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论文精品(七篇)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异化理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理论人才培养滞后性

马克思异化理论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已经融入到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不同学科。在“人才最贵”的21世纪,“异化”也成为理解和分析人才培养问题的一个角度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从2008年以来,我国各个高校不断扩招名额。而在市场上,越来越多的高学历人才面临“求职难”的现状;作为需求的一方,用人单位却苦于无法招聘到能够胜任工作的优秀员工。本文便是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下中国高校人才培养出现异化的现状、原因以及消解异化的措施。

1.马克思异化理论简析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整个理论的最终旨归。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虽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导向,但在实施过程中的缺陷导致了人才培养中的异化。

2.中国当下人才培养异化情况分析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高学历人才培养中的异化现象。

2.1高校专业设置异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格局的巨大调整引起人才需求状况的变化。由于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调整未从根本上展开,部分高学历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近些年来,结构性失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造成当前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因素很多,其中高校专业设置滞后、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滞后性是高校不能准确地对未来的专业需求进行预测,造成大学生的培养相对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③

2.2学生选报专业的异化

学生选报专业时,本来应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从而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由于各种原因,高中生在选报专业时不能随心所愿。那些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而又不能转专业的学生,会出现种种消极的思想和行动。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体的发展,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选报专业的异化体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之间的割裂。随着教育的推进,专业的细化程度也深入下去。专业的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去通盘考虑问题。除了自己研究的那一小片领域之外,高学历人士不敢轻易聊起自己专业以外的话题。

2.3社会导向的异化

在高学历人才培养中,社会导向的异化另一个方面的体现就是行业待遇的指导作用。比如说,相对于那些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心血仍然收入一般且没有保障的行业来说,公务员稳定的薪水和优越的待遇对高学历人才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3.改进人才培养的措施

3.1从窗内转向窗外,认真收集专业及就业信息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足够信息的前提下,才能随时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收到满意的效果。因此,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可以注意搜集各方面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对。选好自己喜欢的专业是第一步,在学习以及找工作过程中,同样需要足够的信息。因此,现代的高学历人才应当从窗内转向窗外,根据外部情况作出即时反应。

3.2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3.3设置专业预测系统

高校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之间不是即时性关系,因此设置高校专业设置预测系统,遵照学科分化组合的内在逻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发展变化的方向,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超前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平衡,从源头上破解我国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难题。

3.4平衡资源分配比例

高校毕业生的增多与城市的承载能力和岗位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越来越成为一个大难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基础上还有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政策支持不仅表现在吸引人才的措施上,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和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的加强。

随着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日益被提上议事日程。但在城市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仍然没有平等的对话权。

参考文献:

[1]杨豹.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思想启示[J]兰州学刊哲学研究,2006,(5).

[2]陈濯.试论马克思著作中的“异化”概念[J].甘肃社会科学,1985,(2).

关键词:文化差异;文学翻译;源语(sourcelanguage);目的语(targetlanguage)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operation(跨文化合作)”、“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或“transculturation(跨文化交际)”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P277)。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的四种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文学体裁和文化差异

如鱼得水likeaducktowater

多如牛毛asplentifulasblackberries

一箭之遥atastone’sthrow

水中捞月tofishintheair

身壮如牛asstrongasahorse(陈安定,1998,P271)

翻译之前,认真研究文学作品的体裁和语言特征是处理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译者应根据英汉两种语言的特征,采用增加、注解、替代等不同方法尽量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二、动态对等和文化差异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P65)。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冒。”(刘宓庆,1998,P122)

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因此,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是,译者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即用目的语中相应的词汇直接说明、解释原文的内涵,以使译文读者更易接受译作。

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三、异化和归化

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者都将翻译视为交际翻译或文化翻译。为处理交际或文化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差异现象,产生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理论,从而为解决文化差异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异化,在英语中可称作alienation或foreignization,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是异化理论的代表。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不同于”目的语,且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

对于赞成异化理论的译者而言,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

因此,译者无需为使目的语读者看懂译文而改变原文的文化意象,相反,译者应将源语文化“移植”于目的语文化中,以让译文读者直接理解和接受源语的文化。在《红楼梦》的英译中,杨宪益先生采用了异化理论,保留了源语的文化因素。例如:“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Truly,stormsgatherwithoutwarninginnature,andbadluckbefallsmenovernight”(郭建中,2000,P281)

此处,杨先生直接将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词汇转换到了英语中。“storm”和“luck”两个单词在汉语中就是“风云”和“祸福”,在英语中却失去了对等的含义。但为了保留源语的文化特色,杨先生采用了异化的理论来处理不同的文化意象。再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郭建中,2000,P6282)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是一句源于英语的成语。

在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中,只有“神(God)”,没有“天”。然而,《红楼梦》是一部贯穿了中国佛教和道第5期廖红如何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4571995-2004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教思想的中国古典小说。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氛围,杨先生在翻译时根据异化的理论将“天”译作了中国人信仰中的“Heaven”,而不是西方人所信仰的“God”。

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但是它们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可以同时为翻译者所使用。通过对翻译所有因素的分析和比较,译者可以使用异化或归化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达到不同的效果。例如,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

四、创造性叛逆和文化差异

创造性叛逆广泛存在于文学翻译中。它具有两方面的目的:

一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文化思维和习惯并使他们较容易地接受译作。例如,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的小说LaCousineBette和LePereGoriot直译为汉语应是《表妹贝德》或《堂妹贝德》以及《高里奥大伯》,但是为了缩短目的语读者和原作之间的距离,翻译家傅雷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和作品独特的背景将这两部作品译为更符合中国读者习惯的《贝姨》和《高老头》。傅雷的翻译在中国读者中广为流传以至原作的法语标题渐渐为人们所淡忘。

二是用强行的方式向目的语读者介绍源语,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例如:在翻译T.S.艾略特的《J·阿尔弗雷得·普鲁弗洛克的爱情歌》中的:“ShouldI,afterteaandcakesandicesHavethestrengthtoforcethemomenttoitscrisis!”(谢天振,1999,P150)译者为了向中国读者介绍欧化句型,将其译为:“是否我,在用过茶,糕点和冰食以后有魄力把这一刻推到紧要关头”(谢天振,1999,P150)

从中国读者的角度出发,这个翻译的句子无论是从意义还是从句型结构而言,都与他们所能接受的文化相差甚远。但译者使用创造性叛逆的手法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内涵。

创造性叛逆的使用为解决许多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向。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叛逆绝对不能毫无止境、不经思索的乱用。在使用创造性叛逆之前,译者首先还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或原则,例如严复的信、达、雅,奈达的动态对等,钱钟书的“化”等;其次,在处理一些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蕴的意象时,用创造性叛逆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语概念。

另外,译者应记住滥用创造性叛逆会导致对读者毫无益处的“坏译”、“误译”或“错译”。

从以上所分析的,我们得出结论文化是文学翻译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何处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影响翻译质量和效果。只要译作能够生动、全面的再现源语作品并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就是合理的、恰当的且值得在文学翻译领域内宣传和传播。

参考文献:

[1]埃斯卡皮1文学社会学[M]1王美华,于沛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

[2]陈安定1英汉比较与翻译[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1

[3]郭建中1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1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

[4]郭建中1文化与翻译[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

[5]刘宓庆1当代翻译理论[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91

[6]刘宓庆1问题与翻译[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1

[7]谢天振1译介学[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

【关键词】物化;异化;克服物化;劳动异化

卢卡奇被誉为西方的创始人,不仅仅因为他率先尝试对做出一种新的解读,更重要的是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明确提出物化理论,表达了对发达工业社会的文化批判,而这一批判构成了20世纪后来的各种西方流派的主题。

一、卢卡奇的物化思想

(一)卢卡奇物化思想的内容

在卢卡奇看来,资本主义的物化结构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是指物的非人化和自律化。即指人之外的整个物质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及其规律不是作为属人的东西而存在,而是成了某种与人相对立的非人的存在,世界是一个由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即商品世界。卢卡奇指出:在客观方面是产生出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物与物之间关系构成的世界(即商品及其在市场上的运动的世界),它的规律虽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作为无法制服的、由自身发生作用的力量同人们相对立。

卢卡奇物化思想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或者抽象化,表现形式人被整合到自律的机械体系中,物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2)主体的客体化,即人由生产过程和社会历史运动的自主自觉的主体沦为被动的,消极的客体和最随着。(原因:由于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可计算的原则,人表现为服从机械的体系中的一部分,人表现为服从人的个性特性,创造性地位。)(3)人的原子化即人与人的隔膜,疏离冷漠人与人之间丧失了统一的有机的联系。由于人的数字化,客体化,人变为被动的存在,人和人有机联系被割断形成孤立的被动的原子。

(二)卢卡奇对物化的认识

卢卡奇认为,要克服物化,从物化中解脱出来就要恢复对于总体性的认识,不再使人类陷入对象化的碎片中去,只有“通过专注于可认识事物、被认识事物的具体的、物质的总体来突破这种陷入支离破碎的形式主义限制时,才是可能”。其首要前提条件是确立总体性的辩证法即总体性原则,这就要求做到总体性的认识,恢复哲学对总体性的认识。即要“恢复总体性原则与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地位”,因为“总体范畴的统治地位是科学中的革命原则的支柱”。

(三)卢卡奇物化思想和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异同

卢卡奇的物化思想与马克思的异化思想非常相似,尤其是相似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第二种表现:即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此外,物化与异化,分别构成了卢卡奇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视角,即二人都从物化现象或异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了一起,这也使得二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具有了鲜明的历史感和社会实践性特色。但我认为总体上,卢卡奇的论述没有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完整而深刻,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把对异化的论述与私有制联系起来,卢卡奇并没有看清这一点。并且,卢卡奇混淆了对象化、物化和异化三个概念。除此之外,卢卡奇是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中分析的商品及商品拜物教出发,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问题。卢卡奇是从批判商品拜物教这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角开始对“物化”现象的分析的。“物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一个人所面临的必然的、直接的现实性”。卢卡奇没有明确地把消除物化和消灭私有制联系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物化现象及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仍处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仍然是社会的基础,所以仍然会出现劳动的异化或者说物化。劳动及其产物不属于劳动者,且成为与劳动者相对立的一种异己的力量。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化表象的分析

1.市场物化。商品生产是一种物化的生产。在这里,物化表现为“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物统治着人。市场不是各市场主体自愿联合的结果,而是各市场主体活动自发形成的结果。不是人在驾驭市场,而是市场在驱使着人。

2.职业物化。工作的职业化是强迫性分工的结果。职业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强制的力量,使人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3.政治物化。我们的国家政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但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必定会这样那样地反映到国家政权和党内来,商品交换原则也会渗人政治生活中。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化原因分析

1.生产力水平较低是根本原因。“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上,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比较先进的社会制度,但在生产力方面,我们还有着相当的差距。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物化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

2.当前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商品经济是不能超越的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而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就是市场经济。随着我国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过渡,计划经济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产生了我国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这就决定了物化产生的不可避免性。

三、卢卡奇物化思想对中国克服物化现象的启示

(一)我们应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物化现象进行扬弃,辩证地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产生的物化现象。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物化现象必然地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中。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是长期起基础性作用的力量,人们的一切活动仍将是处于物的依赖关系之下。我们既要有目的地充分利用物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又要尽最大可能降低物化以及物化意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我们还应建立科学人性的政治、文化等国家制度,重视文化建设,在社会中倡导总体性的文化理念,避免物化带来消极影响。物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和人的关系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将必然存在。另一方面,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商品关系必然会得到极大发展,工具理性―一种与商品经济社会物化结构相适应的、与价值理性相对立的观念―也将会极速扩展,导致价值理性的现代性失语,引发人的内在精神、内在价值的物化。对此,我们需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发展,建立具体的总体性的文化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国家制度,以减少市场经济中的物化现象对人们思想意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三)我们应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高扬人的价值,实现人的“总体性”的发展,避免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过度发展,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在哲学中,就是要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整体全面的理解,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其有效途径是将社会主义关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与现阶段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减少物化在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解答[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3).

[2]罗赛.“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J].教学与研究,2005(7).

[3]宁媛.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异化”范畴[J].江西社会科学,2006(7).

[4]郑元景,徐梦秋.透视现代性[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9).

[5]王小章.现代化求索与现代性反思[J].现代哲学,2005(4).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能力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最新成果。主要源于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理论、创新理论对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与逻辑的探索(等,2003)。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理论界有众多不同观点,1990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基于整合观的角度最早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从文化观的角度以及巴顿(LeonardBarton)从知识观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定义。国内学者陈佳贵、管益忻、芮明杰在国外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的基础上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如表1所示。从以上论述看,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定义,这充分说明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新观念、新思想,它存在于企业资源、知识、文化、技术、管理、组织等各个子系统中,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企业核心能力概念。

(二)产品差异化理论

产品差异化属于“定位”的范畴。“定位”一词是由美国著名的营销战略家艾尔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Trout)在1969年《定位:同质化时代的竞争之道》提出的,并在1972年以《定位时代》开创了“定位理论”。其认为,定位并非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定位是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采取行动,即将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定一个适当的位置(易正伟,2006)。产品差异化的过程就是产品定位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定位着眼于消费者,而产品差异化定位则考虑消费者、竞争者及市场的变化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产品差异化的定义主要分成两类:一是广义上的定义,从战略、管理、营销(4p`s)角度进行定义,如张伯仑、刘志彪的定义;二是狭义上的定义,从产品属性的角度进行定义,包括产品核心、形式、附加等,如豪泰林、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杜朝晖的定义。本研究将立足于产品差异化的狭义定义进行分析。

(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与产品差异化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与动力。企业要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一直有一个隐性的假设前提,即企业在多个细分市场均要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实行,一旦这个假设前提不能成立,企业盲目的进行产品差异化,不但不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反而会丧失原有的自身竞争优势。企业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则意味着它具有实现产品差异化和占领新细分市场的潜力。产品差异化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发展。企业的差异化表现在企业诸多方面的创新,不管这些创新是否都能成功,它们的经验累积都将形成企业的专有知识体系(罗永辉,2004)。产品差异化战略是企业战略的一种表现形式,实施产品差异化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企业在不同细分市场取得的成功又是对核心竞争力这一企业最宝贵资源最有效的利用。

产品差异化定位方法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产品差异化定位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菲利普科特勒、罗杰J贝斯特、周建波、格雷厄姆胡利和约翰桑德斯分别提出了产品差异化定位的方法,试图寻找到一种有效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差异化方法,如表3所示。分析表明,现有研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均以理论模型为主导,在企业实际运用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其二,多着眼于企业能力,以广义的角度进行产品差异化,以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导向定位,从而形成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在消费者的选择性记忆中形成独特的记忆点。产品差异化的内在含义在于寻求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为主导,其次才是以后发制人的模仿取得优势。因此,采用狭义的产品差异化定义,以多变量进行研究,并具有可实施性,才能实现企业的产品差异化,使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假设与研究边界

假设为:在一定时期内,特定的成熟市场和产业中,细分市场和竞争成为主导,市场上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差异化的产品。研究边界为:产品属性(产品特质)、竞争者、消费者和市场四个变量。

(二)模型构建

以产品特质、竞争者、消费者特征、市场四个主变量构筑模型,如表4所示。

(三)模型变量解释

产品特质是指产品所具有的有别其它产品的属性。产品的基本特质是市场公认的产品基本属性,它具有变化性;产品的区分特质是指同类产品中具有独立特征的属性,它具有即时性;产品的鼓动特质是指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属性,它也具有即时性。因为产品的三种特质存在即时性和变化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不断开发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时,会逐步发现新的鼓动特质,而原有产品的鼓动特质会转换成区分特质甚至成为产品的基本特质,如图1所示。

竞争者包含产业产品和品牌两个子变量。产业产品主要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类型,如图2所示。核心产品指产品基本功能或利益,形式产品指品质、式样、特色及包装,附加产品指增加的服务和利益;品牌既代表消费者的认知,又代表市场中差异化产品相对应的竞争者。在动态的市场中,竞争者会不断采取差异化策略,挖掘出新的产品特点,塑造品牌,满足消费者需求。

模型运用分析

(一)子变量的选择

由于产业的不同,选择区分竞争者、消费者的子变量会出现变化。在区分不同产业产品时,一般来说,以核心产品(功能、利益)进行区分;当核心产品出现同质性时,则以形式产品或者附件产品进行区分;当产业产品的三个类型均具有同质性时,消费者在产品购买时会选择品牌属性进行区分。模型将消费者分为消费者特征和行为特征两个子变量,在实际产业中,企业在区分消费者时,一般不会同时运用消费者特征和行为特征进行区分,只会根据产业状况选择其中一个子变量进行区分。

(二)资料收集与整理

通过对该产业系统的调查研究,收集本产业竞争者、消费者和市场状况的全部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选择符合该产业特点的竞争者和消费者变量中的子变量,制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模型量表。

(三)制定差异化方案

通过对资料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比较,能够清晰呈现整个产业的差异化状况、特征。企业在制定差异化方案是,基本可选方案有两类:一是跟随战略,企业选择已有的产品鼓动特质和区分特质制定差异化,开发本企业空白产品;二是完全差异化战略,根据量表的分析,挖掘出新的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鼓动特质,实现完全差异化战略,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四)选择差异化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企业必须在市场中进一步测试可选方案,与企业本身的战略发展方向和内部资源相匹配,决定选择采取跟随战略或是完全差异化战略。

实证研究

在洗发水市场中,产业产品的形式和附加产品存在同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核心产品作为主要变量进行分析;洗发水产品是日常生活用品,价格相对较低,购买次数较多,消费者的行为特征和消费者特征中的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对于消费者购买选择影响微乎其微,因此本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特征的个人因素中的个性作为主要变量进行分析。

一是制定选择跟随战略。目前,我国洗发水市场的鼓动特质是去屑止痒、天然成分等,其中去屑止痒市场依旧占据洗发水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近200亿的市场容量(张燕,2012)。消费者特征是追求时尚、个性和高品质生活,洗发水企业可根据以上特点制定跟随战略,开展多种促销活动,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制定完全差异化战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脱发现象,许多洗发水品牌的生产配方具有高含量的化学成分,我国消费者一直认为中草药“健康、绿色、天然”,对中草药产品情有独钟,而市场上生产中草药型洗发水的品牌很少。因此,洗发水产品新的鼓动特质为中药去屑和中药养发、防脱,消费者新的特征个性体为亲睐中药产品,洗发水企业一旦能够抓住新的鼓动特质,开展完全差异化战略,无疑暗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特征,同时避开竞争激烈的非中药类洗发水市场,从而开辟洗发水市场的“蓝海”。

1.等.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3

2.肖超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芮明杰.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陈佳贵.培育和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M].中国工业经济出版社,2002

5.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易正伟.论产品定位的全过程规划[J].市场论坛,2006

7.张艳辉.差异化竞争的两种理论解释及其启示意义[J].经济管理,2005

8.王箫.产品差异化与价格竞争[J].延边大学学报,2004

9.[美]张伯仑.垄断竞争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9

10.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11

12.刘志彪.现代产业经济分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杜朝晖.产业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4.罗永辉.浅议差异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北方经贸,2004

15.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6.周建波.营销管理理论与实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17.雷厄姆胡利,约翰桑德斯,奈杰尔皮尔西.营销战略与竞争定位[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文化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面临的困境

困境一:市场经济的浪潮,大众文化、草根文化来势凶猛,精英文化日渐式微,无论是诗歌文学还是音乐的创作原动力严重缺失。困境二:迫切想改变当今中国艺术歌曲“雅”而受众小的局面,将“艺术歌曲”等同于“艺术性的歌曲”,仿佛只要对“艺术性”的标准足够主观,足够大胆,便能够在音乐市场、音乐比赛的推广中突破甚至规避一些限制而“为我所用”,中国艺术歌曲之名俨然成为了一张廉价的商用标签。此种做法在国内来讲,可谓是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甚至在国内学界,对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与范畴的认知与界定,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困境三:过于自信的民族文化心态,强调中国艺术歌曲的个性,忽视其文化属性、艺术特征和美学规范,导致一部分人忘却对中国艺术歌曲“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困境四:主张采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中国艺术歌曲,其概念和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时展的变化而变化,进而导致以“当代艺术歌曲”回避中国艺术歌曲本质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困境五:长期形成的政治思维定势,中国艺术歌曲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失衡,导致中国艺术歌曲缺乏能真正引起听众情感共鸣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THE END
1.检察官之歌仝濛酷狗音乐仝濛: 我们是检察官 人民的检察官 铁肩担道义 责任重如山责任重如山 合: 维护公平与正义 我们有利剑有利剑 维护公平与正义 我们有利剑有利剑 仝濛: 我们是检察官 人民的检察官 手握法律监督权 秉公执法不惧险 秉公执法不惧险 合: 维护公平与正义 浩气冲霄汉冲霄汉 维护公平与正义 浩气冲霄汉冲霄汉 仝濛:https://m.kugou.com/kgmixsong/10x0s0e7.html?album_id=1830955&frombaidu
2.[合唱先锋]歌曲《律师英雄传》合唱:厦门市女律师合唱团[合唱先锋]歌曲《我在这里长大》 演唱:厦门六中合唱团 00:03:25 [合唱先锋]歌曲《给我一双翅膀》 演唱:吉岛合唱团 00:03:38 [合唱先锋]歌曲《带我回家》 合唱:广西越人合唱团 00:02:29 [合唱先锋]歌曲《突然好想你》 合唱:广西越人合唱团 00:00:31 [合唱先锋]歌曲《知足》 合唱:广西越人合唱团 00:https://tv.cctv.cn/2023/09/22/VIDEWKR9uqiyBpRYFnOUNGZS230922.shtml
3.原创普法歌曲《与法同行》原创普法歌曲《与法同行》由资深新闻编辑邹仕学作词,著名作家、影评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夏墨彦作曲,中国音乐学院声乐学士颜晓慧及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著名歌手、国家一级演员淮梓伦演唱。该作品通过音乐表现形式高擎法治旗帜,传播法治思想,弘扬法治精神,全景式、高站位呈现自“六五”普法以来宣州区法治宣传教育所取得的丰硕成果,https://www.xuanzhou.gov.cn/OpennessContent/show/3411290.html
4.法律视角解读:网易云与腾讯音乐纷争背后2022年4月27日,网易云音乐发布了起诉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含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产品)不正当竞争的声明;腾讯音乐集团随后迅速回应,并在回应中列举出网易云音乐播放山寨版热门歌曲等一系列证据。 孰是孰非,当由司法机关裁定。《互联网法律评论》特约专家丁涛律师今日就中国互联网音乐行业存在的“洗歌”毒瘤问题做出https://36kr.com/p/1728108766688516
5.八年级道德与法制教案(精选8篇)(二)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链接”和“律师观点”栏目,对著作权、民事权利能力等法理知识进行介绍,对案例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三、著作权的含义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指作者对其创作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论文、小说、演员拍摄的电影、儿童诗、美术作品、创作的歌词、创作的歌曲、照片、电子出版物http://www.jiaoyubaba.com/banianji/81962.html
6.个人作品参考案例“蕴芝音”音乐网站音乐网站国外研究现状3.1.4 法律可行性 “蕴芝音”音乐网站的开发,从最开始的开题报告撰写到最后的毕业论文,都是本人独立完成的,没有跟相关类似的系统以及相关的资料存在侵权等行为的发生。因此,本课题的开发在法律上的可行性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3.2 需求分析 通过查阅市面上的音乐网站,以网易云音乐来举例说明。在20023年中,网易云音乐https://blog.csdn.net/2301_79601741/article/details/139794820
7.基础韩国语范文6篇(全文)3.较早出台相关法律以及标准, 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韩国政府为了持续、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信息化, 较早地出台信息化相关的法律以及标准。例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台了信息化相关的法律——“普及与应用以及促进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法律”;20世纪90年代初, 构建了校园网的标准以及教育用计算机的规格。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75myipi9.html
8.《法律讲堂(生活版)》20231230悲剧父亲荒唐儿相关推荐 《动画大放映》 20200810 17:00 2/2 《法律讲堂(文史版)》 20200312 一战风云(九)丘吉尔的“妙计”遭重创 《热线12》 20161016 江苏常州:唇腭裂弃婴救助纪实 《法律讲堂(文史版)》 20170224 清朝集体贪腐第一大案(一)憋屈的平调 [民歌中国]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 演唱:马飞 [合唱先锋]歌曲《牛仔https://tv.cctv.com/2023/12/30/VIDEJSyyHMrXV2b3c977daX7231230.shtml
9.音乐版权现状怎么写的(音乐行业深度报告:后版权时代,原创音乐人但最后均 被判败诉。究其当时法律根本,百度均只提供指向其他网站中音乐的深层链接,而没有直接上传 音乐,不涉及“直接侵权”。 对于“间接侵权”来讲,明知所链接的录音制品侵权应当至少具有 以下两个条件:首先,明知所链接的哪一个具体的链接侵权;其次,明知所链接的歌曲侵犯了哪 个主体的权利。http://www.huizhilianheng.cn/index.php?m=home&c=View&a=index&aid=65750
10.商场里那些熟悉的“Bgm”法院:侵害涉案歌曲表演权承担相应责任根据相关合同约定,原告有权对社团法人中华音乐著作权协会(中国台湾地区的音乐集体管理协会)管理的音乐作品,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管辖地域行使著作权权利,且原告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据此,原告有权就侵害歌曲《伤心的人别听慢歌》表演权的涉案行为提起诉讼。https://www.hshfy.sh.cn/shfy/web/xxnr.jsp?pa=aaWQ9MTAyMDM2ODM4MSZ4aD0xJmxtZG09bG01MTkPdcss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