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勤华周小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考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那么,这一理论是如何形成并发展成熟的?其诞生的思想渊源、历史基础、社会实践和时代背景又有哪些?其内在逻辑、学理价值和指导意义又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需要我们反复学习、深入思考,并作出阐明的。本文试图对此做一些梳理,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与习近平法治思想同时形成和发展的。但其萌芽,则可以追溯至1954年宪法制定前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贡献。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关于人民民主、革命法制和新民主主义宪政等的认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制理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领导制定国家宪法的实践中,毛泽东又于1954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宪法的重要文献,并就宪法制定问题作了一次重要讲话。正是在此讲话中,毛泽东明确了宪法的内涵: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是根本大法”。同时,他还就法律的人民性、法律的社会功能,以及法律与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由于法律保护着革命的秩序,因此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革命法制。毛泽东的这些论述,表明了他对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有了深刻的认识。

除毛泽东之外,我们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和谢觉哉等,也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法制理念和法制观点,并在1954年宪法制定前后达到了较为成熟的程度。

毛泽东之后,经过50多年的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日益成熟。而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华法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它不仅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概念,而且对其进行了集大成式的归纳、总结、提炼和解读。

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党领导法治的原则作出了系统的阐述,不仅将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而且强调要将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全方位地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各个方面。正是这些论述,使党领导法治这一原则,从党建理论植入法治理论,完成了从政治话语向学术(法理)话语的转化。

第二,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作出了全新的阐述。一方面,习近平于2014年10月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另一方面,习近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两条原则。一是以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为目的;二是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期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让人民体会到国家法治的公平正义。

第三,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党规与国法相统一。习近平以治理天下需要“法”,安定和温暖人心需要“德”这一理念,深刻阐述了德治和法治的关系。同时,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党规与国法相统一的思想。他认为,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有9600多万名党员。因此,我们党的状况如何,与国家的存亡和人民的幸福关系极为密切。另一方面,我国的宪法和法律规范着每一个公民包括党员和党员干部的行为,它与党规相互交融,缺一不可。此外,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因此治国必先治党。

第四,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之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成果进一步予以发扬光大。如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习近平强调了宪法对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意义极其重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又如,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项元素的共同推进,习近平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再如,习近平强调当下新时代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实践和深刻革命,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个维度全面推进。

第五,习近平法治思想开创了涉外法治建设的新领域。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而具体着手,可以从加快中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健全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完善涉外法治服务体系、加强执法司法国际合作、提高涉外法律斗争能力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历史基础、社会实践和时代背景

新时代在中国土地上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其思想渊源和历史基础是什么?它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其时代背景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作出探讨。

(一)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法学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创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批判、反思、梳理、鉴别和汲取全人类所创造的理论成果,不仅详细阐述了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文化现象之演变规律,而且对法的起源、功能、本质、特征和历史价值等也作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其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首先,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社会生产、交换,形成共同的规则(开始为习惯,后来上升为法律),以及为了执行这些规则,社会发展出了公共权力,形成国家之进程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法应该是“事物的法的本质的普遍和真正的表达者”。这里,事物的法,就是规律,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

其次,决定法的本质的是人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参见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法律只是经济关系的记叙和表达而已。

再次,法必须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它要求权利义务一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马克思强调人民的主权是国家(国王)主权的基础。“只有当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因而是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的时候,才会有确实的把握”。马克思指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把某一个公民当作临时的农奴而让他完全受另一个公民的支配,这是同我们的法背道而驰的,而且也是同所有的法背道而驰的”。

最后,工人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必须提出自己的法律诉求,建立自己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法制。工人阶级把自己的斗争扩大为无产阶级的运动。在斗争中,无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要求,即“人民宪章”,这是“工人反抗资产阶级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法律是人民意志的自觉表现”的思想;科学立法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表述”“立法者应视自己为科学家”的思想;“法治国家的建设必须适应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思想,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法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创造了法律”的思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的思想;“法必须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的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法律必须为穷人争取权利”的思想的影响;“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和法治体系”的思想,就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革命必须以无产阶级的法律来代替资产阶级的法律”的思想。

(二)历史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传承了五千年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法治文明之精华。中华法治文明源远流长。从传世文献来看,自公元前2800至前2100年,在中国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黄帝、唐尧、虞舜等氏族部落首领都曾制定过法令。如传说中的《黄帝李法》和《皋陶制刑》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夏、商、周三代都制定了自己的法律。至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更是纷纷制定自己的成文法典,试图在传统的“礼”之外,运用“刑”这一法律形式来治理国家。尤其是法家治国理政思想中一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对我们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三)社会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法制实践的产物。1931年,瑞金中华苏维埃政府就开始了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实践,通过了一批法律、法规。1937年,在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基础上,我们党先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以及晋察冀、晋绥、冀鲁豫等19个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积极的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以及惩治贪污、惩治汉奸和盗匪、保护金融、禁止敌伪钞票等条例,规定了选举制度以及人民的各项权利,规定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等等。1948年9月26日,华北人民政府经过选举成立,通过《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以及相应的法律,发展生产,促进工商业,引进外资,建立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吸引各民主阶层参加政权管理,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迁徙等各项权利,确立了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原则等。

(四)时代背景

一个理论的成熟,不仅需要有正面的经验之滋养,也需要经受挫折与汲取反面的教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所遇到的一些事件以及所采取的对策,不仅与苏联,而且也与世界上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一样,具有历史的特殊性。这些事件有:1949年2月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1952年8月开始的司法改革运动,1952年8月至1953年9月的政法院系调整,以及1957年夏天以后出现的“反右”“大跃进”和“文革”等政治运动,等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的许多核心要素,正是在反思总结新中国70余年尤其是前30年法治建设事业之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强调中国特色是弥补“向苏联一边倒”以及对外国法移植、引进时的不作甄别的缺陷;突出法治的极端重要性,是针对1957年“反右运动”后不要法治,以及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而提出;坚持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是针对“文革”中“抛开党委闹革命”的全国局势失控之现象;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国法与党规相统一,主要针对的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一些干部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下降的局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的是要克服人治带来的各项弊端,是反思总结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狂热行为而发;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齐头并进,针对的是我们许多党员干部在治国理政中不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行为;坚持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纠正的是1952年司法改革运动中对“法治”等法学观批判的错误行为;而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的理论则是对我们党百年来坚定走法治之路的肯定。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逻辑、学理价值和指导意义

在上述特殊的时代、特殊的背景、特定的场景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它有哪些内在的结构、逻辑联系以及法学知识话语体系的建构价值?对法治体系的形成具有何种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如何使其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是本文下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一)内在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一个复合概念,它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三部分组合而成。

其次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社会主义”既是一个被修饰词,也是一个修饰词,处在整个概念和范畴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核心用语。笔者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等,与列宁领导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所进行的实践有所区别。到了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情况又有所变化。我国的国情既区别于苏联,又区别于东欧,还区别于朝鲜、越南和古巴等国家。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可以说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如此,作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有几条则是全世界相通的。那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为主导,有坚强的政党的领导,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作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法律,以及其理论形态法治理论,同样必须具备这些要素。

最后是“法治理论”。理论,一般是指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法治理论,就是系统化了的人们关于法的理性认识,是关于法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是法治文明的结晶。这里的法治理论,按照一般服务个别的原理,其基本归属和落脚点,就是“法治”。而在新中国,法治的命运也是坎坷的。直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法治才真正获得了肯定。经过1979—1980年“法治和人治”的大讨论,要法治不要人治才获得全党的一致认可。1997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入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1999年被写入宪法,经过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推进,逐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而习近平对法治极其重视,对其内涵和外延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不仅强调了法治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从学理层面对“法治”作出了阐释:“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这就是法治。”同时,习近平详细解读了“法治”的四层语义:法律之治;良法善治;和谐秩序;文明表征。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几项元素,环环相扣,一样都不能少。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洽性、逻辑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才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中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法知识学价值

在法理学的构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就可以大有作为。从法理学的变迁史来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法理学学科最初称“国家和法权理论”。之后,又称为“国家与法的理论”。1980年北京大学编写的教材首次提出“法学基础理论”。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浙江大学法学院等编写的教材中,开始使用“法理学”的名称,并被法学界所认可,之后便成为一个学科的正式名称。目前,虽然法理学的教材、专著纷繁复杂,但主要内容基本相同,大体包括法律的概念、历史、发展、要素、作用、价值,法律的形式与效力,法律体系,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人权,法律行为,法律关系,法律责任,法律和其他社会现象、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传统与法律文化,法制现代化,法律程序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五个层次,即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党规和国法相统一,政策和法律相一致,“以人民为中心”,以及通过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上提出新的举措,创新了法理学的内涵和外延。

(三)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习近平在总结新中国70多年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后提出的新概念,是法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2011年,我国宣布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然而,法律体系是文本的、静止的,为了让法律体系圆满实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加快法治体系的建设。而十八届四中全会,视建设法治体系为“国家的总目标”“骨干工程”“总抓手”。而法治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区别,就在于它将法律体系予以实施,让其“活起来”,以达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效果。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通过对科学立法的理论阐述,为法律规范体系的构建和完备提供了学理支撑;通过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强调,尤其是习近平关于中国古代商鞅“徙木立信”以提升执法公信力和关于培根对公正裁判的阐述以强调公正司法等的论述,为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确立立体型、全方位、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来指导和引领构建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通过提供各种保障的制度和设施,以形成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通过对党规的本质特征以及其和国法之关系的详尽论述,为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四)对依法治国实践的指导意义

(五)为传承人类法治文明指明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由于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法治历史基础、科学的法治理论渊源、丰富的法治实践经验,以及强大的法治理论之指导力,因而可以为传承人类法治文明指明方向。

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和古代埃及诞生人类最早的法治文明,公元前2800年前后诞生古代印度和中华法治文明以来,人类法治文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积淀了丰厚的历史遗产。尤其是中华法治文明,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历经近5000年而没有中断,拥有许多超越时空的价值基因,从而使其成为人类法治文明的重要一极,也是人类法治文明的主要成果和标志之一。而奠定中华法治文明之基础的上述价值基因,主要表现为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底蕴浓厚的法律文化,注重亲情的法律伦理,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以和为贵的法律价值,引领时代的法医检验,鸿篇巨制的判例汇编,历久弥新的调解制度,等等。

而在辨析、明晰上述中华法治文明之价值基因中的精华,以及进一步借鉴、吸收、接纳、传承这些价值基因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即该理论通过对人类法治文明之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对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成果的辨析涵摄,确定吸收、借鉴、传承之边界的原则,为此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诚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对于中华法治文明成果,以及人类其他法治文明元素,必须“加以甄别,有选择地吸收和转化,不能囫囵吞枣、照搬照抄,否则必然水土不服”。

结语

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华法治文明的进程中,正确的理论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如上所述,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理论指导力。作为一种在70多年法治建设实践中萌芽、成长和成熟起来的理论形态,它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的滋养。在此进程中,有几点尤其重要:

第一,坚持该理论的政治面向,更加深入地把握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事业的全方位领导作用,包括强化党自身的建设。该理论强调,只有形成一支党性强、素质高、品德高尚的党员干部队伍,才能承担起率领14亿多人口的大国进行法治建设的历史使命。

第二,坚持该理论的实践面向,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全面,不留死角,不遗空间。该理论指出,依法治国,就是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按照法律、依据规则、遵循程序、公开透明,处于全国人民的监督之下。只有这样,法治的效果才会彰显,人民群众才会满意。

第三,坚持该理论的普适性和柔和性,以适应在一个大国指导法治建设的任务。中国地广人多,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复杂性。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法必须获得一体遵循”这一古今中外法治的基本原则,也要在法律实施时,指导执法和司法部门采取各种各样的法律救济措施和手段,使宪法和法律的各项规定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第四,坚持理论创新,使已经成熟的法治理论获得进一步发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我们的法治事业还在进行,并不会停止,我们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挑战。而这些问题和挑战,就为我们法治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对象和新的动力,在回应和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中,我们的理论就会进一步提升,进一步丰富,进一步完善。

THE END
1.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书刊主持编纂《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史通览》(十卷本)、《中华大典·法律典》(六卷本)等三项法律史学国家大型科研项目;著作等身,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宪法史》等30余部著作,其中不少被译成英、日、韩等文字。http://www.mzyfz.com/html/1452/2024-12-06/content-1637900.html
2.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云梦秦简》,在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④中华法系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强调法律与伦理道德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发布:2024/12/1 13:30:1组卷:35引用:5难度:0.6 解析 3.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法系源远流长,古老的中国为人类法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 ) A.中华法系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https://www.jyeoo.com/shiti/104fdc8b-e15c-4156-9659-7cef5a25a5cb
3.中国法制史课程多元化法学论文(精选6篇)关于中国法制史课程多元化法学论文 (一)优化教学内容,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讲授宋代法律制度时,教师先简要介绍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不仅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提高、文化教育的兴盛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还使得宋代法制文明依然居于世界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e4wu0p.html
4.国际经济法网梁启超是站在一个有别于传统,亦有别于西方,同时两者又兼而有之的立场,采取近代法学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法律进行重新研究的。1904年,梁启超写成《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2与《论中国成文法编制之沿革得失》3率先将传统法律分为理论与制度两部分,并用西方法理进行分析,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设置即萌芽于此。https://ielaw.uibe.edu.cn/zyflrcjy/fxjyyj/10998.htm
5.中国法制史论文8篇(全文)中国法制史论文(精选8篇) 中国法制史论文 第1篇 (20121716王梦影) 中国古代法制“礼法结合”的评议 “礼与法”的关系是中国法律史中的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传统的中国社会可是说是一个礼教下的社会,传统的中国法是一种礼教中的法。在中国法律制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礼与法由分离到对立,进而融合。其二者的相互渗透https://www.99xueshu.com/w/filelnh25m0i.html
6.《中国法律思想史》课程简介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课程代码3601050总学时数34,其中理论:34学 分数2适用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课程负责人刘佩锋主讲教师刘佩锋、伏嵩、黎慈选用教材刘新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版?《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依据2017法学专业https://www.jspi.cn/info/1093/5772.htm
7.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2000年12月版).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2000年12月版)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制史、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1031/8036107022001131.shtm
8.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全国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真题及答案解析推荐等级: 发布时间: 2020-05-25 卷面总分: 120 答题时间: 80 试题总量: 45 练习次数: 0 试卷分类: 中国法律思想史 试卷类型: 模拟考题 试卷预览 1、儒家所鼓吹的“三纲”学说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为臣纲 B、父为子纲 C、夫为妻纲 D、兄为弟https://m.chazidian.com/kaoshi/shijuan-1460/
9.导论作为一种专门史学,中国法制史学与其他史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通史角度而言,中国法制史是中国通史的一个分支;从专史角度而言,中国法制史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外国法制史、外国法律思想史及其他专史的平行学科。各自有着专门的研究范围。 三、中国传统法制的主要特点 http://www.law-lib.com/flsz/sz_view.asp?no=1131
10.中国法制史(豆瓣)一、为何学 二、学什么 三、怎么学 上编 传统法制分论 一、早期中西法制差异 ··· (更多) 喜欢读"中国法制史"的人也喜欢 ··· 中国法律思想史 8.6 中国民事诉讼法重点讲义(第二版) 8.5 国际公法 9.2 法理学的范围 9.3 中国法史导论 8.9 行政诉讼法(第三版) 9.7 海商法 8.7 新刑法https://www.douban.com/isbn/978-7-301-188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