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相举:中国古代法律适用中的论理解释中工理论

《唐律·名例律》中“断罪无正条”云:“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所谓“断罪而无正条”,唐律的解释是“一部律内,犯无罪名”,即今人常说的“法无明文规定”。可见,唐律此条是用来解决法无明文规定情况下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的。对此,法史学界一直以来的通说认为,《唐律》这一条款是关于类推或比附的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解。实际上,载于该条中的“轻重相举”之法是我国古代立法者对法律适用中论理解释的经典概括,就其性质而言,既不同于类推,更不属于比附。

所谓论理解释,是指“法文虽未规定,惟依规范目的衡量,其事实较之法律所规定者,更有适用之理由,而迳行适用该法律规定”。(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0页)此种解释方法突破了文义解释之框架,却又不违于形式逻辑和生活经验,符合常情常理,因而取其“理所应当”之义,又名“当然解释”。如法律禁止人们在保护区内钓鱼,则以网捕鱼自然也在禁止之列。又如公园内禁止小轿车通行,则大卡车自不待言。可见,论理解释是理解和适用法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再来看唐律对“轻重相举”法的示例:

“其应出罪者”,依《贼盗律》:“夜无故入人家,主人登时杀者,勿论。”假有折伤,灼然不坐。……此并“举重明轻”之类。

案《贼盗律》:“谋杀期亲尊长,皆斩。”无已杀、已伤之文,如有杀伤者,举始谋是轻,尚得死罪,杀及谋而已伤,明从皆斩之坐。……是“举轻明重”之类。

《唐律》中“断罪无正条”以“诸断罪……”的样式行文,表面上看似乎仅关于断罪,然立法者将该条置于《名例》之中,而不是《断狱》,透露出立法者的本意,“轻重相举”条非仅事关断狱,亦是理解和适用整部法典的基本原则。究其实质,论理解释为法律适用中最为基本的一种解释技巧,在一种成熟的法律文化中,对任何一部法典的理解和适用都离不开论理解释。唐代立法者把它明确地概括为“举重以明轻”和“举轻以明重”并固定在律典中,虽为理所当然,却不能视为多此一举,因为“法之设文有限,民之犯罪无穷。为法立文,不能网罗诸罪。民之所犯,不必正与法同”。(《左传·昭公六年》)考虑到《唐律》的“科条简要”和当时司法者的整体素质,“将举重以明轻和举轻以明重,作为解释刑法时应当遵循的一项原理,具有重要意义:法官在解释刑法时,必须维护刑法的公平正义;在处理案件时,必须使案件之间的处理结论协调一致。”(张明楷:《刑法学中的当然解释》,《现代法学》2012年第4期)

“轻重相举”的源流

唐朝神龙年间,大臣赵冬曦上书言:“臣闻夫今之律者,昔乃有千余条。近有隋之奸臣,将弄其法,故著律曰:‘犯罪而律无正条者,应出罪则举重以明轻,应入罪则举轻以明重。’立夫一言,而废其数百条。自是迄今,竟无刊革,遂使死生罔由乎法律,轻重必因乎爱憎,赏罚者不知其然,举事者不知其犯。”(《通典》卷167《刑法五》)可见,“轻重相举”法应该是在隋朝时进入律典的,唐律不过是沿袭了隋代的制度。不过,在赵氏看来,“轻重相举”是奸臣弄法的产物,这一说法恐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宋书》卷64《何承天传》载:

抚军将军刘毅镇姑孰,版为行参军。毅尝出行,而鄢陵县史陈满射鸟,箭误中直帅,虽不伤人,处法弃市。承天议曰:“狱贵情断,疑则从轻。昔惊汉文帝乘舆马者,张释之劾以犯跸,罪止罚金。何者?明其无心于惊马也。故不以乘舆之重,加以异制。今满意在射鸟,非有心于中人。按律过误伤人,三岁刑,况不伤乎?微罚可也。”

本案中,何承天通过运用举重明轻的方法,对一桩过失犯罪从轻处断,从而实现了裁断的情罪允谐。断案者虽未明言其运用方法之为何,究其实质则为“轻重相举”无疑。刘毅镇姑孰在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而从何承天对举重明轻的运用之熟练程度来看,当时司法实践中应该已经发展出了较为成熟的论理解释方法。以此推测,“轻重相举”法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应当早于晋末。

由此可知,隋、唐律典中关于“轻重相举”的规定实际上是当时的立法者对前代司法实践中论理解释方法应用经验的匠心提炼和规范表达,代表了执简以驭繁的技术追求,反映出中国中世纪法典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唐律中的“轻重相举”条款标志着论理解释方法在唐代立法和司法中的成熟,而此种圆熟有效的法律解释方法一旦得到制度的承认,势必对当时和后世的法律实践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查阅《宋刑统》,其中关于“轻重相举”的条款一仍唐律之旧,无所变革,司法实践中亦不乏“轻重相举”的判例。如北宋时,寿州有人杀妻之父母昆弟数口,州司认定为“不道”,因此妻、子要连坐。案件上报到中央,刑曹驳道:“殴妻之父母,即是义绝,况其谋杀。不当复坐其妻。”(《梦溪笔谈》卷11)很明显,这是对“举轻以明重”的运用。

“轻重相举”有别于类推和比附

不过,上引赵冬曦的言论似乎也反映出“轻重相举”法在实践中异化的一面,或许在隋、唐时期,奸臣酷吏对“轻重相举”法有意或无意地滥用已使得“轻重相举”混同于类推和比附。所以,有必要厘清“轻重相举”与类推、比附的界限。

“轻重相明”有别于类推的关键在于,“轻重相明”是发掘法条的题中应有之义,而类推则越出了法律条文应有的“射程”。常为日本学者提及的一个例子便是,日本《刑法》第134条“泄露秘密罪”的主体规定有医师,而没有规定见习助手和护士,如果认为该条亦适用于见习助手和护士,则实际上构成了类推解释。([日]曾根威彦著,黎宏译:《刑法学基础》,法律出版社,2005年,第15页)这与《唐律》“轻重相明”的论理解释判为二事,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比附,为中国古代法律适用上的又一种技术。《尚书·吕刑》中“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应当是比附制度在中国古代的最早记载。在唐代,比附之条虽不见于律目,但制度上并不禁止比附,相反,律典中多处对如何比附断罪给予指引。如《贼盗篇》“亲属为人杀私和”条疏议中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主人为人所杀,部曲、奴婢受财私和的情况如何处置做出了解答:

奴婢、部曲,身系于主。主被人杀,侵害极深。其有受财私和,知杀不告,金科虽无节制,亦须比附论刑。岂为在律无条,遂使独为侥幸?然奴婢、部曲,法为主隐,其有私和不告,得罪并同子孙。

疏议一方面承认了奴婢、部曲私和主仇这种情况是律典中没有明文规定的,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对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私和行径,必须寘之刑典,无使逃罪。而为达此目的,技术上可行的途径便是将之比附为父祖为人杀、子孙受财私和,此即为比附断罪运用之一例。不难看出,比附与类推比较接近,然而比附较类推更为大胆和灵活,表现为一种跳跃性的“找法”过程。

至明、清两代,比附制度被进一步规范化。《大明律·名例》“断罪无正条”:“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而无正条者,引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转达刑部议定奏闻。若辄断决,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此条从律目上看似乎是沿袭唐律“断罪无正条”而来,实则名同实异,是关于比附制度的规定。对此,沈家本先生早有睿见:“唐律此文(指‘断罪无正条’)……乃用律之例,而非为比附加减之用也。”(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明律目笺一》)

综上,作为“用律之例”的“轻重相举”法在性质上不同于类推或比附,而更近于论理解释。该法形象生动,易于操作,是中华传统律学之树上所结的累累硕果之一,彰显了中国古人对于司法正义的独特理解和把握,其中凝聚的法律智慧不仅可与当代法律科学互相发明,亦可为当代司法实践之借鉴。

(本文为教育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传统中国治狱文化机理研究”〈项目批号N151402005〉的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字”源其说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文明探源商朝人的占卜行为往往是以兽骨和龟甲作为载体,占卜后的甲骨由专人集中储存,最后瘗埋于土坑中,从而形成了珍贵的地下“甲骨文档案库”,这些卜辞内容就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研究专家、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介绍,夏商时代,统治者已有意识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https://m.henan.gov.cn/2024/12-04/3095122.html
2.法治文化中国法制史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传统法制的成熟和定型时期。国家注重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经济等方面的立法共同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形成了律、令、格、式、典、赦、例等法律形式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共同组成一严整的法律体系,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学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28897840217620&wfr=spider&for=pc
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5.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大裂变、多元化的运动。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汉武帝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6.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法典《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 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30/20/3013042_927677429.shtml
7.“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摘要“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法令赋以道德的内涵,缓解了秦代以来严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8.浅析中国古代惩戒邪教的法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如何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法中防范和打击邪教的合理成分,在法治中国的时代条件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揭示其特征,知晓其内容,更有利于法治中国建设。https://www.jnnews.tv/special/2016-06/17/cms528099article.shtml
9.政治与法律殷啸虎:中国古代复仇行为合理性与合法性冲突的法律如前所述,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复仇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实际的处理中,却不断出现一些法外开恩的情形,而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礼教的合理性与法律的合法性的冲突之下的二元标准,反映出的是儒家礼教与国家法律权威之间的博弈;而国家在复仇问题立法上的坚守底线与实践中的某些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0828/c2516a461820/page.psp
10.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法律观念:“读书万卷不读律”?—新京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因崇尚儒学,而让后世认为不通法律等专业知识。甚至,由于古装剧中的灵活办案而导致我们对士大夫的法律观念造成某些误解。中国古代读书人是否真的对法律不感冒呢?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史在各个朝代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今人常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作为苏轼https://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06/27/596254.html
11.古代中国的法律及官僚士大夫法观念对皇权的制约摘要:有部分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皇权是完全不受限制的,是至高无上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皇权一定是受儒家礼法的制约的,就是这种对皇权的限制,才能够成就古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繁荣与发展。对于皇权的限制因素的讨论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古代中国的法律和官僚士大夫阶级的法观念两个方面分析来分析对皇权的制约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422/3436296.shtml
12.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13.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许多超越时空的法文化成就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宝库中,法律文献资料美不胜收,本文撷珍拾贝,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制文明。 “皋陶造律法律存” ——最早的法律文明型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14.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 图为清代光绪年间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份状式,右下角为官代书戳记 徐忠明 现在,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好,就说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以前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其实,这有些“厚污古人”—— 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到了今天,也一样。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http://www.northnews.cn/p/1460234.html
15.中国古代法治的八大原则2015年第6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对法治的论断很多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民族依法治国的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直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法治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具有警世的价值。这里我从鉴古明今的角度提出古代法治的八大原则。 不能以私害法 私是私心杂念的私,不能以私心、私利、私权来危害法律。这个话是慎https://www.qunzh.com/qzxlk/jczx/2015/201506/202011/t20201104_8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