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大16开,160页,邮发代号:2-465

本刊为哲学社会科学重要研究成果的文摘类期刊,学术背景深厚,涵盖面广,强调学术品位,突出问题意识,倡导理论创新,兼及新知趣味。

全年12期,每月20日出版,每期定价30元,全年定价360元(含邮费)。

编委会主任:方军

编委会委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涛王建峰方军

吕薇洲刘倩刘鹏

李琳李文珍李树民

李凌静李潇潇张萍

张跣张云华赵培杰

贺俊莫斌晁天义

梁华薛刚魏长宝

主编:吕薇洲

副主编:

李树民晁天义薛刚

热点聚焦·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百年变革

农民土地问题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

孙乐强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系,原题《农民土地问题与中国道路选择的历史逻辑——透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一个重要维度》,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6期

建党百年来中国社会治理范式的嬗变及启示

张昱滕明君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自《社会建设》2021年3期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的社会政策探索

李迎生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摘自《学术月刊》2021年6期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教育百年

朱永新罗晶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摘自《教育研究》2021年7期

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

宋学勤李青青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分野与贯通: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摘自《社会学研究》2021年4期

特别推荐

世界历史与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

吴晓明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6期

为时代发展贡献哲学智慧

丰子义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摘自《哲学研究》2021年5期

一本与一体:中国社会理论的基础

周飞舟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摘自《社会》2021年4期

前沿

数据成为现代生产要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宋冬林孙尚斌范欣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摘自《经济学家》2021年7期

全息人体数字模型改变生命科学研究

丛斌等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原题《聚焦生命领域三大科学问题,构建全息人体数字模型》,摘自《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7期

学人与学林

赵汀阳《坏世界研究》中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

张盾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社会与哲学学院,原题《政治哲学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评赵汀阳的〈坏世界研究〉》,摘自《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1年2期

现代中国哲学家哲学方法论溯源

高海波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原题《现代中国哲学家哲学方法论溯源及其自觉》,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4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栏目主持:李潇潇)

马克思的主体转换与哲学革命

王清涛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求索》2021年4期

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权力制约与监督的思考

贾丽民赵天淼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中的权力制约与监督——基于马克思〈法兰西内战〉的思考》,摘自《理论探讨》2021年2期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复兴”主题

胡长栓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摘自《中国纪检监察》2021年9期

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职能

宋俭刘力维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关于新时代人民政协凝聚共识职能的若干理论思考》,摘自《江汉论坛》2021年7期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中国实践

刘卓红刘倩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命题的三个维度:内在意蕴、当下形态与实现思路》,摘自《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7期

人工智能时代的虚假自由及其嬗变的可能

刘荣军李书娜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自《学习与实践》2021年6期

“非自由”表象下的中东欧地区民族民粹主义

李宗开张莉作者单位:中共杭州市委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题《在“非自由”的表象下:中东欧地区民族民粹主义的兴起》,摘自《国外社会科学》2021年3期

哲学·宗教学(栏目主持:莫斌)

论哲学诠释学的阐释概念

洪汉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7期

诠释与建构:郭象的人性与仁义之辨

刘国民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原题《诠释与建构——郭象的“人性与仁义之辨”》,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6期

哲学视野中的“物”和“器”与“物理”和“器理”

李伯聪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哲学分析》2021年3期

新的哲学支点:“我行故我在”

陈赟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原题《回归生活与“存在论的换位”》,摘自《哲学动态》2021年7期

科技变革背景下哲学能否坚守文化乌托邦

A.A.古谢伊诺夫著杜宇鹏译作者单位: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译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摘自《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年7期

文学(栏目主持:李琳)

“人民文艺”:中国新文艺的发展道路

范玉刚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原题《新人新话语新文艺与国家的艺术想象——对新文艺发展道路早期探索的思考之一》,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4期

典型建构论

再释历史诗学

孙磊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原题《历史诗学》,摘自《外国文学》2021年3期

走向诗性语言:中国诗歌的语言艺术

韩经太葛晓音冯胜利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原题《走向诗性语言的深层研究——中国诗歌语言艺术原理三人谈》,摘自《文艺研究》2021年5期

地理视角下的中国文学研究

刘保昌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题《地域文化视野与中国文学研究》,摘自《福建论坛》2021年5期

《春秋》“大一统”观与秦汉时期的思想及创作

刘跃进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摘自《文史哲》2021年3期

中国网络文学叙事探究

马季作者单位: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摘自《中国文学批评》2021年2期

当代中国“艺术管理”概念的内涵与演变

高迎刚丛晓煜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原题《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中的“艺术管理”概念辨析》,摘自《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3期

历史学(栏目主持:晁天义周学军)

唯物史观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研究

徐歆毅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原题《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史研究》,摘自《中国史研究》2021年2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的嬗变

晋文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摘自《中国农史》2021年3期

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

廖寅杜洋洋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原题《走向细化:宋代的乡村组织与乡村治理》,摘自《清华大学学报》2021年3期

论和亲文化

崔明德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民族研究所,摘自《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二〇二一年二期

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限度

王加华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原题《让图像“说话”:图像入史的可能性、路径及限度》,摘自《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3期

杂字读物与明清识字问题研究

温海波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摘自《安徽史学》2021年4期

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张弛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原题《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摘自《文物》2021年6期

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

刘萍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题《“史料革命”:近十年来的史料学研究及反思》,摘自《北方论丛》2021年5期

库提人、阿摩利人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

刘昌玉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原题《排斥还是认同:库提人、阿摩利人与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摘自《社会科学战线》2021年5期

经济学(栏目主持:梁华)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问题

洪银兴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经济学院,摘自《求是学刊》2021年3期

迈向碳中和的中国之路

潘家华廖茂林陈素梅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题《碳中和:中国能走多快?》,摘自《改革》2021年7期

全球生产链重构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刘瑞翔黄帅范金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题《进口替代下的全球生产链重构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摘自《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年7期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经济空间集聚与企业生产率

李焕杰张远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摘自《产业经济研究》2021年3期

跨平台竞争与平台市场分割

孙震刘健平刘涛雄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题《跨平台竞争与平台市场分割——基于中国线上市场价格离散的证据》,摘自《中国工业经济》2021年6期

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趋势与成效

苏剑邵宇佳陈丽娜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题《中国市场一体化进程:趋势、成效与建议》,摘自《社会科学辑刊》2021年3期

经济转型升级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马勇陈点点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原题《经济转型升级与中央银行的多种政策工具研究》,摘自《世界经济》2021年7期

政治学·公共管理(栏目主持:李潇潇)

“政治势能”:中国共产党治理之道的内在图式

贺东航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摘自《行政论坛》2021年3期

党政关系演化的经验与解释

汪仕凯冯雅静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原题《从领导能力到政治体制能力:中央党政关系演化的经验与解释》,摘自《天津社会科学》2021年4期

机构改革的“中国模式”及其逻辑演进

颜德如李过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原题《改革开放以来机构改革的经验塑造、逻辑演进及其展望》,摘自《理论探讨》2021年3期

风险社会中传统的境遇

张康之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题《在风险社会中看传统的境遇》,摘自《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21年4期

国际关系(栏目主持:张萍)

国际结构分析与国家权力测量

罗杭李博轩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题《国际结构分析与国家权力测量——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分析》,摘自《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6期

全球外交访问网络的形成与演化

全球国际关系学中的文明对话理念

霍米拉·莫希扎德著王文彬译作者单位:伊朗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译者单位: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原题《核心—外围对话:全球国际关系学中的文明对话理念》,摘自《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21年7期

美国文化的特性与悖论

王延中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学院,摘自《山西师大学报》2021年4期

东南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内涵和特性

张晶盈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摘自《华侨大学学报》2021年3期

法学(栏目主持:刘鹏)

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足与互助

张忠民冀鹏飞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原题《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足与互助:以环境法典为中心》,摘自《重庆大学学报》2021年5期

论绿色原则的规范解释司法适用

竺效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摘自《中国法学》2021年4期

基本权利的国家保护:从客观价值到主观权利

李海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摘自《法学研究》2021年4期

论知识产权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宁立志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摘自《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21年3期

算法评估制度在平台问责中作用的发挥

张凌寒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原题《算法评估制度如何在平台问责中发挥作用》,摘自《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21年3期

贸易数字化对国际经贸秩序的挑战与前瞻

王贵国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摘自《求索》2021年4期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跨学科对话

后《慈善法》时代慈善信托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社会学·教育学(栏目主持:李凌静)

历史图景的过程事件分析

算法诚信与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再构

杨慧吕哲臻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摘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年3期

信用如何生成: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关系的结构化

朱兴涛李一凡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原题《信用如何生成?初探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中关系的结构化》,摘自《社会发展研究》2021年2期

社会学视角下民族研究知识生产的反思

谭同学作者单位: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摘自《求索》2021年3期

集市的人类学研究

宋靖野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原题《集市的人类学研究:理论、民族志、批评》,摘自《开放时代》二〇二一年四期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

杨天平狄伟锋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题《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100年——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史》,摘自《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3期

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时代表征

梁成艾作者单位:铜仁学院梵净教育研究院,原题《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愿景》,摘自《教育学报》2021年3期

新闻学·传播学

百年探索: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的文风建设

邓绍根郭慧玲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摘自《当代传播》2021年4期

俄罗斯媒体对中共建党一百周年的报道及评价

胡巍葳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摘自《俄罗斯学刊》2021年4期

THE END
1.小太说法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第15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起经历了有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中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又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正,形成了现在的宪法文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https://m.163.com/dy/article/JIR5I5GG0531TTYW.html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成绩斐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是对世界各国治理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从现实发展来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由之路。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依靠法治,密织法律之网、强化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5552377720657378&wfr=spider&for=pc
3.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此前,日本学者已经提出了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概念,并成为晚清法政学堂中编撰和讲授《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的张本,但本土化的《中国法制史》这一学科名称的提出却是在新史学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手中总而成之。从中国法律发展史的眼光来看,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创立是伴随着中国法制近代化的进程而渐次展开并逐步完成。在近代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4.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我国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与最新成就 一、绪言 近代以来,民法就是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法律之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对于保障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自清朝末年的法制改革肇始,我国已有三次大规模的民法典编纂活动,分别是在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当然,仅就新中国的http://www.npc.gov.cn/zgrdw/npc/xinwen/rdlt/sd/2012-09/18/content_1737866.htm
5.宪法宣传周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的新中国宪法发展历程 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1949年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共同纲领》,到现行的1982年宪法的2018年修正版,新中国共颁布了四部宪法。 五四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ODcwNjQyNg==&mid=2247491302&idx=4&sn=740e4a7fc0dc7508708820f2fdb32b1f&chksm=eab21013c3d7113ee28049eb2c6b3be57682c594701eb57a2f9e3969b584529b3ee036d8d0b9&scene=27
6.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五、关系中国民法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结语 引言 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民法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讲中国民法学,当然离不开中国民法。无论中国民法或者中国民法学,均非中国本土所产,而是20世纪初从西方继受而来。 在大陆法系民法学的话语系统中,所谓“继受”一语,特指一个民族、国家自主决定、采用某个外国的法律制度,为https://www.bjac.org.cn/news/view?id=1280
7.中国式“宪政”的概念发展史摘要: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追溯“宪政”的学说史源流,此用语本引自近代日本的译词,经黄遵宪的引介进入中国,最早的重要定义可见诸梁启超有关“立宪君主国政体之简称”的见解,有别于国体的范畴;而严复则明确将立宪与众治相对接,惟http://www.fashuo365.com/FaShuoFengCai/15188.html
8.学习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党章200问(二)市场经济秩序离不开法律的规范,是法治经济;同时,市场经济又必须贯穿诚实信用的原则,又是德治经济。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必然要求。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https://www.zzyedu.cn/zzb/2e/26/c650a11814/page.htm
9.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知识点包括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理解法的本质、准确理解法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中国法治历史、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因、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等部分,有关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详情如下: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法的产生 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随着私有制、阶级https://www.shimengyuan.com/zhishidian/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