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建设十年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

【提要】十年法治中国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形成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体系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的智慧结晶,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提供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十年来,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成就集中体现为: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法治建设体系的重塑式变革;法治体系效能转化整体性提升。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为:必须真信真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必须遵循规律,坚定不移实施改革与法治`双轮“驱动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以人民法治需求为评判标准,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统筹谋划,始终坚持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系,有效维护执政安全、制度安全、国家长治久安。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成中国式现代化强国。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发展

精准练达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正确解读中国现实、回答中国问题,提炼了一整套具有标识性原创性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重大论断、经典观点、兴国论语、济世方法、智慧安邦、法治惠民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传播体系。它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类法治思想史做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这一理论体系蕴含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中政理、法理和哲理的辩证统一,描绘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科学的理论图景,指明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人民迈向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十年来,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实践中创立和发展,凝结若中国共产党人在法治建设长期探索中的智慧结晶,提供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坐标,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的新境界。

二、法治建设战略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二十大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纳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体战略布局。这一战略布局的科学谋划与具体实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和推动60多年法治建设曲折发展与基本经验的创新性总结,是对我国数千年法制文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挖掘,是十年法治中国建设最具原创性标识性的伟大成果,是21世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它标志着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快”法治中国”建设规律性认识的重大飞跃,必将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人类法治文明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三、法治建设体系的重塑式变革

(一)法律规范体系更加系统完备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规范体系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始终以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治理的法治需求为指引,主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截至2022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制定法律67件,修改法律233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6件次。这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现行宪法第五个修正案

在总体保持现行宪法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2018年3月11B,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以下简称《宪法修正案》(2018)],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确认了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斗争和根本成就,确认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确认了党在国家政权结构中总揽全局、协淜各方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党长期执政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与此同时,《宪法修正案》(2018)充分吸纳了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新实践,从国家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宪法宣誓制度等方面作出修改,把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明确。

1.在重要领域相继制定施行基础性、综合性、统领性法律

2.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的立法修法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涉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立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十年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取得历史性成就,以宪法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力增强,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显著提升。截至2022年9月底,我国现行有效法律有293件,行政法规有598件,地方性法规有13000余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法治实施体系公正高效运转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如何将静态层面上的制度规范转化成动态层面上的法治实施,实现“以良法促善治”,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的放矢地提出了推进行政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促进和确保了法治实施体系的公正高效运转。

1.“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渐完备

1.司法体制改革纵深推进

(三)法治监督体系稳步严密覆盖

(四)法治保障体系持续有力建设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治保障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重要保障,是确保法治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

1.党的领导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2.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根基夺实牢固

(五)党内法规体系发展科学完善

四、法治体系效能转化整体性提升

(一)宪法得以全面深入贯彻和实施

(二)社会治理现代化取得辉煌成就

(三)法治工作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五、十年来法治中国建设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法治建设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凝结了党领导全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执政兴国、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政治智慧,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抉择,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凝结了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的新鲜经验。

THE END
1.中国法律史学史大咖说法首先,以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理论为内容的新史学观的出现,带来了史学界革命性的进步,其中有关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因果关系的史学研究范式,为当时大多数法律史学者所接受,并由此奠定了中国法制史的学科理论基础。其次,肇始于清末修律的法律西方化运动,使得中国学者(包括法律史学者)既得到西方学术研究模式的训练,又能http://www.mzyfz.com/html/1335/2019-12-24/content-1414055.html
2.《中国法学》文摘·2016年第1期(2)司法的中层规律意指“司法的运行论规律”,它涉及司法的运行方式和法则,在哲学上,也可称之为“运动规律”。(3)司法的深层规律意指司法的“生成论规律”,是“内含主体意识因素、社会历史因素的主体活动的规律”, 是司法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生成、发展演变之规律,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实践规律”。立基于此,文章http://clsjp.chinalaw.org.cn/portal/article/index/id/326.html
3.法治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https://baike.sogou.com/v67941163.htm
4.法律好书推荐《法理学第二版大学生法律专业马工程法学教材高等法理学是法学的基础理论,是法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我国法理学既研究法的一般规律,又着重研究社会主义法的产生、本质、特征、作用、形式、发展、实施,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发展道路、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形成有关法律、法治和法理的基本知识、概念、命题和原理。 https://www.jianshu.com/p/fd5fdbc1f768
5.精品收藏2019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道德法律高频汇总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https://www.wangxiao.cn/ky/2693651.html
6.考研政治思修超详细知识点总结,快收藏!复习经验1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2比较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的大小,除了要掌握科学的标准外,还需要掌握恰当的评价方法,做到: a.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b.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https://www.kaoyan.com/zhengzhi/jingyan/5f3f4932e0b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