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法律格言120句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格言都不陌生吧,巧用格言有助于我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格言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古代法律格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饰邪》

2、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惟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右相书》

3、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王夫之(明末清初)

4、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战国策秦策》

5、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陈亮

6、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商君书》

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孝经卿大夫章》

8、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欧阳询《艺文类聚》

9、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欧阳修《魏梁解》

10、为人上者释法而行私,则人臣者援私以为公。《管子君臣上》

11、其知而犯之谓之故,意以为然谓之失。张斐

12、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国语晋语七》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三国志诸葛亮传》

14、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

15、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6、法立于上,教弘于下。《三国志魏书钟会传》

17、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韩非子有度》

18、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上不行法则民不从彼。《管子法法》

1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

20、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商君书算地》

21、法者,天下之仪也。《管子禁藏》

2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23、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韩非子解老》

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25、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

26、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诸葛亮《论斩马谡》

27、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文子自然》

28、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29、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30、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而顺于道德。《韩非子奸劫弑臣》

31、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

32、言出为箭,执法如山。

33、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无。

34、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35、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使生者无德,死者无怨。

36、先王以明罚敕法。

37、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

38、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9、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40、有事不避难,有罪不避刑。

41、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42、法度者,政之至也,而以法度者,不可乱也。

43、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

44、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45、省刑之要在禁文巧。

46、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

47、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48、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9、视时而立仪。

50、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51、故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

52、君子所以尊者,令。令不行,是无君也,故明君慎令。

53、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54、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55、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宁正以逆众意执法而违私志。

57、按善恶见闻之实,断是非去取之疑。

5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59、慎到:有权衡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尺寸者,不可差以长短;有法度者,不可巧以作伪。

60、私情行而公法毁。

61、赏不避仇仇,诛不择骨肉。

62、一民之轨,莫如法。

63、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

64、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65、夫立法之大要,必令善人劝其德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66、知为吏者奉法利民,不知为吏者枉法以害民。

67、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68、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69、法立于上则欲成于下。

70、法者,下之仪也。

71、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

7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73、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

74、不可假公法以报私仇,不可假公法以报私德。

75、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76、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

77、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78、如平直必以准绳。

79、设若上无道栓,则下无守法。

80、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

81、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82、而正方圆;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以治国。

83、善制法者,为匠人之用矩,不善制法者,如陶人之用型。

84、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85、宪律制度必法道。

86、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87、赏厚而刑,刑重而威,必不失疏远,不违亲切。

88、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

89、法者,定分止争也。

90、法平则吏无奸。

91、法者,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

92、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

93、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94、法令至行,公正无私。

95、法者,编着之国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96、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97、用赏贵信,用刑贵正。

98、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

9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100、圣人之立法,本以公天下。

101、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

102、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03、人能胜乎天者,法也。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10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05、有道之君,行法修制,先民服也。

106、执法如山,守身如玉。

107、诛恶不避亲爱,举善不避仇仇。

108、可行必守,有弊必除。

109、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

110、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

111、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112、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113、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114、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

115、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常,法度制度,各因其宜。

116、没有法律,就没有自由。

117、当事而立法,因时而制礼。

118、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

119、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作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

120、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THE END
1.“字”源其说3000多年前,古人有“法”可依文明探源商朝人的占卜行为往往是以兽骨和龟甲作为载体,占卜后的甲骨由专人集中储存,最后瘗埋于土坑中,从而形成了珍贵的地下“甲骨文档案库”,这些卜辞内容就包含着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甲骨文研究专家、郑州大学甲骨学学科首席教授宋镇豪介绍,夏商时代,统治者已有意识利用纪、纲、训、典、刑、罚对https://m.henan.gov.cn/2024/12-04/3095122.html
2.法治文化中国法制史隋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传统法制的成熟和定型时期。国家注重用法律的手段调整现有的社会关系,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经济等方面的立法共同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唐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形成了律、令、格、式、典、赦、例等法律形式各有侧重,彼此配合,共同组成一严整的法律体系,反映出中国古代法学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48228897840217620&wfr=spider&for=pc
3.中国古代法律制度12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第1篇 一、结婚之原则 《礼记·婚义》云: “婚礼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 下以继后事也。”这句话清晰明白地道出我国古代婚姻的真谛: 其一,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事, 而非个人之事。其二, 婚姻的目的在于祭祀祖先和繁衍后代。正因如此, 我国古代婚姻的缔结有诸多原则限制。以下是结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b03144rm.html
4.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精选6篇)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征、缺陷及现实影响 内容提要: 在中国现时法渊源中,只有成文法规范,没有判例。然而成文法的局限性,导致在一部成文法典颁布后不久,又要针对该法的空白和漏洞发布法律解释,但仅凭法律解释,是不能解决成文法所固有缺陷的。纵观我国历史,判例也曾经是法律的渊源,成为中国古代法制的特点也是其优点https://www.360wenmi.com/f/file2ja1s3r2.html
5.浅谈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传统自夏代步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以往的氏族、部落的原始习俗文化的基础上开始生长发育。经历夏、商而至西周,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基本格局和特点初步奠定。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大变革、大动乱的时期,中国文化开始了一场大裂变、多元化的运动。至两汉时期,中国古代法律传统已经基本形成。而汉武帝https://www.lawtime.cn/info/lunwen/falixue/2007012761159.html
6.中国古代各个王朝的法典《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 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730/20/3013042_927677429.shtml
7.“以儒释法”对中国古代法律之影响摘要“以儒释法”是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中的特殊现象,起源于汉代董仲舒的“春秋决狱”,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完善于唐代。其核心在于强调儒学在司法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作为判断罪与非罪、衡量刑罚轻重的依据。“以儒释法”的出现打破了汉代以前儒法对立的局面,并将法令赋以道德的内涵,缓解了秦代以来严https://www.fwsir.com/fl/html/fl_20190902155132_373374.html
8.浅析中国古代惩戒邪教的法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如何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法中防范和打击邪教的合理成分,在法治中国的时代条件下,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揭示其特征,知晓其内容,更有利于法治中国建设。https://www.jnnews.tv/special/2016-06/17/cms528099article.shtml
9.政治与法律殷啸虎:中国古代复仇行为合理性与合法性冲突的法律如前所述,中国古代法律对于复仇行为处理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但在实际的处理中,却不断出现一些法外开恩的情形,而造成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礼教的合理性与法律的合法性的冲突之下的二元标准,反映出的是儒家礼教与国家法律权威之间的博弈;而国家在复仇问题立法上的坚守底线与实践中的某些https://ilaw.sass.org.cn/_s40/2022/0828/c2516a461820/page.psp
10.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法律观念:“读书万卷不读律”?—新京报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士大夫因崇尚儒学,而让后世认为不通法律等专业知识。甚至,由于古装剧中的灵活办案而导致我们对士大夫的法律观念造成某些误解。中国古代读书人是否真的对法律不感冒呢?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史在各个朝代有着怎样的不同呢? 今人常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诗“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作为苏轼https://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06/27/596254.html
11.古代中国的法律及官僚士大夫法观念对皇权的制约摘要:有部分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皇权是完全不受限制的,是至高无上的;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社会的皇权一定是受儒家礼法的制约的,就是这种对皇权的限制,才能够成就古代中国社会的长期繁荣与发展。对于皇权的限制因素的讨论有很多,本文主要从古代中国的法律和官僚士大夫阶级的法观念两个方面分析来分析对皇权的制约https://www.fx361.com/page/2018/0422/3436296.shtml
12.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的农业法律制度 古代中国以农为本。劝农重耕一直是农业立法的指导思想。以下主要从农业管理角度作一介绍。 一、赋予农业以崇高的地位 自秦始皇重农抑商,历代均在法律上赋予农业以最崇高的地位。 《汉书?文帝纪》载,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诏令:“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http://iolaw.cssn.cn/gdfls/200506/t20050617_4596263.shtml
13.中国古代立法所反映的优秀法律文化文章许多超越时空的法文化成就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构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法治文明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宝库中,法律文献资料美不胜收,本文撷珍拾贝,主要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制文明。 “皋陶造律法律存” ——最早的法律文明型态http://www.mzyfz.com/html/1996/2024-08-28/content-1629975.html
14.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古代中国人的日常法律意识 图为清代光绪年间四川省南部县的一份状式,右下角为官代书戳记 徐忠明 现在,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状况不好,就说是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似乎以前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法律意识。其实,这有些“厚污古人”—— 人们常说:中国人没有法律意识。即使到了今天,也一样。有人一听到中国的法治http://www.northnews.cn/p/1460234.html
15.中国古代法治的八大原则2015年第6期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对法治的论断很多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中华民族依法治国的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一直没有中断,中华民族的法治文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具有警世的价值。这里我从鉴古明今的角度提出古代法治的八大原则。 不能以私害法 私是私心杂念的私,不能以私心、私利、私权来危害法律。这个话是慎https://www.qunzh.com/qzxlk/jczx/2015/201506/202011/t20201104_82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