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又称P2P网络借款,是指个人通过网络平台相互借贷。即由具有资质的网站(第三方网贷[1]平台)作为中介平台,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的行为。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到现在为止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
2高校网络贷款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2.3校贷风险难以预见。网络平台贷款容易,但其中隐含的风险太多,包括“个人与家庭信息的泄露”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手机号、家庭住址、学号、银行卡号……事实上,这些真实的信息随时存在泄露的可能,给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带来带来隐患;、“合同陷阱”以及平台贷款过程中所产生各种手续费、利率、滞留金等,往往导致他们债台高筑,无力偿还,越陷越深,他们不按照正常的法律程序提起法律诉讼,而是采用威胁、骚扰、跟踪等极端的方式进行催款,给大学生人身与心理带来巨大的恐惧最终,在债主的威逼胁迫下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酿成后果。
2.4导致大学生信用缺失,影响其学业与未来的发展。大学不是世外桃源,社会的信用危机必然会影响大学校园和大学生。”[4]正是由于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才会轻易的向网络平台“伸手”;没有按合同的规定的期限还款,产生大额度滞留金导致债台高筑,无力偿还的结果;严重的`在全国个人征信咨询系统中被记录逾期贷款,影响以后的银行贷款与未来的发展等。
3大学生网贷情况调查问卷的调查问卷
4针对网贷的防范与对策
4.1正面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
新生入学之初,做好入学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正面引导,理性消费,培养他们良好的消费观与消费习惯,制定自己的消费计划与消费清单,为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石。
4.2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习惯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法律思维的习惯,比较强调自我,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他们的法律,听专家做专题讲座与报告,针对热点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法律陷阱,防范大学生出现不良贷款等事件造成恶果,保证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4.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经常召开心理主题班会;开展心理讲座与心理辅导;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及时跟踪观察;特别是对于发生突发、重大事件,如陷入网贷陷阱,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进行家校联系,共同协调,防止极端案例的发生。
4.4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活动
我们应该不断加强校园学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术与文化活动场所与机会,鼓励学生积极的参加校内外的学术讲座、参加社团与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一个充满学术、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理性消费。
4.5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现实生活中,一些坑蒙拐骗的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生要以诚信为本,自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总之,我们引导他们理性消费,注重对自身正当利益的维护,增强风险意识与责任意识,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避免消费观与人生观的偏差。还需政府、高校、家庭实现多方联动,共同制止乱象。
第一部分:调查背景
20xx年12月底,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研究起草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确定网贷行业监管总体原则是以市场自律为主,行政监管为辅。对P2P取消了准入门槛监管,转而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明确网贷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提供担保或承诺保本保息等十二项禁止性行为。十二项禁止性行为如下:
(一)利用本机构互联网平台为自身或具有关联关系的借款人融资;
(二)直接或间接接受、归集出借人的资金;
(三)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或者承诺保本保息;
(四)向非实名制注册用户宣传或推介融资项目;
(五)发放贷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将融资项目的期限进行拆分;
(七)发售银行理财、券商资管、基金、保险或信托产品;
(八)除法律法规和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允许外,与其他机构投资、代理销售、推介、经纪等业务进行任何形式的'混合、捆绑、代理;
(九)故意虚构、夸大融资项目的真实性、收益前景,隐瞒融资项目的瑕疵及风险,以歧义性语言或其他欺骗性手段等进行虚假片面宣传或促销等,捏造、散布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损害他人商业信誉,误导出借人或借款人;
(十)向借款用途为投资股票市场的融资提供信息中介服务;
(十一)从事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
(十二)法律法规、网络借贷有关监管规定禁止的其他活动。
P2P小额借贷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型。它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由具有资质的网络信贷公司(第三方公司、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信息发布和交易实现的网络平台,把借、贷双方对接起来实现各自的借贷需求。借款人在平台发放借款标,投资者进行竞标向借款人放贷,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平台撮合成交,在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这也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但是近年,校园贷款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如校园河南郑州某学院的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无力偿还几十万的网络贷款跳楼自杀,这是校园网络贷款的一个极端案例。悲剧背后,疯狂生长的校园“网贷”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就此,我们将就大学生对于校园网络贷款进行一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正文及结果见附件。并依据此调查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给当今大学生贷款提出实质性建议,减少大学生因为校园贷款自杀事件。
二、调查方法
我们计划于网络发出问卷调查,并鼓励身边同学进行阅读填写,并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现今大学生小雨网络贷款情况,并依次给出建议。
三、调查实施
本次调查历时16天,大致情况安排如下:
⒈5月1日小组开会讨论,得出调查主题为大学生校园网络贷款,并安排小组成员分工。
⒉5月2日小组开始撰写问卷调查,于5月5日结束。期间开了一次会讨论问卷调查,各小组成员开始搜集资料并汇总。
⒊5月5日开始搜集问卷调查数据,此次一共搜集了4天,于5月9日停止搜集,一共搜集到了159份调查数据。
⒋5月10日开始分工写调查报告和PPT,小组成员相互帮助,最终完善调查报告和PPT。
⒌5月13日小组再次开会,根据已完成的调查报告和PPT,讨论调查报告和PPT细节,完善调查报告和PPT。5月15日完成调查报告,5月16日完成PPT。
第三部分:调查结果
一、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可以维持生活,难以痛快消费
支付宝花呗、京东白条、投投贷、名校贷、趣分期、任分期……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各种的借贷平台纷纷出现。既有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又有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的p2p贷款平台,还有用于信贷的平台,各式各样,层出不穷。
为了解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识和使用状况,为大学生合理使用校园贷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对校园贷的规划和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7月5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PayDay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山东省青岛市各高校进行实践调研,力求充分发挥校园贷对大学生的积极作用,避免校园贷成为大学生们的“噩梦贷”。
借贷普遍化——欲望需求刺激冲动消费
7月的青岛,天气闷热,空气中也充满了燥热与疲倦,虽有阵阵微风,但也吹不走这炎热的酷暑,与之相伴的,是穿梭于各高校间的PayDay实践队队员们的身影。
“校园贷呀,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好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校园贷?没用过,也不想去用,容易招惹麻烦。”“我每月的生活费足够我去使用了,肯定不会去用校园贷。”在山东科技大学的走访过程中,近八成学生坚定地否认了自己使用过校园贷,但当实践队普及过后,许多学生才发现,自己其实早已经习惯了校园贷,而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花呗、分期购物和京东白条。
实践队在采访了大约50名学生后发现,有近七成的在校大学生在无意识中使用过这些大金融平台的校园贷,而使用的最根本原因,是当前生活费不能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消费,而当问及所使用的校园贷主要消费方向时,有五成的大学生表示,用于生活消费中的点点滴滴,有近三成的大学生表示,用于酒店聚餐消费,也有二成的大学生用于购买大宗消费品。
“买东西的时候也没想太多,有时候第一眼看中了,就想把它给买了,但是自己的生活费又不太够,就直接用校园贷去付款了,其实就是冲着那一股‘想要’的劲,有时候等到买完了之后,甚至是付款的那一瞬间,才感觉到后悔,感觉到不值得。”在这些众多校园贷消费之中,冲动型消费占据了主导。
辅导员支招——“家校”联动树立合理观念
“对于规范大学生使用校园贷,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作为大学生成长生活的引路人,我们辅导员的却负有重要的责任。”为了帮助大学生改正消费观念、合理消费、合理使用校园贷,PayDay实践队员在采访完学生后,又采访了大学辅导员,试图从辅导员那里寻找答案。
崔洋还认为,要改善校园贷使用的当前状况,还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之间经常沟通联络,形成一种沟通联络机制,时刻了解学生的消费情况,及时疏导、劝导,打消不合理的消费思想和念头,从源头上改善这种情况。
打开新世界——亲身体验探索多角度原因
“现金和支付宝的里的钱都不够了吗?你在支付宝支付的时候点这里,把支付方式换成花呗。”某餐饮店的老板给实践队员指点。
为了获取校园贷使用的第一手资料,从更多的角度发掘校园贷被大学生广泛使用的原因,PayDay实践队队员决定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切实地体会去感受校园贷。
“我以前真的没用过,今天第一次用仿佛打开了新世界,我现在都害怕自己以后会沉迷进校园贷里面呢。”实践队队员张醒打趣地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便利和低门槛,难怪这么多人会陷入其中呢,校园贷不需要太多像银行一样苛刻的条件,不需要很复杂的流程,只需要一个支付宝的账号,就算现在身上没有一分钱,你依然可以逛街购物、吃饭、买东西。”
经过队员的亲身的实践发现,不论是在淘宝、天猫上,还是在实体店铺购物,不论是大物品,还是小物品,都可以使用校园贷进行支付。但是,也正是由于校园贷的这种便利和低门槛,才导致许多大学生消费欲望无限膨胀,完全不顾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无节制的使用校园贷消费,最终只能”挖东墙补西墙”,甚至酿造出悲剧。
据团队负责人介绍,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PayDay实践队将会继续深入调查,寻找校园贷的运行机制和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寻求更好更合理的校园贷的规划和管理机制。
3月15日19:30
调查地点:
A栋各自习室
调查对象:
南昌航空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全体大一新生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调查形式:
以小组形式调查,每组两人负责一个自习室下发调查问卷
其一,他们消费的需求旺盛;
其二,他们的经济尚未完全独立,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不同于别人的消费观念和较弱的消费能力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他们可能会选择通过借贷的方式预支未来的资金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意愿。
本次调查面向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大一新生,下发问卷共288份,回收244份,回收率84.72%,有效率95.9%。我们将这些群体按照月生活费划分成四个层面:500-1000、1000-1500、1500-2000、2000以上。
月消费支出基本合理,但消费差额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月支出消费总额在500-1000元的同学占22.2%,在1000-1500元的学生占62.3%,在1500-2000元的同学占11.1%,在2000元以上的同学占8.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总额基本集中在1000-1500元,以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较为合理。
但是,可以从上述数据中看出月消费差额较大,最高消费总额与最低消费总额约为4倍关系。
消费结构较合理,但仍存在少部分不合理之处
这一结果在月生活费1000-1500元的同学身上体现尤为突出。在第11题多选题当中,选择购买服装的人数和在其他方面花费的同学分别占37.6%和36.9%,当然,将生活费花在电子产品和交际的人数占27.3%。
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物质和交际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娱乐和网络活动较多,但对于读书方面不给予重视。这说明现代大学生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填补,更多的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这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较为匮乏从而对电子产品产生了过多的依赖。
消费观念较为正确,无使用校园贷行为
从调查看出,96.5%的学生认为校园贷不太可信或不可信,但均没有使用校园贷的行为。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较强,几乎不存在消费的攀比心理,同时对校园贷的危害也是比较了解。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01大学生消费构成符合社会潮流
调查结果显示,月支出消费总额在500-1000元的同学占22.2%,在1000-1500元的学生占62.3%,在1500-2000元的同学占11.1%,在2000元以上的同学占8.5%。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消费总额基本集中在1000-1500元,以现在的经济水平来看较为合理。但是,可以从上述数据中看出月消费差额较大,最高消费总额与最低消费总额约为4倍关系。
02消费种类与方式呈现多样化
这一结果在月生活费1000-1500元的同学身上体现尤为突出。在第11题多选题当中,选择购买服装的人数和在其他方面花费的同学分别占37.6%和36.9%,当然,将生活费花在电子产品和交际的人数占27.3%。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物质和交际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娱乐和网络活动较多,但对于读书方面不给予重视。这说明现代大学生缺乏对精神世界的填补,更多的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这导致他们的精神世界较为匮乏从而对电子产品产生了过多的依赖。
03读书支出少
04没有被校园贷的诱惑影响,消费较为理性
然而由于政府对网络贷款缺乏管理制度,监管力度不够,校园贷存在着无经营许可、利息过高、涉嫌诈骗、泄露个人信息等各种乱象。再加上学生的自制力不足,往往在购买欲的推动下欠下一笔又一笔贷款。我就这一问题,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校园贷的问卷调查,希望能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贷的认识和看法。
一、问卷的基本信息
调查目的:近年,校园贷导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本次调查希望可以给大学生们就校园贷款问题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并减少校园贷的悲剧事件。
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其中主要为大二学生,占48.3%,其次为大三学生,占31.7%,大一、大四学生较少。大部分为山东大学生。
二、问卷的正文内容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问卷上部分问题未具体显示)
家庭提供,49人,占81.7%大部分的学生的生活费都是靠家庭提供,少部分人是勤工俭学和奖助学金。基本没有人用校园贷款。
2、生活费数量情况
600——1000,32人,占53.3%1000——1500,14人,占23.3%生活费处于600-1000元的学生占大部分,其次是1000-1500元。1500元以上的学生稍微比600元以下的多些,可见大学生的生活费还是相对较多的。
3、生活费花费方向(多选)
伙食,54人,占90%
书籍,22人,占36.7%
化妆品,22人,占36.7%
服饰,33人,占55%
聚餐、请同学吃饭,28人,占46.7%
娱乐(看电影、唱K、网吧等),33人,占55%
基本所有同学的生活费都会花在伙食上,而用在娱乐和服饰上的也过半。用在聚餐、化妆品和书籍上的也有很多。娱乐、服饰、化妆品以及聚餐上的花费价格较高,相信这也是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原因之一。
4、生活费短缺时解决方法
向父母要,37人,占61.7%
打工赚钱,19人,占31.7%大部分学生生活费短缺时都会再向家里索要,有部分去打工赚钱,更少一部分会跟同学朋友借钱。基本没有人用校园贷。
5、是否使用过校园贷
是,15人,占25%
否,45人,占75%
有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是使用过校园贷的。
6、是否了解风险
是,32人,占53.3%
否,28人,占46.7%
了解与不了解风险的大学生比例差不多,说明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是不了解校园贷的风险的。
7、超额消费后,无力偿还的解决方式
问家长要,42人,占70%
勤工俭学,24人,占40%
借新还旧,9人,占15%
逾期有钱再还,6人,占10%
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会和家长索要来偿还,也有学生会勤工俭学。但也有一部分会借新还旧、逾期。
8、对校园贷使用的支持与否
支持,5人,占8.3%
不支持,27人,占45%
经济允许的情况下支持,22人,占36.7%
无所谓,6人,占10%
支持与不支持的'观点基本各占一半,有极少部分觉得无所谓,与自己无关。
发现问题与解决方法:
1、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基本都可以维持生活,但是维持不了持久的娱乐。大学生本人应该积极增强远离校园贷的意识。作为在校学生来说,学习才是第一要务,其次就是就业,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少一些攀比,少一些对物质的需求,少一些享受。还应该学习理财,掌握好每月的开销。
2、大多数学生知道校园贷款,也有部分人使用,但是绝大部分都不知道校园贷的风险。学校应该普及校园贷风险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监护,学校无疑在学生在校期间负有主要责任。学校也应该多开设个人理财的课程,实时掌握学生的生活动态,避免学生跳入校园带的圈套。
三、问卷的总结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在校大学生对校园贷款的基本看法,并提出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不足的是:问卷回收量不多,在反映问题中难免有误差。也有些问题。
这次的问卷调查让我收获颇多,这是我第一次设计问卷。让我自己也了解到了校园贷这种平台,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我们要在大学学到知识的同时,多接触一些社会上实际的东西,而不能停留在自我的,纯粹的理论中,尽可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自己的迈向社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