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郢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各位朋友上午好,首先,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一部“书”,这部“书”很厚,它有多厚呢?它的高度是1532米。这本“书”很大,它的开本有多大呢?425平方公里。同时,这本“书”又很古,从它形成到现在整整经历了25亿年。说到这儿,大家肯定就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名字,就是泰山。泰山是一座山,为什么我要把它说成是一本书呢?这是因为泰山不仅仅是一座自然间的大山,同时它还是一座天壤间的大书。有的学者把泰山说成是一部“历史的石书”,有的作家把泰山比拟成一种“文化的长卷”。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打开这部天壤之间的大书,共同感受一下它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风采。
一、泰山名字的由来与传说
泰山这个名字最初的意思很简单,它的意思就是“大山”。因为当时生活在东方的先民活动范围有限,他们看到眼前的这座大山,不仅认为它是天下最大的山,还认为它是天下最中央、最美的山。《十三经》中有本书叫《尔雅》,《尔雅》有“中有岱岳”的说法。后来,《淮南子》中也有“中央之美者,曰岱岳”的说法。岱岳是泰山的另一个名称。
后来,先民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发现像这样的大山还有很多座。那么,如何凸现他们心目中这座大山的地位呢?先民很聪明,在大小的“大”底下加上了一个点,于是就变成了太阳的“太”。按照古人的解释,“太”字是大中之大,这就赋予了这个山不同于其它大山的崇高地位。
接下来,先民的活动范围继续扩大,从东方走向中原,从中原又走向四翼。他们发现像这样“大山中的大山”还有很多座,比如嵩山、华山。那么,如何继续凸现这座心中最崇高、最神圣之山的地位呢?于是,第三个字出现了,这就是我们今天用的“泰”字。按照古人的解释,“泰”是大中之极,泰山也就是大山中的最神圣、最崇高之山,这就赋予了这座山高不可极、尊贵无价的神圣含义。
二、“帝王之山”的前世今生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中国的名山大岳这么多,为什么荣膺“泰山”美号的不是其它山,不是西岳、南岳,而独独是东岳呢?如果追溯这个文化之谜,那就要从上古先秦时期的一个神秘典礼说起,同时,还要从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凡的帝王说起。这个神秘典礼就是封禅,这个非凡帝王就是秦始皇帝。
同时,古人认为,泰山脚下的那个地方是大地之祖,也叫“地祖”。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古人认为是一个能沟通天地的神秘地点。所以,古代君王向天地做工作汇报的时候,只能在泰山和它脚下的小山举行。在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这个典礼叫“封”;在泰山脚下的小山上筑坛以祭地,这个典礼叫“禅”,合起来就是“封禅”。
传说中,上古时代曾经“封泰山,禅梁父”,梁父是泰山的一个小山。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些著名帝王,黄帝、炎帝、尧、舜、禹都曾经举行过封禅大典,不过,这仅是上古的传说,真正把封禅大典由传说推向真实政治舞台的则是秦始皇帝。
秦始皇为什么要封禅?理由很简单,因为秦始皇认为自己一统六国,平定天下,功业远超古代君王,是天下从来没有的。所以,他认为自己最有资格到泰山之上,封天禅地。公元219年,秦始皇率领着文武百官,从咸阳出发,不远千里,赶到泰山,在泰山上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封禅大典。至今在泰山上还有很多秦始皇封禅的遗迹。其中有一个松树叫“五大夫松”。传说,秦始皇登泰山,突遇暴风雨,他仓惶躲到这个古松下避雨,事后为了奖赏古松的护驾之功,就给古松封了秦朝的一个爵位,称作五大夫。现在我们登泰山仍然可以看到这个著名的大夫松。同时,秦始皇在泰山立了一个无字碑,来彰显他非凡的功业。秦始皇还刻了一个秦刻石,这个秦刻石至今还存有9个半字,存放在泰山脚下的岱庙之中,大家如果到泰山的话,可以看到秦代篆书的这么一个遗存。
秦始皇的封禅在历史上影响深远。他把一个传说的典礼仪式推向了真实的政治舞台,让后世的帝王纷纷效仿。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加上秦始皇一共是六位帝王到泰山进行封天禅地的大典。对此,郭沫若先生做过一个精彩的评价。他说,“历代帝王封禅泰山,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既然皇帝都朝拜泰山了,那天下谁还敢藐视泰山呢?”所以,从秦始皇开始,泰山就变成了历代正统王朝认定的唯一皇帝封禅山。
在秦代,泰山成了皇帝封禅山。那么,到了汉代,泰山又会成了什么山呢?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跟大家交流,刚才我提到了泰山的秦刻石,根据我们的调查,在泰山的主峰之上,现在有1800方古代的石刻,这个数量是非常大的。我在学校的时候,曾经和同学们交流,我说,你认为在当代中国哪一方石刻影响最大?有的同学说是秦代的秦刻石;有的说是大字鼻祖的经石峪;有的说是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在我的心中,在当代中国,“五岳独尊”石刻应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恐怕在座的诸位都会带着这个时刻的图片。
为什么这一块石刻会影响那么大?因为在五元人民币的背面就清楚地印着“五岳独尊”这方石刻。这方石刻的作者并不出名,其书法也不是最好,为什么它能成为泰山的一个象征呢?首先,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最好,这个石刻立在泰山的极顶。同时,更重要是这个石刻切中了泰山的神圣地位。
到了秦汉之后,由于五方观念的形成,东西南北中这种观念逐渐根深蒂固,四岳也由此变成了五岳,增加了一个中岳。秦汉时代特别是汉代,皇帝非常重视用五岳来增重君权。皇帝的权威怎么体现呢?五岳都在皇帝的直接统治范围之内,这个王朝才被认为是正统,这个皇帝才被认为是伟大。所以,皇帝非常注重用五岳来增重君权。汉武帝曾经遍巡五岳,他的曾孙汉宣帝用国家诏令明确规定了五岳的名称,这样呢,五岳就永远铭刻在中华的文化史之中了。
五岳崇高,但是五岳之中由哪个岳来居首呢?哪个岳作为五岳的班长呢?按照现在的观念,东西南北中,中应该是最高的。为什么在五岳的排名中,没有选择中岳嵩山,而独独选择了东岳泰山呢?这和汉代流行的五行观念有密切关系,在五行观念中,东方对应的颜色是青色,它的德是木德,还对应春天,由此推演,东方主生,代表一个人的生命之时,是一个家族的兴起之时,同时还是一个王朝的兴起之时。由于这些理念,东方就在五方中变得最为崇高。也由于这个原因,在五岳之中,东岳泰山的地位就拔起于其它四岳,开始被认为是五岳之长、五岳之尊。
有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泰山是五岳之长呢?有。汉武帝遍巡五岳,有的岳去过一次,有的岳去过两次。而且,汉武帝还在中岳留下了一个典故。汉武帝在嵩山之上,听到有人三次高呼万岁,他就问前面的人,是你们喊的吗?前面的人说没有。问后面的侍从,后面的侍从说我们没喊。结果汉武帝就说,我知道了,这是嵩山之神在迎接我。于是,就留下“山呼万岁”这个著名典故。
汉武帝非常重视中岳,但是,他更为重视的则是泰山,他一生去泰山8次,7次封禅,创下了中国历史上帝王封禅泰山的最高记录。汉武帝不仅到泰山7次封禅,而且还专为泰山设置了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是今天泰安市的前身,可见汉武帝对泰山的尊崇。
汉武帝的曾孙汉宣帝以国家诏令的形式明确了五岳的名称,也明确了五岳的排名和五岳的祭祀规格。在他的五岳排名中,泰山名列第一,在祭祀规格上,泰山每年祭祀5次,而其它的岳每年祭祀3次。经过汉代对泰山的尊崇,泰山就在西汉王朝时期变成了天下公认的五岳之长、五岳之尊、五岳之首。
在以后的历史中,泰山又逐渐变成了帝王之山。泰山是如何成为帝王的呢?这需要从泰山神的人格化讲起,泰山的崇拜最早来自于先民的自然崇拜。那时候,人们心目中的泰山是一座灵异的大山,没有具体形象,它既没有性别,也没有年龄,人们就是认为这座山有灵异、有神祗,所以叩拜它、崇拜它。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汉传佛教有一个特点,偶像化崇拜,从弥勒、观音到金刚、力士,他们统统有形象。受此影响,中国的各个神,各种自然神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形象,河神有了河神的形象,海神有了海神的形象,山神有了山神的形象,树神有了树神的形象。那泰山成了什么形象呢?
泰山神就变成了上图中这位老眉长髯、冠冕威严的官员神形象。泰山神不仅有了形象,他还有了家庭。传说中,他有一个妻子,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其中,四个儿子很优秀,但还有一个儿子不成才,就是传说中的泰山三郎。在唐代的小说中,泰山三郎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形象。
泰山神有了形象,新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因为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礼法,你穿的衣服、住的宫室都要和你的身份相符合。泰山神有了人的形象,你要给他着一个袍服,盖一个庙。他的袍服什么规格,他的庙什么规格,都应该和他的身份地位密切关合。出于这个原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开始对泰山神进行封官,它的第一个官职是抚军,被称为泰山抚军。抚军是一个什么官呢?就是当时人对太守的尊称,太守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地市级的市长职务。也就是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神就相当于太守的级别,如果用我们今天的官职来比的话,泰山就变成了一个正厅级的山。
接下来,在以后的历史中,泰山神官运亨通,迅速得到了提升。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泰山举行过一次盛大的封禅,这时候正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唐玄宗觉得,我也有资格封禅泰山、祭告天地,所以他步秦皇汉武的后尘,到泰山举行了这么一次封禅大典。这次大典圆满成功,史书上记录,参与封禅大典的外邦使节有50多个国家和部族,规模之盛大,可以说前无古人。唐玄宗很高兴,他觉得封禅成功是得助于泰山神的庇佑,所以他要把泰山神进行提拔。他就问身边的侍从,泰山神是什么级别?身边的侍从告诉他,泰山被称为泰山抚军,大概是一个太守吧。唐玄宗就说了,这么伟大崇高的泰山,只是一个太守未免太低了,不行,我要对它破格提升。于是,唐玄宗发布了一道诏旨,这个诏旨给泰山神加了一个新的封号,这个封号一共三个字“天齐王”,就是与上天平起平坐的国王。我们知道,在秦朝之后,王是仅次于皇帝的封爵,最高的是皇帝,下面就是亲王、郡王,就是王爵。
在宋代,泰山成了皇帝山。公元1008年,宋真宗在泰山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大典。在这次封禅之后,宋真宗下了一道旨意,把泰山由王提升为帝——天齐仁圣帝。经过宋真宗的包装,泰山神的封爵就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级别最高的一级,变成皇帝了。
宋真宗的加封给以后的帝王出了一个难题。我们知道,在宋之后还有元明清三朝,这三个朝代如何再继续尊崇泰山,如何再加封泰山呢?在这个问题上,元明清三朝的帝王可以说是各显其能。
元朝的开国皇帝忽必烈,我给他总结了五个字,叫垒层加码法。忽必烈就想了,宋朝不是把泰山封成皇帝了吗?元朝就把泰山封为大皇帝。宋朝封号五个字,天齐仁圣帝。到了元朝变成七个字了,天齐大生仁圣帝,在七字封号中突出了一个“大”字。我们今天把泰山神称作东岳大帝,“大帝”两个字,就是从元朝的封号上留存而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说,历代帝王对泰山神的加封,对泰山神加官晋爵,看似对泰山尊崇,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按人间官场的规矩,只有上级可以提拔下级,下级是断然不能提拔上级。人间的皇帝把泰山神加官晋爵、封王封帝,看似是对泰山神的尊崇,但在你内心深处,是不是把自己这个皇位置于泰山神之上了呢?泰山受命于人间的皇帝吗?不受。它受命于谁呢?只受命于上天,人间的皇帝断不能对它施加任何影响。所以,朱元璋就下了一道诏旨,这道诏旨下令削去历代给泰山的王、帝封号,只称泰山本来的名称——东岳泰山之神。今天,在泰山岱庙东岳的大殿中,我们可以看到前面供的一个神牌,这个神牌写的就是明代的封号——东岳泰山之神。在正规的泰山祭祀上,现在仍然保留明朝定的规制。有的学者认为,明代的泰山已经不是国王山、皇帝山了,它的神圣地位大幅度下降。我则认为,明朝的泰山虽然没有国王、皇帝的称号,可是经过朱元璋的加工,它变得更加神秘、尊崇,它仍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山中皇帝,是没有皇帝称号的皇帝山。
接下来,清代的皇帝如何对待泰山呢?我做了五个字的概括,身体力行法。元朝皇帝尊崇泰山,明朝皇帝也尊崇泰山,可是元明没有一个皇帝亲自到过泰山。元明怎么祭祀泰山呢?皇帝派大臣、外戚、太监到泰山,传达他对泰山的祭告。清朝的皇帝就说了,你声称尊崇泰山,可是你们的皇帝不亲自到泰山叩拜,能说明你们真心崇拜泰山吗?于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来了。康熙23年,康熙皇帝南巡,第一个祭祀地点就是泰山。当康熙帝的銮舆到达泰山脚下,供奉泰山神的岱庙大门向他缓缓打开,当他亲自面对泰山神神像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他突然跪倒在地,跪了两跪,然后向泰山神磕了六次头,这在封建礼者中称作两跪六叩,是仅次于祭天的崇高礼节。
康熙皇帝向泰山叩拜其实不同一般,为什么说不同一般呢?因为历来叩拜泰山的皇帝都是汉族人,可是康熙皇帝是满族人,满族信奉的并不是泰山,满族也是有神山崇拜的,崇拜长白山。康熙帝为了表达清朝已经是中原王朝的后继者,而不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入侵政权。所以,他面对泰山神的时候拜倒在地,用两跪六叩传达了一个政治信息,满汉一室。有的清史学家把康熙祭泰山,与康熙皇帝南巡祭孝陵、祭禹陵、祭曲阜合称南巡四大祭,这展示了清朝国策改变的政治信号和尊崇汉文化的政治姿态,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
康熙先后到泰山叩拜三次,每一次都是用两跪六叩的大礼来祭拜泰山。乾隆皇帝的热情更远远高于他的祖父,康熙不是来了三次吗,乾隆来了十次,而且6次登上了泰山极顶。乾隆每一次到泰山都遵循祖父定下的规矩,两跪六叩来朝拜泰山神。《清宫档案》《清史稿》《清实录》都是这样记录的。可是我在研究泰山文献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新的发现,我认为,乾隆皇帝在最后一次叩拜泰山的时候,其实已经把泰山祭祀的规格由两跪六叩提升成了三跪九叩。我这样说,你肯定提出质疑了,我又没有跟在乾隆后面做他的随行记者,我怎么知道这个细节呢?我有根据,根据就在乾隆皇帝在岱庙写的这首诗中,这首诗写到“九叩申虔谢,八旬实罕逢”。我用三跪九叩的大礼向泰山表达我无比至诚的感谢。为什么感谢?因为80岁的皇帝——那一年是乾隆正好是80岁——还能到泰山亲自祭拜,在古往今来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确实如此,所以,乾隆皇帝为了感谢泰山护佑他国祚长久、享国永年,在最后一次祭拜泰山时,他将泰山的祭祀规格已经由两跪六叩提升成了三跪九叩。这是泰山在历代王朝中享有的最盛大的一次叩拜。所以,清朝的泰山可以说是比皇帝还皇帝的山,因为皇帝都匍匐在它的脚下,向它真诚叩拜。
我们说泰山是帝王之山,它不仅有男皇帝,最奇特的是它还有女皇帝,那这女皇帝谁呢?就是碧霞元君,这个女皇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碧霞元君的身世其实很平凡,它就是泰山的一个玉女神像,在宋代这个信仰才开始逐渐兴起。刚才我们讲了,泰山神不断加官晋爵、封王封帝,越加神圣、威严,这也造成了一个后果,泰山神越来越高,它和民众的距离越来越遥远。所以,信众觉得泰山神高不可及,变成了一个王朝的御祭神,那么,他们也需要新的心灵诉说对象,于是泰山玉女神的形象就逐渐被大家认可接受。于是,这位女神从一个青春女神就变成了泰山的生育女神,又变成了一个家族之神、家庭之神,最后变成了护国之神,它的名号也从泰山玉女变成了泰山娘娘,从泰山娘娘变成了泰山奶奶,从泰山奶奶变成了泰山老奶奶。它的官方称谓被封为碧霞元君,在今天泰山顶上,还有供奉碧霞元君的宏大祠宇叫做碧霞祠,我们登上泰山仍然可以在香烟缭绕中看到这个天山的宫阙。
碧霞元君最早兴起于民间,后来被朝廷皇帝接受,所以乾隆皇帝到泰山不光是三跪九叩拜泰山神,同时他还叩拜碧霞元君,他还把民间的祭祀列为了国家的祀典,在清朝的国家祀典中逐渐有了对碧霞元君的祭祀,而且祭祀规格、频率之高又远远超过了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渐渐成了泰山影响最大的神仙。在中国的信仰格局上,以长江为界有两大女神划江而治,南妈祖、北碧霞。今天,碧霞元君仍然是一个在民间影响非常大的女神。
从秦汉说到明清,通观泰山五千年的历史变迁,它从天下大山到封禅圣山,再到帝王之山、五岳独尊山。可以说,在各个历史时期,泰山无不占有非常显赫的位置,泰山与国家政权之密、历史延续之长、朝野影响之大在中国的名山大岳中是首屈一指的。这是泰山帝王之山的历史。
三、泰山的五大核心精神
那么,泰山精神一共有哪些?为什么说它是中华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我做一个具体的介绍,我认为泰山精神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点。
第一,身临绝顶的攀登意志。唐代的诗人杜甫写过一个流传千古的名句,大家都会在心中吟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对攀登精神的讴歌。对攀登精神的讴歌,一直是泰山文学创作的第一大主题。从杜甫的《望岳》,到当代著名学者冯骥才的《挑山工》,写的都是对攀登精神的礼赞和讴歌。把攀登作为个人修养的比喻,其实在先秦时候就出现了。先秦时代的典籍《国语》就有一句话,“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学习行善,提高个人修养就像攀登高山一样艰辛;做恶堕落,就像高山上滑落石头一样不可遏制。这个比喻后世广为流传,逐渐变成了一种攀登精神。于是,在泰山的登山中就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你不畏艰险到达高峰,人们就会赞美你、歌颂你;如果你面对困难畏葸不前,人们就会嘲笑你、讥讽你。
宋真宗曾经封禅泰山,在民间传说中,宋真宗并没有登上泰山极顶,他骑着马来到回马岭,看到高山重叠、艰难万状,吓得心中充满了忐忑不安,几经反复,最后搏马而回。于是,后人就把这个山岭叫回马岭。当然,这是个传说,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宋真宗是登上山顶的。不过,在历代封禅的帝王中,宋真宗是在澶渊之盟、城下之盟的背景下,为了震慑敌国才封禅的,在历代封禅帝王中,他是不光彩的。所以,人们为了讽刺他,编造了回马岭的故事。同时,这个故事也是对面对困难畏葸不前的登山者的一个警示。
回马岭的故事是一个传说,不过在历史上确实有一位著名人物因为没有登上泰山受到了后世的惋惜和批评。这位名人是谁呢?苏轼的弟弟苏辙。苏辙在山东济南做官,准备攀登泰山,可是旁人告诉他,泰山有40里高,这让苏辙很惊讶,哎呀,泰山这么高,那我这个腿走上去不得报废了吗?所以苏辙就有个诗句“天门四十里,预恐双足废”。几经犹豫之后,苏辙最终也没有登上泰山,所以,他流传下来一首泰山诗,叫做《岳下》,而不是《岳上》。这件事情让他的哥哥苏轼知道了,苏轼真替他惋惜啊,苏轼给他写了14个字,“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我真替你遗憾,你为什么不爬上泰山极顶去看那红日涌起的壮观景象,而是局促于泰山脚下呢?所以,苏辙虽然是公认的古文大家,但是人们认为他的胸襟、气度和他的哥哥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比未免是稍逊一筹了。
第二,“重于泰山”的价值取向。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国的名山这么多,中国的高山这么多,人们为什么不说重于华山、重于黄山、重于嵩山,而独独要说重于泰山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当然因为泰山确实很重,古人不了解泰山有多重,但今天的地质学家知道它究竟有多重,据地质学家的测定,泰山的山体加上地下的一部分,它的重量是5500亿吨。更重要的是,泰山不像华山那种险峻,也不像衡山那种凌空飞越,而是一个稳重、凝重的形象,这样就给人一种厚重、凝重的心理感受。在古人君子比德的观念下,泰山就成为一种高尚人格的象征,所以,司马迁就用“重于泰山”来比拟他的人生标尺。
司马迁之后,从于谦到孙中山,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几乎历朝历代的仁人志士,很多都引用、引述过“重于泰山”的比喻。特别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张自忠,在鄂北大战时曾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这就说明“重于泰山”这一比喻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而献身,这是泰山精神的第二点。
第三,“不让土壤”的博大胸怀。荀子说过,“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自然的泰山在形成中确实是不让土壤,形成了海拔1532米的高度,在文化的泰山形成中,也是不让土壤。
泰山文化是一个包容文化,它包容吸纳了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比如说宗教,泰山不仅是儒家的圣山,同时它是道教的仙山,也是佛教的名山,三教尊一山。泰山集纳了各种地域、各大民族的文化精华,最后形成了博大精深、包容万象的泰山文化,泰山文化不但包容国内的种种文化,甚至还包容了很多外来的文化。
泰山有个普照寺,在普照寺之中有一个碑刻叫《重开山记》。这个碑记载着重开普照寺的第一代祖师,他的名字是满空,高丽人。一个高丽和尚怎么变成了泰山的重开山祖师了呢?满空并不是一个正常到中国进行文化访问的高僧,他是为了反抗当时朝鲜李氏王朝的一佛政策,而偷渡来明的一个高僧。当时,满空带了七八个同道,偷偷渡过鸭绿江来到了明朝,得到明朝政府的礼遇。朝廷给他度牒,让他参访天下,选择地方宏法修道。这位满空大师登上泰山,对泰山充满了感情,最后就留聚在泰山,先后重兴了竹林寺、普照寺,在泰山一待20年,最后化为泰山之土。后人对他艰苦卓绝的宏法精神和不辞辛苦、重开山门的业绩非常崇敬,就把他奉为了泰山普照寺重开山第一祖,至今满空的墓碑仍然耸立在泰山的普照寺大门之内。满空大师不是中国人,而是一位高丽人,可见泰山对外来文化是多么包容。这种“不让土壤”的精神,对于今天身处开放时代的中国人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第四,捧日擎天的光明追求。天下何处不有日出啊?在哪里我们看不到日出的景象呢?那为什么独独泰山的日出最让人激动,最让人狂喜,最让人振奋,甚至能让人感动泪落呢?这里边是有谜底的,这个谜底要追溯到五千年前。因为先民认为太阳是万物之母,而最早迎接第一轮红日的地方就是东方最高的那座山岳之巅,当时人民心目中认为这座山就是泰山。按照金朝元好问的说法,就是“泰山高出天半,昏晓与平地异”。泰山高入云端,它的阴阳昏晓都和平地人间不同,当山顶已是红日博升,而人间还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所以泰山日出就变成了人间光明的先声。在五千年前,人们这种观念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在大汶口文化陶文符号中,就有这么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后来变成了泰山的标志。
如果你到泰山旅游,在泰山的天地广场等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标志。最上面那个圆形的图案,人们认为它是太阳的象征。接下来这个半月形的,有人认为它是天上的云气,有人认为它是展开双翼的飞鸟,有的认为他是月亮的象征。底下这五个山峰的高山,几乎没有异议,人们认为这个沟通日月的高山就是东岳泰山。从先民陶文中的泰山日出符号,到当代人欢呼泰山日出的画面,这种对光明的追求与向往,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这种感染一直流传了今天。
2000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迎接新世纪第一缕阳光”的电视直播,当时选择了两个地点:一个地点是海南三亚,海上日出;另外一个地点是泰山极顶的日观峰,高山日出。可以说,当代中国,对泰山日出的向往,对泰山日出的崇拜仍然是深入人心。
第五,国泰民安的美好寄托。自古流传着一句话,泰山安则天下安。古人用泰山来比喻国家的安定,这是因为泰山斑驳雄重的山体,很自然地让人产生一种平稳的心理感受。
我们今天看泰山,泰山处处体现出平安文化的色彩,我们上泰山往往带一个小小的红色丝带,上面写着“登泰山保平安”。泰山的极顶叫太平顶,泰山脚下的城市叫泰安市,处处有平安文化的色彩。所以,泰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国泰民安的象征,是一座平安之山,这是泰山与国泰的关系。
那么,再说民安,“民安”这两个字在泰山也有具体体现。如果说泰山可以保佑一个国家和平安定,推而广之,泰山的一块石头也定能庇佑一个家庭的幸福平安。这样,就有了大家到处可以看到的灵石——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敢当是怎么来的呢?人类都是从石器时代过来的,最早世界各民族都有对灵石的崇拜。汉朝有本书叫《急就章》,其中有“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的说法。他把石敢当和师猛虎结合到一块,增加了石敢当威猛无比的印象,一切妖魔、鬼怪都可以抵挡。
到了宋代之后,“石敢当”这三个字就变成“泰山石敢当”了。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结合呢?泰山和石敢当结合在一块就与我们刚才讲的泰山信仰有关。既然人们相信石头,认为石头可以镇鬼压邪,那么天下哪个石头最灵呢?天下第一神山的石头最灵。所以,“石敢当”就变成了“泰山石敢当”,人们赋予了这个石头镇鬼压邪、保佑一切平安的美好寄托。正像泰山神有了形象一样,石敢当也有了形象,它变成了石将军、石侠士、石大夫、石义士,这些形象在泰山随处可见。于是,石敢当也变成了一个庇佑万家万户的家族保护神。
正因为泰山身上体现出了这么多民族的精神结晶,所以泰山已不仅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成为一座中国人的精神之山。任继愈先生对泰山有一段评价,他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泰山则是精神家园”。
最后,我真诚希望诸位朋友,能在方便的时候登上一次泰山,亲自展读这一部天壤间的大书。在这部书中您不仅能读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定能在这部书中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和风骨。我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