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栏砥砺奋进七十五载会计事业谱写新篇

2024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载波澜壮阔,七十五载岁月如歌。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的一声庄严宣告响彻世界,新中国如同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照亮了民族复兴的征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夯基垒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乘风破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铸就辉煌。

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中,会计行业如巨浪一般,在风雨洗礼中奋勇奔腾、坚韧前行,为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财务与会计》自2024年第18期起开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栏”,从不同视角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行业的探索与发展历程,展现75年来会计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突破。透过这些珍贵的历史瞬间、感人的奋斗故事和卓越的创新成果,折射出一代代会计人为行业发展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的精神风貌,希望以此激励更多新时代的会计人勇挑重担、砥砺拼搏,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凝聚前行的力量,镌刻会计事业新的辉煌篇章。

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风雨兼程。历史辙印记录着一个国家的发展轨迹;辉煌成就托举起一个民族的伟大梦想。七十五年前,新中国的成立照亮了会计事业蓬勃发展的前行之路。七十五年间,我国会计事业书写下一页页砥砺前行的壮丽篇章。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难探索,到改革开放春风中扬帆起航,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一代又一代会计工作者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我国会计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有力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曲折前行万象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会计工作的起步、发展与不断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在党中央领导下,新中国会计管理工作紧紧围绕服务新中国建设以及确立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逐步走上规范、统一的轨道,建立适应计划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核算制度,确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思想,对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新中国会计管理工作迈上规范、统一的轨道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致开幕辞指出:“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已摆在我们面前”。新中国会计工作面临的最紧迫任务就是尽快建立会计工作的秩序,并根据统一财政经济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制度。

1.设立机构统管全国会计制度工作。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处,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建立全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艰巨任务,新中国会计史的第一章开始落笔。1950年9月,经政务院机构编制审查委员会核定,财政部组织机构进行了调整,原会计制度处升格为会计制度司。

2.建立与国家财政收支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一是规范金库会计工作秩序。为尽快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1950年3月,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采取了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物资调度、统一全国现金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与此同时,为统一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设立国家中央金库,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央金库条例》。与之相适应,财政部在当月下旬制定颁发了《中央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草案)》,首次对金库会计制度作出了原则性规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会计核算制度方面建立的第一部行政规章。二是确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规范。1950年4月,财政部、税务总局召开了全国税务会议,制定了全国统一的《各级税务机关暂行会计制度》。1950年10月,财政部召开了全国预算、会计、金库制度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对会计工作的制度建设极具重要意义的一次会议。会后颁布的《各级人民政府暂行总预算会计制度》和《各级人民政府暂行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第一次为我国财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确立了一套内容丰富、全面、具体,体系相对完整的统一规范。

3.推动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在建立各级政府机关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工作秩序的同时,中央政府对企业会计工作也给予了高度重视。1950年3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布《关于草拟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训令》。1950年4月,财政部迅速成立了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并相继召开会议,对重工、轻工、纺织、燃料、铁道、交通、邮电、贸易、农业、卫生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和出版总署等13个部门所拟定的本部门所属企业和经济机构的会计制度草案进行了审议,至1950年6月下旬,审定了其中9个部门的会计制度并报财政经济委员会核准施行。这为改变新中国成立前会计工作混乱无序、会计业务处理各自为政、会计方法不统一等落后局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新中国会计管理工作的起步是成功的,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类企业的几项会计核算制度的制定和颁布施行,使会计管理工作迈上了规范、统一的轨道,也使国家各级领导机关可以获得内容全面、口径可比、易于理解的会计信息。各项会计制度的建立和施行,为建立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奠定了基础,为我国会计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计划经济会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和发展

中共中央于1951年2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决议要点第一项明确了“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实行集权型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是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唯一选择。如何适应计划经济的要求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新课题。

2.确立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与进行清产核资相配合,财政部于1951年11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结合计划经济的要求重点研究了企业完成清产核资、实行经济核算后的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财务管理方面,会议讨论了1952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编审办法等;会计方面,讨论了国营企业编送决算报告,国营工业、交通、铁路、邮电、贸易、农林等企业统一会计报表格式和统一会计科目,会计主管人员职务、权利、责任暂行条例,会计、统计、计划的联系和分工等问题。此时的会计工作确立了服务于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

3.制定分行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财政经济状况实现根本好转,中央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10月财政部召开第二次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会议,研究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后的财务会计管理问题。这次会议研究讨论了十几项财务会计制度,以本次会议讨论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为蓝本,1953年财政部与中央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配合,陆续制定颁发了国营供销企业、农业企业以及商业、铁路、交通等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了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按行业分别制定并将基本业务与建设投资相分离的格局,适应了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这些会计制度也成为“一五”时期会计工作运行的基本规范。

4.“一五”时期会计核算进一步规范。“一五”时期,会计工作结合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要求,拟定颁布了一些新的制度。1954年1月,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拟定颁行《私营企业会计制度》;1956年财政部拟发《中央主管部门所属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标准账户计划及会计报表格式草案》;1954~1955年,根据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需要,组织农业部等有关部门编写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教材的办法,把农村会计教、学、用结合在一起,指导了农村会计的建立;1957年财政部颁发《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和《地方公私合营工业企业基本业务简易会计制度》,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了规模较小的地方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这一时期的会计工作以建立和完善各项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为重心,有力地配合、适应了实行计划经济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控制的要求,使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在组织检查会计核算工作时有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三)确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思想

“一五计划”提前胜利完成、新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会计工作也走向了新的探索道路。

1.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秩序。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宣布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整顿、恢复十分重视。1962年5月,财政部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研究讨论会计问题的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党中央于1962年6月对会议情况的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指出:办经济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科学的会计制度,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比它对于资本主义更为重要。强调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把基本的会计制度恢复和健全起来,把会计队伍整顿和充实起来,扎扎实实地重新把基础工作做好,保证会计数字的真实、正确、全面、及时。这次会议的召开,以及随后《会计人员职权试行条例》的颁布,有力推动和促进了各项会计核算制度的恢复和健全,极大地鼓舞了会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迅速建立和恢复了我国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

2.巩固成果重振财会队伍。1964年年初,财政部深入企业和基层单位调研,同年10月草拟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草稿)》。1965年4月,召开全国企业会计改革工作座谈会,提出把“算要有用,管要合理,改而不乱”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同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工作改革纲要(试行草案)》,全国会计工作很快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1965年8月,财政部召开全国预算会计工作会议,讨论了《预算会计工作改革要点》,明确预算会计制度改革要通俗易懂、科学实用。1978年9月,国务院修订颁发《会计人员职权条例》,该条例第一次规定了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对于重振财会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开放启新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12年)会计工作翻开新篇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自此,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幕拉开。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我国会计工作也迎来了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

(一)改革开放初期会计工作作用日益凸显

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并且提出经济工作要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会计工作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会计管理工作内容不断丰富。1980年11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对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讨论稿)》《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强会计人员培训的几点意见》,我国会计管理工作以崭新的面貌走上了振兴、开拓、改革、发展的道路。一是以草拟和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中心,全面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法制建设。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8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会计法,标志着我国会计工作从此走上了法治化轨道。二是以提高会计管理工作质量,发挥会计在强化管理、提高效益中的职能作用为中心,探索基层单位的会计改革之路。三是建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四是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调动会计人员积极性为目标,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五是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六是开展与国外会计界的广泛和深入交流。七是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中国会计改革的思路、方向和要点。

在这一时期,我国一批有重要影响的财会刊物陆续创办。由财政部主管、中国财政杂志社主办的《财务与会计》,由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会计研究》分别于1979年1月和1980年1月创刊。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计工作为适应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沿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轨道前进。

1.改革会计核算制度。1992~1993年,财政部发布《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全国性、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项分行业的财务制度(以下简称“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各类企业实施。“两则两制”为实现我国会计核算从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化,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1993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正案(草案)》的议案,决定对会计法进行小范围修正。1994年6月,财政部发布《代理记账管理暂行办法》。1996年,财政部发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对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与会计电算化工作作出指导规范。1997~1998年,财政部相继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高校、医院、科学事业单位等行业单位会计制度,初步建立了与“分税制”预算体制相适应的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2.整顿会计工作秩序。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翻开了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篇章。1995年10月,财政部召开第四次全国会计工作会议,讨论研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会计模式的有关问题。1996年4月,针对会计数据失真普遍存在这一突出问题,国务院印发《关于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活动。

3.推动国企走向市场。1992年6月,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1992年年底,“两则两制”的贯彻实施从体制上把国有企业推向了市场,国有企业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逐步切实拥有了生产营销、资本运营、劳动工资、市场开发等自主权力。

5.转变会计管理职能。转变政府职能是我国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根本性转变所必须解决的课题,会计管理工作面临同样的任务。1999年10月31日,会计法全面修订,突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质量的立法宗旨;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会计核算作出了特别规定;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制度;规定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设置总会计师;对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作出了规定;等等。贯彻落实会计法关于内部会计监督的有关要求,2001~2004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及货币资金等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为各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新世纪新形势下会计管理工作步入新阶段

跨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要求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公司制为主要形态的现代企业制度。面对新形势,我国会计管理工作进入了适应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要求的新阶段。

2.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成果斐然。2006年7月,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起成立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为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提供了组织和机制保障。经过不懈努力,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18项应用指引、1项评价指引、1项审计指引,这是我国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内控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3.会计信息化工作创新发展。2010年,财政部会同国家标准委发布XBRL技术规范国家标准,为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基础;同年,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规定了企业编制电子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陆续制定了石油和天然气行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行业扩展分类标准,为有关行业实施通用分类标准提供了具体指引。2011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财政部设立全国会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会计信息化领域国家标准的归口管理工作,形成了会计信息化工作合力。

4.会计人才培养举措推陈出新。2000年5月8日,财政部印发《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并分别于2005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了修订。2003年,财政部、人事部决定对高级会计资格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从试点到扩大范围,于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制度。2005年,财政部正式启动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有力推动了会计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2005年4月,财政部印发《财政部关于评选表彰全国杰出会计工作者的通知》,成立评选表彰领导小组和评审委员会。2005年12月,财政部在京举行纪念会计法实施20周年暨全国杰出、优秀会计工作者表彰仪式,激发了会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扬帆奋进谱新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会计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会计管理工作在“管制度、管行业、管队伍”各方面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跨越,踏上了新台阶。

(一)夯基垒台,立柱架梁,会计法规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2.全面推进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重要决策部署,财政部全面推进政府会计改革。相继制定发布了1项基本准则、10项具体准则及2项应用指南,1项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8项会计处理规定、11项新旧制度衔接规定、1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和3项分行业的具体指引、7项准则制度解释、5项准则制度实施通知、34项应用案例、50项实施问答等内容。初步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准则制度体系,并推动全面有效实施,为新时代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等工作夯实基础。

5.持续建设内部控制规范体系。2012年以来,财政部联合中国证监会、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发布一系列通知,逐步推动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和审计。截至目前,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已经在所有上市公司和中央企业范围内得到全面实施。2013~2014年先后印发石油石化行业以及电力行业内部控制操作指南,探索建立并实施符合行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2017年印发《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引导和推动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2012年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推动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2017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从2017年开始,连续8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2023年财政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公立医院等重点行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二)继往开来,精进不休,会计行业管理持续加强

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财务审计秩序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印发的指导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第一个文件。2023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建立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工作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顶层设计。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机构等中介机构是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社会力量。会计行业治理是履行财会监督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2.优化行业执业环境。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会计领域“放管服”改革,积极打造更友好的营商环境,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行政许可、会计师事务所从事证券期货业务资格审批,下放代理记账机构、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境内临时办理审计业务等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和改进了会计领域审批事项办事流程。财政部制定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代理记账工作的意见》,规范代理记账执业行为。会计服务市场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规模持续快速壮大。

(三)育才树人,琢玉成器,人才队伍素质明显提升

(四)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五)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改革重点问题,会计学科建设、理论建设蓬勃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规范和引导切实加强,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研究课题,在会计实践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会计研究》连续入围“期刊数字影响力100强”,被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回望新中国会计发展的七十五载历程,有对未知道路的探索,有改革创新时的坚定,也有突破困境的坚毅……凡此种种,皆是无数默默无闻的会计工作者用奋斗与拼搏的画笔勾勒出的梦想蓝图。累累硕果,来之不易,成之惟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征途壮阔,任重道远。会计管理工作仍需踔厉奋发、担当作为,凝聚起广大会计工作者的磅礴伟力,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会计事业崭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THE END
1.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精选十篇)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 性质及地位:它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其势力不断增强, 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兴衰过程:19世纪40年代起, 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甲午中日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i07ad35.html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外交政策包括是()。【多选题】对消费的影响是增加的政策有()。 A. 减少所得税 B. 增加政府开支 C. 投资津贴 D. 扩大货币供给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单选题】中国T2DM患者>()为超重/肥胖。 A. 40% B. 50% C. 60%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简答题】网络安全政策是什么?包括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https://www.shuashuati.com/ti/0d8faa0da3154eddbb136e93d58edb8f.html?fm=bde9b694cee3ffd1f9a5fce50cf8ce2ba3
3.烟台市地图烟台市200919.二十世纪初期 ,当时刚成立的中国政府曾把下列歌词作为国歌广泛传播:“东亚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 ,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 ,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 。”这个政府“揖美追欧”的表现有 ①实行三权分立 ②实行内阁责任制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http://www.sudunlaoyingcha.com/wmgw/463795/
4.新中国成立初期禁烟禁毒运动述论.pdf毕业论文摘 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在中国大陆开展了一场规模 巨大、影响深远的禁烟禁毒运动。这场禁烟禁毒运动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基 本上肃清了泛滥已久的烟毒,使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成为世 界闻名的“无毒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禁烟禁毒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的重大事件之一,本https://m.book118.com/html/2014/0108/5504432.shtm
5.揭秘新中国之初,成立初期移民政策与当代现状解析4、新中国成立后的80年代中期,中国的人口迁移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历史阶段,受制于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迁移规模相对较小,频率较低,且明显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在1954年至1960年间,人口迁移活动较为活跃。 5、新中国成立以后到80中期,我国 ***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人口的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http://family.kacled.com/25f79fc22a1d.html
6.政治文化及影响12篇(全文)这种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先天缺陷已在当前农村基层民主的运作中显示出极大的消极作用。农村民主政治的出现虽然说起源于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自身需要,但本质上说,是一种从西方引进的新的组织形式。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从外部引入乡村,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移植。因为一种组织要正常地发挥其功能必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1470q5x.html
7.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平时作业1234511.“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 )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12.组织编写成《四洲志》的是:( ) http://www.zuoyezhijia.cn/m/wzz.asp?x=651
8.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轴四、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 2、打扫屋子再请客 3、一边倒 PS:与新中国第一个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苏联(1949-10-2) 新中国成立后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亚太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1952/10)——北京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社会经济中存在的五种成分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半https://m.360docs.net/doc/1ded99b4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