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产品文案的写作思路、范文、例文
产品文案对于产品销售来说极为重要,对于番薯产品来说,也是如此,文案的写作这
是为了让消费者从文案中了解你的产品,并且心甘情愿去购买你的产品的关键所在,那么作
为产品的销售宣传人员,应该怎么写好产品的文案呢?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产品文案的写作
思路到底是怎样的。
1先确定产品的定位
所谓的定位实际上就是先告诉消费者你是谁,你有什么用,除此还要考虑番薯产品在
市场中的地位。现在的市场,相似的东西太多,你凭什么让消费者去相信你呢?这就需要做
好产品的定位。你首先要找出产品的核心优势,并且去寻找目标人群,并且将文案的写作方
向指向目标人群,才有可能在这个千篇一律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才能迅速俘获消费者的
眼球。
2找出产品的卖点
产品的卖点代表着消费者的需求,只有出现需求,才会引发购买的欲望,才能促成购买
的行为。因此,在进行文案写作时,首先自己要了解清楚番薯产品的卖点,卖点并不是一
成不变的,必要时可以根据目标消费者进行“无中生有”,也可以将小卖点无限扩大。
我们需要做的,是给消费者一个需要的卖点,要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的理由,而这个理
由可以是生产流程,可以是产品材质,甚至可以是原料的源头供应商,至于如何让消费者对
你死心塌地,就要去仔细斟酌了。
3优化文案思路
在确定了以上两点以后,你就要对你的文案的架构进行确定了,先确定整体的风格,到
底你的文案是促销型文案,利益型文案还是命令型文案,每一种文案在构思标题时都会有不
一样的方式,以此明确文案的标题。接着就要斟酌卖点的阐述问题,阐述最好放在前面,不
要有太多的铺垫,简单直接。
每一段文字不要太长,但是每一段文字都要击中消费者的痛点,让消费者有认同感,让
消费者有读下去的欲望,如此一来,你才能够真正成功的抓住消费者的心,才能真正的写出
好的文案。
好的文案,思路很关键,思路错了,基础也就错了,想建起高楼大厦基本就是不可能的
事情了。简单的概括,写文案的思路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
有让消费者产生共鸣,才是成功的。当然,如果你实在没有头绪,也可以通过本页的联系方
式联系我们,我们将用专业的水准帮你解决,欢迎咨询。
【關键词】生态扶贫;特色优势产业;法律制度
【Keywords】ecologicalpovertyalleviation;characteristicadvantageindustry;legalsystem
1甘肃生态扶贫的现状及启示
1.1甘肃生态扶贫发展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甘肃共经历了改革推动扶贫、规模重点扶贫、扶贫攻坚和扶贫开发这四个阶段,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效果。自***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这个概念以来,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在2016年达到7200亿元,截止到2017年,甘肃省贫困人口为189万,比上一年减少67万。
从图2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上升态势,截至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00元。
从生态扶贫来看,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实施方案》、《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用以支持贫困地区人民进行农村生态扶贫。以林果产业为例,截至去年年底,58个贫困县区林果总面积近20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88%以上;林果总产量50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74%;林果总产值210亿元,占全省总产值的76%。以张掖市为例,张掖市近年来大规模种植文冠果,文冠果具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时具有生长周期快,耐寒,耐旱,耐盐碱,防沙固沙等特点。目前,张掖智慧林业木本油料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由市发改委已经备案,规划文冠果、油用牡丹种植面积20万亩。
1.2对甘肃生态扶贫的思考
1.2.1甘肃致贫原因分析
第一,生态环境制约。甘肃地处青藏高原、蒙新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处,西秦岭山地边缘,地势高亢,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全省面积居全国第七,但山地、丘陵面积占70%以上,平原、河谷川地仅占20%以上,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的面积很少,同时存在大量的沙漠地区,土地利用率很低。甘肃属于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水资源短缺,同时还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甘肃严酷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导致贫困的原发性原因。
第三,受教育程度低。要让贫困群众走向致富之路,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要提高种植技术。多数贫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无法很好地掌握现代科学种植技术。只有农户的整体素质提升,才能更好地掌握种植技术,提升经济效益。
1.2.2甘肃实现生态扶贫政策分析
政府先后发布了《关于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甘肃省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实施方案》、《甘肃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生态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用以支持贫困地区人民进行农村生态扶贫,同时甘肃省各市县乡积极响应政策,张掖市积极种植各种抗干旱抗盐碱的木本油料植物,榆中县积极种植经济林,种植玫瑰、山楂树、文冠果等树种,鼓励农户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种植技术培训,不仅可以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还能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1.3甘肃生态扶贫的启示
通过前文的叙述,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启示,甘肃之所以能够成功进行生态扶贫,一是甘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贫困地区的人民进行生态扶贫。二是政府根据甘肃的地理环境以及土壤条件鼓励贫困人口种植相应的经济作物,因地制宜,提高生产效率。三是当地政府组织懂得种植技术的专业人员到贫困人口家中,教授种植的理论知识,并且进行专业的种植技术培训。
2甘肅和宁夏相似性研究
2.1地理环境
宁夏和甘肃都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宁夏位于甘肃的西部,两省都属于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宁夏拥有山地、丘陵和沙漠等地貌,沙漠面积较大,占全市面积的2%左右,宁夏与甘肃同时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的问题,日照充足,但降雨量偏少。
2.2贫困人口收入
2.3受教育程度
甘肃和宁夏人均受教育年限是很相近的,两省人均受教育年限大概在八年左右,也就是初中二年级,贫困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低于该水平。因此贫困居民受教育程度较低,难以掌握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同时对于国家的一些精准扶贫政策,贫困群众难以理解,这也对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户经济效益带来了困难。
3宁夏中卫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分析
3.1建设特色产业——沙坡头景区建设
中卫市沙坡头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靠近沙漠,属半干旱气候,具有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沙漠气候的特点,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土壤荒漠化程度严重,特别是腾格里沙漠长期处于“沙逼人退”的困境。
多年来,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沙坡头区通过防沙治沙来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历届党委、政府立足实际,始终把防沙治沙、搞好沙区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抓,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发展沙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单位及广大群众广泛参与防沙治沙开发建设,加快了沙坡头区防沙治沙的建设力度,使防沙治沙及沙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就。
为了大力发展沙坡头景区,中卫市决定推出一些具有“含金量”的政策,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卫市财政设立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旅游产业示范区重点项目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开发、贷款贴息和市场营销宣传等;同时创新投融资体制,旅游开发土地出让价款政府净收益全部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组建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和旅游业贷款担保中心,探索设立旅游基金和发行企业债券,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参与中卫旅游投资和管理,增强中卫旅游投融资能力,积极推动沙坡头旅游景区上市。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凡符合中卫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项目,按照鼓励类项目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的各项旅游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并视情况适当采取定额税办法降低税额标准,鼓励企业投资旅游产业。设立旅游发展贡献奖,树立全社会重视旅游、支持旅游的浓厚氛围,打造全国一流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
中卫致力于打造旅游发展的“创新平台”,推进管理创新、产品创新、环境创新和营销创新。完善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及其运行机制,成立市旅游规划委员会,聘请国内旅游界知名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凡重大规划和重点旅游项目必须通过专家咨询。深度开发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建设世界沙漠博览园、国家沙漠主题公园、黄河沙坡头大峡谷、千年党项民俗村、“大河之舞”主题文化公园、沙漠王朝酒店、腾格里湿地度假区等精品旅游项目,举办国内外独具特色的沙运会、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中国超级皮卡大赛等节事活动,不断提升中卫旅游品牌。
3.2打造农业品牌——中宁县枸杞种植专业合作
“中宁枸杞”是全国唯一以枸杞原产地命名的证明商标,2009年“中宁枸杞”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市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6万亩,其中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10.4万亩,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3万亩。
已开发出了枸杞果酒、枸杞籽油、枸杞花蜜、枸杞芽茶等六大类几十个产品种类,培育出了“宁夏红”、“早康”、“杞芽”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全国136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产品远销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3加强教育——中卫教育厅自治区财政厅关于扩大全区学前教育资助范围的通知
为进一步加快宁夏学前教育的发展,完善宁夏学前教育资助政策,宁夏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扩大学前教育资助范围。今后学前一年教育资助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慈善爱心人士积极参与的制度。
该政策以市、县(区)为单位,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和孤、残儿童数据库,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学前儿童按时足额资助。以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孤儿和残疾儿童为主要资助对象,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南部山区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儿童的资助比例。
3.4整村扶贫推进——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
为了扩大扶贫工作的覆盖面,宁夏中卫市按照“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的要求,实施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种植经济作物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未来。这不仅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更能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生态结构。沙坡头区香山乡米粮川村硒砂瓜产业,兴仁镇牛羊养殖产业,宣和镇敬农移民区经果林产业中宁县喊叫水乡黄花菜示范种植产业,撒不拉滩移民区菌菇产业,贺口子村羊只育肥和贩运产业,海原县关桥乡冯湾村硒甜瓜产业,西安镇万亩有机枸杞产业,史店乡田拐村红梅杏产业扶贫产业……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特色生态农业百花齐放,覆盖不同的贫困村。
为了实现贫困村定点帮扶全覆盖,中卫市还建立了干部联系机制,选派第一书记进驻乡村,指导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据统计,17年安排33名厅级干部联系帮扶28个贫困乡(镇),152名县处级干部联系帮扶152个贫困村,抽调市县两级9176名干部职工对全市30877户贫困户开展帮扶工作。通过举行干部帮扶培训班,使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精准扶贫的精神深入干部的心中,而他们又把这个思想带到贫困群众中,使他们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更好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为了巩固精准扶贫的成果,使得扶贫推进卓有成效,中卫市还不断创新考核机制,并将此作为推动产业化扶贫的强大动力。首先建立健全绩效考评管理机制。把精准扶贫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坚持“双轮驱动”,不仅对村单位和县市驻村扶贫工作实施考核,也对村资金整合单位及县市资金整合情况进行考核。通过仔细了解问题,更好的对症下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定量与定性、上级评与群众评、互评与自评结合、重点考核与一般考核、督查考核与跟踪调度的考核方式,并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随机抽样、网络评价,并将结果记入档案卡,全面增强档案卡在推进精准扶贫中的促进作用,以便于跟踪评价。最后是严格使用考核评比结果。要根据考核情况,档案卡记录,对工作不力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对工作得力工作出色的干部要给予表彰,要让有能力,能干事,有上进心,能引领贫困户脱贫的优秀干部得到提拔重用,以形成正向反馈。
在过去一年,中卫市使全市69个贫困村整体推进、40个贫困村脱贫销号、36683人脱贫。不远的将来,中卫市的扶贫工作还将更加深入,覆盖面更加广泛,使贫困村民的生活水平迈上更高的台阶。
4问题研究
4.1产业发展薄弱,农民增收困难
4.2政策法律体系不健全
就宁夏而言,生态文明建设与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宁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但更多的是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或者是只是针对扶贫,很少有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相结合起来的政策和地方法规。显而易见,宁夏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法律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足,对于宁夏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方方面面的发展不能起到有效的法律制约作用。
4.3政府体制不完备
5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5.1加强当地居民对生态文明建设下精准扶贫的认识
目前国家大力倡导建立在生态文明下的精准扶贫,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加大投資力度,但通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在当地居民当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还是不够。尤其是处于环境严重恶化的深度扶贫地区的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仍认识不足,行动力度不大。因此需要当地居委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力度[1]。
5.2开展特色资源参观项目
每个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的不同,都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精准扶贫过程中:
一是可以深度挖掘当地的特色区域文化,重点打造特色的资源参观项目。拿宁夏来说: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拥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资源,在近年生态文明建设下精准扶贫中,当地可以建设生态文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目前自治区民委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具有穆斯林风格的特色村,在打造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突出亮点,突出民族特色,集中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典范、生态文化旅游的亮点。
二是在建设少数民族村寨过程中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和人脉,利用少数部门资金,大力整改,做到统筹兼顾,将特色文化发挥到极致;
三是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特色资源,通过抓住特色资源的发展,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经济支持和发展,使得当地人民真正改善经济状况,享受到福利;
四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大胆创新,在挖掘回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当地文化,做到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注重保护;
五是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确保民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2]。
5.3建设特色生态旅游景区
每个地区由于自身的独特地域地貌,或沿海或地处盆地,依托不同的地貌就地取材,构建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宁夏地处我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接近中国版图几何中心。境内山地迭起,平原错落,丘陵连绵,沙地散布。共同构成了宁夏丰富多彩而又富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旅游景区。宁夏生态旅游景观总体分为三类:
一是以黄河湿地为主的水域风光景观;
二是以贺兰山、六盘山为主的山岳景观;
三是以腾格里沙漠为代表的沙漠生态景观。
5.4构建有机无土栽培种植园
经过问卷调查后发现,在需精准扶贫地区多数都是由于生态坏境恶化导致农业产量不足,当地无其他可利用资源,因此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在重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下,需要采用技术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发掘另一种资源。宁夏目前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遭受到严重破坏,据宁夏林业局及农牧局提供的资料,截至2013年底,宁夏森林覆盖率仅为8.3%,全区共有草地260.2万,其中67.3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再加上连年的干旱、鼠灾、虫害的原因,全区有97%的草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漠化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概括为三句话就是总量最严重、匹配不合理、浪费和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宁夏目前的生态坏境构建单纯的采摘种植园会耗费大量资源且无法形成大规模效益,可以尝试构建有机无土栽培种植园,采用游览观光、采摘体验、技术研发三管齐下。
【参考文献】
【1】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10):52-58.
【2】陈泳.甘肃,打造绿色生态扶贫模式[J].甘肃日报.2017(8):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