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旅游专题研究发展现状

工业遗产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磨灭的部分,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和历史记忆。

历史价值

工业遗产是人类所创造并需要,长久保存和广泛交流的文明成果,对历史和今天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见证了人类的巨大变革,成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构成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

经济价值

工业遗产在城市的经济振兴中保持地区经济活力的延续性,它见证了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

旅游价值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型,许多退出经营领域的工厂、矿区成了有开发潜力的工业遗址资源。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将世界文化遗产定义为三类:文物、建筑群和遗址。其中,工业遗产是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

自然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动物等的工业生产环境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

企业精神、企业文化

厂史厂志、人物事迹

科研成果、规章制度

国内外学者统一将工业遗产旅游划入遗产旅游的范围。

工业遗产这种废弃的遗产址过去是城市发展的包袱,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资源,改造成一种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具有观光、休闲和旅游功能的新方式。

英国最早于19世纪中期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

解决工业区制造力下降,带来的社会公共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截至2010年,全球27个国家,共拥有52项世界工业遗产。

全球52项世界工业遗产,其中欧洲的工业遗产分布最多,拥有38处,超过所有工业遗产的一半以上;

中国36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可作为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只有青城山都江堰水利灌溉系统。

19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工业遗产旅游被划归为的文化遗产旅游范畴,工业遗产旅游开始萌芽。

20世纪50-20世纪90年代

二次大战后,随着旧工厂纷纷倒闭,英国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了“工业考古学”概念。这一学说很快被英国专业考古机构认可,工业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工业遗产旅游的保护开发初步新起。

20世纪90年代后期

20世纪90年代,工业旅游逐渐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所认识,并成为旅游研究的内容之一。

1988年英国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发现了工业旅游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推动和呼吁全国工业旅游的发展。

90年代初期,德国政府策划“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用于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出现了后来出现了后来的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90年代后期,工业旅游首次被作为旅游的亚类出现。

英国最早于19世纪中期开始重视工业遗产保护问题,随后几年里英国保护工业遗产的呼声日渐升高,当地政府和社会机构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以铁路谷的废弃工厂、作坊做为典型代表进行工业遗址旅游的保护与开发。

1983年法国成立工业遗产普查处,开始对工业遗产进行全国范围的专题普查工作;

历史标准

该工业用地创造过特定历史事件,对工业、社会或技术发展产生了影响

名望标准

由于设计者(建筑师、设计师或国家元首)的巧思,使它们富有一定名望

定量标准或行业代表

某种类型的行业在国家或地区中占有一定发展比重,选取某一类型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实物(比如钢铁工业)

技术标准

1.遗产地区的整体康复

通过遗产地区的土地开发、建筑内部修复、提供楼宇使用、土地优先租赁等方法,保持地区整体在某一工业化时期的显著特点

2.保存遗址并置换其生产性功能

维持遗产外观美观有序的前提下,由地方主要进行的一项重新排序工作,以适应不同功能的项目

3.与遗产起源一致的修复与再利用

包括有文物价值的工作场所再利用和寓教于乐的纪念场所再利用

4.工业旅游——迈向遗产经济效益

20世纪60年代逆工业化带来民主“失落感”促使遗产保护思潮产生,工业遗产化开始萌芽;

国内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起步于2001年前后,在引进、介绍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情况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衰竭型城市率先进行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与开发,从不同的视角对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借鉴国外经验

新型城镇化背景

老工业城市和资源衰竭型城市

物质及非物质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

近年来,国内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政策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0年以后,工业遗产的概念和保护开始逐渐为社会各界认同。

2001年首批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提出

2001年起青海省第一个核武研制基地及大庆第一口油井成为首批进入国家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录;

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2003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

2003年住建部《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标志着中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保护与再利用工作进入了实质阶段

2006年,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无锡建议》的通过,标志这我国工业遗产保护进入了实质阶段。

2016年12月《国家“十三五”文化遗产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规划》。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工业遗产等保护,聚焦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保护修复、传承利用和公共文化服务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推出10个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的公告》在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大背景下,标志工业遗产再生时代正式到来。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

2018年1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正式公布,包含了创建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官办企业,也含有新中国成立后的“156项”重点项目,具有代表性、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

古代手工业遗产

古代的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经过年代的更迭留存下的古代工业遗址;

近代工业遗产

甲午战争之后,民族觉醒洋务运动寻求强国之策,留下了很多官办和民营的近代工业遗存,以及民国、抗战时期的民用及军工遗产;

现代工业遗产

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发展历程的写照。浓重的红色文化,频繁的政治变革,留下了大量具有时代标签的工业遗产;

近代工业兴起与发展阶段

(1840-1894年)鸦片战争后

洋务运动时寻求强国之策,以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创办的官办产业,武汉汉阳铁厂、南京金陵机器局(1865)、大沽造船厂遗存等;

(1895-1911年)甲午战争后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成立工业综合体系,疯狂掠夺中国资源,这一时期留下的的工业遗存,如德国青岛工厂、中东铁路建筑群、南通大生纺纱厂等等;

(1912-1937年)清朝灭亡后

北洋民国时期爱国民族资本家积极响应建设,留下的工业遗存,如碧石铁路(碧色寨)、难街火车站等;

(1937-1949年)抗日战争时

抗日战争时主要是为抗战而建立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西安大华纺纱厂(1935)等;

现代工业重建与发展阶段

(1949年-1965年)“文革”前

大跃进时期特殊的工业景观,1958年开始兴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59年的石油工业中的松基三井,1958年开始兴建的核试验基地;

(1966-1976年)文革十年

文革十年中为备战考虑的“三线建设”运动,西南地区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如:贵州遵义(061),广西柳州、四川达州(062)等等地区;

(1976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之后传统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活力降低,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过程中涉及大量工业用地重新利用,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首钢搬迁留下的工业遗产;

地域上主要在东北、华北、西南等地区集中大量的工厂基地,这些区域随着功能调整,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

同时沿着交通线、沿海、沿运河的一些地区也是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区域;

重视不够,挖掘保护不力

由于对工业遗产重视不够,挖掘、保护不力,系统研究不够,缺乏经验导致了不少人对工业遗产的家底不详或不能摸清;

数量众多、年代久远

通过国家文化遗产名录分析,国内工业遗产具有数量众多、年代久远、开发保护意识不强、导致其正在快速变迁与消失;

许多工业遗址并未的到重视

我国许多古老的工业遗产遗迹以及一些近代工业遗址并未的到重视,旅游价值认识不够等待人们去开发、保护、赏析;

机制不完善,资金缺乏

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导致许多工业遗产地被束之高阁;同时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理论研究缺乏,实践中也缺少成功案例;

我国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思路有所拓宽,通过“实惠”政策的推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助力城市转型。

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趋势将从工业遗产保护向世界工业遗产文化传承的迭代升级转变

萌芽发展阶段

(工业遗产文化保护)

规范有序阶段

(工业遗产文明打造)

提质增效阶段

(世界文化遗产传承)

国内工业遗产遍布各领域和地区,都具有一定的旅游资源潜力、但不是每个工业遗产都适于开发旅游。

目的地吸引力

工业地质量

地理位置

现存旅游设施

*依一定权重进行量化打分,综合评价工业遗产地开发旅游可行性。

400-110-180013901848087

奇创智慧旅游集团以体验设计力、产品创新力、内容运营力、智慧科技力,效赋能中国文旅项目及目的地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为项目规划、建设、产品、运营、升级、融资各环节提供精准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THE END
1.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主要介绍的就是中国法律在中国文明的各个具体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其背景故事。 【关键词】中国文明;中国法律;发展https://www.fx361.com/page/2017/0112/544921.shtml
2.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1、龙源期刊网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作者:李洋桥来源:成长 读写月刊2016年第12期【摘要】中国文明也称华夏文明,有着上下 5000 多年的历史。而法律制度则作为文明的 重要部分,伴随着中国文明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绵延至今。从夏商周到近现代,随着朝代的更 替,政权的更迭,各个时期的法律也相应的有着各自的特点。本篇文章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187863728.html
3.综论百年法学与法治中国国际经济法网1905年9月,清廷正式宣布停止科举,广兴学堂,并准予私立学堂专习法政。从此,公立与私立的法政学堂遍布全国,大大促进了近代法律教育的发展与法律人才的培养,成为新法学思想的渊薮。 三、法治目标下的新法律体系与司法改革 为了实行法治,晚清修律仿大陆法系国家的成文法构建中国近代法律体系,并改革司法。沈家本认为自李悝著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8615.htm
4.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着眼整体、追求和谐——这种法的理念对今天“法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中国古代法律近代化的历程 学界传统观点一般将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的开端,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也是以西方法律与法学进入、清末修律为发端。但是,中国近代法律的萌芽实际上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与清末修律不同的是,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http://www.nopss.gov.cn/GB/219506/219508/219516/14640011.html
5.中国法制史1(通用6篇)《中国法制史》是讲述我国有史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历史的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是法学的基础学科,同时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艰深的学问。 在学习《中国法制史》之前我一直认为,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法律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武器,然来现在看来这一观点是错误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n0qq1216.html
6.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思维导图模板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改变国家和民族的苦难命运,一些仁人志士试图将近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模式移植到中国,以实现变法图强的梦想。 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他们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向近代法律进发 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 在任何国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都将由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追究行为https://www.processon.com/view/6396edf40e3e744af171044c?fromnew=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