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学创新网触屏版

“龙山经验”发源于浙江省永康市龙山镇,是根植于基层社会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诉源治理方法,是在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力量、充分发挥法庭功能而构建的以“调解先行、诉讼断后、分层过滤”为特征的诉源治理机制,是人民法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创的基层法治建设经验。“龙山经验”的本质在于全面贯彻落实宪法法律和党内法规精神,即一方面保障宪法法律在基层得到有效的实施,另一方面保障《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龙山经验”是充分吸收人民群众智慧而开创出的诉源治理经验。它强调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审判与调解功能,是人民法庭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层法治体系建设的地方实践样本。

从历史维度看,“龙山经验”有三大传统法律文化渊源:一是源自中国古代儒家法思想的“无讼”文化;二是源自浙东学派的“实事实功”文化;三是源自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司法过程中涌现来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一言以蔽之,“龙山经验”是根植于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文化的重要地方治理经验;“诉源治理”是其标志性认知,但“龙山经验”并不局限于“诉源治理”,而是一项涉及地方全域治理的综合经验。

“无讼”思想与“龙山经验”

“无讼”是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重要法律观念,在古代司法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提出的“无讼”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的“无讼”推动了后世“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在唐代的法典化。其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一是“和乡党以息争讼”,即通过对诉讼当事人的积极劝导而用调解的方法息讼。二是重视道德教化,塑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即《论语》所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构成“德礼为教化之本”的治国大纲。自汉武帝时期,随着董仲舒开创“春秋决狱”,法律儒家化进程大大加速,“无讼”理念深入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之中,并对中国古代的乡村治理和宗族治理产生极大影响,普遍体现在家法族规和家训里。明清时期,无论明初洪武年间的《教民榜文》还是清初康熙年间的《圣谕十六条》都贯穿着“无讼”理念。“无讼”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治理理念,有利于政权稳定和降低百姓讼累。民间细故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小民的日常生活,也衡量着执政者的治国理政能力。古代民谚“堂上一点朱,百姓千滴血”,就反映出古代百姓一旦卷入讼争就会牺牲巨大。

中国古代民间纠纷大多集中在婚姻家事、争田夺地等方面;巨量民间纠纷如得不到妥善解决,亦会严重侵蚀社会凝聚力,进而导致社会无序。在“无讼”思想的影响下,与“讼争”相对应的“调解”成为中国古代民间纠纷的主要解决渠道。中国传统调解历史悠久,类型多样,主要类型可以归纳为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官府调解主要是指由州县等基层官员主持和参与的调解。民间调解主要是亲邻、乡里、族长等乡间权威人士主持或参与的调解。如其中的“官批民调”主要是指州县官在审理民事纠纷时,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并将案件批转民间调处的方式,此处的民间主要是地邻、乡里等基层组织。

“永康学派”与“龙山经验”

永康是望县,历史上人才辈出,其中,对永康后世影响巨大的是北宋时期的胡则和南宋时期的陈亮。

胡则,为政清廉,深受百姓爱戴,是与包拯齐名的北宋清官。毛泽东同志对这位方岩山上的“胡公大帝”曾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度评价。陈亮见识卓越,是实学的开创者;两位先贤对永康地域文化的塑造影响巨大。特别是南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陈亮开拓了著名的“永康学派”。因后人称陈亮为龙川先生,故又称“龙川学派”;其与永嘉学派并称为浙东事功学派。其核心思想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相对立,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即强调“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力图使儒家学说切于实用,以达到“开物成务”的目标。

陈亮,状元出身,其“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曾以布衣之身向宋孝宗呈递了著名的《中兴五论》。陈亮一生坎坷、一身正气,曾慷慨激昂地批判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儒生空谈误国的不良风气,影响巨大。陈亮反对性命之说,主张功利之学,高度重视对“生民之利”的急切愿望;陈亮提倡“实事实功”有益国计民生,既折射出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特征,也超越了当时的时代认知。陈亮的“开物成务”之学主张“农商并重”,鼓励发展农业和商业,强调利于百姓利益的政治导向从而实现藏富于民,最后达到民富而国强、中兴而统一的目标。其“实学”思想对明末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均产生直接影响,也深刻影响了永康地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实际上,“永康学派”强调“义利并举”,高度重视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龙山经验”

人民法庭既处在践行司法为民的最前沿,也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创新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它是党通过司法途径保持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展示国家司法权威和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窗口,也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人民法庭为基层社会化解矛盾、引领风尚、保障发展、促进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已成为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主体之一。

人民法院是“龙山经验”的重要推动者。永康市人民法院龙山人民法庭自2013年成立以来,坚持“大量纠纷解决在诉前,大量案件调解在庭前”的理念,不断拓宽诉调对接平台,开拓出“龙山经验”。长期以来,人民法院一直保持着在司法工作中全面贯彻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便创造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影响深远。“龙山经验”充分传承和发扬了“马锡五审判方式”。龙山法庭深入调查当地社会矛盾纠纷的性质种类,因地制宜设计矛盾纠纷化解的分层递进过滤解决机制;在全面推进法律实施过程中充分考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智慧充分发挥调解功能,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当地;在服务群众方面,全面贯彻司法为民精神,优化诉前、诉中、诉后流程,减少人民讼累、提高司法效率。

此外,龙山法庭坚持“能调则调,调判结合”原则,对庭前穷尽调解方式无法调解的案件,开庭后以当庭宣判为常态,不当庭宣判为例外,形成开庭后“三结束”制度,即庭审结束、宣判结束、法律文书制作结束。同时推介“模块化”案件审理模式,要求繁案精审精写,简案简审简写,提高审判效率,切实践行了“让纠纷当事人不跑或少跑一次法院”的承诺和目标。

由此可见,在审判与调解关系权衡抉择方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依然是司法动态治理的重要原则;人民法院在客观公正理性的司法原则指导下,不会丧失司法的中立性,不会把调解运动化。“龙山经验”与“马锡五审判方式”是一脉相承的,是人民法院在新时代创新发展人民司法的重要举措。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人民司法的一些优良传统始终在无形之中深刻影响当代中国的司法制度、文化、实践。“龙山经验”在传承“马锡五审判方式”、创新人民法院参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尽管时代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但党领导下的人民司法的初心是不变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变革对治理工具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历史时刻,“龙山法庭”秉承“人民性”,创造性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全面贯彻新时代群众路线,实现高效率的司法为民服务目标;其本质是“马锡五审判方式”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综上,“龙山经验”源于地方司法治理实践,但已扩展升级到地方全域治理的综合经验;具备极强的可复制性,它叠加国家、社会、市场、公众多元治理主体,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复合的具备高度联动性的概念。“龙山经验”的历史文化根基在于受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有传统中国的儒家法律思想,也有地方性的浙东学派思想,更有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民司法理念,三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孕育了“龙山经验”,显示了这一治理经验的历史必然性。

在“龙山经验”的开拓发展中,人民法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显示了人民法院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步伐在加速。作为“龙山经验”重要开拓者的龙山法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为法治乡村建设贡献独特力量,这是“龙山经验”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当前,“龙山经验”已逐渐在人民法庭开创的“诉源治理”经验中不断升华和发展,在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不断地开辟出基层治理新道路,出现了标准化与制度化的趋势。如永康当地党委政府正在积极探索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格局下的“龙山经验”标准化之路;如结合党的领导这一宪法原则,探索党内法规在基层实施的新路径;如结合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探索人大代表工作室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方式;如结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探索如何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新渠道。

以上这些探索必将为“龙山经验”的创新发展增加新动力、拓宽新视野,进而推动“龙山经验”从诉源治理的地方经验进化成更加符合基层特色的地方全域治理经验,从而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新智慧。

THE END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2.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云梦秦简》,在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④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发布:2024/12/1 13:30:1组卷:35引用:5难度:0.6 解析 3.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https://www.jyeoo.com/shiti/104fdc8b-e15c-4156-9659-7cef5a25a5cb
3.中国法制史课程多元化法学论文(精选6篇)关于中国法制史课程多元化法学论文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e4wu0p.html
4.国际经济法网梁启超是站在一个有别于传统,亦有别于西方,同时两者又兼而有之的立场,采取近代法学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重新研究的。1904年,梁启超写成《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2与《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3率先将传统法律分为理论与制度两部分,并用西方法理进行分析,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设置即萌芽于此。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998.htm
5.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中国法制史论文(精选8篇) 中国法制史论文 第1篇 (20121716王梦影) 中国古代法制“礼法结合”的评议 “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律史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中国社会可是说是一个礼教下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法是一种礼教中的法。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礼与法由分离到对立,进而融合。其二者的相互渗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6.《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简介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课程代码3601050总学时数34,其中理论:34学 分数2适用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负责人刘佩锋主讲教师刘佩锋、伏嵩、黎慈选用教材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版?《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依据2017法学专业https://www.jspi.cn/info/1093/5772.htm
7.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2000年12月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2000年12月版)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31/8036107022001131.shtm
8.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0-05-25 卷面总分: 120 答题时间: 80 试题总量: 45 练习次数: 0 试卷分类: 中国法律思想史 试卷类型: 模拟考题 试卷预览 1、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https://m.chazidian.com/kaoshi/shijuan-1460/
9.导论作为一种专门史学,中国法制史学与其他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通史角度而言,中国法制史是中国通史的一个分支;从专史角度而言,中国法制史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及其他专史的平行学科。各自有着专门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31
10.中国法制史(豆瓣)一、为何学 二、学什么 三、怎么学 上编 传统法制分论 一、早期中西法制差异 ··· (更多) 喜欢读"中国法制史"的人也喜欢 ··· 中国法律思想史 8.6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第二版) 8.5 国际公法 9.2 法理学的范围 9.3 中国法史导论 8.9 行政诉讼法(第三版) 9.7 海商法 8.7 新刑法https://www.douban.com/isbn/978-7-301-188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