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华: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历程与变革趋势

集中报道校(院)新闻、部门新闻和地方校(院)新闻,宣传党校(行政学院)系统重大教学科研成果,聚焦校(院)改革建设进程,探索打造特色鲜明的融媒体新闻内容产品。

干部培训是党校最主要的职能,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多年来,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坚持以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为主业主课,坚持“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布局,即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心,开设“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四个方面的课程。“理论基础”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眼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当代世界思潮、当代世界民族宗教等;“战略思维”方面课程主要包括“形势与任务报告”、领导能力和执政本领训练课程以及各种形式的研讨交流;“党性修养”方面的课程贯穿于学习始终,主要包括党史国史专题课程、党性教育、党性锻炼等。

科研工作是党的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全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科研部是具体负责贯彻落实校(院)委科研部署的职能部门。党校科研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发挥支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研究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创新,致力于党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特别是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精神。坚持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从严治校,坚持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推动创新,自觉遵循干部教育培训规律、办学规律和党校(行政学院)教研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实施学术带头人特殊支持、学术骨干系统培养和青年英才个性化成长等子工程,统分结合、分类施策、特色支持,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引才用才育才机制,着力激发广大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党校(行政学院)事业新发展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形成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各类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格局。

对外交流合作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要致力于建成对外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充分展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形象;建成培养全球治理人才队伍的主渠道,不断提升高中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后备干部国际交往能力;建成渠道广泛、内容丰富的国际资源平台,服务党和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建成全国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的涉外资源库,培养一支优秀的涉外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端涉外交流合作项目。

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用户提供办公、学习、生活资源服务,包括图书文献、财务管理、生活信息服务等。

15:17

[摘要]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是在吸收中国古代科举传统以及新中国干部录用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起来的。自1993年正式建立至今,中国公务员录用制度已运行发展了26年。26年来,公务员录用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呈现出录用条件完善化、录用考试科学化、录用管理规范化等变革趋势,为我国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公务员录用;公务员考试;公务员制度变革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以公开竞争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就是“开科取仕”,它起于隋唐,终于满清,历经1300多年,为历代王朝输送了大批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人才,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制度,曾对西方各国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英国行考试制度最早,美国行考试不过二三十年,英国的考试制度就是学我们中国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亦都是学英国的。”[2]我国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便是在吸收古代科举传统以及新中国干部录用经验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来的。自1993年以来,公务员录用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为我国公务员队伍提供了大量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一、发展历程

(一)干部录用制度初建阶段(1949-1978年)

然而,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潮,各行各业急需人才,各地的干部吸收录用工作出现了某种程度的盲目性。1953-1956年全国新增干部260万人,出现了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局面。为此,在1957年开始的机构精简的大背景下,干部录用工作的指导思想也发生变化,各级政府机关和群众团体一律停止增设机构和增加人员,干部录用计划被大大压缩,从社会上吸收录用基本停止。遗憾的是,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得上述控制措施难以真正落实,人员增长的态势未能遏制,仅1960年一年全国新增干部就达124万人。[3]1960年冬,配合国民经济发展方针的调整,中央再一次提出精简机构,同时停止从工人中吸收和从社会上录用干部,干部录用工作的“过热”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1962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干部的录用工作开始局部恢复,商业、财政、银行等部门从社会上吸收录用了一部分会计、信贷等专业人员。1964年,人事部门拟定《关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录用干部暂行办法》,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录用的经验教训,强调计划管理,严格录用程序,要求用人单位的录用计划必须经县人民委员会以上机关审核,送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委员会批准;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不经批准,不得私自录用。这个文件虽未正式颁发,但基本精神已经贯彻到工作中,形成了我国干部录用计划管理的基本格局。

从1966年到1976年,干部录用制度遭到“文革”破坏,计划分配的体制被打乱,从社会上吸收干部的工作停止。为弥补人员的不足,机关、企事业单位只能自行任用干部,出现了大量“以工代干”的现象,造成了人事管理上的混乱。

(二)干部录用制度改革阶段(1978-1993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原有的干部录用制度的弊端在实践中日益凸显,如录用的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用人单位缺乏自主权,竞争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对当时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思想。他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随着建设事业的发展,还要制定各个行业提升干部和使用人才的新要求、新方法。将来很多职务、职称,只要考试合格,就应当录用或授予。”[4]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1982年,我国第一个明确规定采用考试录用干部的综合性文件《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颁布,文件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吸收录用干部要实行公开招收,自愿报名,进行德、智、体全面考核,坚持考试,择优录用;同时,文件还明确了考试的具体方法和程序,并确定政府人事部门的主导作用,将以前各系统、各部门为主分散考试改为统一组织,使得我国干部招考有了基本的规范。1988年,劳动人事部组织了“非干部转干部”的全国性统一考试,报名人数高达105万人,录取8万人,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使得考试录用的观念迅速深入人心。

(三)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与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从源头上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据统计,自1994年到2010年,全国通过公开招考录用的公务员达110余万人[6];国家公务员招考职位与人数、参考人数逐年提高,竞争日趋激烈,2003年总考录比为16:1,2018年这一比例高达58:1(参见表1);与2006年相比,2017年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公务员总数的比例由43%提高到71.9%;35岁以下的比例由25.6%提高到27.8%;女性的比例由22.8%提高到26.5%。[7]同时,公务员考录制的实施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进行的干部制度改革,在共和国历史上掀起了一场广泛而意义深远的政治精英大转换。[8]

表1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比例分析(2003-2018年)

年份

招考职位

招录人数

审核通过

参考人数

最终比例

2018

16144

28533

165.97万

113.4万

58:1

2017

15589

27061

133.8万

98.4万

49:1

2016

15659

27817

128万人

139.5万

46.11:1

2015

13475

22000

141万人

105万人缴费

47.2:1

2014

11729

19538

140.4万

111.95万

57.3:1

2013

12927

20879

138.3万

111.7万

53.5:1

2012

10486

17941

130万

96万

53:1

2011

9763

15290

141.5万

90.2万

59∶1

2010

9275

15526

144.3万

92.7万

2009

7556

13566

105.2万

77.5万

58∶1

2008

6691

13787

80万

64万

46∶1

2007

6361

12724

74万

53.5万

42∶1

2006

6053

10282

54万

50万

48.6:1

2005

5456

8271

31万

29万

35∶1

2004

4036

7572

18.2万

12万

15∶1

2003

5400

5475

12.5万

87609

16∶1

二、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变革趋势

事实上,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演进当中,录用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录用条件的完善化、考试方法的科学化以及录用管理的规范化等方面。

(一)录用条件的完善化

1.公共性

一是强调对宪法的尊重。2005年“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首次列入公务员条件之中,2018年的修订案中,此款也予以保留。

二是强调拥护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规定报考公务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2005年《公务员法》删除了此条,但在2018年颁布的公务员法修订案中,又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重新列入。

三是提高了对报考者公共管理素养的要求。一方面,新公务员法在公务员条件中加入了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强调公务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信仰,同时还应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应对公共管理中的各种复杂问题;另一方面,在录用工作中要求报考者要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事实上,我国历来重视公务员在基层公共部门的实践经历,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即已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录用的国家公务员,应当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但由于条例中还有“按照规定录用的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国家公务员,应当安排到基层工作一至二年”的变通条款,两年工作经历并没有作为硬性要求加以实施。2005年,国家颁布《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要求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以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熟悉基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2.合理性

首先是放宽了体检标准。2005年之前,我国并没有统一的公务员体检标准,各地各部门在具体的执行中出现了不少争议性事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问题。①

2005年1月,经充分论证研讨、广泛征求意见,人事部、卫生部联合颁布《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录用的体检项目、合格标准、体检程序、体检医院等内容。与之前各地执行的标准相比,通用标准紧紧围绕公务员的职位需要与特点,更加科学化、人性化。2007年两部门还编写颁布了《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使得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是明确了年龄下限。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只规定了报考年龄的上限。2005年《公务员法》明确规定报考公务员“年龄必须十八岁以上”,这一规定更加符合实际需求。

再次是增加了录用限制性条款。新公务员法明确规定,“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以及“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更加体现了公务员录用的公正合理性特征。

(二)考试方法的科学化

考试方法的科学化同样是公务员录用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主题。多年来,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方法沿着这一方向不断修正完善,主要经历了以下变化:

1.笔试:从知识测查到能力测查

自考录制度推行以来,公务员笔试的公共科目内容不断调整,由最初注重知识测验发展到强调能力测查。1992年前,考试以知识测查为主。最初考试分为文化考试和专业考试,文化考试科目与高考类似,分别为语文、数学、政治;专业考试分为政法、财经两类。[10]1989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即公文写作和职业能力测试,考试科目改为政治、法律、行政学、英语、公文写作和职业能力六门,其中,职业能力考试首次采用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但此时,能力要素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10%,知识测验还是占有最重要的地位。此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重要性不断提高,1992年行测占比已达40%。1995年人事部正式发布通知,确定考试的公共科目为基础知识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两类,这一时期的能力测验基本上已与知识测验平分秋色。[11]

2.面试:从单一随意到多元标准

在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演进过程中,面试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考录制度初建时期,面试便占有一席之地,在1988年全国大规模的“转干考试”中,上海、江苏、福建等许多省市均采用了面试形式。1989年,面试和笔试被正式确定为考试的两种基本方式。只是当时面试的科学化标准化程度还不高,虽然评价项目根据用人部门的专业特点事先确定,但面试的问题并未事先编制,而是由考官临场提出,灵活掌握,属于非结构化面试范畴。[12]

1993年公务员制度建立后,面试的结构化程度逐步提高。2001年,人事部发布《国家公务员录用面试暂行办法》,规定面试为结构化面试,其测评要素为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能力等,并需根据拟任职位测评要素事先编制试题,其结构化标准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暂行办法》规定面试也可采用情景模拟和其他测评方法。此后,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开始大规模尝试引入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实事搜寻、演讲答辩、文件筐、心理素质测试等测评方法,其中,无领导小组讨论应用得最为广泛,而心理素质测试则不计入总分,供用人部门参考。

3.类别:从完全统一到有限分类

公务员职位具有依法履行国家公职的特征,同时也因层级、部门及岗位的不同千差万别,并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统一的公务员录用考试应当既体现不同职位的共性特征,也满足不同职位的个性需求;既要保障甄选的公平性,也要兼顾职位的差异性。多年来,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类别与科目历经多次调整,从完全统一到有限分类,力求在满足职位共性需求的基础上,适当兼顾个性需要,以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自1994年以来,我国公务员录用笔试便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种,其中,公共科目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专业科目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确定。最初,考试并未根据报考职位设置不同类别,公共科目完全统一,所有职位都要考一样的科目。

为了更好地选拔符合职位需要的人才,实现人岗匹配,2001年,国家对公务员录用考试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革,确定了“分类考试”的原则,并将报考职位按照职位性质分为A、B两类。A类职位主要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派驻机构中,从事政策、法律法规、规划等的研究起草工作和政策、法律法规、规划实施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工作,以及从事机关内部综合性管理工作的职位。B类职位主要包括中央、国家机关及其派驻机构中,从事机关内部专业技术工作,对机关的业务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的职位。据此,自2002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开始,公共科目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同类别的职位其考试的科目与内容不同,A类职位应试者需要考两门科目,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应试者只需要考一门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而且,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也根据职位不同分为A、B两类,提高了考试的针对性。

2005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类别又进行了大幅调整,取消了考试中的A、B类之分,调整为中央国家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参公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职位,以及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参公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职位两类。考试的公共科目也随之变化,前者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申论”两科;后者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

2006年正式实施的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职位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据此,公务员录用考试类别调整为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即所有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为综合管理类,公共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申论”两科;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地(市)以下所有机关及部分中央垂直管理机构中的省级机关和直属机构,部分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招考职位为行政执法类,公共考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和“申论”。

为使报考各类职位的考生都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2007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一”和“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二”被合并为统一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不再区分报考类别。综合管理类与行政执法类考生答题区别在《申论》中体现。此后,公务员考试类别和科目未发生重大变化,有限分类的考试方式基本稳定下来。

(三)录用管理的规范化

1.建立考试录用法律法规体系

2.健全考试录用监督机制

综上所述,公务员录用制度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20多年来不断变革,已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制度的发展永无止境,“规范化、科学化”过去是、今天是、未来也必定是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发展目标。唯其如此,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专业化才有可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才有可能发展。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7:771.

[2]孙中山.孙中山文选[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355.

[3]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录用[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95-96.

[4]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A].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0-343.

[5]杨士秋,王京清.公务员录用[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101.

[6]杨士秋.治国之举—建设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M].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出版集团,2011:131.

[8]徐湘林.后毛时代的精英转换和依附性技术官僚的兴起[J].战略与管理,2001(6).

[11]谢小庆.知识考试与能力考试[J].内蒙古教育,2011(17).

[12]程连昌,徐颂陶,戴光前.国家公务员制度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3:55-57.

责任编辑:张世贵

[作者简介]句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系主任、教授。

①如“乙肝歧视第一案”:2003年11月,公务员考试成绩名列第一,但因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被淘汰的考生张先著将安徽省芜湖人事局告上法庭,但是张先著仅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并未保全职位。参见何聪.“乙肝歧视案”一审宣判被告败诉[N].人民日报,2004-04-05.

①国家人事部公务员管理司成武副司长在解释取消《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原因时说:“这个考试很难避免考生凭背一本考试指定用书应付考试的情况,很难避免考试中考查记忆成分过大的情况。”参见谢小庆.知识考试与能力考试[J].内蒙古教育,2011(17).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关键词】中国文明;中国法律;发展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中国法学》文摘·2016年第1期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第55条和《环境保护法》第58条,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我国确立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由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特殊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必然会遭遇诸多潜在的挑战。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得益于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推动。2012年8月31日,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26.html
3.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4.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度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财政部门主管注册会计师工作。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当时成立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有一个局级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作为挂靠部门,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制。在这种体制下,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在行业协会没有成立前,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主管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672
5.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新疆律师一.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古代 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不仅法律知识渊博,且能言善辩,可以“操两可之辩,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曾经聚众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还助人诉讼。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代理制度,命夫命妇不须亲自到法庭上,其下属或子弟可代理进行诉讼。到了元代,如诉讼当事http://www.xjourland.com/nd.jsp?id=147
6.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