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找准慈善事业新定位、把握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作用,梳理了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分析了近年来特别是《慈善法》施行以来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着眼于加强法治建设提出推进慈善事业的理性思考,以期为新时代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慈善事业;社会治理;法治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战略举措,提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历史课题。[1]作为慈善行业的从业者和新时代社会建设的实践者,如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下找准慈善事业新定位、把握慈善事业发展新方向,推动慈善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治理改革创新,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慈善事业在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格局中的定位及其作用
慈善事业是利国利民的伟大事业,是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救助制度和兜底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是我国经济制度特别是收入分配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实现社会第三次分配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慈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早在主政浙江时就提出:“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4]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5]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6]这是党和国家对慈善事业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大格局中的精准定位,赋予慈善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神圣使命和光荣任务。
第三,慈善事业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补充。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始于1986年“七五计划纲要”,起初它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内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15]首次在党的重要决议中,将慈善事业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慈善事业在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现代慈善事业涵盖的扶贫、济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残、优抚等领域,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发展慈善事业,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特别是兜底保障的重要途径,是政府社会救助制度的有益补充,它对于拓展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具有拾遗补缺的重要作用。
二、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
四是慈善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民政部连续五年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专题宣传活动,组织开展“中华慈善奖”评选表彰和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和中华慈善总会等社会组织还开展了“慈善之夜”“中华慈善论坛”“世界公益慈善论坛”“慈善榜”发布等活动;有关公益慈善平台、研究机构连续举办“99公益日”“95公益周”等活动,宣传普及慈善法,广泛传播慈善文化。全国11个省市出台了慈善表彰办法,广东、宁夏、浙江、河南的一些地方明确要求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将慈善文化建设纳入文明城市考评体系。宁夏率先实现慈善城市全覆盖;山西创办全国首家以慈善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院;江苏建设了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中华慈善总会编印了《慈善读本》,并坚持多年在全国各地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社会公众慈善意识不断提升,全民参与慈善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新时代慈善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在发展中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努力推进慈善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慈善事业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需要在新时代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
(一)努力深化社会各界对慈善事业的思想认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关于慈善事业的重要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认识慈善事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践行党的为民宗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的高度,将增强全民慈善意识纳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大力推进慈善理念培育、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传播,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倡导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慈善风尚,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支持慈善、自觉投身慈善,为慈善事业发展营造阳光法治、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建议进一步落实《慈善法》有关规定,从国家层面建立专门的慈善表彰制度,加大慈善宣传表彰力度,强化对慈善捐赠者和慈善从业者的精神鼓励。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阶段需要新担当。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也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慈善事业一定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宫蒲光.慈善事业:疫后反思[J].新华文摘,2020(18).
[3]习近平.在慈善中积累道德[N].浙江日报,2007-1-17.
[4]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7][10]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朱文通.朱德与“誓为人民服务”口号[N].光明日报,2014-6-4.
[9]戴立兴.论毛泽东党的宗旨思想[J].毛泽东研究,2015(5).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李培林.慈善事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5-25.
[13][美]亚瑟·C.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M].王青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14]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7]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
[18]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学习活页文选,2020(36).
[19]潘乾.马克思恩格斯慈善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0][24][25]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2]高冬梅.新中国建立初期的慈善救助事业[J].理论前沿.2008(19)
[23]孙月沐.为慈善正名[N].人民日报,1994-2-24.
[26]周秋光,李华文.中国慈善的传统与现代转型[J].思想战线,2020(2).
[27]高志宏.再论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重塑[J].政法论丛,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