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最新司法解释2023)

证据是指依照诉讼规则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据问题是诉讼的核心问题,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审判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证据和证据形成的证据链再现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依据充足的证据而作出的裁判才有可能是公正的裁判。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伪造或毁灭证据都是触犯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的追究。

法律客观:

《民事诉讼法》第三条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或者对于己不利的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包括:1、原告起诉或被告反诉均应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证据;2、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书面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3、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书面阐明其意见;4、审判过程中经当事人发表过质证意见的证据即为质证过的证据。

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是什么

1、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如下:

(1)当事人的陈述,如原被告向法庭所作出的陈述;

(2)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

(3)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书证、视听资料;

(4)鉴定机关出具的鉴定意见等。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二、民事诉讼流程是什么

民事诉讼流程如下: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如果被告不提交答辩状,不影响审理;

4、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法院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

5、法庭调查阶段包括,当事人陈述;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鉴定结论,宣读勘验笔录;

6、法庭辩论包括;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答辩,第三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或者答辩;互相辩论。法庭辩论终结,由审判长按照原告。被告、第三人的先后顺序征询各方最后意见;

7、法庭辩论终结,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快;

8、判决宣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六十三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七条、第八十八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四条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民事诉讼的八种证据是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以及鉴定意见勘验笔录。根据我们国家《民事诉讼法》当中明确的规定,这是属于证据的8种形式,当然还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就是书证必须是符合证据三性要求。

一、民事诉讼的八种证据是什么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二、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是什么

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是指法官在诉讼中认定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证明程度。证明标准确定以后,一旦证据的证明力已达到这一标准,待证事实就算已得到证明,法官就应当认定该事实,以该事实的存在作为裁判的依据。反之,法官就应当认为待证事实未被证明为真或者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

证明标准与举证责任问题具有密切关系。有争议的法律要件事实的举证责任一旦确定由一方当事人负担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证据必须达到何种程度,事实的真伪不明的状态才算被打破,提供证据的负担才能够解除,败诉的危险才不至于从可能转化为现实。这些都取决于对证明标准的合理界定。对于当事人来说,只有了解了证明标准,才不至于因为对证明标准估计过低而在证据明显不足时贸然提起诉讼,同时也不至于由于对证明标准估计过高而在证据已经具备的情况下不敢起诉。在证明过程中,提供反证的必要性也同证明标准有关,因为只有当负担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本证已达到证明标准,法官将作出有利于该当事人的认定时,另一方当事人才有提供反证的必要。

对于法官来说,只有明确了证明标准,才能够正确把握认定案件事实需要具备何种程度的证据,才能以之去衡量待证事实已经得到证明还是仍然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才能决定是否有必要要求当事人进一步补充证据。证明标准与上诉程序和再审程序也有密切关系。民事诉讼法把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为二审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决发回重审或查清事实后改判的原因之一,把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作为当事人申请再审和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法定事由,而证据不足,实际上也就是证据未达到认定案件事实所应当达到的证明程度,不符合证明标准。因此,科学、合理地确定证明标准是诉讼证明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如果要想争取能够被法院所采信的话,肯定是需要符合我国法律当中所规定证据的三性要求的,也就是说必须要符合真实性关联性以及相对性的合法性,同时也是有一定的证明目的。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如下:

1、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据材料;

2、当事人对自己提拿链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首搭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民事诉讼证据包括哪些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8、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第六十八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消芹孙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如下:

2、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3、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等。

民事诉讼的流程:

1、起诉和受理。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

2、审理前的准备。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3、开庭审理。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公开进行。

综上所述,法律有着秩序的意义,有着正义的意义,有着效率的意义,有着利益的意义,但法律对普通老百姓象征着保护与希望的意义。法律仍然以其独特的意义与威严捍卫着人们的合法权益。法律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着人们的希望的同时更维护着整个社会的正常秩序,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提出回避申请,收集、提供证据,进行辩论,请求调解,提起上诉,申请执行。

当事人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并可以复制本案有关材料和法律文书。查阅、复制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当事人必须依法行使诉讼权利,遵守诉讼秩序,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中最基本的证据规则是,谁主张,谁举证。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在提出自己的主张时,有提供能够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的责任。如果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及其委托的诉讼代理人因为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到实际发生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认为审理案件需要收集的某些证据,可以由人民法院负责调查收集对应证据。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包括:1、当事人的陈述。当事人自行作出的口头陈述应当经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记录成书面笔录,由当事人签名确认。2、书证,书证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原件。3、物证。4、视听资料。5、电子数据。6、证人证言。7、鉴定意见。8、勘验笔录。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必须经过法院查证属实,才能作为民事案件中认定事实的依据。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种类】

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证明责任和职权探知】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举证期限】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THE END
1.中国民法典【平等原则】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法条变迁 新旧对照 关联法条 关联案例 参阅文献 第五条 【自愿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法条变迁 新旧对照 关联法条 关联案例 参阅文献 第六条 【公平原则】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http://mfd.faxin.cn/
2.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的区别律师普法法律规则均由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构成,而法律原则一般情况下无固定的表现构成形式。法律原则较为抽象,法律规则比较具体。法律规则只适用于某一类行为,其无法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原则对人的行为及其条件有更大的覆盖面和抽象性。法律规则的基本功能在于对人们行为提供确定的、可预测的导向;法律原则是法律https://www.110ask.com/tuwen/5304953241931342130.html
3.民事诉讼制度法院及审判人员对证据的审核认定遵循如下规则:1.对单一证据的审核认定 (1)证据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2)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3)汪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4)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5)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审判人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将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4%BA%8B%E8%AF%89%E8%AE%BC%E5%88%B6%E5%BA%A6/16502334
4.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3、成为民法规则设立的基础,连接各民事规则,使民法典浑然一体。具体内容就是民法通则中规定的前几条,主要有:公平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合法原则等。 合同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一、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http://www.mfgclaw.com/zmt/38534.html
5.关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相关裁判规则关于显失公平的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相关裁判规则 法条变迁说明 《民法典》颁布之前,《民法通则》第59条及《合同法》第54条均对显失公平作出了规定,《民法总则》第151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强调了判断显失公平的主观要件,并将乘人之危纳入产生显失公平的一种原因,赋予显失公平以新的内涵,不再将其作为一种独立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779966305&efid=4kWZKggG_ltPGKcf8PQ9nw
6.公序良俗原则问法百科一方面是指民事主体在参与民事法律关系时, 在不违背法律强制性规则的条件下,可以以及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和善良的风俗习惯进行民事行为;另一方面,民事纠纷的仲裁者在法律规定不足或不违背强制性法 律规范的条件下,可以运用公共秩序的一般要求与善良风俗习惯处理纠纷。根据公序良俗原则,民事法律制度对民事主体权利行使作出https://www.51wf.cn/view-term-changelist/6614
7.无效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与善意第三人保护曹乐维律师虚假表示的当事人均不得以该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规定,主要借鉴自日本民法典。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无效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之规则在日本法等物权变动实行意思主义的法制中是贯彻表见法理的主要制度之一。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是指尽管表面上有意思表示的存在,但从表示中推断出来的意思与当事人的真意不符,表示人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60406.html
8.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这一规定属于法律规则。民事活动应当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这一规定属于法律规则。 A. 正确 B. 错误 题目标签:法律规定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参考答案: B 复制 纠错举一反三 企业正常经济活动都能够实施规范的账务处理。() A. 正确 B. 错误 https://www.shuashuati.com/ti/b879bc4249724362945bf6e144d823db.html?fm=bd1fca93c3b2c0753bab8eefc955b390dd
9.每天一点“典”《民法典》人人应知的49个法律知识点12.细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自动续期规则 《民法典》规定了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届满自动续期,有利于保护房屋产权人的合法权益。《物权法》规定使用期限最长七十年,如继续使用需再签订合同,缴纳费用。是否缴纳费用、缴纳多少费用等等问题,《民法典》授权单行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后规定。(第三百五十九条) https://www.meipian.cn/41bbd4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