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应如何规定所有权民法典关注

应当承认,《物权法》作为我国“前民法典”时期在民法学界的积极推动下、历经立法机关多年努力完成的一部民事基本法性质的单行法,不但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也体现了相当高的立法技术水平:构建了公有制下的财产(有体物)支配秩序,贯彻了物权平等保护的立法理念,实行了较为广泛的混合继受,显示了较为浓郁的时代气息。然而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物权法》在体系结构和内容构造方面仍存在某些缺憾。总体而言,《物权法》“所有权”编存在体系有欠严谨、内容有所缺失、规则(条文)有失妥当等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就《物权法》“所有权”编立法问题做些探讨,以期对民法典编纂中《物权法》的修改与完善有所裨益。

一、“所有权”编的体系结构

综观各国(地区)民法典,其物权法中均对所有权作了专章规定,但其体系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大致有三种体系构造模式:

一种是“客体模式”(或称分立模式),即“一般规定+不动产、动产所有权特别规定”模式,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德国民法典》“物权法”编第三章“所有权”下设“所有权的内容”“土地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因所有权而发生的请求权”“共有”5节,体现了统、分结合的特点。与此相似,《瑞士民法典》“物权法”编第一分编“所有权”下设“总则”(含共有)、“土地所有权”“动产所有权”3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物权编设“通则”“不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共有”4节,均以客体为标准对所有权作出规定。《葡萄牙民法典》第三卷(物法)第二编(所有权)下设“所有权通则”“所有权之取得”“不动产所有权”“共有”“分层所有权”5节,也体现了对所有权客体的区分。

另一种是“事项模式”(或称统一模式),即按规范事项构建规范体系的立法模式。《日本民法典》在编纂体例上虽深受《德国民法典》影响,但其关于所有权的规定却未采取德国式的“客体模式”,而是根据规范事项对“所有权”一章(“物权”编第三章)作出立法设计(该章下设“所有权的限度”、“所有权的取得”、“共有”3节)。《韩国民法典》“物权”编第三章“所有权”下设“所有权的界限”“所有权的取得”“共同所有”3节,与《日本民法典》如出一辙。

第三种是“综合模式”,即对上述两种模式予以兼收并蓄的立法模式。《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二编“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第十三章至十六章为“一般规定”、“所有权的取得”“所有权的终止”“共有”,第十七章至十九章为“土地所有权和其他物权”“住房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经营权和业务管理权”,第二十章为“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保护”)。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联邦民法典》第二编第十三章对“公民和法人的所有权”“国家所有权”和“自治地方所有权”分别作了规定(第213条至215条)。

综合比较,各立法例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动产相邻关系的立法定位不同,有的将其作为所有权的一般规定(所有权的内容或限度,如《德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韩国民法典》),有的则作为不动产所有权的特别事项(如《瑞士民法典》《葡萄牙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二是所有权的取得和丧失的立法安排不同,有的采取“分立模式”(如《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有的则采取“统一模式”(如《日本民法典》《韩国民法典》《俄罗斯联邦民法典》)。

二、“所有权”编的内容构造

三、“所有权”编的制度完善

(一)对先占作出规定

先占,是指以所有的意思占有无主动产从而取得其所有权的法律事实(事实行为)。先占“系狩猎游牧社会取得所有权的主要手段,但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重要性。”然而,先占这种法律现象在现代社会并未消失,甚至在一定领域内仍大量存在。例如,对于原所有权人抛弃的动产,如饲养动物、日用衣物、家电等,他人可取而得之;对于国家不禁止捕捉和采伐的野生动植物,可通过狩猎、捕捞、采伐等取得所有权等。因此,物权法中将先占作为所有权的一种取得方式并予以规范是完全必要的,各国物权法中均不乏此类规定,我国学者也早有关于先占的立法建议。遗憾的是,不但《民法通则》及其司法解释对先占未置一词,《物权法》中也没有关于先占的规定。在民法典“所有权”编(章)中对先占作出规定,当下已成为学界共识,需要讨论的是如何规定的问题。

2.先占的成立要件。参酌各国立法和实践,先占的成立要件应从标的物和占有状态两个层面设定,具体包括以下几项条件:

其一,标的物非属不得适用先占取得的动产。在“二元主义”立法模式下,仅动产适用先占取得,但并非一切动产均可先占取得所有权。如《德国民法典》第958条规定:“先占为法律所禁止或者因实施占有而损害他人先占权的,不取得所有权。”具体而言,不适用先占取的的动产应包括:(1)不融通物。不融通物(如人类尸体等)原则上不得作为所有权客体,因而不适用先占取得。(2)受特别法保护不允许先占取得之物,如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明文规定禁止交易、捕获、采摘的重要文物和动植物。(3)特定人享有独占的先占权之物,如渔业权人对一定水域的水产享有独占的先占权,可排除一般人的先占。

其二,标的物为无主物。无主物是指现时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之物。无主的动产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尚无任何人取得所有权的动产,如野生动物。至于野生植物,依民法原理属于不动产的出产物,在与不动产分离前为不动产的一部分,因此不适用先占取得。二是被原所有人抛弃之物。抛弃是物权消灭的原因之一,有主物经抛弃成为无主物。需指出的是,抛弃是一种单方法律行为,以行为人有行为能力为有效要件,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而为抛弃的,该抛弃无效,标的物仍为有主物,不适用先占取得。

其三,以所有的意思为占有。所谓以所有的意思,是指事实上欲与所有人立于同一支配地位之意思,即把自己作为标的物的所有人。换言之,成立先占必须为自主占有,他主占有不得先占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为此,占有人只需具备事实上支配标的物的能力即可,而不必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3、先占的法律效力。先占取得动产所有权系直接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基于他人既存的所有权而取得,因此属于原始取得,该动产上原有的负担均归于消灭。

(二)对添附作出规定

添附是指不同人所有之物结合成为一物或对他人之物施以劳作使其成为新物的法律事实,是附合、混合和加工三种法律现象的统称。附合和混合属于物与物的结合,加工属于劳动对物的改造。

1.关于添附规范的性质

2.关于添附的适用范围

3.关于添附的法律效果

(三)对时效取得作出规定

时效取得,是指无权利之人以行使所有权之意思公然、和平地持续占有他人之物,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间即依法取得其所有权的制度。该制度最早见诸古罗马法,近代为《法国民法典》所采纳,继而为多数大陆法系国家民法所承袭。但在我国,取得时效制度却一直是立法上的一项空白,在《物权法》起草过程中,尽管学界对取得时效制度普遍采取肯认立场,但最终仍未被立法机关采纳。因此,取得时效制度之取舍及其规则构建,仍是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一个悬而待决的问题。

对于我国民法设立取得时效制度的必要性,一些学者已做过较为全面的阐述,并特别指出取得时效制度不能为善意取得制度、诉讼时效制度和登记公信力制度所替代。笔者也认为,虽然取得时效制度因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完善、善意取得制度的确立在现代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减弱,但其在稳定社会关系、促进物的有效利用、消解当事人举证负担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制度价值,我国民法应对此作出规定。为此,应从其体系定位、客体范围、构成要件等方面对取得时效制度的构建做出设计。考虑到我国《民法总则》仅对诉讼时效作了规定,在物权(所有权)制度中对时效取得作出规定就成为一种符合实际的选择,故本文仅就其客体和构成问题略作探讨。

(四)对拾得遗失物采取“取得所有权主义”

在“拾得人取得所有权主义”的立法模式下,物权法对拾得遗失物应作如下规定:(1)遗失物招领通知或公告发布之日起XX内内无人认领的,由拾得人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但在此期限届满之前拾得人知悉受领权人或受领权人已向有关部门申报其权利的除外;(2)遗失物由保存机关保管的,依前款规定取得遗失物所有权拾得人自取得所有权之日起XX内不向保存机关领取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THE END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基本规定 第二章 自然人 第一节 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 监护 第三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 法人 第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NjgwNTYzMw==&mid=2247563888&idx=3&sn=e1a3511c403c36d40f6a03f7e69f60c3&chksm=f845f564bf6e4153efeaa2a6502e868e51214c38fd09212d0b8ad7b3e02a49ac684809ecced4&scene=27
2.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二章?自然人 第一节?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节?监护 第三节?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第四节?个体工商户和农村承包经营户 第三章?法人 第一节http://edf.henu.edu.cn/zhengcefagui/jjhglfg/show-2929.html
3.民法典的全部条文咱们来系统学习它吧首先,理解民法典的基本原则是关键。比如,平等原则要求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合法性原则意味着任何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最优保护原则要求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也要对社会公共利益给予适当考虑。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后,你才能更好地解读每一条具体条文。 https://www.1lhyh3ij.cn/ke-pu-huo-dong/420704.html
4.普法宣传一起学习民法典民法典的内容 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 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眼满 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等作出明确详实 的规定,并规定侵权责任,明确权利受到削弱、减损、侵害时的请求权和救济 http://www.tjbcwhg.com/portal/category/read/?id=2782
5.每日学一“典”第1007条禁止人体细胞人体组织人体器官遗体买以法国法为例,2008年12月19日修订后的《法国民法典》第16-1条规定:“对人体的尊重不因死亡而终止。死者的遗骨,包括火化后的骨灰,应以具有尊重、尊严和体面的方式来处理。”第16-2条规定:“法官得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或责令停止对人体的不法侵害或对人体的组成或产品的不法行为,包括在他人死亡之后。”根据该https://zhuanlan.zhihu.com/p/611899431
6.讲座笔记:课堂教学与诉讼实战中的请求权基础思维吴香香中国政法例如《民法典》第235条: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 对“动产、不动产”“占有”等概念单独界定的规范为辅助规范;对请求权本身要件、法律效果作进一步说明或具体化的规范为辅助规范。 (2)成立抗辩—防御规范(例如:订立合同一方没有行为能力) https://www.douban.com/note/804213112/
7.民法典第1188条释义具体是什么专家导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职责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https://m.64365.com/zs/1028613.aspx
8.公平责任的适用困境与纾解方法——以《民法典》第1186条为解释文本保证相似案件的处理结 果能更合理和稳定.当受害人和行为人双方均无过错,且受害人确实是由于侵害行为人的行为遭受了损 失,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不负有责任,在满足法律有关规定的情形下,适用《民法典》第 1186 条,以平 DOI: 10.12677/ojls.2023.113143 1007 法学 宋梅 衡侵害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Download.aspx?paperID=65418
9.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新法解析《民法典》普法70问为了防止夫妻冲动离婚、轻率离婚,《民法典》规定了为期三十天的离婚冷静期。《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http://www.zm.jxsdjt.cn/art/2022/8/11/art_1034_1306.html
10.法典译丛:德国民法典(第4版)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2024德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1条至第240条)第一章人(第1条至第89条)第一节自然人、消费者、经营者(第1条至第20条)第二节法人(第21条至第89条)第一目社团(第21条至第79条)第一分目一般规定(第21条至第54条)第二分目已登记社团(第55条至第79条)第二目财团(第80条至第88条)第三目公法上的法人(第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613746
11.民法典与司法解释关联对照及重点条文解读同时,为了便于广大法律实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准确理解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司法政策的精神实质,本书将对民法典、司法解释中新增加条文、有实质性修改的条文以及实践中经常用到但较难掌握的条文进行深入、权威和有针对性的解读。 图书目录 "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规定 ★第1条? 立法目的和根据 http://www.law-lib.com/shopping/shopview_p.asp?id=96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