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龙头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华夏文明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孕育出了独特的中华文化,在建筑、饮食、文学、医学、哲学、历法、音乐、绘画、戏曲等各方各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强烈影响着周边地区。那么中国名字的由来大家知道吗。下面起名网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供大家参考。
中国名字的由来:
中国,又有“华夏”、“中华”、“中夏”、“诸夏”、“诸华”、“神州”等
华夷之辨代称。“夏”,在商、周以前有夏;“华”,是指华丽、兴旺;也有说上古华、夏同音,本一字。“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1]华是指汉服,夏指行周礼的大国,而“华夏”的意思就是“身穿华裳的礼仪之邦”。
而汉语“中国”一词,更早指天下的“中心”——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河洛地带,中国以外称为四夷。在汉人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汉代始建蛮夷邱,南北朝建“四夷馆”。明朝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等等。满清统治中国以来,传统中华帝国作为天下中心的默认就渐渐被打破了。
说法1:古代的“中国”,是“之城”或“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中国”一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个王朝——商朝。由于商朝的国都位于它的东、南、西、北各方诸侯之中,所以人们称这块土地为“中国”,即居住于中间的王国,它同时又是政治、经济中心。
在古代,“中国”没有作为正式的国名出现,因为那时的王朝或政权,只有国号,而没有国名。他们所说的“中国”,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说法2:“中国”这一名称始于周朝。但更初“中国”并不指国家,而是指国都。古代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至于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称为“中国”,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更引人注目的北极星看作“天中”,因为古人观察到满天的星星都围绕北极星转,就像一转动的伞一样,伞的顶端就是北极星。依此设想,人们便认定人君的国都是“土中”,即大地的中心。传说武王伐纣成功以后,所做的件事情,便是考察四方,寻找“土中”,结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洛阳,好让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样向自己围聚合拢,此地后来被称为中原、中州、中土。以后逐渐演变为把华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国家叫“中国”了。
说法3: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之城”或“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龙头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