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08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70周年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初步构成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确立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一、单选题
1.(2014·江苏·高考真题)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知我,我肯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掩盖面广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届人大的召开。
2.(2011·江苏·高考真题)有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与北平市首次各国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观察这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很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争辩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
①公平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同学对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材料中的“第一次”主要指的是公平性、广泛性和深刻性。③是错误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和旧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没有继承性。所以选C。
考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2012·广东·高考真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扬和争辩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吵闹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同学调动和运用学问的力量。难度中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宪法性质的法律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4.(2009·广东·高考真题)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表述说明当时
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资产阶级已被毁灭
C.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经济基础还格外薄弱
【详解】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国家政权还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在内的新民主主义政权,因此1954年宪法才将国家性质作此表述,故A正确。
(八)五四宪法
1.下图是杨之光1954年创作的中国画《一辈子第一回》,画中的老奶奶拿着一张选民证。该图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立
C.人民民主原则的践行D.苏联文艺创作方式的影响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依据材料可知,这幅画反映的是1954年基层群众选举人大代表的场景,说明宽敞人民群众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结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史实可知,这是在践行人民民主原则,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于1956年,排解A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形成于改革开放时期,排解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国画,与苏联文艺创作方式无关,排解D项。故选C项。
2.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是参阅1936年苏联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中国1913年和1946年宪法等之后提出、经专家和全民争辩后修订。这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