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尊宪崇法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社会·法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4/1203/c1008-40374350.html
2.秩序法肯定了统治者的地位,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 如何保证法的贯彻与实施,律作为一种为刑罚出现了,律是什么,律是令,令天下守法,是一种约束,是触犯法律之后所受到的惩罚,以恶止恶。 以血脉为核心延伸的家族,以生活为中心延伸的部落,以武力为支撑诞生的诸侯,以秩序为基础建立的国家。https://www.jianshu.com/p/923b17ddadeb
3.尊宪崇法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社会·法治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s://czsgxhzs.chizhou.gov.cn/News/show/727684.html
4.翠雁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规范 法者 循法而行来源: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之治-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 就能够不断夯实12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4视频。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月,良法善治,推动。在法治下推进改革,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法治根基。 https://bbs.9you.com/thread-1527213-1-1.html?a=lists&wapid=971800
5.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547362
6.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法治引导、推动、规范、保障改革的作用,就能够不断夯实“中国之治”的法治根基https://politics.gmw.cn/2024-12/04/content_37718353.htm
7.良法善治丨鉴古知今循法而行第二头条今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坚定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推动宪法完善和发展。良法善治,民之所向,人们对于公平和规则的向往自古有之。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法治下推进改革,积极发挥http://www.hebgcdy.com/dett/system/2024/12/04/030830354.shtml
8.宪法与法律真的是“统治阶级实行社会统治的工具”统治者想怎么用就该“统治阶级实行社会统治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论。这里的统治阶级在我国,是被理解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而我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使用这个工具,是需要通过我们的代表,也就是人大代表来行使的。所以,宪法和法律在我国的都是有人大制定或者由人大授权制定的,这就是统治阶级使用该工具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94993765.html
9.立法适用范文8篇(全文)若“律文无可引, 取情事相近者, 援引比照”[4]128, 比议可引例, 也可引律。清代的比照适用, 无论在刑事司法还是在行政处分领域中, 都可以作为法律适用的途径之一。这是由中国古代法律是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工具之特性所决定的。法律的目的不是为了保护无辜者不受侵害, 而是对那些敢挑战帝国统治秩序的人https://www.99xueshu.com/w/ikeyflwzryqs.html
10.王天华:主观公权利的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的构造即,它已经不是统治者的意思可以恣意左右之物,而是权利义务关系。……而在今日,行政上的关系可以构成为权利义务关系已无异议。在此意义上,没有必要去强调行政上的关系是法律关系。” 就鲍尔所提示的“法律关系理论”的价值指向而言,其能否引发共鸣或令人神往是一回事,是否具有现实性又是一回事。至少,其对国家—个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11819.htm
11.王金霞:论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一种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讨论这种思考方式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要弄清楚法律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对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回答: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框架之下,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仅有这种回答远远不够,这种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教条化不能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751
12.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历史上的统治者都用法律来维持秩序,但是法律不仅仅是权力和社会控制的工具,法律还让普通人有了表达个人期待的机会。 牛津大学法律人类学教授费尔南达·皮里追溯了古往今来、存在于世界主要文明的复杂法律体系的兴衰,同时展示了普通人是如何借助法律来定义社区、规范贸易和建设文明的。 https://www.meipian.cn/56ooqkra
13.浅论权利发展与法律的关系[6]立法者把自身的利益追求上升为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的行为表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任何立法者和统治者在立法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利益占了法的上风[6]。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反对从脱离社会关系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抽象人权的角度来理解人的权利,强调不能把国家与社会作为与个人相对立的存在来理解权利现象,指明https://www.gwyoo.com/lunwen/faxuelunwen/fljzyjlw/201211/544688.html
14.法律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并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的总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和国家的统治工具,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从属于宪法。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75部。法https://baike.sogou.com/v57328.htm
15.国开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题.pdf22.开心法、律是我国各朝各代最基本的法律名称。 23.刑是夏商周三代法律的总称。 24.誓是夏朝的一种法律形式。 25.律最早源于乐器,是调节音律的工具。 第二章商朝 1.夏桀曾把商汤囚禁在都城夏台。(X) 2.商武丁统治的五十多年里,为商朝最强盛的时期。 3.商朝的最高统治者是商王,他是商族奴隶主阶级的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3/1219/6125220022010023.shtm
16.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正确理解为()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对“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正确理解为( )A.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内部最高统治者的意志C.法律体现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相加D.法律体现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https://www.shuashuati.com/ti/47b5ef7c703c486a91b7a9fbe82d4b95.html?fm=bdbds6038ab193adea3456071c551c49b0b56
17.法制史论述题总结(精选6篇)唐朝的议、赎、官当、更官。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人民分成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商人。清律:特别赋予满族更大的特权,满人犯法不归一般司法机关审理而由专门机关审理。完全继承了明律中确认的封建等级制服度的一系列条款,良贱同罪异罚。性质上:把法律作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https://www.360wenmi.com/f/fileqg28g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