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精选6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材料;创新

1、传统建筑材料的传承

在我国的各类学术活动中,不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发掘的基础上,结合各个地区的地域特征,对传统的建筑材料加以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统建筑是具有地域性的,随着现代建筑的发展,建筑的设计受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城市建筑设计大同小异,在建筑的设计中追求功能性,崇尚理性,但是建筑的设计中也缺乏了一种亲切感,建筑的形式比较单一,将地域性的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历史民俗,使建筑的设计呈现出地域性特征。

对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建筑不仅仅具有功能性,而且也具有艺术性,应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建筑材料是呈现出建筑文化的主要的载体,可以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传统建筑材料的基础上设计现代建筑,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在新的工艺加工的基础上,使建筑具有现代化气息,同时也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传承。

2、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类型和特点

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以土材和木材为主的,也包括石块、瓦块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都是取材于自然的,不经过人工的雕琢与加工,能够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传统建筑材料不仅具有其功能属性,同时也具有一些深层次的内涵,让人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情感方面的联想,古老的建筑材料是经过了上千年的传承的,带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3、中国传统材料的现代表现形式

3.1传统建筑材料的色彩表现

在材料的加工中,有的是借助材料天然的颜色,还有的是通过人工着色的方式,前者被称为固有色,后者被称为人工色,固有色带着天然的印记和地域特征,人工色是通过人工加工后的,与固有色有很大的差别。砖块在经过烧灼后,不仅仅有红褐色,还能呈现出灰褐色。传统的建筑材料在自然中取材较多,而且这些材料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呈现出的色彩也是不同的,其与人工材料的一致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材料的固有色在建筑的设计中被运用,可以展现出天然的美感,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借助色彩对比的方式来呈现出材料的天然的色彩,展现出色彩的艺术魅力。

在对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就是采用的红砂岩进行设计的,红砂岩的天然色彩非常的逼真,使建筑宏伟的风貌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了汉代文化的浑厚和质朴之感,在岳王墓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天然的石材和现代建筑材料结合,运用了有机玻璃等,将红色的粗犷的岩石与细致的玻璃结合起来,在色彩和质感上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在博物馆的外部运用的是红砂岩,展现出浮雕的大气之美,呈现出历史的气息,呈现出了特有的地域文化。

3.2传统建筑材料的形态表现

建筑材料的形态主要指的'是材料的形状、尺寸等,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建筑材料呈现出不同的力学的差异等,材料的比例比较恰当,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使建筑物的稳定性提高,传统的建筑材料一般是结合了自然的材料和人工的材料的,自然的材料一般呈现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一般是不加修饰的,人工的材料是在人工的合成和加工后形成的材料,使其具有艺术感,在一些民用建筑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浮雕和砖雕等,就是人工的形态。

将传统的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完善建筑设计的形态美,例如在对校园进行设计中,应该注重其人文气息的挖掘,可以借助传统材料来实现。在建筑的外立面可以设计青瓦,这些青瓦可以使用一些旧建筑的废旧材料,这些青瓦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形成富有韵律感的设计。在校园中,将传统的青瓦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媒介,使校园具有了古朴的气息。

3.3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表现

质感主要指的是通过建筑的材质体现出现的感受,建筑材料的质感主要有材料的纹理、光滑度等,质感也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光纤和色彩等,材料的质感也有天然质感和人工质感两方面构成。自然质感是材料自然形成的凹凸的纹理等,人工质感是在加工后形成的特征。

由于材料的组成结构是不同的,他们的表面有的粗糙,有的光滑,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粗糙的材质可以带给人们粗犷和质朴的感觉,给人一种凝重和严肃的感觉,光滑的材料可以带给人们细致和纯净的感觉。在传统的建筑材料中,一般都是采用砖块和木材等,这些材料的质地都是比较粗糙的,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展现出自然的风貌,让人们仿佛身处在自然之中。

4、传统建筑材料的创新和运用

将传统的建筑材料运用到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可以将传统建筑材料和新型的建筑材料结合起来使用,将传统的木材和砖块与新型的水泥、玻璃和金属等材料结合起来使用,新型的材料经济性高,但是比较单一,缺乏一种亲切感,而且缺少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材料结合,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呈现出材料的文化特色,使建筑具有民族特征。也可以实现传统材料与新型工艺的结合,传统的建筑材料的自然特征比较浓厚,发展到现在也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传统的建筑材料与新型的工艺结业,可以使传统建筑材料的质感和色彩方面加以改进,使建筑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工艺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材料的不足,使传统材料的实用性更加的完善。

5、结语

如今,在建筑行业中,很多新的材料和工艺被研发出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传统的建筑材料具有历史气息,而且可以展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在建筑设计中,也要借助传统建筑材料的优势,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建筑材料与现代化的建筑工艺和材料结合,既能够展现出现代化的特征,也能够使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出特有的地域特征。

参考文献

[1]章柏源,沈瑜.传承与创新——浅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与文化,2013(08):55-56.

[2]颜红影.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J].蚌埠学院学报,2016(02):48-50,63.

[3]王洁明.浅谈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J].科技资讯,2015(11):227.

论文摘要:建筑不仅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在社会的发展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建筑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中国建筑不仅具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丁独特的建筑文化。本文对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建筑;建筑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们用木材等建筑材料来构建的供人居住和使用的场所。从这个定义上看建筑的范围包括诸如居住场所、桥梁、公共建筑甚至园林等。在历史的发展和沉淀中,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现实存在的建筑,它已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类众多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以其物质存在的长久性记录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发展历程,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塔。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

中国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中华民族物质化存在,必然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并以其发展中独特的形质格局,超拔的内容体系而流放异彩为人瞩目。从理念上看中国建筑有着浓厚的天人合的时空又见念和和谐精神,而在建筑布局上则有着浓厚的以皇权为中心的到建伦理药直德观念。可以说中国的建筑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天人合一”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李约瑟曾经说过:“中国建筑总是与自然调和,而不反大自然”。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做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审美精神,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在具体的布局中中国建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中国建筑大多是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展开,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众多的建筑聚集在一起,看似凌乱的建筑群体中却有着严格结构布局。占据中心位置的无疑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建筑,其余的`建筑围绕着中心建筑而建。这种理念和中国的儒家思想结合就使得中国的建筑群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使得中国的建筑具有强烈的文化意味。当这种布局思想和堪舆之学相结合时,就使得我国的建筑既具有浓厚的使用精神又渗透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充满了既理性又浪漫的艺术精神,展现了中华古民的无比智慧和独特风采,也展现了中华传统建筑的强烈个性和艺术魅力。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令人惊叹的文化硕果,我国的建筑文化无疑是其中优秀的一枝,不仅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优秀的建筑文化,也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然而在近代伴随着西方文明的冲击,我国的建筑也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冲击,随之而起的是现代化的建筑传统建筑正在销声匿迹,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如何面对

向西方学习是必不可免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方面中国的建筑设计总体水平确实不如西方,学习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所选择不能一味的照搬,要和中国的文化接轨。其次,在学习的同时还要保存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要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我国的传统建筑不仅受到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更受到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冲击。当社会向市场化、世俗化转变之时,建筑从过去更为重视具有恒久价值的审美感受、意识形态的超越性力量、统治者的意志和权威,以及精英阶层的文化趣味,转为重视和强调现实的功利、即时需要、时尚潮流等等。建筑也就从文化和物质的结合体变成了一种商业行为。这种变化更大的体现在城市建筑上面,丰富多彩的传统城市建筑被磁砖贴面、蓝玻璃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建筑在变的世俗化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它形式功能实用性功能受到忽视,城市建筑中的广场就是最好的代表。然而建筑本身就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和社会、自然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因此建筑文化从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环境文化。在这种建筑理念的指导之下,建筑不仅要具有形式上的功能更要有实用性的功能。因此,伴随社会世俗化而进行的建筑世俗化在扼杀着建筑的本质,当然也在侵蚀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面队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的建筑究竟要走向何方,我们的传统建筑文化还能够支撑多久的浸蚀。城市建设的同时形式性功能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牵扯到城市形象,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使用性因为使用才是建筑最本质的功能。要把传统建筑文化和今天的城市建设完整的结合起来。最求现代与传统,典雅与华丽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建筑事业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也会愈加丰富多彩。

论文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构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了解那个时代的建筑,必须要去弄明白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科技的发展状况。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中国文化一样,连续相继并产生反应这种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建筑也秉着自己独有的性格绵延下来,建筑类型极为丰富,如北京故宫、江南园林、皖南明清建筑、乔家大院、福建土楼、北京四合院等。

论文关键词: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建筑现代设计

世界建筑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近年来西方建筑发展的很快,但是也不能对东方的建筑失去信心。在这个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东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探明东西建筑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未来建筑的健康发展。

·通过学习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认识,我们不能片面的把视觉停留在建筑的表面装饰图案上,建筑的内在结构美更要去探究。

一、文化和建筑

建筑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集中,它代表那一时期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中国的传统建筑给人一种亲切感,使你想去触摸它,感悟它。当我们用真诚去认识本民族的文化时,发现文化的.本质对建筑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贡献。我们不能只欣赏建筑表面的装饰美,更应该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灌注到建筑的设计当中去。

中国建筑有自己独有的性格,不受外来影响独立发展,起源于新石器文化,发展于铜器时代,成熟完善于近一个多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他的《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一文说到:“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世界上现存的文化中,除去我们邻邦印度的文化可算是约略同时诞生的弟兄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最古老,最长寿的。我们的建筑也同样是最古老、最长寿的体系。在历史上,其他与中华文化约略同时,或先或后形成的文化,如埃及、巴比伦,稍后一点的古波斯,古希腊,及更晚的古罗马,都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而我们的中华文化则血脉相承,蓬勃地滋长发展,四千余年,一气呵成。”

二、中西方建筑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西方建筑各自发展,各自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中国传统建筑是有很多原则性和科学性,等待着我们去潜心学习和认识并实践于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三、传统与现代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在当代新建筑中,它的材料与传统建筑不同,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先进行屋架的拼装,然后再增加墙壁。就比如人一样,只是外面穿的衣服风格变化了。

中国传统建筑是材料、结构和功能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现代建筑中有些建筑是用着现代的材料,却披着传统的外衣,显得貌合神离;也有一些创新理念很强的,也能博得大众的目光。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在批判中前进发展,中国的建筑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建筑生命力是旺盛的,它的基本原理被现代建筑所采用,这是对世界建筑的贡献。

面对未来,我们应该思考更多一点,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僵乏,自然灾害多发,这是现代社会中最突出的主要矛盾。中国在建筑业上每年消耗的钢材总量占世界钢材总消耗量的百分之四十,每年制造的建筑垃圾也是占世界的百分之四十。在这个经济发展的时期,几乎每天都有楼盘开盘,高楼林立,现代感极其强烈。根据人类的身体机能,是不易居住高层建筑,但是我国人多地少,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的建筑物。近一些年来,一些工程质量也不得不让人们出深思,比如发生地震,地震是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命的,而真正威胁人类生命的是建筑物本身。

建筑的基本属性是居住,由于资源有限,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目前节能建筑已经出现,今后需要宣传和普及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传统而去模仿传统,也不能离开传统去盲目创新。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凝结着古代传统建筑技艺水平。中国传统建筑装饰集中体现于木构件的框架体系、群体的框架组建以及平面结构的分布上,由建筑群的整体分布至特定建筑的具体框架均拥有样式各异的表象,而色彩作为传统建筑的重要外在标识,是传统建筑文化得以系统传承和广泛弘扬的内在动力,亦能凸显我国传统建筑独特而又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装饰色彩;传统建筑;运用;视觉冲击;建筑艺术

我国传统建筑色彩同经济社会制度的沿革互相照应,已产生了富有个性化而又趋于一体化的艺术风格,其最鲜明的标识便是色彩的政治伦理化,借以划分等级的“三六九等”,使色彩有了一种最为直接的社会化属性。当然,装饰色彩无论在宫廷类建筑还是我国各区域建筑中均有系统化表现,而园林建筑和民居类建筑在色彩方面的艺术诠释,正呼应了传统建筑的色彩文化,并为装饰色彩运用于传统建筑提供了全新选择。

1.装饰色彩概述

1.1装饰色彩的基本内涵

所谓“装饰色彩”是指视觉元素中相对活跃且最具视觉冲击感的部分,亦成为构成造型艺术的骨架,在我国传统建筑设计领域享有较高的地位。相较于写实性色彩,装饰色彩并非浅显角度上的还原建筑事物自身的色彩,而要经由人工装饰恰到好处地提炼出所需色彩,进而成功破除原生态化的色彩对建筑艺术设计所带来的思想藩篱,并凸显色彩的思想情感和主观感知,同时成功凸显色彩的本质化含义及艺术形态层面的审美感。不难发现,在传统建筑装饰领域,色彩已成为传达人的精神和视觉审美的桥梁,同时亦能补充信息、美化事物。所以说,装饰色彩自身所渲染出的艺术方式与视觉冲击功能无疑给人类的建筑装饰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宽泛,可以说已囊括了建筑装饰、室内装修以及家具等不同层面。

1.2装饰色彩的一般特征

2.装饰色彩在我国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3.中国传统室内装饰中的色彩

4.我国传统家具的色彩应用

结语

参考文献:

[1]杨涵.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7,30(02):271.

[2]毛文实.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6,29(09):314+296+309.

[3]陈慧敏.传统装饰图案在现代漆画创作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6,14(15):53-55.

[4]高心凤.山东龙山黑陶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创新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10(20):12-14.

[5]张卓.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传承[J].现代装饰(理论),2015,9(01):177.

[6]张兰侠,朱毅,杨帅.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的色彩应用[J].山西建筑,2013,39(17):210-211+246.

[7]王雪娇.传统吉祥图案对蓝印花布的影响[J].艺海,2011,4(11):172.

每一个文化符号的背后其实都是浸润了的深深的中国精神,这些是无法通过浅层次的中国符号真正传达出来,或许这些文化理解来自娱自乐,但却无法真正经我们传出去,真正的传到世界,深入人心。在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先认识到中国符号的魅力并不是符号本身,而是符号所蕴含中国文化精神的本质,然后从中国文化符号的特点出发进行反思和延伸,把握好中国符号的内涵与形式,不是仅局限于自身的文化符号本身,在设计中融入中国文化,努力增加设计的文化附加值,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式的现代建筑设计作品。

一、在建筑设计中建筑符号的影响

建筑符号是在建筑设计中将常用到的,这门学科也是最近几年较为新型的课程,它的应用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该学科的理论知识中,对建筑符号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贯穿了建筑设计的全过程。简而言之,建筑符号集中表达了建筑的理念,意象,感知和核心观念,可以被视为是文化的载体。

在建筑设计中,继长城、故宫后新的建筑代表,是在上海世博会中有东方之冠称号的中国国家馆。国家馆的造型借鉴了夏商周时期鼎器。国家馆居中突起,形如冠盖,层叠出挑,制似斗拱。中国馆同鼎一样,鼎有四足,起支撑作用,所以它下面也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将上部展厅托起,给人一种振奋的视觉效果,又能传达出力量的感觉。上面的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却可以托起千钧重量。堂皇端庄、宏伟壮观象征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思想。中国馆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并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因此它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也让国内外人眼前一亮。

二、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理念的形成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认识,并且对其进行分析,追本溯流。在国外,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建筑实用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能够留存下来的传统文化必然有其突出之处。以中国为例,中国传统文化从仰韶文化算起,至今至少有五千年的历史,而有史料可查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

在传统文化符号中,从理论上来说主要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显性符号主要包括:文字,图画形式,数字系统,色彩布局等;隐性文化则包括了自然环境,儒家文化等。虽然很多隐性或显性的文化没能很好地保存到今天,但是依然有部分片段,零零碎碎地记录了文化的发展轨迹。这些片段藕断丝连,贯穿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全程。

中国人具有对自然的友情观。中国人抱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对自然情有独钟。中国建筑中对植物的利用是自然友情观的一种体现。它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花木的栽植。植物将自然界的鱼虫光纳入建筑设计之中,建筑由之丰富多彩。《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君子坚贞的品德,植物变成了人性的象征。这种寓情于物的手法在我国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在中国人眼中,某些植物是情感和吉祥的化身。他们称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月季为花后。在建筑设计方面要增加现代艺术手法,如喷泉水景、雕塑、书法镌刻等传统艺术性较强的表现形式要适当安排;在植物造景方面应多运用大手笔、大色块、大尺度,使景区在形成磅礴的大气势的同时更富有自然气息。

在建筑学界中,近年来出现一种发展趋势,即要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完美的契合,又而设计出兼具古韵与现代文明的建筑。同时也保护了传统文化,彰显了地域特色,避免了城市发展中的趋同现象。这一观念已经广泛地被建筑设计人员所接受。传统文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记忆方式,运用符号进行文化表达也成为人们之间,沟通交流和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与地区的建筑或者民居建筑的关联

对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而言,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融合,主要表现在建筑设计的空间和具体形式上,并且总是和同一地域的建筑设计理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而言,同一地域的.民居,家族大院和园林等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并且是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因此传统文化多种多样,色彩斑斓,并且各具特色。

(2)与官式建筑或者与非当地地方建筑的关联

上世纪初,中国建筑设计人员对建筑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即将西方理念下的建筑理念和中国传统建筑设计元素相结合。例如天津、广州等地的洋楼的屋檐上,会有类似中国殿宇的飞檐、拱形设计等。人民大会堂在建设时,设计者就融入了传统建筑文化中大屋顶式的建筑理念。这些创新曾经获得较为良好的收效,并且实现了成本降低、与周围环境友好的发展。由于当时政治的动乱,经济凋敝,无法承受建设成本和达到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很多设计也没有达到原有预期的效果。

(3)建筑设计与传统景观之间的关联

在设计中必须对建筑的诸多环境因子加以统盘考虑,尽量求其总体上的和谐美。建筑所面临的现实变化,与传统景观的关系极其密切。由于现代城市出现了一系列变化,高层建筑就顺应城市的需要,顺应现代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因为只有让建筑与传统景观完美融合,才能较好地较全面地解决城市因上述变化而产生的需求,这是今后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继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创造了更为和谐的传统建筑景观。它仍坚持师法自然的基本理论,认为传统文化艺术与设计相融合是建筑的灵魂坐在,但它又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4)复原性、重建性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之间的关联

为恢复城市历史原貌,更好继承传统文化,很多城市采用了在城市接到两侧重建或移建原有建筑,或者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维护和整修,这样至少在外表上能够实现对历史原貌的复原。而部分城市探索出的新的方法,现在被广为重并,受到建筑业界的好评。

1)群体性建筑重建

复原古建筑,古书和文献记载是一手资料,也是最有信服力的资料。一般建筑的修复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但有时文献记载不完全或信息失真,因此往往需要结合传统建筑理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规划复原。天津鼓楼的复原,是在建筑复原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个例子。天津鼓楼复原,不仅将其进行较为完整的复原,并在其周边设计修建了商业中心。商业中心吸引人流的能力很强,而且可以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天津市的做法,不仅使历史古迹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而且吸引人流。

2)单体性建筑重建

除了群体性建筑的复原重建之外,单体性建筑的设计重建,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武汉黄鹤楼的复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最大限度地回复历史原貌的例子。其完全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九省通衢历史文化特色。

模仿性建筑新型的、新兴历史文化名城为提高自身知名度,增强历史厚重感,很多城市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大力宣传历史名人,并兴建故居、纪念馆等,纪念这些当地名人,既可以发扬历史文化,又增强了市民的自豪感,再有就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随着当今建筑事业的发展,以及国际文化之间的交流,建筑的审美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这就令建筑其精神上的意义得到改变,同时也重新得到重要性的考虑。

摘要: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的体现手法的一次全新的尝试。通过对项目设计特色的阐释,结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析在当代建筑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的各种方式和手法,对当代建筑设计思路提出新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建筑设计;高层办公楼

0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中曾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世界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步入近现代社会以来,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西方建筑文化逐渐成为了世界建筑文化的主流,中国的当代建筑也多以西方建筑形式为模仿对象,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或玻璃盒子建筑。在这种建筑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并未彻底消亡,中、外建筑师一直进行着在当代中国建筑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

陕西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再到现场的建造实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从一个全新的层面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建筑创作中。力图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目前项目已建成使用,获得了各方的好评。现对其设计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所进行的努力和探讨方向,总结如下。

1“院落式”的办公布局

在高层建筑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院落式”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建筑布局形式,其优点在于增强空间的围合感和建筑的整体性。在当代建筑设计中,“院落式”的布局比较多的应用于低层建筑或组群建筑中,而在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办公建筑中应用较少。

当前高层办公建筑的布局形式多为“一”字形和“回”字形为主。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将标准层平面布置为“凹”字形,用于竖向交通的核心筒布置在两侧的内转角处,办公空间环绕布置而成半围合的形式,形成了一个个空中的“办公院落”。通过办公空间的合理划分,使得每个办公室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和通风条件,并拥有最佳的视野角度。在营造现代化的合理舒适的办公空间的同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院落式”的建筑布局理念,同时避免了“一”字形和“回”字形办公建筑中,枯燥的走廊和办公空间,使得使用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

2流动的空间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把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这种整体的理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在单体建筑中,讲究空间的通透和与自然环境的流通;在单体建筑与其他建筑之间,以及建筑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又有柱廊结构将它们联结为一个整体,体现空间的流动性。“人”“、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理念,是中国建筑最基本的哲学内涵,在著名的紫禁城建筑以及江南庭院建筑中,随处可见这种建筑文化的体现。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通过平面布置手法的变异,将内部功能与建筑造型相结合,在建筑内部以及建筑与外部环境之间,处处营造出流动的空间形式。通过在主入口广场设置的通往二层主入口平台的室外大台阶,将外部广场空间引入到的建筑入口空间;二层入口大厅顶部的逐级抬高的波浪形的钢结构屋面,在造型上延续了入口大台阶的空间形式,同时将外部空间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办公平面的“凹”形内部;在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为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在南北方向形成了空间视线的通透、自然环境的流通。

通过营造流动的空间,形成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交汇融合,从而达到人与建筑物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本设计力图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设计手法。

3建筑技术体现“师法自然”的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是中国古代推崇的“师法自然”的重要哲学观点,在建筑领域有着各个方面的体现。在建筑方位上,中国建筑崇尚“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在建筑形式上,被人们视为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之一的“大屋顶”,也有其顺应自然的实用功能。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处处体现着尊崇自然的思想,因自然而生,顺自然而长。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试图将这种“师法自然”的传统理念,通过巧妙的建筑设计手法得以体现。在建筑朝向上,在传统的采光通风均良好的南北向基础上,通过“凹”形的平面布局,既使得每个办公空间均获得良好的朝向,同时利用建筑体形本身形成的.外部遮阳形式,结合在“凹”形空间的上部设置的大型的钢结构透空屋架,共同形成对建筑各个方向的良好的遮阳。在建筑西侧和东侧的外窗,均设计了凹进较深的窗口形式,以增强遮阳效果。

建筑18层“凹”形平面连接处设置的室外休息屋面,将建筑主体形成南北通透的格局,对自然风向形成导流,使得夏日建筑内部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营造建筑微观环境。

设计力图采用与建筑功能相结合的、尽量简单的设计手段,达到节能、舒适的建筑环境。在节约建筑造价的同时,也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法自然”的建筑理念。

4隐喻的建筑造型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设计利用“凹”形平面顶部设置的圆形钢结构透空结构,将半围合的建筑造型联结成一个整体,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布局手法,以下部规整四方的办公空间为“地”,以上部圆形分隔的钢结构棚架为“天”,天地之间是公共入口大厅和室外休息空间,形成和谐、延续、融入自然、天地人合一的建筑空间。在建筑中隐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彬长煤田新办公大楼的设计,不同于平常的追求建筑“形似”,或是生搬硬套传统建筑手法,而是在满足现代办公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前提下,融会贯通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借鉴传统建筑文化的内在理念和优势,灵活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应用与探索中,在一个崭新的层面的一次新的尝试。

[1]罗哲文.中国建筑文化大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潘基踬.中国建筑的传统性和现代化—双重的辨证与批判[J].中外建筑,1997(1):8-9.

[4]许蓁.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价值[J].中外建筑,2000(6):12-13.

THE END
1.现代法学术百科提供全面的“现代法”相关文献(论文)下载,论文摘要免费查询,现代法论文全文下载提供PDF格式文件。现代法中文、英文词汇释义(解释),“现代法”各类研究资料、调研报告等。https://wiki.cnki.com.cn/HotWord/2568605.htm
2.法制现代化范文10篇(全文)摘要:法制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法与现代法纠结在一起,不利因素和与有利因素相互消长。法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法制现代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否发达。法制现代化的结果状态是法治。现代市民社会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国家与社会的分离,利益多元化、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充分发展、人的自由的实现https://www.99xueshu.com/w/ikeyc1cve5f7.html
3.现代俄罗斯法在世界法律地图背景下的类型在今天现代俄罗斯法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摆在它面前的选择:要么与已经存在的现代法族之一汇合,走自己的路并形成新的欧亚法族,要么回到以前的“社会主义渡轮”。依照客观的标准和评价可以自信地说,纯粹的第三条道路是不存在的。 这就意味着,事实上在俄罗斯法面前的选择只能是两种方案选择其一:或者与任何一个现存的西https://russian.swupl.edu.cn/yjcg/149815.htm
4.中国法理学二十年(1988年,长春);法理学研究会1990年年会(合肥),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主题;民主、法制、权利、义务研讨会(1990年,大连);法理学研究会1992年年会(武汉),以人权为主题;法律与社会发展研讨会(1992年,上海);法理学研究会1993年年会(杭州),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为主题;市场经济与现代法的精神理论研讨会http://iolaw.cssn.cn/xspl/200504/t20050428_4595794.shtml
5.每周法律新书(3)关于其他错讹。对于原版中存在的个别法条、字句等错讹,本版进行了核实改正。 帝国时代的法律、知识与权力 陈利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十余年来与法律史相关的论文合集,围绕作者对中外历史上法律、政治和文化因素交叉作用的研究层层展开。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收文五章, 侧重于近现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jYzNjIxMQ==&mid=2247581234&idx=3&sn=aa4f755becbb44613461422d795bd495&chksm=fd52a456881db702447856c2a2684f0558409042b0b3364c378d7f35adfb9c586a736f17a07d&scene=27
6.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研究学术著作二、生活世界的理性化与现代法 / 216 三、系统整合与现代法 / 22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重构 / 237 一、依法治国概念的重构 / 238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概念的重构 / 25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基础 / 270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复兴与中国法的现代化 / 270 一、中国传统社会与传http://www.cuplpress.com/index.php?m=book&a=detail&id=10195
7.现代化与法(日)川岛武宜.pdf文档全文免费预览现代化与法 (日)川岛武宜.pdf,现代化与法,(日)川岛武宜,当代法学名著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01.封面 书名 版权 前言 目录 总序 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代译序) 第一编 现代法律精神 第一章 市民社会中的法与伦理 一、序言 二、市民社会中的法与伦理的分化 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318/5132334102002021.shtm
8.李其瑞: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实践旨趣及其现代影响马恩原典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促使了人类的形成、进化和发展,实践是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活动,法律生活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马克思主义法哲学就是一种实践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法律观引发了现代法哲学的实践转向。http://www.marxistjuris.com/show.asp?id=696
9.《现代法学》《现代法学》始终关注期刊的发展问题,在西南政法大学举行进行合作交流,就当前中国法学期刊的审稿机制与选题策划、经济法学科建设与法学期刊的关系、如何提高法学论文的选题质量及加强学术规范化建设等做了相关报道,并曾多次获得了国家期刊奖,为推动期刊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为国家有关部门、决策机构、高等院校的广大工作者和https://www.91xueshu.com/q-xdfx/
10.《现代法学》《现代法学》是西南政法大学主办的法学学术期刊,获百种重点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147。现代法学跟踪法学研究动态,展示法学学术精品,服务中国法治建设。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国际刊号:1001-2397 国内刊号:50-1020/D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https://www.kuaiqikan.com/xian-dai-fa-xue/
11.共同侵权责任十论以责任承担为中心重塑共同侵权理论“罪责自负”或“自己责任”是现代法上的基本原则之一,每个人应当就其自身所犯的过错,在其理性能够预期或者应当预期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尽管现代法律强调这种个人责任,但为他人行为负责的连带责任仍大量存在。[6]《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民法典》、《瑞士债法典》、《意大利民法典》、《澳门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都https://china.findlaw.cn/info/qinquanzerenfa/qqzrflw/20110129/16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