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援助法施行:人民法院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我国第一部法律援助法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这意味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和法律援助事业步入新时代。回顾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萌芽、建立和发展的历史,人民法院始终肩负重任,走在前列。

一、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法律援助最初源于刑事辩护的需要,并促进了律师制度的建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和人民法院组织法都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辩护权外,可以委托律师等为自己辩护。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指定辩护人为他辩护。其后从1955年始,北京、上海等二十多个城市开始试行律师制度,后因故未运行起来。

1979年7月,我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诞生。除重申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包括自行辩护和委托辩护外,还明确规定“公诉人出庭公诉的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为他指定辩护人。被告人是聋、哑或者未成年人而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他指定辩护人”。与此相适应,1980年8月立法机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重建律师制度,其中在“律师的主要业务”中明确规定“接受刑事案件被告人的委托或者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辩护人”。至1996年3月刑事诉讼法修改时,法律援助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被告人如果是盲、聋、哑人,未成年人,以及可能判处死刑的人但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指定律师为其辩护。

2003年7月,国务院发布《法律援助条例》,在立法上全面建立了法律援助制度,法律援助的范围从以往主要是刑事诉讼领域,扩大到民事、行政诉讼领域以及非诉讼领域。其后法律援助事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据统计,全国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总数,2003年为166433件,到2011年达到844624件;受援人总数也从2003年的293715人增至2011年的946690人。其中,刑事法律援助案件总数在2003年是67807件,2008年达124217件,2011年113717件;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从2003年的95053件,至2011年达到726826件。

2012年3月,立法机关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推出新一轮司法改革,我国法律援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此之前,刑事法律援助只限于审判阶段,只有符合条件的以上所述三类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其指定辩护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不仅提供刑事法律援助的诉讼阶段从审判阶段扩展到审前阶段包括侦查阶段和审查起诉阶段,而且法定应当提供法律援助的范围也从原来三类人扩大到五类,又增加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并且以上五类对象既包括犯罪嫌疑人也包括被告人,从而使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迈上一个新台阶。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在刑事司法领域“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两项重大改革任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以极大的改革勇气和责任担当,于2017年10月提出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审判阶段)全覆盖试点”,先后从八个省市推向全国范围。此项改革试点的实质是扩大刑事审判阶段法律援助的范围,凡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一律由法院通知法律援助机构为被告人指派辩护律师。几年来此项改革试点已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9月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司法部副部长熊选国表示,从2017年开始的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已扩展到全国2300多个县市,占县级行政区域总数的80%以上,全国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达到了66%。

与此同时,伴随“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改革进程和2018年10月刑事诉讼法再度修改,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应运而生,大量值班律师工作站走进了法院,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参与有关调解、诉讼活动,在司法为民、促进公正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法律援助法对人民法院提出的新要求

2021年8月,我国第一部法律援助法正式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起生效施行,我国法律援助迈入新时代。法律援助法的施行对人民法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继往开来,任重道远。

其一,法律援助法作为国家立法,与《法律援助条例》不同,向包括法院在内的公安司法机关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为法律援助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

其二,法律援助法作为国家立法,在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法律援助范围的基础上又有所扩大,其中直接并且单独涉及法院的有两项,而要做好这两项工作,法院不仅面临挑战,而且任重道远。

第二项是“其他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这是对近年来开展的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的立法回应和安排,并且也只涉及法院一家。考虑到司法资源特别是律师资源的不均衡,法律援助法没有提出“应当通知”的强制要求,而是“可以通知”的弹性要求。尽管如此,各地法院应当与当地司法行政机关互相配合,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力求使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每一案件的每一名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都可获得法援律师。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案件数量大,需要法院长期不懈做出努力。

其四,法律援助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对于民事、行政诉讼法律援助的条件和范围也作了明确规定,这些案件的法律援助主要发生在民事和行政审判活动中,也需要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相互配合,充分保障当事人依法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关键词】中国文明;中国法律;发展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中国法学》文摘·2016年第1期通过修改《民事诉讼法》第55条和《环境保护法》第58条,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我国确立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是,由于环境公共利益的特殊性,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必然会遭遇诸多潜在的挑战。 (一)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得益于理论和实践的共同推动。2012年8月31日,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26.html
3.民法典的前世今生北大法律信息网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法治建设部署。这部法律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形成了一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1.aspx?featureId=743%20
4.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度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财政部门主管注册会计师工作。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注册会计师制度,当时成立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有一个局级的行政或事业单位作为挂靠部门,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制。在这种体制下,财政部门作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在行业协会没有成立前,理所当然地承担了主管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672
5.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新疆律师一.中国律师制度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1.古代 春秋时期,郑国人邓析不仅法律知识渊博,且能言善辩,可以“操两可之辩,设无穷之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曾经聚众讲学,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还助人诉讼。春秋时期还出现了代理制度,命夫命妇不须亲自到法庭上,其下属或子弟可代理进行诉讼。到了元代,如诉讼当事http://www.xjourland.com/nd.jsp?id=147
6.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