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曾记否,70年前,旧中国战乱频仍、山河破碎,历经苦难、满目疮痍,国家和民族处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悲惨境地;而如今,中国早已旧貌换新颜,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名列世界前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迎来万丈曙光。

曾记否,70年前,旧中国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命运多舛、颠沛流离,人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凄苦境况;而如今,中国人民早已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享受着殷实幸福的小康生活,作为中国人是多么的自豪和荣光。

曾记否,70年前,旧中国国势衰微、租界林立,饱受欺凌、毫无尊严,中华民族在国际上地位卑下、遭人轻视;而如今,中国早已抛掉“东亚病夫”的帽子,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中国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也是弹指之间,却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我们的祖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自信满怀,我们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幸福安康、意气风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华大地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一、新中国这样走来

1840年至1949年,中华民族在黑暗的深渊中探索了100多年,中国人民在英勇的抗争中奋斗了100多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的轮番侵略和践踏下,“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民族于危亡、救人民于水火,前赴后继、上下求索。多少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又都破灭了;多少道路和方式都尝试了,又都失败了;多少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又都谢幕了……虽一路慷慨一路歌,但终究未能改变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只有五十几名党员,也许没有多少人能够看到它所蕴藏的巨大力量。然而,正是这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给旧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深刻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扭转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不断衰落的命运,迎来了中华民族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光明前景。

“东方风来满眼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人民自此走上了富起来的康庄大道。改革开放的开启好似浩荡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伟大祖国万物复苏,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我们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严峻考验面前,我们不仅稳住了,还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大踏步赶上时代。

“无边光景一时新。”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幕,中国人民奏响了强起来的雄壮乐章。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奋勇前进。

二、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1954年9月的北京,秋风送爽、景色宜人。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多名参会代表齐聚中南海,激情满怀地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同志在会上对新中国未来作了美好的憧憬:“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如今,我们可以告慰先辈:这盛世如您所愿。

辉煌凝结着奋斗的艰辛,成就映射着时代的变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昔日国弱民穷的中国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历史巨变,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

这是新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70年。经过7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总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600多亿元到2018年突破90万亿元大关,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弹一星”、杂交水稻、载人航天、深海探测、C919大飞机、天眼望远镜等重大科技成果振奋人心,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港珠澳大桥等国家工程捷报频传,机场、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网购等引领潮流……一个繁荣昌盛、日新月异的泱泱大国不断向世界呈现出中国精彩。

这是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改善的70年。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成立初到2018年,我国人均GDP从119元增加到64644元,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27.7%和30.1%,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不足100元、50元增加到39251元、14617元。我们告别了商品短缺,扔掉了各种票证,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保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人均预期寿命快速提高,2018年达到77岁,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97.5%下降至1.7%,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是新中国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的70年。我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跨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重大成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创造力和活力竞相迸发,“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动景象成为新时代的社会标识。

这是新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70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178个。中国坚持正确的对外方针和政策,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外交,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还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无论是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还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中国外交的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70年,两万多天,新中国在岁月的年轮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印记,挑战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能,中国历史巨变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世所罕见。生活在这一伟大国度的我们,有幸见证这些奇迹是万分幸福的,亲历这个时代是无比自豪的。

三、历史巨变为何发生

历史的发展有其规律,总是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要弄清楚历史巨变的原因,就要从新中国70年发展进步的内在逻辑中寻找答案。

中国道路是成功密码。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7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道路的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决定了它可以把一切经济政治社会资源都组织调动起来,形成统一意志和力量,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彰显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和独特性。正是笃定沿着这条道路不断前进,中国人民才获得了自信和力量,新中国才创造了旧貌换新颜的人间奇迹。

科学理论是行动指南。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号角和灯塔。我们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指导并富于理论创造精神的政党。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这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指引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才取得一次次胜利,不断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通过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更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对利益关系的调整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给党和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事业前进增添强大动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先后出台了重点改革文件400多个,推出改革方案1900多项,使党和国家各个领域焕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新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

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新中国一路走来,无论是建设和改革时期,还是进入新时代,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实践。比如,枫桥经验的探索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典型样本,小岗村18位农民的“红手印”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江浙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打破了农村传统经济格局,等等。诸如这些源于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构成了新中国历史巨变的伟大生动实践。

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一大幸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取得一切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保证。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结束了100多年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走上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光明大道。中国共产党成立98年特别是新中国70年的历史轨迹清晰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把亿万中国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没有共产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往往是由多个因素合力作用决定的。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底子薄弱的东方大国,能够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也必然是历史和现实、国际和国内、理论和实践多个方面共同发力的结果。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史上,新中国70年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造,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路径。这需要我们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四、彪炳史册的深远影响

历史的进程有多么波澜壮阔,它产生的影响就有多么广泛深远。新中国砥砺前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全球发展的格局和世界历史的走向。

权威声音

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新中国诞生划时代的意义

金冲及(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新中国诞生有很多重大的意义,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要点。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根本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都无从谈起。新中国诞生是全新的出发点,新中国是和旧时代根本不同的新国家新社会。

70年时光,恍若昨日,历历在目。我们回味这段尚带温度的历史时深深感到,中国人民用双手创造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奇迹,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还是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曾经创造了5000多年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却滑到了历史的低谷,陷入了长达100多年的黑暗境地。新中国诞生以及之后70年发展,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不断衰落的历史颓势,迎来了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晰可见。可以说,这70年是彻底改变中国和亿万人民命运的70年,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光彩熠熠的里程碑。

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演绎了一幕幕兴衰成败的历史活剧。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有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产生了悲观情绪,担心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今天,社会主义中国以巨大的发展成就成功续写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恢宏篇章,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昨日辉煌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历经70年春华秋实,新中国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需要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在新征程上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THE END
1.小太说法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第15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起经历了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正,形成了现在的宪法文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https://m.163.com/dy/article/JIR5I5GG0531TTYW.html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对世界各国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从现实发展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靠法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552377720657378&wfr=spider&for=pc
3.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的张本,但本土化的《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名称的提出却是在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手中总而成之。从中国法律发展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立是伴随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而渐次展开并逐步完成。在近代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4.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 一、绪言 近代以来,民法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法律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自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肇始,我国已有三次大规模的民法典编纂活动,分别是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当然,仅就新中国的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rdlt/sd/2012-09/18/content_1737866.htm
5.宪法宣传周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 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到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2018年修正版,新中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五四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cwNjQyNg==&mid=2247491302&idx=4&sn=740e4a7fc0dc7508708820f2fdb32b1f&chksm=eab21013c3d7113ee28049eb2c6b3be57682c594701eb57a2f9e3969b584529b3ee036d8d0b9&scene=27
6.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五、关系中国民法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结语 引言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讲中国民法学,当然离不开中国民法。无论中国民法或者中国民法学,均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继受而来。 在大陆法系民法学的话语系统中,所谓“继受”一语,特指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决定、采用某个外国的法律制度,为https://www.bjac.org.cn/news/view?id=1280
7.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摘要: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追溯“宪政”的学说史源流,此用语本引自近代日本的译词,经黄遵宪的引介进入中国,最早的重要定义可见诸梁启超有关“立宪君主国政体之简称”的见解,有别于国体的范畴;而严复则明确将立宪与众治相对接,惟http://www.fashuo365.com/FaShuoFengCai/15188.html
8.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200问(二)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是法治经济;同时,市场经济又必须贯穿诚实信用的原则,又是德治经济。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https://www.zzyedu.cn/zzb/2e/26/c650a11814/page.htm
9.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包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解法的本质、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中国法治历史、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等部分,有关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详情如下: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