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努力战胜自我第3课违法行为要担责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陕教版20241017.docx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努力战胜自我第3课违法行为要担责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陕教版主备人备课成员教材分析标题:“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努力战胜自我第3课违法行为要担责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陕教版”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种类和特点,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违法行为要承担的责任。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和特点,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和特点,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违法行为要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讲解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新课导入:讲解违法行为的种类,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多样性。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要承担的责任。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实践,评价学生在违法行为认识方面的提高,以及法治观念的树立。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道德素养,使学生能够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具体目标如下:

1.法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不可取之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2.道德素养:通过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白违法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危害,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3.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违法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

4.社会责任: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1)违法行为的定义和特点: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行为。其特点包括:违反法律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承担法律责任。

(2)违法行为的种类: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3)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法律是维护国家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它具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等功能。

(4)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2.教学难点: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识别违法行为的特点,将违法行为与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为区分开来。

(2)违法行为的种类:区分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危害和特点。

(3)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深入理解法律的功能,认识到法律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4)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克服逆反心理,养成遵守法律的良好习惯。

举例说明: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外延:讲解一个违反交通规则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该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以及为何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种类:通过分析一个盗窃案件,引导学生区分该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并理解其危害性。

(3)法律的作用和意义:讨论一个法律对社会秩序维护的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在维护公民权益和国家安全方面的作用。

(4)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等角色,体验法治精神,培养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1.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教学PPT、纸质教材。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在线学习平台(如学习通、智慧树等)。

4.教学手段:讲解、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课后作业。

5.辅助材料:黑板、粉笔、挂图、宣传册、学习手册。

6.合作伙伴:学校法治教育中心、家长委员会、社区法律顾问。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过程:教师通过播放一个违法行为的短片,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违法行为?它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使学生掌握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和特点。

过程:教师详细讲解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和特点,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违法行为的概念。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让学生深刻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增强法治意识。

过程:教师呈现几个典型的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中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增强法治意识。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过程:教师给出一个讨论话题:“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讨论成果的展示,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教师对学生的展示和点评进行指导和点评。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过程: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违法行为的危害和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课后进行反思和实践。学生学习效果1.理解违法行为的定义、种类和特点,能够正确识别和判断违法行为。

2.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树立法治观念。

3.明白违法行为的后果,包括法律责任和社会影响,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4.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

5.增强社会责任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

6.学会与他人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7.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8.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将法治观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学习效果的实现将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从而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重点题型整理1.判断题

题型:判断以下陈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例子:陈述:违法行为都是犯罪行为。

答案:错误。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而犯罪行为只是刑事违法行为的一种。

2.案例分析题

例子:案例:张三在街头抢夺了一个女子的钱包。

问题:这个行为是否构成违法行为?为什么?

答案:这个行为构成违法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刑法的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应承担法律责任。

3.论述题

题型:根据题目要求,撰写一段论述。

例子:题目:论述违法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答案:违法行为对个人和社会都有负面影响。对个人来说,违法行为可能导致法律责任、声誉受损和心理压力。对社会来说,违法行为破坏社会秩序,危害公民权益,影响社会稳定。

4.应用题

题型:根据题目要求,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子:题目:假设你是一名社区居民,发现有人在你家附近进行违法活动,你会如何应对?

答案:我会首先保护自己的安全,然后报警或寻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同时向周围邻居宣传违法行为的危害,鼓励大家共同维护社区秩序。

5.小组讨论题

题型: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小组讨论。

例子:题目: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①违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行为。

②违法行为种类: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

③违法行为特点:违反法律规定、具有社会危害性、应承担法律责任。

2.重点词:法律、法治观念。

板书设计:

①法律:维护国家秩序、保障公民权益、规范社会行为的制度。

THE END
1.刑事违法行为常见例子寻衅滋事罪:无事生非,起哄闹事,肆意挑衅,随意骚扰,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 这些只是刑事违法行为的一些常见例子,实际上,刑事违法行为的种类非常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就可能会受到刑事处罚,https://ailegal.baidu.com/legalarticle/qadetail?id=ab0ac6ae88cf47000823
2.我国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导读:刑事违法行为包括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等,若是依旧不知道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可以选择继续阅读此文。我国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一、我国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刑事案件的违法行为包括: 1、危害国家安全罪; 2、危害公共安全罪 3、https://www.64365.com/zs/2264909.aspx
3.5个民事违法行为举例民事违法包含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刑事违法在我国包含八类如反革命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等;行政违法包含实质性行政违法和形式性行政违法、内部行政违法与外部行政违法以及作为行政违法与不作为行政违法。 举例如刑事违法,2018年4月15日,犯罪嫌疑人张某强因经济拮据,心生绑架勒索恶念。随即在互联网http://www.mfgclaw.com/zqkj/13273.html
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知识提纲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5.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还有:闯红灯、在旅游景区乱刻乱画、偷马路上的井盖等) https://www.meipian.cn/36zweggg
5.行刑交叉案件刑事违法性的判断传统行政犯的理论进路与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国情存在“水土不服”,无法解决我国行刑交叉类型事实中存在的刑事违法性判断问题,应当在重新划定行刑交叉事实类型的基础上探讨。立足我国统一刑法典的立法模式以及“刑事立法既定性又定量”等特征,应当区分二元处罚、违反行政前置法和瑕疵行政行为三种不同的行刑交叉类型事实,以个罪https://zhuanlan.zhihu.com/p/719265040
6.论网络空间中的犯罪行为地与结果地在本案中,如果所有的过境国都是犯罪行为地或者是结果地,即从联邦德国登陆电脑,发送网络信号-网络信号途径西德、日本和美国一所大学-登陆并通过计算机程序和网络信号攻击美国国防部网站,这一系列行为是否都是犯罪行为,如果都具有刑事违法性,就必然会造成各国对该网络行为都行使刑事管辖权,产生激烈的网络刑事管辖权冲突。https://www.lawtime.cn/info/shangwu/wlqq/2011100213817.html
7.第四期内容:山西省会计管理条例释义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条例》第四章会计监督共八条,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问题:(1)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2)避免重复查账;(3)单位接受监督检查;(4)注册会计师审计;(5)内部会计控制;(6)单位内部会计监督;(7)检举违法会计行为;(8)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管理。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依法实施会计监http://www.kjzx.cn/Web/Html/02/2012103109031065.html
8.毒品预防教育课教案内容3、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年龄--- 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自然人对自己所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能力--- 是指毒品犯罪行为人能够正确辩认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https://gqxx.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27577
9.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知识点③“行政拘留”、“罚款”适用于行政违法行为,“拘役”、“罚金”适用于刑事违法行为(犯罪)。 5、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P49) 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6、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P50) 侵犯他人民事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5NzM0NjYxNg==&mid=2247680853&idx=5&sn=7c16f4f4fd3dca6a442c89512d89ae81&chksm=ecba3002dbcdb914df81db24df6b2fdd01eb68fce993819f5892a10325f24642296fbfcdd17a&scene=27
10.一文讲透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大数据分析与典型案例司法机关以信息的条数或者行为人的获利数额为标准,对行为人定罪。 对于单位犯罪而言,会结合公司处理的涉案信息的条数以及公司获利额综合认定。 上条中提到的论证公司构成单位犯罪的重要性,在此简要举例进行说明:违法所得额5000元(即员工在职期间的收入)即达到本罪立案标准,若员工在公司任职期间所获收入超过5万元,即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9hhrn3a81023.html
11.最高检:11个月批捕电信诈骗嫌犯13247人坚决纠正刑讯逼供等侦查违法行为 在提到检方对立案活动的监督时,曹建明直言,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及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等问题。 北青报记者获悉,2013年以来,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监督立案75208件,公安机关立案率为87%;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督促撤案59307件,公安机关撤案率为9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6/c_1119857743.htm
12.徐万龙‖论警察的正当防卫:职务行为说之提倡刑法徐万龙正当防卫显然,刑法说通过以下方式化解了《人民警察法》和《刑法》在警察正当防卫问题中的定性冲突:由于《刑法》第20条被视为警察权的授权规范,故只要警察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符合《刑法》第20条,即便违反了《人民警察法》的规定,也是公法上合法的职务行为;而在公法上完全合法的行为,自然无刑事违法的问题。 https://3g.163.com/dy/article/HSNGDBP40524TEUR.html
13.[渝粤教育]武汉理工大学刑法参考资料本文深入解析了刑法中的犯罪主体、犯罪客体、主观罪过与犯罪结果等核心概念,探讨了罪刑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在犯罪中的作用,以及刑事责任的认定与量刑。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犯罪类型的法律责任,如故意杀人、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界限,以及罪数认定、财产刑的适用等问题。 https://blog.csdn.net/szbnjyedu/article/details/12358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