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法律不是冰冷条文,判决也可充满温情

在中国人平民思维意识里,凡是喝茶闲聊谈到官司、判决、司法、法院等司法词汇时这是尽量避讳的话题,谁都不想自己惨杂进来。毕竟,通常说到吃官司或者被吃官司,在不考虑判决实际的情况下,这都是闹心的一件事、不仅是牵涉个人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家庭大事。在长期“以和为贵”“息事宁人”“无诉”等传统司法文化的倡导下,社会家庭纠纷的解决模式大多以和解和调解的方式结案。在今天看来,这一观点并没有过时,法院在审理案子开庭前,会组织庭前调解(民商事案件),不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吗?在中国特有的司法文化背景里,既有受传统司法文化的影响,也有当前中国司法实际现状影响(案多人少、诉讼意识空前加强)。

凡是涉及到司法诉讼的问题,诉讼参与人自然少不了以下人员:原告、被告(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害人(公诉案件);附带刑事诉讼原告人、附带刑事诉讼被告人(刑事案件);原告、行政相对人(行政案件),以及公检法机关等专门机关的人员,其他诉讼参与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专家辅助人……)。一场诉讼实质是原被告当事人在法律中的文明宣战,当这些人员参与到司法庭审大战中,早已身心俱疲的原被告当事人似乎都要到心理崩溃的境地,更何况长期作战在司法诉讼战争一线的公检法人员,尽管拥有最专业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在司法战争作战中身经百战,长年累月更有倦意的时刻。而面对那万里千山之外沉睡在“法海”里万卷书籍的法律条文,对原被告当事人而言是冰冷,甚至是威严触不可及的法律正义,关系到双方的切身利益,法律利剑的一直判决无论对哪方而言都是“斩立决”的宣判!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司法是守住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人口大国中,东西人口不均,现代社会发展贫富悬殊,当我们在一个主流观念意识里不再提及社会的阶层分流,然而个人所拥有的财富、职业地位、家庭出身,无形中有无形的社会阶层划分。在这些之外,我国在不倡导西方国家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天赋人权”等西方法学观念,然而公民公平正义最好的保障方式是司法判决,一纸判决从法的适用和立法意义层面上确保每位公民的法律平等。在法律理论上既有中国现代法治理念的体现,在法律实践的文书中更有法官对法适用的深刻解读。

一份判决书,不再是那沉睡在万卷书屋里的僵硬法条,在法律之外更有人性温情的一面,这是法律和人性的完美结合,是构建社会和谐秩序的利器,是让原被告当事人“臣服”的良药,是规范社会纠纷缓解矛盾的润滑剂。

在公检法机关的职能分工中,看整个司法判决文书(刑事案件,一般民商事案件不需要公检参与)的形成和发展,这些都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性、分工性、独立性成为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环环相扣,环环独立。

在司法改革大的时代背景下,公检法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严格,在公安机关一方拥有强大的侦查权(羁押、逮捕),这些直接涉及到公民人身自由,以及公民的人格尊严,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格尊严更是是公民做人的“外衣”,一旦剥夺了公民人格尊严无异于在大众广庭之下一丝不挂;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不涉及侦查职能),直接决定了对公安和法院法律运用合法性问题的监督,以及代表国家公权力行使公诉的职能。这些机关都说是法院刑事司法判决作出之前的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而在公检之外作为独立审判的司法机关检察院,更是司法案件作出裁判的直接裁判者,法官是利剑和天平持在双手的正义女神化身。正如卡尔.马克思的至理名言所云: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这既是法官职业司法裁判权独立性的定位,更是对法官职业崇高性的赞美,有那么一瞬间心中对法官职业的神圣性肃然起敬。

法院作为独立的司法裁判机关,司法人员(法官)专业性是最为当事人/原被告(一般民商事案件)所感知。法官的威严和崇高是法律赋予其职业神圣性的一面,当事人对法官的敬意不仅是对法官本人的尊崇,更是对法律的虔诚和信服。当日的一份判决书,让我们看到了在司法改革中法官在专业性之外,更有人情冷暖的一面,一份数百字留给当事人双方(原被告)的法官寄语,不仅仅是法官个人专业性一方面体现,更是一位专业法官(司法人员)对人性的把握对人间烟火冷暖的练达和娴熟。尽管是一宗案件简单的离婚案件,在司法判决中似乎让我们感受到寒冷的冬日那人情尚存的温情,法律不是冰冷条文,而是一份温情判决!

主审法官夏科给原被告写了一封判后寄语,附在判决书后,也是判决书的一部分。

判后寄语写道,“一对男女能够走到一起结为夫妻,并共同承诺相濡以沫走过风风雨雨,确实需要缘分,而最终能够白头偕老走到生命终点,不仅需要缘分,更需要坚持。”

寄语里对男方说,“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你们尤其是男方对婚姻的认识出了问题。夜深人静时,你是否想到你和妻子在相恋和婚姻的路上相扶相携,一起打拼事业,一起创建家庭,一起期待白头偕老。可是,目前孩子尚小,房子尚在,而你对妻子的情分却已不再,是谁在路上丢了谁?作为男士,你应该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百分的另一半,只有五十分的两个人,凑成一百分的两口子。

寄语里对女方说到,“人要学会和往事告别,而不要和烂事纠缠。在婚姻的世界里,你不仅仅要爱对方爱孩子,也要爱自己。爱情和婚姻,从来不会通过祈求的方式获得,通过努力挽回家庭固然是必须的,但也要学会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

“最后,真诚期待你们俩在以后的日子里和好如初,一起重新来过,为了孩子,更为了你们自己。”寄语最后对二人送出祝福。

在看到这温情的判决之后,暖意由上心头,对于法律的解读,对于法理的理解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作为法律人不仅仅需要具备的是专业的法律知识,更是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对立法旨意和初衷的深刻认识,从而对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司法判决中我们期待像这样的法官寄语成为一种文化,法律不是沉睡的法条,更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一份温情的判决,推动良法、善法之治,全面实现依法治国!

THE END
1.新时代的守护者民法典如何温暖人心在浩瀚的法律海洋中,民法典如同一艘坚固的航船,它不仅承载着公正与平等,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希望之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有序的生活环境,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法律保护。 二、制度化保障人权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个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民法典以其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人权保障体系https://www.cjan6a6c.cn/ke-yan-xiang-mu/400873.html
2.9岁女孩成“老赖”?法院道歉!小女孩的悲剧,跟案子的关系本身不大,悲剧的根源在于他有一个那样的父亲,以及网络赌博之害人至深。但是,如果案子迟迟不能解决,随着她慢慢长大,这顶“老赖”的帽子,恐将全方位影响她的生活。法院应尽力促成小女孩的亲人和房子的买主达成执行和解,帮助生来可怜的小女孩去了这顶“老赖”的帽子,释放法律的温情。(羊城https://www.chinaso.com/wz/focus_detail/20201216/1000200033169261608116551656522669_1.html
3.昭彰现代刑罚理念:严酷背后的温情——重刑主义观念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昭彰现代刑罚理念:严酷背后的温情——重刑主义观念对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影响周丽君吴思博摘要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理性的进步,行刑社会化及刑罚轻缓化的发展,社区矫正为代表的非监禁刑必将取代监禁刑占据刑罚执行体系的主导地位。目前,社区矫正在我国处于本土化的 https://www.lawtime.cn/info/xingfa/xingfalunwen/20100826/60568.html
4.吕端胜:擦亮人性的光辉法律不仅有刚性,还有温情 "我不能离开我的爸爸,我不愿意从此失学,我要读书……"摘自一个13岁少女写给章贡区检察院办案人员的信 "我的儿子明天就要中考,儿子从小到大每场考试都是我陪送,中考这么重要的考试我如果不陪送真是会愧对儿子一辈子。"温某终于流着泪说 https://news.cctv.com/china/20071227/101290.shtml
5.“禁止组织未成年人救火”中的法律温情“禁止组织未成年人救火”中的法律温情 田方 年初,河南淅川县8岁男孩梁烁因救火被烧成重伤。事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形成两种相反的观点。将于2011年1月1日实施的《河南省消防条例》明确规定: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大河报》12月22日) 什么是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动力?对这个问题,人言人殊。然而,有一个答案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12/24/content_3468621.htm
6.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豆瓣)瞿先生所著《中国法律 (展开) 107 5 18回应 Nausikaa 2006-11-05 23:32:09 中华书局2003版 虽是规矩,自成方圆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的第一页上写下了“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其中的第二尤为令人过目不忘:“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600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