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读书笔记评比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读书笔记评比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为锻炼学生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寒假期间,在学生会学习部的组织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开展“五个十”读书活动。在与学院专业老师沟通后拟定阅读书目,活动内容一经发到各年级各班级,同学们便积极参与其中。

小政也为大家带来了2019级的读书笔记,希望同学们在认真阅读后投出宝贵的一票。

《利维坦》读书笔记

作品简介:《利维坦》是霍布斯创作的政治学著作,霍布斯于1637年回到英国,看到英国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感触颇深,他分析了当时动荡局面下的规则,反对君权神授的理论以及国会议员的行为准则,并致力于创建一门政治科学,最终在1651年出版了《利维坦》一书。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人类”,以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为出发点,论述“自然状态”和自然法的问题;第二部分“论国家”,主要论述了由契约所产生的国家的各种形态、主权以及人权;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主要论述了教会的政治地位与个人的信仰自由;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对宗教、哲学以及政治思想展开意识形态的批判。该著作最重要的内容是阐明了社会契约论,并为后来的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产生深远影响。该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位于政治书籍之首,在19世纪的欧洲,更是为各国元首所追捧,是王室的基础教材,也是国王日常必读书籍之一。

作者简介:托马斯·霍布斯,是英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君主专制制度的拥护者,自然法学说代表,出生于乡村牧师的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培根唯物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者和系统化者。霍布斯一生没有担任过什么重要官职,只是长期做贵族的家庭教师。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避居法国,并担任查理二世的数学教师。因发表《利维坦》一书,遭到保皇派的攻击。在克伦威尔执政期间返回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霍布斯遭到迫害,其著作被禁止发行。

总结感悟:

在第二部分“论国家”中,首先论述了国家的起源,自然法虽在自然状态下起着维护和平和秩序的作用,但是人类想要彻底摆脱人与人之间的战争状态,必须寻求一个大家都畏惧且可以指导人类行动,并最终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依归的公共权力,而社会契约是人类脱离战争状态的必由之路。人们在理性的指引下建立契约,把所有的权力和力量委托给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组成的集体,这个集体的作用是通过多数意见把大家的意志转化为一个意志。负责支配和管理人类自然权利的统治者便产生,一种公共的权力便被建立,社会契约使人类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状态,国家由此产生,国家跟每一个人都有关系,每一个人都参与了国家的建构。国家可以限制个体的欲望无限扩张,个体在国家中才有可能在压力作用下自行约束自身的行为,从而摆脱自然状态中人人为敌的悲惨境遇。

在第三部分“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中,霍布斯论述了基督教体系中的政治原理,“基督教体系国家的性质和权利,有许多地方要取决于神的意志的超自然启示”,这意味着基督教体系的国家和神的意志相联系,“由于人们在良心中必须遵循的一切生活法则都是法律,所以关于圣经的问题就是整个基督教世界中什么是法律的问题”,圣经便成了人们遵循的神律,是永恒的法律,具有一定权威。上帝是一切主权者的主权者,具有神圣崇高的地位,相对于人间的君主来说,上帝的命令才是首要的,但臣民服从于上帝是被迫做出的,是为了遵守国家法律做出的。在基督教体系的国家中,人们对上帝有信仰,信仰产生服从心理,使臣民服从于法律,从而维持基督教体系国家的秩序与和平。

在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中,霍布斯认为,“黑暗的王国只是一个骗子的联盟,为了在今世取得统治人的权力这一目的,力图以黑暗和错误的说法熄灭他们身上的天性和福音之光,破坏他们进入未来的上帝国的准备。”霍布斯探讨了这种“黑暗”得以产生的三个原因:一是对于《圣经》的滥用和误解;二是外邦人的魔鬼学及宗教残余;三是空虚的哲学和神怪传说。霍布斯认为,异端学说的本质特征和教会滥权的根源是二元论,他企图通过追问政治二元论和形而上学二元论的起源来消解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压制。

通过阅读《利维坦》一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人性、国家的起源和作用、主权者和人们的关系以及如何维持国家正常运转等问题。本书对后世影响深远,论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并积极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作辩护,利用社会契约论论证国家的起源和发展,突破了天主教君权神授的观点,对于近代启蒙运动有很大促进作用,书中的无神论、人性论、社会契约论等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意义重大。

《政治学十五讲》读书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在19世纪中国步入现代社会以前的漫长历史中,除了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时代外,儒家对政治的阐释几乎一直是中国人理解政治的一种主导方向。在中国儒家所主导的关于政治的种种表述中,最为经典因而也最经常被人提及的是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说法,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政治有教导、指正的含义(即所谓“政者,正也”);建立在中国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传统中国政治观,具有人治训导、统治教化的倾向。

中国人对政治的现代理解,主要受到来自西方世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的影响。在这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解释最具代表性。因而,他对政治的定义和解释也经常为中国政治学界所引用。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他强调了政治的两个特性:一是公共性,二是管理性。用我们今天的表述就是,“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由Polis演化过来的Politics,就是指有关城邦的事务。Polis已经发展成State,所以,“政治”也就变成了有关国家的事务。政治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阐发了不同的政治观,因此,对政治概念也形成了不同的解释。除了神学性解释已经被淘汰出局之外,其他解释依然经常见诸政治学的文献之中。

(一)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这是一种政治哲学的思维向度,从应然的理想的角度来定义政治,认为政治应当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背离这个特征或标准的现实政治,就是不正义或不道德的。应当承认,这种阐释为确立政治的价值评判标准提供了根据。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这是一种宗教性的思维向度,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受命于天”的思想,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观。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现代管理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

综上所述,非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定义被归纳为四种概念或观点,即: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妥协和同意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特点,有人把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1.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作为社会经济基础的要素,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变革,最终引发政治变迁。

3.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活动都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不同阶级和利益群体为争取国家政权而展开的斗争就成为政治的核心问题。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是政治主角,阶级斗争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下,随着阶级斗争的转化,政治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三)两种政治倾向

1.“政治就是斗争”(暴力强权政治)

不管是阶级斗争,还是党派集团之间的较量,抑或个人之间的竞争,因此,政治就是区分敌我友。20世纪德国的权威主义代表人物、与法西斯政权有密切关系的卡尔·施密特被认为持有这种观点。

2.政治意味着某种集体决策的方式(非暴力政治)

劝说就是说理,政治就是讲道理,而不是动武。既然劝说,就要让人信服,而要让人信服,你的言辞就要合乎逻辑、符合理性,要具有说服力。讨价还价是一种妥协和让步,因此,政治就是一种谈判和妥协的艺术,政治排除使用武力解决分歧。

民主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好东西”,其原因就在于它属于政治方式,而不是暴力方式。“自由民主政治的实质,并不在于‘主权在民’,而是在于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坚信靠民主平等的争论而不诉诸暴力。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阐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时指出,在人类共同体的所有必要的活动中,只有两种活动是政治性的,那就是行动和言语。早在希腊城邦兴起之前,文明的希腊人就开始相信,行动和言语这两种属于人类的最高级的能力是齐头并进的。这也就是说,真正的人,要避免一切不借用言语的暴力。希腊人把暴力活动,也就是把以恰当语言进行合理行动之外的暴力活动,排除在了政治领域之外。阿伦特由此推论,野蛮的暴政以及各种不靠说理手段的专制强暴,都同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毫不相干。她特别希望由此引导现代人发扬希腊人的政治传统。她指出,在古希腊,人们强调符合逻辑的言语是进行人类政治活动的唯一可选择的手段,因此,演讲和辩论是政治家的主要本领。换句话说,以政治方式做事并生活在城邦里,就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必须透过言辞和说服劝导,而不是通过强力和暴力来决定。凭借暴力威逼他人以及以命令而非劝说的方式对待他人,是属于“前政治”时期的手段。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一)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人是政治动物”。我们生活在政治共同体内,过一种集体生活。能够将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利益因素之外,还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认识和理念。

“人是理性动物”。我们要为世界赋予意义和价值,要对周围的世界做出合理的解释,为自己的生活寻找恰当的理由。

(二)探索合理的制度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政治研究的目的是试图寻找一种合理、持久、能够为条件变化而做出调整留有余地、能够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实现适度平衡的制度安排。

(三)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寻求不同团体和平、有效地实现自己目标的条件。从这一意义上说,政治学不是斗争的学科,而是富于建设和实践的学科。

(四)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从国际的角度讲,全球化的浪潮将各民族国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国的政治理念、政治组织安排和政治游戏规则各不相同。要学会和别人打交道,就要研究别人的政治。所有上述研究,都需要掌握认识和分析政治生活的手段,需要掌握研究政治现实的相应概念、理论、途径与方法。而这些正是政治学所要和所能提供的东西。

三、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政治学致力于研究人类与人类所生活的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门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的学科。在任何一个人类组织、机构和群体中,都能看到政治学的作用。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有:政治的定义、政治研究的意义、政治学科的性质、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知识体系。

(一)秩序与自由的平衡——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一是对秩序的需求,以确保公正社会的稳定性;二是个人对自由的需求,以确保个人的自主性和社会的活力。前者转化为权力,后者表述为权利。所以,权力和权利的关系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二)“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何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正义”

论及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不得不回到学科分类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上来。所谓知识,就是关于“善”的学问;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人是一种政治的动物(Manisbynatureapoliticalanimal)。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要过集体生活,就存在一个组织问题。那么,人类社会生活到底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符合所谓“正义”原则?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一个正义的社会应当是这样的社会:一个“中间力量”为主导的社会;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一个保有个人私产的社会。

(三)政治学研究的两个层面

一是理论研究,主要探究的问题包括:怎样安排才算公平正义?如何实现自由-民主-平等-效率-权威的有机整合?二是实践研究,主要探究如何处理国家(政府)-社会(党派与社团)-个人(公民)三者的关系问题。

四、政治学的知识体系

(一)文化以及知识体系的一般构成

在我们广义的文化或文明的概念中,作为其构成因素的物质技术-组织制度-思想观念-社会心理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关系:处于最表层的物质技术是最容易变动的部分,处于最深层的社会心理的部分是最不容易变动的部分。而社会的改造和变迁一般也是沿着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顺序逐步展开。政治学的知识体系也基本体现了这样一个结构,呈现出这样一个表里关系。从中国古代关于“知”与“行”关系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将政治学的知识划分为两个方面的知识,即关于“知”的政治知识和关于“行”的政治知识。

(二)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研究

1.政治哲学(politicalphilosophy)

主要运用先验的哲学思辨的方法,论证某些政治价值是值得追求的,并以这些价值为标准,对现实政治做出评价,并试图探寻理想的政治生活方案。它以人类追求的政治价值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等观念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政治的价值基础和根本原则。

2.政治科学(politicalscience)

主要运用经验的、科学的和实证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量化分析,比如对选举和投票行为和结果的分析、对民意的调查研究、对政策结果的绩效评估等等。

(三)政治学的功能: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

1.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政治学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

2.应用研究

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包括政治制度研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

五、结语

政治是不可避免的,也不会“终结”。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类社会从原始部落发展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再到现在的各种政治制度,无论社会的哪个阶段都是通过政治来实现社会的规范运行。在长达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中国思想以先秦时代之思想为基础,其间无甚大变化。及至明清,思想界方出现变化之端;而除旧更新的巨大转变至晚清才出现。明代虽有王阳明学派倡自由、反守旧,但仍未突破过去之罗网,直到太平天国始本基督教义,才使中国思想发生根本转变。其后,无论主张革命或维新,不管其主义为何,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并未能演化出一种新型的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政治价值观念。只有与西方思想融合,吸收西方思想成果,才使中国传统的思想得以更新。

休谟信念本性微探

——以“休谟的问题”为出发点的信念观浅析

摘要:在休谟的因果推理体系中,关于信念的问题占据核心地位,对于休谟信念观的研究无疑是纷繁复杂的。本文尝试以阿姆斯特朗提出的“休谟的问题”为出发点,在认知维度和情感维度上对休谟信念的本性进行一定的探索。通过对信念与虚构、信念与单纯概念以及信念与相信三组概念的辨明与阐述,初步获得关于信念本性的明觉,轻拨休谟信念观之迷雾,一窥休谟怀疑主义场域中的信念背后掩藏的绝不可质疑之领域所在。

关键词:信念;印象;习惯;多神信仰

一、信念与观念

二、信念与虚构

三、信念与单纯概念

四、信念与相信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读书笔记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将《哲学全书》中的哲学思辨方式运用到具体领域,即关于法、伦理、国家的思考结果。法哲学就是法的理念的展开,而“法的理念就是自由”。法哲学研究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所谓法就是自由欲望的一个合理体系,是“自由意志的定在”。这本书凝结了黑格尔对于近代哲学中关于个体性原则、权利、道德、责任等观点的批判性超越,是其自由观、家庭观、国家观、历史观等在其绝对精神实存化过程统摄下的充分展现。

权利与法

自由与意志

承认:一个潜在环节与普遍逻辑

“承认”作为一个潜在环节实际上贯穿于自我意识/自由意志现实化的每个阶段,学者郭东辉明确将“自由意志与承认”作为理解《法哲学》的一条线索,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就指出一旦获得了自我意识,它就要求转向外部、转向客观对象,使自己进入到与其他自我意识的关系中,并通过生存斗争以取得他人的承认而将自身客观化。在这里可以看出承认包含两个层面,一种是自我认同,自己对自身尊严的捍卫,从自身出发要求进一步获得外在规定性;另一种体现在《法哲学原理》伦理阶段的三个环节中:从婚姻里两个自由人的相互承认,到子女进入市民社会后在同业公会这个“第二家庭”中获得他人的承认,再到民族国家作为自在自为的存在取得其他民族的承认而具有独立意志与主权。

这其中的“承认”并非始终停留在“契约”层次,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将在霍布斯、洛克以来把人与人的关系也囊括其中的契约概念重新限制在人对物的关系中,以免对物的占有关系延伸至比如家庭中的血缘关系,造成对自由意志和伦理性原则的损害。“承认”不能等同于契约的原因还在于它是以财产权和生命权双重中介而发生的,这就意味着“承认”不是完全遵照一系列经济原则,而必须考虑对个体的情绪的尊重;同时“承认”必须纳入制度化设计中,因为基于个体间交换、转让的契约具有偶然性,寻求于制度才能求得普遍规范、共同承认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并在与个体意志的磨合中为自由精神迈向下一个环节奠定基础。

伦理:主客观统一的法

摘要:明智属于理智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明智与实践紧密相连,有很强的实践精神,它是一种好的考虑,是一种对人是善的与有益的事物的权衡和考虑。了解明智德性,做一个明智的人,有利于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获得道德德性,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性;明智

明智属于理智德性,在亚里士多德德性思想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着很强的实践精神,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它对德性的获得与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长期以来,对明智德性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明智固然是‘哲学’的天然诉求,但是在西方哲学长期将‘思辨’、‘批判’等手段和工具视为圭臬的学科背景下,明智只能呆在伦理学的角落里享受‘哲学话语霸权’下的孤寂。”[1]关于明智,我们可以先从它属于哪种德性入手,考察亚里士多德对明智归属灵魂哪个部分的分析,从而了解明智的特性,明白明智的定义,最终厘清明智所发挥的作用与当代价值。

一、明智在亚里士多德德性体系中的位置

依据对人的灵魂的考察,亚里士多德建构了一套结构完整的德性体系。德性,是古希腊伦理学体系中的根本性概念。在广泛意义上,亚里士多德将德性概念应用于所有生命物及其实现活动(一种内在的目的论的实践)。德性就是使一事物自我实现的好的优点或品质,而人的德性也就是使人自我实现的好的优点或品质。而在古希腊哲学家那里,人的德性往往与人的灵魂有关。

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体系中,人的德性包括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两大类,而理智德性又包括理论理性德性和实践理性德性。其中明智是实践理性的德性,属于人的灵魂中有逻各斯的部分中思考可变事物的那一部分,明智是一种实践智慧,是指导人们行为实践的德性。

二、明智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明智,亚里士多德并没有直接给出定义,但却明确指出了:“明智的人的特点就是善于考虑对于他自身是善的和有益的事情。不过,这不是指在某个具体的方面善和有益,例如对他的健康或强壮有利,而是指对于一种好生活总体上有益。”[2]188即明智作为人的一种德性,会指导人们在各种具体情形中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来达到善,从而在整体上不断走向更好的生活,不断接近幸福。明智的人善于考虑与推理,善于运用他灵魂中“思考可变事物”的有逻各斯的那一部分,分析具体的、不断变化着的现实情况,做出正确的、善的选择。

明智是一种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德性,在人的具体行为选择中得以展现。明智既不同于技艺,也不同于科学,因为“科学”是“知识性”的逻辑演证的品质,它从普遍的前提推论出结论,是单纯“理论的”,它的对象是必然性的,不变的,而德性的对象是可变的,可在“行动”中塑型的;“技艺”是单纯制作性的,也不属于“行动”,因为“制作”有一个在自身活动之外的目的:“产品”或“作品”,而“行动”以自身为目的,好的行动本身就是目的。明智能够“照亮”行为的原意选择和目标之确定,使得人们在具体行为处境中懂得如何做才最为恰当和得体。由此可见,明智是一种实践的智慧,它不是人们抽象思考得出的结果,而是一种实践理性,指导着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明智是一种理智德性,是一种好的考虑,是一种对人是善的与有益的事物的权衡和考虑,它有这很强的实践精神,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由此才能获得。

三、明智在行为选择中的作用

明智在人的行为选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离开了明智我们的选择就不会正确”[2]208。明智作为一种好的考虑,使人们在复杂的情形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即做出符合道德或善的目的的行为选择。

没有明智,人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意志选择,就不可能有德性。“德性是与明智一同存在的。不明智,人不可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是有德性的,不明智,也就不可能有伦理德性。”[4]32因此,学界一致认为:“明智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占据核心地位。”[5]

没有明智也就没有了各种道德德性。亚里士多德指出道德德性不是自然天赋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些道德德性,这些道德德性需要在习惯中获得或养成[2]36。而将一件事情变成习惯,需要不断地去重复做这些事情,去进行实践。如果德性得不到实现,那也称不上是德性。而明智所具有的实践的属性,则可以引导人去做符合道德的行为,从而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德性,“离开了明智就没有严格意义的善”[2]207。

那么明智是如何指导人们的行为选择的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就意味着做选择或者以选择为条件。当然选择必须以自愿(出于意愿)为条件,自愿是行为选择的前提。按照亚里土多德的看法,选择对于德性的获得至关重要。因为,在人处理自身及交往事务的实践活动中,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而只有一条是正确道路。所谓正确,也就是该行为选择预含了对我们而言是善的目的。选择错误,便不能获得德性。行为选择除了必须自愿之外,还必须是经过了权衡和考虑的。权衡和考虑也就是反复思考和推理,是灵魂中实践理性的运用,是实践理性德性——明智发挥作用的过程。正是明智作用的发挥,使我们不断权衡和考虑,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在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年代,古希腊正处于城邦政治的繁荣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需要为城邦中的民主政治服务,他也非常重视城邦的作用,他认为城邦是在个人之上的,而这在他的明智思想中也有所体现:“一个人的善离开了家庭和城邦就不存在。”[2]194-195今天,亚里士多德时代的城邦早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人与社会并没有消失,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有利于城邦的行为似乎是通过参与政治,通过参与当时的民主政治,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样的行为才是明智的;而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应只看到个人的利益,而应该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进行实践,这又何尝不是明智呢?

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早已过去,但他的思想并不会完全失去意义,在现代,我们依然要做一个明智的人,不断在具体的情形中进行好的考虑,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通过习惯养成道德德性,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对社会与个人有益的事,促进社会与个人发展,做一个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曹志,彭丽君.“明智”德性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美]特西托勒(Aristidetessitore).德性、修辞与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解读[M].黄瑞成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注释导读本][M].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郝亿春.明智与髙贵主义的德性概念——对亚里士多德“明智”概念的分析[J].世界哲学,2013(6).

THE END
1.法律基本知识法则之网民生之舵作为研究法律的科学理论基础,法理学涉及到对法律本质、性质、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这包括对正义原则、平等原则以及自由原则等道德规范的阐释,以及如何将这些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法律规章制度。 三、宪法与基本人权 宪法是国家最高可诉之法,它规定了国家政体形式及其根本制度。同时,宪法还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和自由,这些都是构成https://www.1lhyh3ij.cn/tu-pian-zi-xun/413619.html
2.哈特《法律的概念》导读,这是语言所固有的,”“规则本身是使用语言的一般规则,而一般词语的使用本身也需要解释,……它们不能自己解释自己。”3 由于这些缘故,人们对于法律的概念有着长期的争论,哈特把这些争论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法律与强制命令之间的关系,第二,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和第三,规则在什么程度是才可以算是法律。http://www.iolaw.org.cn/global/en/new.aspx?id=1360
3.立法权中文名 立法权 定义 就是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 授权机关 行政机关 立法机构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目录 1发展沿革 2释义 3概念 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 4种类 5性质 6立法权与法律 7制度原则 8地方立法权 意义 原则 总结 9授权立法权 解释一 解释二 综述 10论立法权 立法要概论 立法权的哲学https://baike.sogou.com/v3624707.htm
4.于立深:行政事实认定中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因此,那些内涵和外延看起来很明确完整的概念,例如在行政执法中,机动车、脐带血、[11]违法所得等概念也包含着不确定性的成分,它们是否都属于不确定概念尚有争议,因为凡是法律概念都存在缺陷,“不可能有对概念最终的或者能够穷尽一切方面的定义,哪怕是在科学中也不能如此。”[12]行政法学不应该机械地理解和扩大不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47/6219.htm
5.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区别是什么?导读:民营企业的法律定义:民营是一个非国有国营的概念,即凡是非国有国营的都可以称为民营。私营企业的法律定义:私营企业是一个有明确的法律界定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条例所称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八人以上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https://www.64365.com/zs/1198260.aspx
6.Contents/premium.mdatmaster·Newslab2020/Contents·GitHub600 影响我思维的10个概念(上) 2022/7/16 1.无结构的暴政 2.权责对等 3.补贴 4.反市场的资本主义 5.去自然化 599 水门事件50年:被遗忘的灵魂人物 2022/7/12 水门报道的灵魂人物; 被流行文化改造的记忆; 神话与现实。 598 安倍晋三 2022/7/9 https://github.com/Newslab2020/Contents/blob/master/premium.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