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新闻网

我国现代意义的普法活动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这就是“一五普法”。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普法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法治实施机制被延续下来。在古代中国,尽管法律体系和观念与现代社会有本质差异,但也出现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普法教育形式,使得民众接受法律熏陶;对维护社会秩序、预防违法、惩治犯罪、引导社会成员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法系的发展成熟。

悬法象魏

中国最早的普法活动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任何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教化。尧舜禹汤,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的华夏族的4位英明帝王的统称。尧见有人犯罪受了处罚,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汤在位期间推行善政,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众。这些帝王先贤都很注重教育部族民众遵族规、尊天地、敬鬼神、孝父母,这些都是最早的普法萌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朱潇说,“回溯历史,中国古代真正称得上是普法活动的,应该是西周时代的悬法象魏。”

朱潇对“悬法象魏”作了详细解释。《周礼》中说,“正月之吉,始和布宪于邦国都鄙,乃悬刑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刑象,挟日而敛之”;而《天官·太宰》有“治象之灋”,《地官·大司徒》有“教象之灋”,《夏官·大司马》也有“政象之灋”,似乎都是同时一并公布。要将如此多的内容传达给百姓,并保证其一览无余,显然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周礼》中的“悬法象魏”也许是将各种法律的个别内容以及肉刑以图像化的方式予以颁布,使人见而生畏,不敢为非作歹;又或是像后世榜文一类的君主特别命令或训诫。不过无论是以上哪种内容,《周礼》所描述的场景都带有很多理想性成分,还不能视为对成文法的公布。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古往今来,守法用法的前提是知法。记载于《周礼》之中的“悬法象魏”显然也是让人民知晓法律的方式之一。在公布法律后,各部门还要组织内部官员学习讲读法律的内容。

《周礼》中也有详细描述:州长必须向人民读法两次,党正一年读法5次,族师一年读法12次,闾师每逢集会的时候就读法。六乡官员中,官尊者属民读法次数稀,官卑者属民读法次数密,全年读法至少在40次以上,平均每月不少于3次。这也反映了社会希望法令公布,并由官府进行宣传解释,以便让百姓知法守法的愿望和要求,也可以尽量避免执法者的主观随意性,显示法律的公正性。

为保证对法律传播的有效监督,西周专门设置了“布宪”一职,负责颁布法令并监督法令传播。国家将法律内容公布之后,需要官员逐级下达与传播;布宪则巡行四方,对法律是否传播到位进行检查和监督。春秋时期著名的“铸刑书”“铸刑鼎”事件,是通过刻法律于鼎器之上的形式,向全国公布法律。秦朝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作为指导方针,这里的“吏”即官吏,即由国家基层官吏负责教授法律知识和法律宣传。汉代法律宣传,又分两个步骤进行,一是以书面方式公布、张挂法律文书,二是将民众召集到一起进行口头讲读。两种方式相辅相成,尽可能保证和实现了法律信息在民间社会的传播效果。

朱元璋创制“讲读律令”

“明清两代大兴讲读律令政策。”朱潇分析说,“明清两代律典中特有的‘讲读律令’条,多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法律宣传教育的一大创新。”

自明代开始,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知识的普及、人口的增长、百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于法律传播的需要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明清之际的法律传播,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活跃局面。《大明律》中专门设立“讲读律令”条文,列于吏律公式首位:“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明太祖颁布的《大诰》与《教民榜文》等也得到了全面普及。

以《大明律》关于宣传法律的条款为例,其中规定“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并以此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讲读律令的内容也十分广泛,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颁布的各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包括为官断案所需要的法律、谕令、告示、判赎等。为敦促官员学习律令,明代还非常重视学堂里的律学教育,把“讲读律令”纳入科举考试,这一系列举措的目的是让人们在读法学法以后,能够怀刑知耻、明法守纪。

朱元璋之所以创制“讲读律令”并热衷于法律宣传,是要官吏和百姓都知晓并遵守法律,成为皇权下的“顺民”。明清两代,这种思想一脉相承,因而统治者反复要求甚至劝说官民学习、遵守法律。

清承明制怀刑知耻

清承明制,清初律内仍有“讲读律令”条。雍正三年,因无“在内从察院,在外从按察司,年终考校,及不晓律意、三犯递降叙用”之例,遂将明律中“每遇年终”以下句改为:“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罚俸一月,吏笞四十。”

后因例文内容已包举于律文之内,且“通晓律令”属官员考校之一节,不便另列条款,在乾隆五年正式刊布的《大清律例》中删除此例,仍将“讲读律令”条定为吏律公式之首,内容为:

凡国家律令,参酌事情轻重,定立罪名,颁行天下,永为遵守。

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每遇年终,在内在外,各从上司官考校。若有不能讲解,不晓律意者,官,罚俸一月,吏,笞四十。其百工技艺诸色人等,有能熟读讲解,通晓律意者,若犯过失及因人连累致罪,不问轻重,并免一次。其事干谋反、叛逆,不用此律。若官吏人等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擅为更改变乱成法(即律令)者,斩(监候)。

“明清两朝‘讲读律令’始终包涵三层内容:一是规定对官吏读律的要求和对其进行考核的方式,二是规定对能熟读律令、通晓律意的百姓进行奖励的方式,三是规定如何处罚更改变乱成法的官吏。”朱潇说,“法条要求官员务必熟读、讲明律意,从而能够运用法律剖决事务。未达到要求则要受惩,若是变乱成法,则处以极刑。对百姓读律则采取了相对温和的鼓励措施,不读律并不会受到惩罚,但犯过失或受连累致罪的,若能熟读通晓律意,可免罪一次。”(《河南法制报》)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THE END
1.建构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中的中华文明法治蕴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在要求。如何构建自主中国法学知识体系,需要对中华文明法治蕴含予以高扬和重视。 一、中华文明同样是法治文明的重要起源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12/id/8265096.shtml
2.瞭望·第一学习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当前,我国正处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需要汲取中华法系深厚思想智慧,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 中华法系独树一帜 https://mw.nmg.gov.cn/zt/mzfz/zxbd_12229/202411/t20241105_2602609.html
3.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4.头条文章帆姐的国经让我在本科国经期末考试时就拿到了不错的分数,我觉得帆姐最牛的地方在于能用岿然不动的面容给你讲最恶心的知识点,并且总结成表格,最后掰着手指头给你数清楚,最后就不用再回头看文字部分。三国的分数并不多,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大多数都被帆姐拿捏住了,所以无脑跟帆姐就完事了。 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625083170947470
5.《中国法制史》读后感(精选8篇)在这16题当中,对历代法制指导思想的总体考查有4题(2005年卷1第63、64题、2009年卷1第57题、2014年卷1第56题);对中国古代法典总体演进历程的考查有3题(2008年卷1第9题、2012年卷1第18题、2013年卷1第18题)。可见,司法考试“中法史”真题侧重对历代法制及其指导思想的总体认识,而不局限于单独的知识点。在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e6bdj3s.html
6.《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版)电子教案.ppt李世民在位期间,在魏徵、房玄龄等大臣的辅佐下,广开言路,任贤纳谏,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快恢复和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法律思想、观点和执政事迹,被主要记录在《贞观政要》一书中。李世民还总结历代王朝特别是隋朝兴亡的教训,作《帝范》12篇,传给后人。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207/5311304024004133.shtm
7.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中国古代法制史关于“礼与法”的关系及其在政治实践中的实际运用,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己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8.法制史—司法考试频道—中国教育在线2012-06-192012司法考试复习法:中国法制史“第一”总结 2012-06-19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汇总 2012-06-192012年司法考试法制史知识点总结 2012-05-172012司法考试法制史备考方法 2012-05-172012司法考试法制史考点精粹2012-04-252012司法法制史辅导:清末司法体制变化 2011-09-132011司法考试法制史重要考点大串联https://www.eol.cn/hang_kao/si_fa/sifaquanjiexi/juanyi/fazhishi/index_2.shtml
9.江西自考网技术监督法律法规 中国法律思想史 外国法制史 法律文书写作 刑事诉讼法学 公证与律师制度 保险法 票据法 国际私法 国际法 刑法学 民事诉讼法学 狱政管理学 犯罪学(一) 税法 合同法 证据法学 知识产权法 律师执业概论 中国法制史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 刑法原理与实务 法律文书与律师实务写作 宪法学(一) 法理学(一http://www.zikao.jx.cn/sitemap.html
10.中国近代史上为维新变法而流血牺牲的思想家相关知识点试题 试论谭嗣同的法律思想。 戊戌变法 晚清公开主张“废军统,倡民主”的维新志士是( ) 主张“冲破一切封建网罗”的维新派思想家是( ) 晚清公开主张“废君统,但民主”的维新志士是() 试论谭嗣同“冲决一切封建网罗”的法律思想。 谭嗣同主张设立的代行议院职权的机构是( ) 试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https://m.educity.cn/tiku/10636812.html
11.法律学考研法律学考研资讯–加倍考研网2.区分不同科目有侧重的复习政治,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对政治考试的不同部分,要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复习,《马原》重在掌握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在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同时能够运用知识点分析现实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掌握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来源于https://www.kaoyankaoyan.com/zixun/falvxuekaoyan.html
12.南京大学考研难度如何?南京大学考研参考书目在哪找10、法律史 三、政府管理学院 2、中共党史 3、国际政治 3国际政治(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美国研究方向) 4、行政管理 5、社会保障 四、马克思主义学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 2、思想政治教育 3.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五、社会学院 http://www.kaoyanne.com/ask/7784.html
13.北京大学法学考研经验日记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集团,最臃肿的机构设置,最无所不能、无所不至的行政机关,举世无双的官本位思想与环境,偏偏又要叫嚣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因此统治者太需要懂行政法的人去维护统治和装点门面了,要成为人上人,学行政法是最佳选择。 6、劳动法、环境法 https://m.douban.com/note/31592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