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书不再对外公开,司法诉讼会跌回“关系时代”

关于裁判文书法院不再对外发布的消息,还在引发热议。“财新网”报道,12月11日网传的《关于建设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的通知》,系最高法院办公厅2023年11月21日下发,接近最高法院的人士证实,《通知》内容属实。最高法院主导的“全国法院裁判文书库”将于2024年1月上线运行,仅供法院人士在内部专网检索裁判文书,律师、法学研究者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无法查阅。

有律师写道,十年一个轮回,裁判文书网即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只在内部掌握使用,标志着一个新的轮回开始。裁判文书不再公开,法官不必再担心自己的文书错误会被人时隔多年翻出来纠错,庭审中胡说八道的当事人不必再担心自己的失信记录会被其他人员或机构警惕,乃至行贿之人也不必再担心被人翻出来要求追究责任了......有人在哀嚎,有人在狂呼,有人在如释重负。

从事了二十多年法律工作的烟语君,乘此机会回忆一下,那些没有裁判文书公开的岁月里,司法诉讼是如何办案的,也让大家见证一下,看看未来裁判文书不予公开的日子里,是否能回到此前的司法诉讼状态。

没有了各地法院实时上传最新的裁判文书,影响最大的肯定就是律师群体。彼时,每个律师都需要在法院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和信息网,以便能够获得最新的司法判案所要用到的裁判数据,打探最新的司法裁判标准。

以最简单的交通事故打架斗殴的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为例,单纯的掌握法律规定的需要赔偿医药费、残疾赔偿金、住院护理费、误工费等赔偿标准,律师连起诉状中的诉讼请求都会写不明白。为何?

类似的情况还有无固定收入人员的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项目,就算是同一中级法院下的不同基层法院,适用的赔偿标准都不一样。有的是每天50元,有的是每天100元,不管怎么判,二审法院都是维持,公开的解释是,关于赔偿标准问题,不是二审审理范围。至于什么时候更改标准,标准变更成多少,也是法院内部掌握,随着个案裁判,外界根本无从知道和考证,反正不同的案件当事人也不通气。

如此的办案标准不公开,裁判尺度不一的无从考证,别说案件当事人,就是律师,也不得不见了法官也要低三下四。法官在法庭上的一句训斥,“你连赔偿标准都不知道,还怎么代理案件”,就可以让律师在当事人面前顿时颜面扫地。

再如离婚案件,子女抚养费的支付标准、离婚是否准许的标准、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等等,法律司法解释只能规定了大概项目,裁判具体案件靠的还是法官的自由裁量和法院内部标准。不知道法院的内部标准,又没有类案的参考适用,再没有跟法官随时沟通的渠道,案件当事人、律师,只能听法官判什么样算什么样了。

简单的民事案件尚且如此,更别说一个基层法院范围内一案一个样的商事案件、行政案件、刑事案件了。手里根本没有类似裁判的参考,只有宽泛虚空的法律规定和有限的司法解释规定,当事人、律师的法律意见,根本不足以影响法官对于个案的法律理解。即便是上诉,也没有足够的说理材料。

于是乎,老律师教导新律师的第一课就是,一定要听从法官的意见,利用工作接触培养跟法官的感情,在基层法院,法律专业再精通,也不及法官对案情指点一二来得有效。这样的情况,直到有了裁判文书网的建立和大力推行才有所改观,才开始在基层地区掀起了律师重视法律专业研究的氛围。

资深法律人可以回想一下,司法案件的大爆炸,是不是跟立案登记制、裁判文书网等司法公开举措的施行是同步的?说白了,司法案件数量的激增,是说明社会大众对于司法裁判的信任提高。如果司法过程不透明、裁判标准因人而异、司法结果尺度不一,在裁判文书网之前的年代里,诉讼案件数量常年是在低速增长的(2007年除外)。

“坚持公开公正,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绝不是一句空话,这是通行世界的司法规律。真的很担心,随着司法公开各项工作的迟缓,特别是裁判文书失去了公开的魄力和监督作用,再次回到,社会大众不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社会纠纷,律师代理案件不再追求法律专业而是不得不依靠跟法官处“关系”的年代。

THE END
1.版权视界资讯中心【“两高”发布《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办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24〕13号),自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解释》共十六条,主要包括明确“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http://www.copyrightruc.com/article/45/510.html
2.试论入世后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邬文辉我们强调民商事案件裁判文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是否就意味着凡是与案件有关的内容均不加区别一律应当公开在裁判文书中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条虽然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公开审判制度,但该法又在第66条中规定,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自然在裁判文书中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491.html
3.论不公开审理与裁判文书上网但也有学者认为,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也可以公开,“不公开审理案件,仅只是审理过程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并不意味着其所有活动及其结果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在对周翠丽律师将李某某等人轮奸案一审判决书上网公开的评论中,仍有一些人持在法律上并无不妥的观点。周翠丽律师本人也认为:“不公开审理案件是审理过程不公开,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288655.shtml
4.行政法律理论辅导讲座:民事诉讼法(三)在民事案件的一审程序中,人民法院经常对争议案件作出不予受理、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处理。那么,究竟这几种处理方式如何适用? 1.不予受理与驳回起诉的比较 不予受理与驳回起诉的适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其区别。 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适用的法律文书相同,即都适用裁定。第二,当事人的权利相同。对于该裁定而言,当http://www.yuloo.com/news/2006-10-29/12686.html
5.我是官司赢得一方中国裁判文书网却公开我个人信息家庭住址出生年并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属于违法行为。但一般情况下,不存在违法。姓名和家庭住址一般对外也都是公开的https://www.64365.com/ask/7979779.aspx
6.北京四中院:网站转载法院制作并公开的裁判文书不存在过错的,不导读:近年来,网站、微信公众号转载裁判文书(法院判决书、裁定书)已经成为社会公众查看裁判文书、了解真实案情、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途径,但转载行为是否侵权当事人的隐私,存在争议,尚无明确规定。然而,2021年4月25日,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一个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例,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思路。该判决认为网站转载行为并不构成https://lawyers.66law.cn/s2601159251052_i933271.aspx
7.最高法审委会专委对新民诉解释九大问题的最新解读且申请符合要求的,应当及时提供便捷的查阅服务;(三)判决书、裁定书尚未发生法律效力,或者已失去法律效力的,不提供查阅并告知申请人;(四)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不是本院作出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作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法院申请查阅;(五)申请查阅的内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不予准许并告知申请人。https://m.fljg.com/news/66202.html
8.后向东: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与实践中十大重要观点辨析由于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不予公开理由的规定较为简略,行政机关在实践中自发探索提出了一些拒绝的理由,“申请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调整范围”就是这样产生的。由于法律规定的缺位,以及拒绝结果的合理性,致使这个理由被频繁使用。在司法实践中,有些判决也支持行政机关使用这个拒绝理由。由此,“申请不属于《http://fzzfyjy.cupl.edu.cn/info/1035/8745.htm
9.聚焦《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北大法律信息网(五)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其他情形。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旨在规制合同订立后的履行行为,当事人以合同违反强制性规定为由请求认定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合同履行必然导致违反强制性规定或者法律、司法解释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据前两款认定合同有效,但是当事人的违法行为未经处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向有https://www.chinalawinfo.com/Feature/FeatureDisplay2.aspx?featureId=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