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之后,会议围绕着“法学报刊的学术定位及评价机制”和“法学期刊的选稿用稿与特色创新”两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法学研究》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张广兴研究员主持第一单元的讨论。
(张广兴研究员)
《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王锡锌教授认为评价机制是双刃剑,一方面一定的评价机制可以引导法学研究,但同时评价机制如果在导向性或者后果方面产生偏差的话,带来的影响也会比较大;并希望借鉴中国知网的做法,将发文数量这一因素客观的反映在刊物影响因子中,而不是片面追求影响因子而降低发文数量。
(王锡锌教授)
(许明月教授)
(周汉华研究员)
(高圣平教授)
《人大复印资料》法政编辑部主任王春磊副编审倡议建构一个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便为刊物构建自我特色、坚守学术使命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在学术期刊评价机制上应该去行政化思维、去指挥棒的思维,让期刊评价回归于评价本身,回归客观的学术的状态。
(王春磊副编审)
(陈景善教授)
(徐雨衡副编审)
(刘宇琼副编审)
(陈燕副研究员)
(寇丽教授)
《中国应用法学》责任编辑陈敏光博士介绍了《中国应用法学》的办刊背景和贴近审判实务的特色,提出应当对刊物评价实行多元化体系。
(陈敏光博士)
张广兴副主编做了单元总结,分析了现行刊物评价体系对年轻作者、学科发展和新创刊物的影响,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梅夏英教授)
《政法论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王人博教授提出,作为法学刊物编辑应当具备学术鉴赏力,坚持学术本位、紧抓重大理论前沿而非社会前沿,善于发掘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作品,发掘提携有潜力的年轻学者,恪守学术使命。
(王人博教授)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主编马长山教授对于学术刊物如何组织专题、选择优秀稿件作了经验介绍,强调应该着力培养年轻作者,维系刊物和作者之间的学术联系和情感。
(马长山教授)
《法商研究》副主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温世扬教授认为,学术刊物应明确自己的办刊方向,追求学术品位,展现经贸特色,展示和引领学术成果。
(温世扬教授)
《行政法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王青斌教授介绍了新创刊物面临的刊物评价与选稿用稿方面的矛盾和困惑,提出应当坚持发掘和提携青年学者,解决好投稿和约稿的问题,通过各种方式把握质量。
(王青斌教授)
(江国华教授)
《东方法学》副主编吴以扬教授认为创刊伊始就要对标行业最高标准,有坚实的各类支持,要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和学术前沿问题进行组稿和选稿。
(吴以扬教授)
(邢会强教授)
(袁方执行主编)
中国知网党政资源合作部张思女士介绍了最近5年法学期刊的传播引证情况,认为数字化传播为期刊提供了新的工具,可以帮助创新办刊模式、提升办刊效率和办刊质量。
(张思女士)
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副总编郭叶女士对刊物栏目的设置、专题策划、基金支持进行了肯定,并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和第三方平台应用扩大刊物影响提出了建议。
(郭叶副总编)
《国际法研究》编辑、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李庆明副研究员就刊物选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国际法和国内法之间的界限在新形势下已经没有那么清晰,应当克服学科界限、大胆采稿用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