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书单|澎湃新闻编辑们在读的15本中文原创书:缓解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烦忧,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澎湃新闻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思想新闻中心
俄乌局势紧张,疫情再度来袭,这个三月有点令人糟心。本月的湃书单,推荐这些中文原创作品,给或许在隔离的你一点阅读的提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可以暂时忘记外界的纷纷扰扰。祝愿疫情早日过去!
《白色记事簿2:病床前的战争》
陈拙/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年2月版
推荐人:臧继贤
推荐语:
《笔醒山河:中国近代启蒙人严复》
黄克武/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大学问,2022年3月版
推荐人:彭珊珊
在中文学界,愿意写通俗作品的史学名家总是显得难能可贵。《笔醒山河》是历史学者黄克武在三十年研究基础之上为大众写作的通俗传记,以简洁明快的文笔勾勒了“启蒙人”严复的一生。此前作者曾出版过以严复为主题的学术著作《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以及英文著作TheMeaningofFreedom:YanFuandtheOriginsofChineseLiberalism(《自由的意义: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的起源》),而这本书则是“尝试做一个沟通的工作”——严复因《天演论》等译著而声名显赫,但他用来翻译的“桐城派古文”典雅深奥,与当代大众读者之间隔着深深的鸿沟,作者希望以本书“将严复的生平与思想带给当代的读者”。
好的人物研究往往带有“知人论世”的关怀,简洁的篇幅并不妨碍作者从严复身上观察整个清末民初转型时代的复杂性。书中细究严复与梁启超、张謇等人的关系,分析他在政治与文化方面的抉择,从更宏阔的视野上启发读者对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思考。在全书的最后一节,作者将笔触延伸到当代,写了严氏一门三代在海峡两岸的命运,感叹造化弄人的历史情节之余,指出近年来思想界对严复所做的重新评估与赞许,提示我们中国的文化转型或许仍在进行之中。
《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
郑非/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頁folio,2021年11月版
推荐人:黄晓峰
男人大都喜欢论天下大势,喜欢谈论战争、扩张、征服以及帝国。上世纪就面市的电脑游戏《帝国时代》,至今仍被津津乐道。在游戏中,可以(或必须)肆无忌惮地攻城略地,但获胜之后会如何,不知道。因为游戏只考虑如何开疆拓土建成一个帝国,治理是线下的事。但有些人往往会将游戏情结带到线下,以为战争就是动动游戏手柄那么简单,以至于一听到“还你一个强大的……”就血脉贲张,一时竟忘了“我家真有一头牛”。
郑非的新书《帝国的技艺:统治不可统治之地》讨论的就是帝国建成之后如何治理的:“近代帝国是如何统治其多民族属民的?在统治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内在的困难?它们的应对之道是什么?”(序言,第8页)为什么要讨论近代帝国,因为在作者看来,只有到了近代,帝国叙事与民族国家的叙事的冲突才彰显出来。在古典帝国时代,有两个关键词——“阶级分裂”和“间接统治”,前者指的是,大多数古代国家都是由古代上层阶级所控制的私有物。阶级因素的介入,就形成了某种交叉分裂,淡化了族群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作用。(33页)后者指的是,“在(帝国)中心地带,国家尚可直接管制,在边缘地带,国家只能寻找代理人与之合作治理地方……一是缴税,二是别添乱。”(34页)而到了近代,随着各国进入大众政治年代,几乎所有帝国都是在“统治不可统治之地”,导致这一局面有很多社会因素,但作者认为,民族主义并不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帝国与民族的关系是简单的相容与不相容关系。
作者在第一章中讨论了帝国的核心问题——中心/边缘关系以及古代帝国对这一问题不同的处置思路,并据此提出自己对帝国分类的两个维度:帝国政治结构的制度化水平、帝国的社群关系处置思路,诸帝国会在上述两个维度(正式/非正式,吸纳/隔离)上移动,以此来避免或减弱帝国压力。这样,帝国可以分成四个类型:正式/同化、正式/隔离、非正式/同化、非正式/隔离。作者此后的四章即分别讨论接近这四个“理想类型”的帝国:英帝国、法帝国、奥地利-哈布斯堡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出于个人偏好,我主要阅读了第五章。作者在这一章中提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看法,谨摘抄如下:“在俄罗斯帝国之中并没有一个‘帝国民族’,而这是俄罗斯帝国同其他近代帝国迥异的地方。”(352-353页)“沙皇官僚体制的一个特征并不是它的庞大或病态,而是他的弱小。”(359页)“1831年以后,俄罗斯对俄罗斯帝国少数民族的政策表现出日益加剧和日益标准化的趋势,开始背弃其传统模式(尊重现状、与忠诚的精英合作和容忍多元文化)。”(369页)“帝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东正教、专制主义与民族——完全没有吸引力。”(405页)在本章的最后,作者还特别指出,有些西方学者,由于缺乏在专制国家生活的经验,他们往往不能理解这世上还有“逆向歧视的隔离”“异化的同化”这样的事情。在有些国家,统治者高居各民族之上,不受任何一个民族的支配,他们完全可以用逆向歧视的方式来平衡民族间关系,以稳定局面,将帝国的负担压在人数较多的那个民族之上。(416页)
在结语部分,作者指出各个帝国选择模式在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令人失望的是,某帝国“恐怕以负面教训居多。这个帝国既专制又薄弱,还走了一条剥夺同化的道路,不翻车是不可能的”。(443页)
帝国虽然在近代瓦解,民族国家叙事占据了上风,但是帝国面临的问题——中心-边缘关系——依然还在,现实中依然是“同化与压迫共存,隔离与歧视齐飞”。(437页)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清代以来的法律社会史》
赵刘洋/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版
推荐人:龚思量
《何谈风雅:陈歆耕历史文化随笔》
陈歆耕/著,作家出版社,2020年1月版
《流俗地》
【马来西亚】黎紫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化,2021年4月版
推荐人:顾明
《猛将还乡:洞庭东山的新江南史》
赵世瑜/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2月版
推荐人:于淑娟
无论是猛将信仰和“抬猛将”的祭祀活动,还是“鱼米之乡”的自然形成,又或是市镇经济、士绅社会,这些在江南研究的学术史上都是不断被发掘、研究的议题,那么,江南史如何再“新”?看完这本书,我以为答案或许正如序篇题目所言——“从田野开始的历史”。
作为不曾涉足这方田野的读者来说,眼随文走,从“走进东山”到“猛将出世”,可跟着看作者田野之所见;“从水上人到岸上人”“洞庭商人与东山宗族”“社庙与圩庙”,略熟悉作者的话,则知这些可谓是赵世瑜老师的学术天地了,既有他行走之所见,又见其平素积累之思考。所以,《猛将还乡》是眼随心动,调集、整合了作者的田野之所见,文献之所载和学术之所思而成就的“新江南史”。
《台湾与台湾人——追求自我认同》
戴国煇/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6月版
《与日本人的对话》
戴国煇/著,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9月版
推荐人:钟源
历史学家戴国煇旅日40年,以“台湾出生的客家系中国人”的身份、“隔离的智慧”,观察、记录着台湾历史的发展。《台湾与台湾人——追求自我认同》《与日本人的对话》是“戴国煇讲台湾”系列我目前在读的两本。在书中,戴国煇先生从自身的经历出发,考察台湾地区的殖民体制、台湾知识人群体的心理等问题,角度、观点独到,文辞舒展、流畅,真实还原百年历史情境下台湾人的心理历程和心态变迁,使我们能以同理心去倾听台湾人的故事,理解台湾人的遭遇,“使真正的疗伤和融合成为可能”;同时,也对理解中日关系、亚洲世界颇有裨益。
《像钻石一样闪耀》
陈晓维/著,华文出版社,2022年2月版
推荐人:郑诗亮
陈晓维的书,无论他自己写的《好书之徒》《书贩笑忘录》,还是编的《买书记历》,我是每出必读,本本都爱。他的书话,老有人说是“文青”写法,我倒更愿意称之为“性灵派”。所谓好的书话需要的是“一点事实,一点掌故,一点观点,一点抒情的气息”(唐弢语),在他自然都是不会少的,更让我激赏的,是字里行间透出的基于个人价值判断的“忍不住的关怀”,以及细腻深入的对情感体验的叙写。前者我愿举《关于陈梦家的“对照记”》为例,不避王婆卖瓜之嫌,作为约来此稿的编辑,我认为这是最近几年我读到的最好的书话,后者则是这本《像钻石一样闪耀》了。这一回,他索性写起了小说。
小说内容自然是精彩的。我也相信,这本讲述大学毕业生高岭的书贩生涯与恋爱经历的小说,一定带有许多作者自身的影子。不过,我不愿怀揣八卦之心,贸贸然地从事索隐,这该有多么煞风景。读这本小说的当天,我恰好看完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隐隐约约地,总觉得书与电影有那么一些像。这倒不是因为小说男主角与电影一样,都遭遇了情感的挫败,而是因为,书与电影都让我感到,相较于人与物之间的关联,人与人之间想要建立关联,实在是太难了。电影当中,男女主角仿佛报菜名一般,互相通报着各自喜欢的书籍、电影、音乐,欣然于电波对上了,孰不知这只是极其浅表的联系,两人可能从来没有真正走进过对方的内心,探知彼此最为本质的存在。至于小说,对高岭而言,这世上总有让自己痴迷的书籍,错过这一本,还有下一本,那么人呢?毕业前某个晚上浅浅的吻,就能在高岭心上留下深深的痕,以至于影响整个他毕业后的人生。终其一生,这样的人能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是不堪细想的。
读罢小说,才发现陈晓维发了一条朋友圈,说《花束般的恋爱》与《纽约的一个雨天》相比,使尽浑身解数,拍得还是笨了点。这当然是聪明人才会发的议论。而《像钻石一样闪耀》,就是一部聪明人写的聪明小说。
《西游妖物志》
赵爽/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版
最近这些年,对于四大名著的解读著作非常多,其中一类是宫斗、权谋式的政治解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就与政治、历史、社会关联很大,这样的解读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西游记》中隐秘政治斗争的解读,大概需要开很大的脑洞才行。比如,讨论如来、玉帝、太上老君与菩提祖师的势力消长;讨论太上老君、铁扇公主与红孩儿的暧昧关系;探究观音与孙悟空是否有私情……这些推测虽然不能说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但逻辑链条上需要补充的事实和证据实在太多。不过,这类解读的盛行,也确实说明宫斗权谋是大家最喜爱的话题之一。
可能因为作者严守只解读动物的界限,对白骨精、荆棘岭的花妖都未作解读,有点遗憾。其实书中连凡人修道成仙的沙和尚都有一章,大名鼎鼎的白骨精实在不该放弃。另外,书中猜测,“‘金角’‘银角’很可能就是九尾狐的亲儿子,狐阿七的亲外甥,原形也是狐狸。这个身份,与他们为太上老君守丹炉的童子身份,并不矛盾”(141页),证据比较弱,妖精孝顺干娘和干舅舅,并不算太离谱。更何况,狐狸精本来就是动物中最擅长修炼成仙的,太上老君招两个狐狸精守丹炉,不怕丹药被偷吃吗?
《演而优则士:<世说新语>三十六计》
董铁柱/著,中华书局,2021年12月版
推荐人:韩少华
《世说新语》是一部大家都爱谈论的书,《演而优则士》则试图通过详细解读《世说新语》来“管窥魏晋的思想和生活”。作者设问“为什么不用两本或者更多本用第一手资料描写某一时期具体个体的书,然后在比较和总结的基础上再来讨论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生活”,接着说明“我们在这本书里想要通过对个体的了解,来纠正一些对魏晋时期的错觉和成见”。作者认为:“《世说新语》所展现的魏晋名士的思想和生活,是以公共空间为背景,以表演为手段,以‘知’为目的的……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玄学并没有真正让名士们的生活逍遥恬静或是纵欲糜烂,他们一直热衷于在公共空间里以‘表演’的方式争斗。”
具体如何,《演而优则士》会一一道来。且引本书结语中的一段:“刘义庆并不忌讳魏晋的动荡。他既不认为这个世界可以瞬间实现大同,也否认这个世界已经无可救药。他笔下的名士和他一样,既不认为自己能成为圣人,但又不会沉沦为小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魏晋时期的思想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比汉朝或者宋朝的都要小——那都是觉得自己可以成圣的时代。”
《知道分子》
王朔/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化,2015年3月版
推荐人:丁雄飞
《中华文明访谈录》
张泉/著,当代世界出版社·一頁folio,2021年12月版
推荐人:方晓燕
本书是作者历时九年对包括柯马丁、宇文所安、艾朗诺、大木康、顾彬、巫鸿、钱理群、王汎森、荣新江等在内的24位国内外杰出学者的访谈的结集。书名看上去很大,然而沿着这些学者的研究领域连线,从中国的古代文明到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的抉择,直至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该如何自处,确是勾勒出了中华文明演进中的那些起承转合。
而与这些起承转合相呼应的是学者们个人生涯历程和治学之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迁变沉浮,学问与人生,自我选择与命运裹挟,盘错如谜。这是学术话题之外,这本采访录好看的地方——那是艾朗诺在弥漫着披头士“你说你需要一场革命”的时代喧嚣中,一首一首背诵着白先勇送他的《唐诗三百首》;是顾彬为了应付繁琐的签证和昂贵的机票,在1978年至1985年间以德国导游的身份一次次来往中国;是巫鸿因读到米开朗琪罗给教皇画像,教皇不喜欢袍子的颜色,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着色的故事而折转了自己的画家梦;是钱理群在贵州寒冷的小屋中饿着肚子郑重其事地起笔写《鲁迅研究札记》,亦如多年之后,他郑重其事地从清晨到深夜,为中学生编写《新语文读本》,践行着他按照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标准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的“低调的理想主义”。
作者说,“在这些访谈中,他们更正了诸多沿袭千年的谬误,也会反复推敲现代化之路带来的困惑与抉择、荣耀与代价。我们在对话中探讨学术的发展脉络,也希望重新理解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担当,既感慨于历史转折的微妙时刻,也试图缓解彼此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焦虑。”而这或许也解释了这样一本“对话触发对话,思想开启思想”的访谈录在这个艰难的春天带给人的一点低调的精神力量。
《中馈录:古法制菜·隐藏的厨娘食单》
浦江吴氏、曾懿/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推荐人:朱凡
古法制菜可以说是当今美食界的一种风尚,从曹雪芹《红楼梦》中的精巧饮食到袁枚《随园食单》中的各色食谱,都成了今人凭想古代美食的参照。这部《中馈录》的不同之处在于,书中所辑录的两份食单出于古代女性之手。作为家庭饮食的实际操办人,生平不详的元代浦江(今属浙江金华)吴氏和文才医术俱佳的清代华阳(今属四川成都)曾懿留下的食谱无疑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受制于古代的食物保存技术,食谱中以方便保存的菜式居多,有些如今看来已无必要,也有一些至今仍十分常见,如风鱼、糟卤、肉酱、火腿等等,曾懿的“藏蠏肉法”与近年颇受追捧的“秃黄油”如出一辙。
曾懿在食单前的《中馈总论》中写道,“古今贤媛淑女,无有不娴於中馈者”,指出她写作这本小书的目的是供女子在出阁前效仿练习,以便在婚后履行中馈职责。这种说法在追求性别平等的今天自然已经不合时宜,但对于很多人而言,由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精心准备的食物大概仍然是童年时代重要的爱的回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