单方面发展出一套所谓“一中政策”,并且不断往里添加新的内容。最为突出的表现便是在1979年4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

在“与台湾关系法”中,美方打着“协助维持西太平洋之和平、安全与稳定,继续维持美国人民与在台湾人民间之商业、文化及其他关系”的名义,字里行间却是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及美方所做承诺的公然违背,是对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粗暴侵犯,是虚化、掏空一中原则的突出体现。比如,该法以后来者身份对中美建交添加前提条件,提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前途将以和平方式决定的期望,任何以非和平方式决定台湾前途之举都将被视为对西太平洋地区和平与安定的威胁,这种说辞显然是试图单方面篡改中美建交的政治共识,是典型的无中生有。

“与台湾关系法”绕过、修改乃至否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对中国做出的承诺,严重违反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严重动摇了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严重破坏了联合国宪章中关于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原则,也违反了联大第2758号决议确认并为国际社会普遍遵守的一中原则,中方从一开始就不予承认和坚决反对,也从未得到国际社会及任何主权国家的承认,是不具有国际效力的一张废纸。

美国掏空一中原则的本质在于服务新时期对华竞争

一直以来,美方从未认真落实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近年来更是变本加厉,在虚化、掏空、歪曲一个中国原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政治上,美方违背“与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的承诺,纵容支持高官和国会议员频繁上演访台秀,美国驻外大使还多次会见台驻当地所谓“代表”,以各种形式突破美台官方交往限制。作为现任美国国会领导人和第二顺位总统继承人,佩洛西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赴台活动,都是升级美台官方交往的重大政治挑衅,不存在任何妥协和模糊解读的空间。

外交上,美方用“民主对抗威权”叙事操弄国际社会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大搞全球民主峰会拉盟友伙伴挺台,利用乌克兰危机鼓吹防止台湾成为下一个乌克兰,散布联大第2758号决议未解决台湾地位的谬论,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空间”,尤其是多年鼓噪推动台参加世卫大会。美国国务院官网还多次修改“美台关系”事实清单,删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表述等。这一系列动作,无一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无一不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无一不是对台海和平稳定的严重破坏。

美方持续玩火打“台湾牌”,其真实目的在于搞“以台制华”,在长期对华战略竞争中取胜。美方通过不断蚕食踩踏中国大陆对台底线,试图制造既成事实,为进一步加强美台关系大开方便之门;通过不断蚕食踩踏中国大陆对台底线,试图激怒中国大陆做出过激反应,从而美国进可加大军事干预准备、退可制造中国大陆外交和国际舆论危机;通过不断蚕食踩踏中国大陆对台底线,试图制造示范效应,鼓动其他国家效仿,形成全球挺台反华“统一战线”;通过不断蚕食踩踏中国大陆对台底线,试图将台湾打造为对抗中国大陆的战略前沿,持续消耗中国的战略资源和精力,以起到打压、迟滞中国和平发展与国家统一的最终目的。

THE END
1.小太说法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第15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起经历了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正,形成了现在的宪法文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https://m.163.com/dy/article/JIR5I5GG0531TTYW.html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对世界各国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从现实发展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靠法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552377720657378&wfr=spider&for=pc
3.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的张本,但本土化的《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名称的提出却是在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手中总而成之。从中国法律发展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立是伴随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而渐次展开并逐步完成。在近代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4.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 一、绪言 近代以来,民法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法律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自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肇始,我国已有三次大规模的民法典编纂活动,分别是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当然,仅就新中国的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rdlt/sd/2012-09/18/content_1737866.htm
5.宪法宣传周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 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到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2018年修正版,新中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五四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cwNjQyNg==&mid=2247491302&idx=4&sn=740e4a7fc0dc7508708820f2fdb32b1f&chksm=eab21013c3d7113ee28049eb2c6b3be57682c594701eb57a2f9e3969b584529b3ee036d8d0b9&scene=27
6.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五、关系中国民法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结语 引言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讲中国民法学,当然离不开中国民法。无论中国民法或者中国民法学,均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继受而来。 在大陆法系民法学的话语系统中,所谓“继受”一语,特指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决定、采用某个外国的法律制度,为https://www.bjac.org.cn/news/view?id=1280
7.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摘要: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追溯“宪政”的学说史源流,此用语本引自近代日本的译词,经黄遵宪的引介进入中国,最早的重要定义可见诸梁启超有关“立宪君主国政体之简称”的见解,有别于国体的范畴;而严复则明确将立宪与众治相对接,惟http://www.fashuo365.com/FaShuoFengCai/15188.html
8.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200问(二)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是法治经济;同时,市场经济又必须贯穿诚实信用的原则,又是德治经济。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https://www.zzyedu.cn/zzb/2e/26/c650a11814/page.htm
9.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包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解法的本质、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中国法治历史、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等部分,有关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详情如下: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