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笔记连载(二)教师资格证教育学

2、人的生理发展: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增长

3、人的心理发展:认知的发展、意向的发展

二、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论述、简答)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的过程

(2)对教育的要求:人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教育也要循序渐进

2、人发展的阶段性

(1)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2)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对不同阶段学生区别对待

3、人发展的不平衡性

(1)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同方面在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

(2)对教育的要求:在人关键期和最佳期施加教育,可以事半功倍,教育要适应不平衡

4、人发展的互补性

(1)人发展的互补性:身体技能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的互补

(2)对教育的要求:教育者对全体各类学生树立信心,掌握科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精神力量达到身心协调发展

5、人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2)对教育的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三、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观

1、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体成熟机制决定的

2、外力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动力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认为人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遗传素质及其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遗传素质的定义:指人们从父母先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2、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须知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产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

(2)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3)片面夸大遗传素质作用是错误的

五、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环境定义:指人生活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表现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2)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对人的身心发展有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大众传媒对人发展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丰富信息,开阔眼界;它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3、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

(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大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六、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论述、简答)

1、主观能动性定义: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2、人的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人发展的内因:主观能动性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

(2)人发展的外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3)联系: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七、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论述、简答)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2、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力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八、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简答)

1、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2、只有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4、不能过分夸大教育的作用,否则就会陷入“教育万能论”中

练习

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

生理前提作用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环境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

主导作用

4、根据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

因材施教

5、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

6、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不平衡性

7、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这是遵循人的发展的()

顺序性

8、人的发展的内因是()

主观能动性

9、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

生理前提;外部现实条件

10、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

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1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和()的作用

主导;促进

1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素质、()和()

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

13、在人的发展动力观方面主要有内发论、()和()

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4、环境包括()环境和()环境两部分

自然;社会

15、根据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16、根据人的发展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跟据人的发展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17、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在人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遗传素质;学校教育

18、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主要是因为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

个别差异性;顺序性

19、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简答)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0、简述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简答)

第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发展的外部现实条件;

第二,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第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第四,家庭的环境、结构、教养方式对人的发展有影响

第五,大众传媒对人的发展有正面和负面影响

第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大作用,但是不决定人的发展

2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简答)

第一,加速人的发展

第二,发掘人的潜力

第三,提升人的价值

第四,健全人的个性

22、什么叫个体发展任务?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有哪些(简答)

个人从一个发展阶段到另外一个发展阶段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叫个体发展任务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第一,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

第二,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三,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第四,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23、简析遗传决定论(简答)

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由遗传素质决定,这是不正确的,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并不决定人的发展

24、简析教育万能论(简答)

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这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靠遗传因素、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3方面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促进作用要以遗传因素、环境、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24、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有哪些(简答)

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25、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哪些条件(论述)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第二,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第三,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需要的条件是:

第一,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作用

25、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论述)

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在人的发展中,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再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无法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如果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很关键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填空)

1、含义: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2、组成部分

(1)一部分是规定人的社会角色

(2)另一部分是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3、教育方针

(1)含义: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2)组成部分: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4、培养目标: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学校培养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简答)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三、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简答)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是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种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四、西方教育目的理论(简答)

1、宗教本位论

(1)基本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3)作用:

强调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2、社会本位论

(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代表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3)作用

社会本位论看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根据社会需要来制定

但其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

3、个人本位论

(1)基本观点: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卢梭、罗杰斯

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发展

提出培养自由人、自我实现的人、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有积极的意义

五、中外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选择、填空)

1、中国近代教育目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主张

2、欧洲中世纪教育目的:分为教会教育、骑士教育

(1)教会教育:以培养教士为主

(2)骑士教育:以培养骑士为主

六、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化(简答)

1、1957年提出: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1958年提出: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必须由党来领导

3、2010年7月提出(简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填空)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八、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论述、简答)

1、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2、人全面发展的含义: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包括道德发展

3、人的全面发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简答)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九、素质教育(论述)

1、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2、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3、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1)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加强“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1994年8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4、素质教育的实施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通过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历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十、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论述)

1、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1、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实用“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在()

1994年

2、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逐步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之几的目标()

4%

3、主张教育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杜威

4、古希腊主张教育应由奴隶主国家主办的著名哲学家是()

柏拉图

5、素质教育思想中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为重点()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把教育工作认真的抓起来》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锅里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

劳动者素质

7、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德育;智育;体育

8、1995年,《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生产劳动;建设者;接班人

9、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创新;实践

10、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和()作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重点

能力;水平

11、教育目的的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虔信的()

宗教人士

1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3、马克思认为()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旧式分工

14、素质教育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简答)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15、《教育法》第五条是如何表述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简答)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6、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简答)

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17、《教育规划纲要》中是如何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简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8、试剖析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简答)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

他们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培养合格公民;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但是社会本位论否定个体的兴趣、心理规律和个性特征对制定教育目的的作用,是片面、不科学的理论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一、教育制度概述(填空、辨析)

1、教育制度内涵

(1)广义教育制度含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2)狭义教育制度含义(填空、辨析)

狭义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生的总体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2、教育制度的类型

(1)根据历史划分:古代学制、现代学制

(2)根据学校教育的层次划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根据学校教育的类别结构划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4)根据学校教育的形式划分:全日制学校、半日制学校、业余制学校

二、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选择、填空)

1、中国现代学制的建立从清末开始

(1)1901-1911年清末发展阶段,清政府模仿西方国家初步建立了国民教育体制

(2)1912-1922年的民国初期发展阶段,国民政府确立了以“六三三”制为主体的、具有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国民教育体系

(3)1951年10月1日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

(4)我国现行学制“六三三”和“五四三”制

2、西方现代学制的发展

(1)两条基本途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2)基本学制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三、义务教育制度(论述)

1、含义:

(1)义务的含义: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的、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2)义务教育含义: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2006年6月29日,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公平方向快速发展

3、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基本性质

(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2)3个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四、终身教育制度(论述)

1、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填空)

(1)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1929年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2)发展顶峰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2、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论述)

(1)含义: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2)本质特征

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3)终身教育的4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4)终身教育的影响意义

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整个社会学习化

加强学校与社区、职业界的结合

由重视人的受教育权转向学习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五、教育法规的概述(简答)

1、教育法规概念

(1)教育法:指有立法权的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度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2、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六、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简答)

1、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1)、宪法含义: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大法

2、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1)教育基本法律:

1995年3月通过的《教育法》是教育法规中“母法”

规定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基本制度以及教育活动中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等

(2)教育单行法律

含义:根据宪法和教育基本法原则制定的调整某类教育或教育的某以具体部分关系的教育法律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教育行政法规发布

(1)由国务院发布《教师资格条例》

(2)由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教育主观部门(教育部)发布的条例

4、地方性教育法规特点

(1)从属性: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2)区域性:只在本行政区内有效

(3)操作性: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制定

七、依法执教(简答)

1、含义: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

2、教师应该做的

(1)教师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

要有法的基础知识

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

重要的法律一般常识

(2)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3)教师要有自觉的法律意志,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八、教师的法定含义(填空)

1、按照《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这是教师与其他专业人员的根本区别所在,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九、教师的权利(论述)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权利

2、学术活动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重要权利

3、指导评定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成长发展的权利,是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相适应的基本权利

4、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参与教育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修改,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十、教师的义务(论述)

1、遵纪守法义务: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教育教学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按照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主要目标,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爱国主义、民主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4、爱护尊重学生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护学生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十一、教师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责任(简答)

1、学生的权利就是教师的责任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

学生入学权:《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学生上课学习权:学校不得随意停课

学生受教育选择权:学校不得更改学生志愿

学生升学权:不得冒名顶替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身权

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禁止搜身或搜查学生个人物品

禁止非法利用学生的肖像

保护学生隐私权,禁止私自查阅信件、电子邮件或日记等:《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3)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财产权

禁止毁坏学生物品

2、教师负有保护学生安全的法律责任

(1)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2)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的主要责任

3、教师有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责任

十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简答)

1、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有教育教学能力

2、取得教师资格的程序

3、教师资格的限制与丧失

(1)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

(2)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

十三、教师的考核内容(填空)

1、《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德、能、勤、绩4方面

2、考核应当客观、公正、准确,充分听取教师本人、其他教师和学生意见

3、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简称()。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国民教育制度

2、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必须予以保证的()

国家;社会;家庭;国民教育制度

3、符合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具有《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学历或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且有实际教育教学能力的公民并不意味着自然取得教师资格,还必须经法定机构(),才能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认定

4、根据《教师资格条例》规定,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五年;县级

5、《教师法》规定,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的原则,由学校和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规定双方权利、()()

地位平等;义务;责任

6、《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的结果是受聘任教、()的实施的依据

晋升工资

7、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过程中所享有的主要的权利,可归纳为()()()三项基本内容

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

8、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学生的(),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人格尊严;变相体罚

9、《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规定了学校和教师承担的保护学生安全责任,包括:落实安全管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积极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强晚自习等晚间活动的管理,防止发生()等

合理预见;踩踏事故

10、参加继续教育是()

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11、教师权利有()()()()()()

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12、学校()聘用曾经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剥脱政治权利的人单人工作人员

不可以

特别

14、什么是义务教育(简答)

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5、终身教育的思想内容是什么(简答)

终身教育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终身教育有两个特征:

第二,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16、简述我国教师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简答)

教师的权利:教育教学权;学术活动权;指导评定学生权;报酬待遇权;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

教师的义务: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品德教育义务;爱护尊重学生义务;保护学生义务;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17、教师的资格条件有哪些(简答)

第一,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第二,热爱教育事业

第三,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四,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第五,有教育教学能力

18、《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各有哪些(简答)

不良行为: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或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不得吸烟酗酒

严重不良行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进行淫乱或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19、教育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简单解释每项含义(简答)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是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根本大法

教育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教育规范性文件

教育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教育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不与宪法等法律相抵的前提下,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20、结合教师工作实际,谈谈应该如何依法执教(论述)

依法治教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要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

教师应该做到:

第一,要具有一定法律知识,是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法的基础知识,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法规知识,要有重要的法律一般常识

第二,教师要有较强的法律信念,是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有自觉的法律意志,是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21、案例分析,吴老师发现高某的作业里夹了一封情书,他就顺便看了信,并在班会上宣读,而且还当众严厉批评了高某,导致高某离家出走。高某的父母来学校找吴老师理论,并要求他协助找回高某,吴老师说:作为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是我的职责,我批评他是教育爱护他,他从家走的,跟我的工作没关系

根据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吴老师的哪些做法不正确?试述你的判断的法律依据

(2)吴老师的解释是否正确?为什么?

(1)吴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第一,他不该私自拆看学生私人信件,

第二,他不该当众宣读信件,并批评他。

吴老师的做法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2)吴老师的解释是不对的,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的职责是在不违法的前提下进行的,他已经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22、案例分析,王老师向学校提出进修,学校未准,王老师就认为学校故意刁难自己,于是不去上课,导致班级的教育进度滞后,而且风气变差。领导得知后,处分了王老师

请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学校的处理决定是否正确

学校的决定是正确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拥有进修培训权,但是这种权利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所有的。如果个人培训进修影响到教学进度和质量,就要征得学校同意。所有进修培训活动都应该在个人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应该首先履行《教师法》所规定的教育教学义务

THE END
1.关于新中国法律的发展新中国法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49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法律初创阶段。此阶段有两大盛事,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诞生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1957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律建设停滞阶段。此阶段由于政治活动的频繁发生和影响,我国法律发展遭受重大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80410576722110164.html
2.北京商品房发展有哪些阶段北京商品房发展有哪些阶段 商品房在中国兴起于80年代,它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经营资格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包括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后经营的住宅,均按市场价出售。其价格由成本、税金、利润、代收费用以及地段、层次、朝向、质量、材料差价等组成。另外,从法律角度来分析,商品房是指按法律、法规https://www.66law.cn/laws/176955.aspx
3.宪法知识200问答:基本经济制度是国家依据社会性质及基本国情,通过法律对社会经济秩序中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做出明确规定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经济在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规定,即所有制。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http://www.xxzbb.gov.cn/ztzl/lwpf/201812/t20181211_1006038.html
4.2013年“三下乡”活动“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中国梦”、“中原梦”的理解认识、确立为实现“中国梦”、“中原梦”努力奋斗的志向为重点,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组织青年学生紧紧围绕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https://www.htu.edu.cn/math/2013/0924/c1386a22890/page.htm
5.[渝粤教育]中国地质大学婚姻与家庭法复习题21.根据所学的亲属分类的概念请选出下列哪些属于血亲的配偶() A.女婿 B.妻兄 C.妯娌 D.弟媳 22.群婚制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A.血缘群婚制 B.亚血缘群婚制 C.一夫一妻制 D.对偶制 23.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2004585
6.中国法制史课程作业(精选6篇)三是隋唐时期,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最后完成阶段。中国法律的儒家化过程,至隋唐已基本完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被全面地反映在一部作为中国古代法典的代表作——《唐律疏议》中,《唐律》使儒家思想和封建法律融为一体,从而也形成了儒法合流的法律体系。另外,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逐步深入到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27z4kyn.html
7.杨宗科: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立法需求与立法供给第二届法学大家《规划》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以高质量立法保障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规划》提出新发展阶段立法工作总体要求是:“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https://www.ilawpress.com/material/detail?id=618087944703443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