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讯记者蒋安杰4月29,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案例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刑民交叉案件疑难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陈卫东教授,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原所长、天津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黄太云教授,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原庭长、天津大学检察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戴长林教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副厅长史卫忠等来自高校、法律实务部门的60余名嘉宾出席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诉讼案例研究中心主任李奋飞教授介绍了中心的成立宗旨和重要意义。中心的成立宗旨是,将透过现实案例,尤其是聚焦社会热点的影响性案例,探究深层次法律问题,归纳部门法规则;加强中国法学理论界与法律实务界对案例研究方法的研究和交流,构建不同学科间对话平台,架设理论与实务界互动桥梁;强化案例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紧密结合并利用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拓展案例研究深度和广度,为中国智慧司法建设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撑;促进案例研究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升法科生案例研究能力。李奋飞指出,成立诉讼案例研究中心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体现于:立足司法实践,通过系统性案例研究,对既有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查漏补缺”;立足法学理论,通过深层次案例研究,以现实案例为基础提出、解说和分析法学理论命题,并实现理念转型及方法革新;立足法治理念建构,诉讼案例研究能够有效培育法治国家赖以维系的社会基础;立足法治发展,紧密结合并利用大数据技术等前沿信息技术展开研究,是智慧司法这一未来发展目标提出的全新要求,因此,诉讼案例研究中心承载着引导未来法治发展的重要使命。
“刑民交叉案件疑难问题”学术研讨会同期举行。研讨会分为两个单元,分别以刑民交叉案件的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为研讨议题。
第一单元由黄太云教授主持。最高检公诉厅副厅长史卫忠、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庭长单国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玉华、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雎素利、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宋红霞、律师赵春雨和姚艳秋先后发言。史卫忠结合实践案例,提出目前刑民交叉案件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从司法机关、犯罪领域、案件属性和立法角度分析了刑民交叉案件的产生原因,主张处理刑民交叉问题需要坚持刑法谦抑性原则、罪刑法定原则和司法效率原则。他相信诉讼案例中心势必能为刑民交叉案件提供有益指导。单国钧认为,刑民交叉案件审理涉及法官判断,其中多是价值判断,发表了对先民后刑的见解,并提倡法官应当更多参与理论研讨。李玉华分析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发生交叉的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雎素利结合具体医疗事故案件分析了刑民交叉问题。宋红霞介绍了目前经济类案件的办理状况,简要分析了经济行为存在欺诈、隐瞒的罪与非罪问题,并举例指出职务犯罪中的刑民交叉问题。赵春雨围绕合同纠纷与合同诈骗问题,认为非法占有目的反推并不妥当,在处理案件时需要提前论证。姚艳秋表示,案例研究对律师办理案件具有指导意义,并通过案例阐述了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之间的区别。
闭幕式上,李奋飞对各位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并赋现代诗表达了他对诉讼案例中心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