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下的深圳公益慈善创新发展研究
周如南,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理事长
霍英泽,香港中文大学硕士,广州市社会创新中心研究员
摘要:
关键词:
公益慈善;社会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探索
一、政策引领深圳公益慈善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早在2004年即开始了社会组织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在政策先行的背景下引领全国探索登记管理办法改革和推动政府购买服务。2009年,民政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继续推进和深化社会组织改革,鼓励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支持各区积极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这种以强化顶层设计和搭建平台逐年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的方式,有效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社会组织活跃在基层治理中,充实了公共服务的供给。1深圳市社会组织总会、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工作学院、深圳市社会组织研究会、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枢纽型组织的建设也为深圳公益慈善领域信息交流、人才培养等打下夯实基础。
二、政府主导培育社会创新生态
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创新提供了保障。2009年,民政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积极推动政府的职能转移,深圳推进和深化社会组织改革,鼓励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支持各区积极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社会创新在深圳孕育提供了摇篮。2014年,深圳开始推动社区基金会的发展,出台《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2018年,《福田区关于打造影响力投资高地的扶持办法》出台,为社会企业和公益金融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法律保障和政策引领下,深圳市社会创新生态初步形成,专项资金、社会创新赛事及枢纽型机构协同打造社会创新支持平台,社会企业、公益金融、社区基金会等公益慈善创新项目积极发展并尝试着将商业与公益相融合,为实现共治共建共享新格局和粤港澳大湾区社会治理合作前景做出了表率。
(一)专项资金、社会创新赛事、枢纽型机构打造社会创新支持平台
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购买,深圳已设立“民生微实事”、“社会建设创新专项资金”、“福彩公益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透过政策引导、培育扶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购买,为社会创新提供服务空间和资金支持。
2014年,福田区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发展基层社区民主”,创新推出“民生微实事”改革项目。2015年10月,深圳市政府出台了《全面推广实施民生微实事指导意见》,以各区政府为领导单位,在全市各社区实施“民生微实事”,市、区两级财政按每个社区200万元/年的经费支持,鼓励社会组织针对居民需求开展服务。2010年开始,深圳市民管局建立了福利彩票公益金与财政资金对接的机制。通过福利彩票公益金开拓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创立了以福利彩票公益金开拓项目、财政预算资金承接成熟项目的服务购买模式。2018年,深圳市可安排福彩公益金为58302.5万元,资助了社会福利事业类、社区服务类、公益事业类、残疾人事业类、基建类五大类40个公益慈善项目。
各级公益创投、社会创新赛事在深涌现
兴建社会组织孵化器
深圳市积极为社会组织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对接、能力建设等服务,促使社会组织往服务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发展有序、门类齐全、层次丰富的深圳社会组织生态系统。2010年3月,深圳市民间组织管理局启动“社会组织培育实验基地”,探索先培育后登记的管理模式,委托了开创了中国公益孵化器模式的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运营。而后各区(新区)纷纷设立了社会组织孵化服务基地,如罗湖区社会创新空间、福田区企创非营利发展中心、南山社会组织创新苑等,采用“政府支持、社会运作、多元互动、合作共赢”的运作模式,形成多级联动的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集群,孵化和培育社会组织,通过社会组织间的分工与合作,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促成社会组织的内循环和自造血。有效地提升了深圳社会组织的质量。助推了深圳社会组织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政府的扶持培育和推动职能转移与服务购买,促进了社会组织的繁荣发展,社会组织内部的分工也日趋细化。一批枢纽型社会组织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桥梁纽带,并在培育深圳本土社会创新力量上起到关键性作用。
(二)促进公益与金融相融合:福田区打造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
福田区主导打造社会影响力投资高地
在新一年福田区发布的《2019年福田区社会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中,对社会影响力投资的资助已成为单独的大类,资助总额共100万,最终受资助的社会影响力投资类拟资助项目共13家,包括给予深圳市九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和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落户支持、深圳市霁风绿色金融促进中心和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重要活动及论坛支持,上海银行深圳分行等5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和残友、蓝雨伞等企业以社会企业支持。
领军机构齐聚深圳
(三)多方共建社会企业行业生态链
中国慈展会引领社会企业认证体系建设
支持型机构协同助力社会企业发展
支持型机构是社会企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不仅为社会企业提供孵化、认证、传播、资源对接、能力建设等专业服务,也面向社会倡导社会企业理念。广东省作为较早推广社会企业概念的地区,聚集了大部分中国社会企业支持机构,建立了各有侧重、相互协作的社会企业支持体系。除承办中国慈展会和建立社会企业认证体系外,坐落于深圳的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社创星社会企业发展促进中心、恩派公益又协同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在2019年协同发起了中国社会企业服务平台,为全国社会企业提供支持性服务的同时,也将开展在线课程、案例研究等行业支持工作。而在推行社会企业概念较早的香港地区,最早由香港政府主导建设的社企民间高峰会(SES)已形成亚洲地区社会企业行业支持性机构的交流平台。
(四)社区治理模式探索:社区基金会的兴起与发展
表1.深圳市社区基金会详情表
三、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创新
(一)跨界项目融入社会创新
面向社会的设计
新型教育创新机构在深圳发展
当前,教育创新已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表现在教育机构体系建设、师资培养、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深圳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推进公办中小学学位点的增加并斥巨资吸引全国优秀人才,在高等教育上也积极引进中外知名大学在深圳办学和设立研究机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具体举措包括鼓励探索三地中小学校、幼儿园结为“姊妹学校”“姊妹园”等。合力推动教育创新已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共识。而在政府主导推进的公办教育创新之外,深圳民间也在积极探索多元的教育创新方式。
(二)探索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创新理论,较早进入到了高校的视野,而随着社会创新生态在中国的孕育,政府职能的持续转移和社会治理的发展催生了对公益慈善事业人才的大量需求。
探索公益慈善专业人才培养
通识教育体系为公益慈善和社会创新提供空间
探索与争鸣-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创新交流共创日趋活跃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创新前景:问题、原因与政策建议
在持续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中,深圳公益慈善领域稳步发展,并不断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又对深圳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进一步的指导:“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建设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打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碧水蓝天的生态空间”、“在2025年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深圳在推进慈善和社会创新生态持续发展的同时,基于这些城市战略定位,深圳可逐步探索,发挥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促进各地沟通合作,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联合调研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发挥率先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优势,制定政策引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大湾区建设,成为大湾区公益慈善领域建设的示范城市。
(一)推进深圳社会创新生态建设
围绕深圳社会创新生态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持续推进政策创新,支持街道、社区、事业单位、企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深圳是较早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城市之一,是广东省乃至全国首个制定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规划的城市,但在2017年完成“十二五”规划后,深圳市政府不再制定社会组织专项发展规划,对引领社会组织转型、实现共治共建共享缺乏指导。当前,深圳市民政局和慈善会正在主导编写《深圳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出台日期未定。而在推进公益慈善领域建设外,推动企业、社会企业、行业协会等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和社会创新,亦亟需政府主导制定顶层设计,实现协同和创新发展,回应粤港澳大湾区民生服务建设需求。
以社区基金会为抓手,完善社区治理
持续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优势创新参与社会治理
深圳的民营企业代表腾讯公司结合自身信息技术优势,打造了腾讯公益平台和腾讯为村平台,通过互联网助力党建、乡村社会治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工作,也通过99公益日这一筹款方式,在2019年为公共服务项目募得善款达到了24.9亿元。成立于2005年的深圳信息无障碍研究会,联合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微软(中国)发起了中国信息无障碍产品联盟,推动行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在2020年年初参与起草了我国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企业和行业协会正在发挥自身优势,共同参与到深圳社会创新生态中。
促进高校参与社会创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产业转化与人才培养
(二)调研社会需求,对政策衔接和融合形式展开社会创新研究和试点
中央文件已对大湾区和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公共事业的发展目标,但规划目前更多地还是围绕着城市、经济、科技、金融等方面。地方政府、社会服务部门、公益慈善组织、高校和智库尚需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来探讨各地如何协同搭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可发挥粤港澳三地的社会研究能力,组建专家团队切实调研民众、地方社会服务部门、社会组织的需求,对未来公共事业发展进行规划。在交流调研的同时,也需充分引导政府基层部门和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探索政策衔接和融合形式
大湾区发展要求湾区各城市开展民生、金融等领域的合作。但香港、澳门、内地各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内地不同城市的民生、金融、慈善政策亦大有不同。对湾区公益慈善领域,需积极探索制度如何保障外来社会组织享有本地资源支持,社会工作、医务、心理咨询等领域职业资格如何互认,《慈善法》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管理法》如何促进两岸三地社会组织在依法的前提下活跃而有效地参与跨境事务和税收减免认定问题等。在公益金融领域,政策也要回应如何在促进创新金融发展的同时应对不同金融体系的监管。率先建设社会组织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具有充分的制度创新和改革创新的优势,去探索法律政策建设,使湾区各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都能够有法可依地参与到湾区建设。
注释:
1.《深圳社会组织发展报告(2018)》,深圳市社会组织管理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主编,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
2.纪光欣,卞涛.论社会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3-47
3.《中国社区基金会十年:本土探索和能力建设》,朱健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