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自为民之法,是对人们真实生活中行为规范的一种素描。
在生活当中,高空抛物是人们的一个痛点和危险点。
中国民法典不仅仅是理论层面与思维层面的,而是源于生活实践的。它是一部鲜活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
可能大家都知道拿破仑·波拿巴,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但是却鲜有人知道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是他于1804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名为《拿破仑法典》。有一个关于拿破仑的很有趣的小故事,在民法典颁布之后的几年,拿破仑迎娶他的第二任妻子玛丽·路易丝。他们准备在维也纳举行婚礼,然而举行婚礼的当天,拿破仑却因为公务缠身而没有赶得及去参加自己的婚礼,而由新娘的舅舅代他举行了婚礼仪式。过了几天之后,他见到了他的新娘玛丽,他当时很谨慎地将同时在场的一位神父拉到了一旁。他问神父:“在维也纳婚礼之后,玛丽到底是不是我的妻子?”神父很肯定地回答他:“是的,根据民法她已经是您的妻子。”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个人不仅没能亲自去参加自己的婚礼,连新娘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合法妻子都不敢确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拿破仑内心是有一种遵守民法上所设定的,关于结婚等等行为规则的意识。
在《拿破仑法典》施行近一个世纪之后,《德国民法典》于1900年施行。这部法典体现了德国人非常擅长的理性思维,潘德克顿的“五编制”体例,以及其中的法理论法技术等等,都对后世影响极大,被人们不断沿袭。
恰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时空中,跨越一个多世纪以后,中国民法典诞生了。中国民法典不再是19世纪和20世纪的民法典,它是一部21世纪的集大成者。对几百年来的法学思想、法学理论和法律技术进行了精湛的总结与提炼,但它又不仅仅是法学家的法,和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而是关涉到中国老百姓方方面面行为的法。
可见整个民法典平等与保护理念都是贯穿始终的。尤其在科技快速发展的21世纪,民法典也回应了基于此可能产生的各种新问题,包括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电子合同、网络侵权等等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微博“键盘侠”,如果他们明确地针对具体个人在网络上进行辱骂或者是发布不实言论,哪怕这个人是明星或者是名人,微博“键盘侠”们的这种行为都会构成一种侵权行为,他们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民法不仅是人文的、有温度的,它更能帮助人们去对抗黑暗,体现出一种极强的保护理念。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遭受性侵都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悲伤和痛心的事情。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犯罪问题,各国都在刑法层面予以打击和规范。对于受害者,他也享有在民法层面的损害赔偿请求权。未成年人的心智往往由于他们没有完全成熟,甚至不敢去寻求一种法律上的保护。待他们成年之后,再去寻求救济之时往往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民法典也规定,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自受害人年满18周岁之日起计算,即从受害人成年之日起计算三年的诉讼时效期间。这种保护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世界范围内民法的研究渊远流长,如果人们对民法的历史发展与解读比较感兴趣的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所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60年学术精品选粹系列丛书中的《迈向民法典之路》,和即将出版的《民事立法与民法典编纂》两本书都会让人们更加系统、直观和立体地去了解民法典的形成、意义与价值,颇值一读。
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格独立,人身与财产得到尊重与保护。而民法典恰是这样一种维护人之为人的法律。人们在几百年来、上千年来对自己权利追求当中,不断经历浴火重生;也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加明确了人们对于法律的需要,以及法律对于社会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民法所确立的并非是一种管制的规范,而是每个人生活中鲜活的行为规范。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部法典当中学习到民法的理念,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这部法典所带给我们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