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摘录
转贴者按:
作为国家领导人,关键是心里装着什么。装着国家和人民,就必然是象毛主席那样处事做人;如果只装着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小集团而把老百姓看成是“群氓”,结果会怎么样呢?!前者,永远受人爱戴崇敬的伟大人民领袖毛主席是楷模;后者,失败的蒋介石是前车之鉴。
============================================================
时光匆匆地进入了1954年。此时,朝鲜战争已结束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经济工作也大有成效。(P205)
这为全国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中央政治局两次会议讨论,党中央决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方针,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953年12月,中央宣传部拟订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经毛泽东修改后,党中央批准,总路线的表述更为完整和全面了,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在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毛泽东是两手抓,开始了(P206)国家政权建设工作。12月24日,他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即去浙江省杭州。
这次他说是去休养,但去时带了两箱子书,其实是带了一个秀才班子,要在那里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在政权建设中,毛泽东把法治放到了第一步。毛泽东到达杭州后,住在刘庄招待所。与他一起的,除宪法起草小组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等十几名“秀才”外,还有汪东兴和中央警卫团一中队、毛泽东的保健医生徐涛和摄影记者侯波等人。
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在杭州给在北京主持工作的刘少奇并党中央发了一封电报,汇报自己的情况,告之说宪法小组的宪法起草工作己于1月9日开始,总的工作计划如下:
⑴、争取在1月31日完成宪法草案初稿,并随将此项初稿送中央各同志阅看。
⑵、准备在2月上半月将初稿复议一次,请邓小平、李维汉两同志参加。然后提交政治局(及在京各中央委员)讨论作初步通过。
⑶、3月初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在3月份内讨论完毕并初步通过。
⑷、4月内再由宪法小组审议修正,再提交政治局讨论,再交宪法起草委员会通过。
⑸、5月1日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将宪法草案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四个月,以便9月间根据人民意见作必要修正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最后通过。
毛泽东汇报自己的工作计划后,也对其他工作做了交代:“为了在2月间政治局便于讨论计,望各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从现在起即抽暇阅看下列各主要参考文件”,他列出的文件有:
⑴、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有单行本);(P207)
⑵、1918年苏俄宪法(见政府办公厅编宪法及选举法资料汇编);
⑷、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见宪法选举法资料汇编三,可代表内阁制、联省自治制、总统独裁制三型);
⑸、法国1946年宪法(见宪法选举法资料汇编四,可代表较进步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内阁制宪法)。
他列出这些文件还附上出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去学习,对宪法有个清晰了解,一则在高层先进行“普法”,二则以使他们讨论宪法草案时能有的放矢。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年来临之际,毛泽东没有去准备过年,而是带着几个笔杆子躲在杭州,潜心看书学习,研究古今中外宪法,以制定共和国宪法,可谓颇具匠心。
…………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工作,2月中旬,宪法起草小组先后拿出了初稿。毛泽东对此进行了精心修改。
2月17日,他派中央办公厅警卫局干部张一平把初稿送去北(P211)京,给刘少奇并中央书记处,并要求刘少奇加印分送政治局及在京中委各同志。他交代刘少奇说:“于2月20日以后的一星期内开会讨论几次,将修改意见交小平、维汉二同志带来这里,再行讨论修改(约七天左右即够)。然后,再交中央讨论,作初步决定(仍是初稿),即可提交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因此,小平、维汉原定20日动身来此的计划,可推迟到月底动身。送初稿的人明日(18日)动身,20日可到北京。”
随后,毛泽东又送去二稿、三稿。
2月28日至3月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三读稿。与此同时,党中央决定由董必武等人组成研究小组,并聘请周鲠生、钱瑞升两位法律专家为法律顾问,聘请语言专家叶圣陶、吕叔湘为语文顾问,对三读稿进行进一步研究和修改。
3月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四读稿。
起草工作完成了,3月17日,毛泽东和起草小组回到了北京。在北京,他主持宪法起草委员会先后召开了七次会议,进行研究和讨论。与此同时,全国政协以及各大行政区、各省市的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地方组织和武装部队的领导机关组织各方面人士8000人进行讨论,先后提出了5900余条修改意见。6月11日,宪法草案修正稿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列席参加的宪法起草委员会第7次会议上讨论通过。6月14日,他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重要讲话。其中,他对这部宪法的评价是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宪法草案的初稿,在北京500多人的讨论中,在各省市各方面积极分子的讨论中,也就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8000多人的广泛讨论中,可以看出是比较好的,是得到大家同意和拥护的。今天很多人讲了话,也都是这样讲的。”
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制定宪法是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举措。蒋介石从建立政权到1946年,历时19年才起草、制定宪法。而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不到四年,就制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趣的是,蒋介石本人没有参与起草工作,只是让手下一大帮笔杆子闭门造车。毛泽东却自始至终领导和参加了宪法起草工作。他只带着十几个人,在短短几个月就完稿,也不像一些国家弄上几百人甚至几千号人马,拨出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去“起草”。毛泽东等人制定的宪法可能是全世界迄今为止“最便宜的宪法”,花费最少。但他以千百万人讨论的形式破除了十几人制定的界限,以人民参与的形式来进行完善,集思广益,以达到至美。这是宪法制定史上最科学的方式,也是毛泽东的发明。
对于这部宪法的制定,毛泽东本人功莫大焉。他不仅提出了宪法的指导思想和许多重要内容,而且反复进行了很多的修改。在修改和讨论中,出现许多要求对毛泽东地位和威望在条文中作出肯定的事情,对此毛泽东作了拒绝。
首先是“监督”和“下台”问题,宪法草稿中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罢免权的第三十二条修正稿本没有罢免国家主席的内容。毛泽东在审阅时,在油印稿上方添上“国家主席的罢免”批语,要求进行补充。宪法通过时,根据他的意见增加了相应内容,第二十八条中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等条款。这就赋予了国家主席、副主席的监督权和罢免权。毛泽东没有为自己永不下台安设机关。蒋介石在1946年宪法中没有罢免一条。毛泽东是中国第一个在宪法中规定可以罢免国家最高领袖的人。(P215)
在宪法上本有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为国家之元首。”这在1923年曹锟宪法和蒋介石1946年宪法中都明文规定。这一款也被毛泽东大笔一挥,删除了。
在讨论中,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发言说:“最后,我愿意提到,在召集人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写上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元首。’可是被毛主席抹去了。但是这并不能抹去亿万人民衷心的爱戴。愈谦逊愈伟大,愈伟大愈谦逊。”
对此,毛泽东解释说:“有人说,宪法草案中删掉个别条文是由于有些人特别谦虚。不能这样解释。这不是谦虚,而是因为那样写不适当,不合理,不科学。在我们这样的人民民主国家里,不应当写那样不适当的条文。不是本来应当写而因为谦虚才不写。科学没有什么谦虚不谦虚的问题。搞宪法是搞科学。”
这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另外,新宪法类似的重大修改,还有许多地方。比如,曹锟和蒋介石在宪法中都为总统写上了“不受刑事上之诉究”条款,为自己任何作为(包括违法犯罪行为)规定“不受处分的法外特权”,而新中国宪法中,毛泽东等人把这些“保命”“保财”条款全给废除了,无论是国家主席还是副主席,都没有这些超级特权。
这部宪法的制定由各地人民和群众进行讨论、修改、补充,成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各地参与讨论的人们特别踊跃。这时,我国发生特大洪灾,不少地方政府是在防洪堤坝上组织民众讨论的,并且大家提出了许多关于宪法草案的修改和补充意见。洪水冲垮了公路、铁路,为了能将讨论意见送到北京,地方上用油纸、油布把文件包裹后,空运到中南海。
但是,这些意见还是避免不了出现要求在宪法中类似“为领袖请命”的现象。8月4日,华南分局给党中央发来一份电报,说广东(P216)省人民代表大会在讨论宪法草案时有的代表提出提案,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予毛泽东主席最高荣誉勋章。6日,毛泽东在审阅电报时,批示:“请即复不要通过此项提案。”
拒绝了这粧事,又出现新的事儿。基于毛泽东在宪法制定中的巨大贡献,在宪法定稿的全民讨论中,有人提议把宪法命名为“毛泽东宪法”。
这还是被毛泽东断然拒绝。
毛泽东不应民之请用自己名字命名宪法,其实也是打破前例的。
1804年,法兰西皇帝拿破仑制定法国民法法典时,最初定名为《法国民法典》,过了三年就应民之请改称为《拿破仑法典》,冠之以拿破仑的大名。1821年,他在圣赫勒拿岛临死前说:“我一生40次战争胜利的光荣,被滑铁卢一战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绩是永垂不朽的,这就是我的法典。”其骄傲的事情冠之以自己的名字,流传至今。而毛泽东制定的宪法,却没有仿效,叫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持续两个多月的讨论,参加人数达1.5亿人之多,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总共征集了118万条意见。为了及早整理好这些意见,工作小组几乎天天“开夜车”,最后,意见归整编纂成了16本册子,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考虑后,又对草案做了一些重要修改。
新中国首部宪法即将诞生,将于9月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这部宪法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人治历史画上了句号,而毛泽东拒绝以其名字命名该宪法和添加罢免权,废除豁免权,更佐证了中国共产党人法治中国的决心。
(P217)
毛泽东制定宪法,决不是走走形式,蒙蒙国人或者骗骗外国人。他说:“我们的这个宪法,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但还不是完全社会主义的宪法,它是一个过渡时期的宪法。我们现在要团结全国人民,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和应当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个宪法就是为这个目的而写的。”也就是说,新宪法确定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国家要由多数人掌权,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以此来团结全国人民,集合所有的人去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去实现国家的富裕和强大。
建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由人民来当家作主,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追求的目标,也是毛泽东站在时代制高点的“一个划时代动作”。(P235)
1954年9月15日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工人、农民、小学教师、少数民族的代表,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在到会的1141位代表的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宣布大会开幕。
这是一次人民的盛会,将由1000多名人民代表全国人民通过宪法,选举国家主席、副主席。
在此之前,只有《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年因解放战争还未结束,经济也在恢复,新中国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的条件还不成熟。1952年底,毛泽东和党中央开始考虑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1953年新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向全国人民提出三项任务:⑴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⑵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
3月1日,毛泽东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名义颁布施行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选举法》施行之后,全中国各地首次搞起了民主普选。民主普选,就是让老百姓自己选举代表自己意愿的人民代表去选举国家领导人,以此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
1953年夏,中国人民大学的许崇德和另两位同事一起被借调到内务部,后被派往山东省泰安县城关乡搞普选试点。谁知在城关乡,有关选举的太多从未听过的新名词让那些祖祖辈辈只知道种地的农民一头雾水。
“啥叫普选”
“啥叫选民资格”
“人代会是干吗的”
为了动员大家,许崇德和同事找来青年团员组成宣传队,挨家(P236)挨户地宣讲:“从现在开始,我们要选举出自己的代表来管理国家,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是神圣的权利。”
很快,宣传见了成效。选民登记那天,登记点一早就排起了长队,连大半辈子没出过几趟远门的老大娘,也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赶来登记。然而,旧社会很多妇女都没有自己名字,只有“王家大妹”、“李家大嫂”这样的称呼。许崇德和搭档们在登记选民时,现场给她们起名字一一“你叫王亚美,你叫李素珍……”登记选民,额外获得了自己从没有过的名字。
酝酿候选人、张榜公示之后,就到了选举的大日子。
开选民大会那天,乡亲们紧挨着站在一起。主持人念完候选人的名字,同意的举手,不同意的不举手,这样就把乡人大代表选出来了。
被选上的村民乐得合不拢嘴。
对于饱受压迫的中国农民来说,这次选举的意义不同寻常。城关乡的农民正是亿万普通选民的缩影。此时全中国有6亿人口,举行普选的基层选举单位21.5万个,涵盖5.7亿人,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普选。
但是,这次选举受到老天爷的“阻拦”。夏秋之际,南方地区遭受严重自然灾害,个别灾区的第三项任务当年没能完成,只好推迟到1954年。新年一到,各地继续进行普选工作。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定于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9月初,各地选举出来的代表开始进京赴会。
这些代表大多数是“泥腿子”,他们的进京之行,并不容易。山西平顺县只有25岁的农民代表申纪兰是骑着毛驴,才走出大山,再转乘汽车,到了太原再登火车,奔赴北京。
第一次到北京开会,像申纪兰这样的代表“紧张得不敢讲话”。(P237)
他们没有文化,连选票上“毛泽东”三个字都不认识,但他们肩负着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完成父老乡亲们的嘱咐:“要把那个圈儿画圆,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
这几乎是所有来自最基层的那些劳动代表的思想。
大概是8月华南分局那封提议授予最高荣誉勋章提案电报的缘故,当民主盛会来临的时候,毛泽东却选择了“退”,甚至不打算在开幕式上讲话。水利部部长张治中获知消息后,立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其中说:“这次人大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你是国家主席,开幕时是主持人,怎能不讲话”
经过考虑,毛泽东才决定在开幕式上致词。
9月15日下午,像申纪兰这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走进了以前想都不可能想的中南海怀仁堂,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总代表数为1126人,报到的代表为1211人,因病因事请假没报到的15人,报到但因病因事临时缺席的70人,实到代表1141人,符合法定人数。在热烈的掌声中,毛泽东宣读了开幕词。他宣布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负有重大的任务。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大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他在开幕词里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P238)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最后,他以一种格言警句式的话语结束了开幕词:
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热烈鼓掌)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热烈鼓掌)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热烈鼓掌)
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克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热烈鼓掌)
我们正在前进。
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鼓掌)
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鼓掌)
全中国六万万人团结起来,为我们的共同事业而努力奋斗!(热烈鼓掌)
毛泽东的开幕词通篇充满激情与自信,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政治宣言,表达了中华民族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坚定决心和意志,极大地激励千百万群众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奋勇前进。
毛泽东的讲话,激动人心,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每一句话都让代表们觉得大受鼓舞。开幕式大会结束时,山东代表郝建秀的手都鼓(P239)掌拍肿了。她把手给贵州的布依族女代表蒙素芬说:“你看看我的手,鼓掌鼓得又红又肿。”
“好多人都说手肿了。”蒙素芬回答说。
此时各族人民代表都对毛泽东有一种深切的热爱之情,难用一般语言表达,有好多代表与他握手后,一天都不洗手。会议期间,大家一有机会就想去和他握手。会议工作人员反复给做工作:“不要都去和毛主席握手,毛主席太累了。”
各个代表团也都一再强调:“尽量少跟毛主席握手,毛主席太累了。”
但是,多数代表只要见着毛泽东,还是冲上去,围过去握手。而蒙素芬却没去抢着和毛泽东握手。团长表扬说:“蒙素芬最听话了。”
谁知她说:“我个子小,也抢不到啊!”
原来她不去和毛泽东握手,不是不想,而是去了人太拥挤,她抢也抢不着,只能作罢。
在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作了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会后发给大家进行讨论、修改,多次进行审议讨论。9月20日,大会表决宪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席会议代表1197人,投票1197张,同意票1197张。获得全票通过。宪法除对国家性质、国家主席、副主席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进行规定外,还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在大会期间,申纪兰每天晚上都要抽一会儿空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练习画圆圈。她练画圆圈干嘛她要代表西沟村村民们选择毛泽东作为国家主席,在毛泽东的名字下画一个最圆的圈。
对申纪兰来说,这次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真是不容易。除只字不识外,她还是唯一骑毛驴上京的代表。但她对宪法有一个重大贡献,(P240)就是参与了把“男女同工同酬”的内容和“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条文记入了宪法的过程。1951年,她当选合作社副社长,就对此事为妇女们说话了,在合作社中说:“妇女工分太低,每天上地只能挣三四分工分,大家都不愿意上地了。”
有人说:“你们的技术又不高。”
申纪兰回答说:“你们不能这样看待问题,不公平,我也是个人,你也是个人,为什么妇女就挣不上工。”
但男人们就是不同意,她强忍着不让自己流泪,去找党支部书记反映。党支部书记说:“那我们就来一场下地实际干活比赛吧!”结果,申纪兰带着妇女在这头干,男人们在那头干,干完了,妇女们的技术也不低,没落到男人后边。这下,男人们说话了:“呀,这个可得给人家合理的记上工了。”
申纪兰领导妇女,追求平等解放,使得西沟的妇女自己挣到了同工同酬的待遇,成为全国第一个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合作社。全国妇联闻讯,跑去西沟驻扎了一年进行考察,《人民日报》总编也去那儿驻过。而这次制定宪法,毛泽东等人把“男女平等”的条文和男女同工同酬的内容一起写入了宪法,还特地规定“妇女有同男子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把申纪兰和许多妇女希求的事情以法律的形式落实下来。这对于刚从半封建社会迈出脚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性的举措。有人后来说:“毛泽东一句话,中国妇女就有了选举权,就可以自由恋爱,一步实现了男女平等。欧美很多国家的妇女直到六七十年代,才有平等的选举权。中国妇女今天扬眉吐气,全因毛泽东。”
值得一提的是,与男女平等一起写入宪法的,还有“各民族一律平等”条文。布依族女代表蒙素芬含着热泪说:“大会表决宪法获得(P241)全票通过,宪法草案中各民族一律平等,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等条文,使我特别振奋。过去布依族女人是没地位的,女人吃饭不能坐桌上,只能在厨房吃;男人说话女人不能插话;如果老公爹坐在一楼,媳妇就不能上楼等等。我情况比较特殊,因为父亲去世早,家里没劳动力,我是老大,要干男人的活,所以在家里的地位就像男孩子。解放后,我出来工作,在农会当干部,我们村只有我一个女干部。我母亲和我奶奶都支持我。虽然家里的活没人干,但他们仍很支持我。因为在我们那里,红军播下了革命的种子。老百姓相信共产党,知道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过上好日子。”
这些话语都是出自肺腑的。他们对于宪法内容的赞同,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切身感受。
另外,“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条文也被写进了宪法之中。这是“劳动者平等”的条文。但是,它进入宪法不是富人的发明,也不是他人的恩赐,而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劳动人民通过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而获取的。
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各民族穷人和各界劳动者的民主大会。此时三大改造运动全面开始,中国在经济层面上跳步进入社会主义。相应地,在政治法律层面上,中国将社会主义写入新中国宪法,并且完善了国家政体中的民主、平等等内容。
当大会进行选举时,申纪兰和其他工人、农民、教师代表一起选举国家领导人。她终于画好了神圣的那个圆圈,把毛泽东选举为国家主席。9月27日,在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当选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人大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当选为副委员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P242)
次日下午,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3时50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会议胜利结束。
这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开创性的。
后来,有人说:“毛泽东灵魂中的上帝是工农大众,是无产阶级,为他们生,为他们死。最神圣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工农的政权,穷人的政权。”这次大会以宪法的形式确定了国家的这个政权性质。
建国后,毛泽东一直致力于倡导民主,但不是西方国家的富人民主,而是人民民主,即创造社会财富的劳动者当家做主,这是工农政权的民主,是穷人当政的民主,是各民族劳动者的大民主。这次1000多名代表以人民代表大会的形式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议会”。一些旧中国过来的老法律人士忍不住说:“从没见过哪个西方国家的议会,会给工人、农民、妇女、少数民族保留代表名额。与中国不同,西方的国家议会只给富人和贵族保留名额,设置参议院,参议员是世袭的贵族或富人。在这样的议会里,你只能听到富人的声音,永远也听不到穷人的声音。而新中国的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却是劳动者的大会,是各个阶层代表最基层、最多数的代表的大会。”
毛泽东领导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也证明了一个铁的事实,这就是农民代表李顺达所说的:“劳动人民都能管理国家大事。”这样的大会,难怪那些劳动者代表不会把手掌鼓肿,不会晚上练画圆圈也要把毛泽东选上国家主席啊!
人民的领袖,自然获得人民的拥戴。
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得到全面确立,真真切切地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富人压制劳动者的旧社会体制,并且实现了男女平等,开创了我国人民民主的全(P243)新阶段。
这完全是超越时代的治国模式。
参考文献:
陈冠任编著《治国录:毛泽东与1949年后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4年1月第一版,2014年1月第一次印刷)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