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学报》2022年度目录索引

中国共产党维护党中央权威的百年历程及经验启示

夏银平,王丽(04)

宇宙图式与经文训释———一种对汉末象数易学的反思

李元骏(05)

“中国式现代化观”的理论创新

魏传光(11)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之源

张子夏,程广云(11)

重建社会:马克思与托克维尔政治哲学的对话

林钊(12)

文学

中国语言和方言语种分类及编码规范问题

范俊军,肖自辉(03)

江荻(03)

试论自况性长篇小说中心人物对应形象的设置

王进驹,蔡瑜清(03)

“作文害道”是儒家学说吗?———“文以载道”再评价之四

刘锋杰(04)

“意义”的曲径———朱自清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脉络及文明启思

罗成(04)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王齐洲(06)

宫观官制度与北宋后期颍昌诗人群体

张振谦(08)

藏缅语前置辅音的类型与共性

燕海雄(09)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进展

龙从军,安波(09)

瓷与诗的汇通:法国的中国意象

周飞(09)

俞樾晚年诗作与过渡时代的文学感知

徐雁平(11)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之”及其与“的”的关系

刘雪莹(12)

盛况记忆:宋丽复交后的诗歌存储

吕肖奂(12)

藏书家所撰序跋与通俗小说文献学的成立

刘璇(12)

历史

日薄虞渊:“北洋军阀史”研究之两面观

杨天宏(01)

晋唐以降广东仕宦推行中药研究

刘正刚,贺智宏(01)

疾病史视角下的云南与世界体系———以现代鼠疫防治制度在云南的确立为例

李玉尚(01)

近代华侨华人与祖国体育事业发展

钮力书,刘运红(02)

后殖民认知偏见与港人国家认同建构

杨晗旭,常乐(05)

再论影响万历援朝大举出兵的关键因素

刘永连(06)

鸦片战争后中日贸易与粤籍侨商

李鼎(06)

晚清领事保护与南洋华侨教育研究

陈奕平,王岚(07)

霍去病征祁连山路线与月氏故地考辨

杨富学(07)

全面抗战时期人口生育的双向失衡问题———从战时广西生育数据谈起

李华文(08)

创业不为发财:试论张謇的财富观

李玉(10)

利义统合观与明代商人的经世之路

常文相(10)

全面抗战时期广东省的粮食政策刍议

吴斌(12)

清代早期广州行商陈汀官家族事迹考述———清代广州十三行行商研究之二

汤开建,李琦琦(12)

法学

论横跨公私法域的个人信用评价制度

王瑞雪(01)

信用视角下的数据安全法律规制

刘瑛(01)

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意义、价值与机制

申卫星(01)

数字抗疫的部门法联动之维

唐林垚(01)

不确定性人工智能数据的证据分析

高波(02)

网络黑恶势力犯罪刑法规制

闫雨(02)

当代欧美“政治素人”的兴起根源与影响限度

马正义(02)

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功能的实现路径

缪因知(02)

管网独立———我国天然气管网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法律机制探究

曹凡(02)

《民法典》时代下雇佣劳动法律体系之重整

郑晓珊(03)

我国《民法典》中优良家风条款的规范效力

张力(03)

个人征信业监管政策改革的法制思考

邓建鹏(04)

民法上安全原则的确立与展开:以风险社会治理转型为视角

赵精武(04)

知识产权治理如何提升产业链韧性?———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的实证检验

李胜会,戎芳毅(05)

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与遗传资源权的博弈合作———以新冠肺炎防治中医药的保护为例

王璐(05)

量刑建议权控辩审互动运行机制的规范与完善

何显兵(05)

论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及其限定

谢登科(05)

股东知情权边界的利益衡量

李建伟(06)

混合所有制下国家股东市场化构建的逻辑与路径

袁碧华(06)

类型化视角下特许经营权的差序保护

徐可(06)

网络时代的通信秘密:性质、范围及限制

陈道英(07)

曹博(07)

数字治理逻辑下数据财产权的限度与可能

金耀(07)

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司法解释修改的类型化与反思

王成(08)

民法典中离婚生育补偿的体系定位与规范构造

张兰兰(08)

论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规制定权及其行使

熊勇先(08)

论我国国际投资协定外国投资者优惠待遇限缩的谈判选择

温志媛(08)

法定农业水权交易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对司法实践中四种不同裁判思路之反思

江钦辉(09)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金去向的经验归纳与制度构建

张陈果(09)

“表见代表”之虚与实

刘骏(10)

论处分限制与宅基地三权分置

陈吉栋(10)

也论土地承包权的性质

张凇纶(10)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法律责任基础及构造

刘长兴(10)

论《民法典》中的环境侵权主体———作为特殊侵权主体的“污染者”

林潇潇(11)

论标准的侵权法效力

柳经纬(11)

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保障

莫纪宏(12)

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王旭(12)

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李霞(12)

经济·管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取向转换与中国经济波动

刘金全,吴克强,张龙(01)

融资流动性、资金稳定性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周晔,王亚梅(01)

我国环境治理的主体、职能及其关系

昌敦虎,白雨鑫,马中(01)

青年购房压力对生育焦虑的影响路径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张雨,朱亚鹏(02)

“逆向反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赵建国,关文,王净净(02)

由“文化思想”到“工具分析”:一个本土企业家战略思维理论框架

周乐欣,李烨,许为宾(02)

服务“礼”化:服务仪式对品牌体验的影响

曹前满(02)

信息披露质量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毛立静,卫海英(03)

色彩对加工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暖色与美味之间的直觉关系黄

黄静,许新宇,费薇(03)

现金流不确定性对企业房地产持有的影响———资助效应还是预防效应?

邓洁,叶德珠,潘爽(03)

管理层股权激励会降低公司慈善捐赠吗?

朱滔,涂跃俊(04)

治理能力与合法性的双重建构:城市社区协商民主的行动框架研究

徐建宇,纪晓岚(04)

如何促进共同富裕:基于农村家庭老人照料承载力的对比研究

张永奇,庄天慧(04)

企业集聚、学习效应与城市创新———同行切磋,还是跨界融合?

邱楚芝,欧锦文(05)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钟韵,秦嫣然(05)

基于空间联系的粤港澳大湾区城际关系分析

于潇,谢伟(05)

澳门与珠海机场合作研究———基于旅客行为选择视角

陈朋亲,毛艳华(05)

政策转型、官员产业选择偏好与区域经济增长

张尔升(06)

基层清单治理的价值证成与适配异步

钱全(06)

杠杆率之于企业升级:垫脚石抑或绊脚石?———兼论去杠杆压力

蒋海,吴文洋,唐绅峰(07)

“引进来”“走出去”的技术溢出对制造业价值链的效应研究———基于研发能力和产业集聚的门限回归检验

屠年松,龚凯翔(07)

产业联盟网络中企业5G技术扩散的仿真研究———以扎根理论分析为基础

李成,张生太(07)

家庭策略视角下的农民教育观念及其地区差异———基于江浙地区与西南地区的比较

李永萍(07)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组团帮扶机制研究———以粤东J县驻镇帮扶工作队为例

王晓宾,马华(08)

“双碳”战略目标下碳资产专业化管理研究

袁谋真(08)

地方政府间横向税收竞争的策略互动、集聚效应与空间收敛性

钟海,刘卓轩(08)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顾问的市场准入

汤旖趚,魏彧(08)

减税与人力资本积累:流转税与所得税的异质性视角

徐凤(09)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薛秋童,封思贤(09)

金融集聚能有效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基于产业结构的门限效应研究

张振,付琼(09)

中国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脉络与发生机理———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的考察

王智睿,陈纪(09)

贸易便利化、进口中间品与企业出口绩效

程凯(10)

人工智能与工业结构升级

戴魁早,吴婷莉,潘爱民(10)

企业投资效率对股利平稳性的影响:“替代效应”还是“结果效应”

董竹,柏向昱(10)

“吃一堑”能“长一智”吗?———重特大事故中地方政府危机学习的溢出效应研究

唐雲,王英(10)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机制改革的历史逻辑与实现路径

李珍(11)

从选择性参保到各参其保:推动非农就业者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王雯(11)

基于阶段视角的美国经济对中国经济周期的非对称冲击效应研究

李星(11)

内部人交易与股票错误定价:信息传递还是估值套利?

王生年,曾婉慧(11)

城中村:城乡社会结构的“第三元”———基于京郊H村的调研

杜鹏(12)

政党下乡、角色建构与乡村振兴———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制度的考察

何阳(12)

新传

生产、演进与传播:算法新闻学的知识图景

张帆(02)

突发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新闻发布的积极公关实践研究———以2020年广东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为例

THE END
1.慈善法导读(六)关于理解和把握“慈善财产”的三个重要问题此前,慈善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对慈善信托的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标准作出统一规定,各地在实践中做法不一、差异较大,在这次修法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意见认为,对慈善信托的支出和管理费用作出一定规范,有利于促进慈善信托事业的发展。所以,法律授权国务院民政部门会同财政、税务和金融监督管理等部门制定慈善信托的年度支出和http://shtlw.org.cn/show-140460.html
2.回望40年40件事铭记改革开放慈善事业发展2001年6月,《公益时报》创刊,由民政部主管,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主办。作为国内第一份慈善行业性媒体,观察、记录和分享了中国公益的发展历程,并于2004年,联手胡润推出“中国慈善榜”。 2004年 16 《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 2月4日,国务院第3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3月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40https://www.yueyang.gov.cn/cszh/48302/48312/content_1467591.html
3.如新:善的力量赋能可持续发展向未来直销如新中国积极支持、热情参与,按照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广大直销企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直销市场发展环境。如新中国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以身作则,为中国直销行业的规范、可持续发展不断努力,为中国直销业发展营造稳健的市场环境。 秉持“善的力量” 谱写公益慈善https://www.ccn.com.cn/Content/2022/03-15/1807063808.html
4.康行慈善基金会:中国慈善机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体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基慈善机构的数量和发展进程也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增长幅度更是每年都在加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家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于1981年成立。它也是新中国第一个以募集资金的形式,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https://www.jianshu.com/p/b5b20c8faf57
5.武洹宇:中国近代“公益”的观念生成——概念谱系与结构过程中文“公益”一词在今天是常见用语,基本表示“公共的利益”,1并常与“慈善”连用而呈现“公益慈善”的整体表达。据朱健刚(2011:225-226)的梳理,当代公益慈善研究主要由三股思潮构成:第一股是以慈善为主题的研究,在中国语境中多理解为慈心善念的驱动,具体表现为好善乐施与好人好事;第二股来自对民间组织的讨论,研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64299693/
6.现代慈善文化的发展(精雅篇)现在我市慈善志愿者达37000人,其中1656人已成为慈善志愿者队伍中的骨干,带领全市志愿者,活跃在全市城乡,开展各种慈善公益活动。 (二)注重载体建设,推动全民慈善发展 一是建立慈善工作站。我们在慈善志愿工作者集中的乡镇、街道、社区等设立了慈善志愿者工作站,初步形成了以横向为基础,纵向延伸为重点的相互补充、协调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0m580xb.html
7.十周年中国慈善黄金十年的历史性成就与未来发展趋势过去十年间,社会政策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扶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文化强国建设稳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公益慈善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黄金十年”慈善事业发展取得十大进展http://www.bnu1.org/show_2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