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简介研究会

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border="0"alt=""src="uploadfile/jpg/2018-12/2018121111548964.jpg">

理事简介

徐进昌理事长

徐进昌,文化学者。作家,散文家,诗人。公务之余,几十年笔耕不辍,坚持文学创作、历史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探索。有个人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出版发行。主编《上都文化研究》(蒙、汉文)专著,揭开了上都文化研究的第一页。组建并主持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的工作,为元代历史研究和上都文化研究及地方文化建设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任公职的岗位上执著追求,竭诚作为。作知青时主编牧区报《站在最前线》。在学校、工商管理、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工作岗位善于思索,倾心工作,勇于作为,不断有所建树。在不同领域作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有《阿巴嘎旗实行领导干部财产申报的调查与思考》、《牧区党风廉政建设的特点与方法》、《组织工作的软与硬》、《浅谈关口前移抓好防范》、《论加强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等论文从理论的层面总结工作,在区内外同一领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有的对国家立法产生了有益的作用。

参与多方面的社会活动和文化、文学的研究与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理事、锡林郭勒草原诗歌研究会理事、锡林郭勒诗词协会理事、锡林郭勒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笔名绿丝、余耕、上都星光、兰田等。1948年2月27日出生于山东半岛聊城地区的杜庄村,长期生活工作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和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毕业。齐鲁平原的灵气和内蒙古草原的大气都使他深受其惠。在文学、文化研究和社会多方面工作都多有建树。1992年被香港书环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自学成才集录辞典》。2005年中国文艺家创作协会、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称号。2007年入选《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词典》和《中国百年文学经典》。2010年入选《人类主流人物辞库》和“中华百科”、“百度百科”词条。

一、上都文化研究

致力于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的研究。2003年发起组建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2004年创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www.shdwh.cn)网站。2005年申报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标。首提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学科概念,首提锡林郭勒文化和锡林郭勒地方学的立论,致力于倡导上都文化与上都文化学和锡林郭勒文化与地方学建设,在文化界和史学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为元代历史研究、上都文化学科和地方学建设及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了积极的贡献。

界定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融会漠南农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上都文化承袭尊从自然生态、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顺应环境、维护永续发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彰显了十三世纪的中华文明。

提出地域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学术概念: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的区域文化。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和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着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和文明发展成果的特性。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申报清单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由锡林郭勒文化进一步追溯到蒙元文化,界定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汇,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尊从自然生态,维护永续发展,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善于适应环境,是草原人经久弥坚的信念。多元共荣,和而不同,是蒙元文化的显著特点。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上都作为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以上都为标识的上都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汇的产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莲川幕府,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汇,成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倡导汇集各界多方面力量探寻上都文化、建立元上都专门研究机构、有关“上都文化”类别的商标注册、元上都遗址设立标示牌、三都三地联合申遗等主张和建议受到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力地推动了元上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二、新闻与文学创作

八十年代以来,坚持新闻写作、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社科理论研究,多有作品和论文见诸报刊,有的被译成蒙古文。精于散文随笔的写作。1998年《青青的草地》文集面世,2006年《一片蓝天》正式出版,2009年主编《上都文化研究》专著,集中反映了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有多篇文学作品被选入《中华散文百年精华》、《民族的中坚》、《草原风》、《锡林郭勒散文选》、《锡林郭勒诗歌选》、《绿风文丛》、《锡林郭勒诗词》、《草原上的人们》等作品集。

受聘于《锡林郭勒日版》、《北方文学创作中心》、《党建文汇》、《内蒙古日报》、《党的教育》、《时代风纪》等多种报刊作特约记者、创作员。兼任北京《青年文化通讯》编委。

在乌珠穆沁草原插队时即作牧区报《站在最前线》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多年来在机关工作,主办、编辑了《物价工商信息》、《组工与人才》、《锡盟纪检监察》、《上都文化研究》、等多种期刊和社科论文专辑,上百万字。

对影视和书画领域也有涉略。编写制作了《大雁高飞头雁领》《救活四个厂的实干家》等6部电视专题片,并在锡林郭勒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播放。有书画作品获内蒙古“松鹤杯”三等奖。

写作观:写作是思想自由翱翔的广阔天地。实话实说,是向社会坦言,也是守住自己。七分寂寞,三分成功,也许是常事。追求艺术是美,是享受,也许常伴苦涩。

作文是心声,也是民声,时代之声。

三、社会履职

1967年11月作为知青下牧区插队落户,在乌珠穆沁草原八年。担任过牧区阿拉山宝力格大队领导班子成员、大队团支部书记和农场场长。后来,到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郭勒盟工作,历任教师、校团委书记、工商所长、旗商贸局党组秘书、盟委组织员、盟纪委研究室主任、盟审计局纪检组长、调研员等职。被评为优秀团干部、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文化工作者等。

在草地的八年,驰骋草原跨骏马,蓝天草地伴牛羊。八年拥风抱雪,行进在游牧人的群体。喝混着羊粪蛋和枯草的雪水,穿蒙古袍、毡疙瘩、牛皮靴,说蒙古语,吃手把肉、炒米,喝奶茶。游牧人的生活,游牧人的肝胆,把一个知青带入了成年。在牧区知青生活中由两位牧民介绍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大队团支部书记。在那党团组织的恢复组织生活之际,组织牧区团圆把团章翻译成蒙古文,主持编辑了牧区报《站在最前线》。后来到学校,组织团支部成立了修改团章小组。

1966年于锡林浩特中学高中毕业。工作后读大学,内蒙古师大中文系、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双学历。参加《人民日报》新闻智力开发中心、《人民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和中国人才研究会“全国人才管理函授班”学习结业,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1976年至今,先后在东乌珠穆沁旗第二中学、物价工商局、组织部,锡林郭勒盟委组织部、纪委、监察局、审计局等部门工作。先后受到“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学用蒙文蒙语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先进文化工作者”等多方面的表彰和奖励。

1984年到1991期间在锡林郭勒盟委组织部工作,任盟委组织员、科长。具体作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推行了组织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编辑了锡盟自己的“党课教育汇编”。组织员工作成为一项专项工作受到重视,不定期召开全盟组织员工作会议,在切实恢复组织员职能上作了建设性的工作。试点并推行了党组织目标化管理工作。抓太旗红旗乡、锡运公司、东苏旗白音塔拉嘎查、多伦县小石垃等试点,建立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和各级党组织的目标化管理按季度与年度报告制度。这方面工作成为内蒙古组织部的试点并推向全区。论文《浅谈组织工作的软与硬》由白山出版社编入“组织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生在一个烈士家庭,从小历经贫寒,和新中国一起长大。上初小老师评价品学兼优,上高小、初中、高中一直是好学生。爱学习,讲品行,一直当学生干部。学习委员、学习部长、学生会主席,14岁入团,16岁当校团委学生委员。学雷锋,学焦裕禄,学大寨,对报效党和国家充满激情。雷锋助人为乐,大寨人改地换天,焦裕禄治理兰考县,都曾是心中的楷模。工作后恪尽职守,勤奋作为,竭力奉献,励志耕耘,廉洁奉公,治学持家,克勤克俭,虽没有造就大的业绩,但也持之以恒地作了不懈的努力!

年过花甲的人生,孜孜以求,不言懈怠,不苟安乐,不甘平庸,总想做点什么,总想丰富一点人生,总想有益一点社会。

不断地在看一些书,不断地在研究些学问,不断地在写些作品,不断地参与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生命不息,求索不懈。

2、金峰顾问

齐巴托理事秘书长

9

焦福宝理事、副秘书长

1984年参加工作,1964年出生,汉族,双本科学历,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在读研究生,副研究馆员职称。先后在盟群艺馆、盟图书馆、盟文体局工作过,曾担任二级单位办公室主任,盟文体局人教科副科长、盟图书馆馆长兼书记、书记,现任盟医院纪委书记。

社会兼职:锡盟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锡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锡盟文联作家协会会员、锡盟文联摄影家协会会员。自2002年至今担任锡盟图书、群文、档案、文博、艺术系列职称评定中评委委员。

20多年来,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80余个,荣获国家级、省级奖20余个,其余发表于各类报刊。2009年3月《上都文化研究》一书(38万字)由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担任副主编。10月完成了承担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的一级研究课题《元上都元大都之间驿路的历史价值和扈从诗的现实意义》。

工作之余主要潜心于蒙元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对锡林郭勒区域文化、民族地方文献的整理编撰,重点致力于“锡林郭勒盟民俗文化”方面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搜集和整理。

斯仁那德米德(理事、副秘书长)

斯仁那德米德,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任《上都文化研究》(蒙文)专著副主编。《上都文化研究》(汉文)专著编辑。

男,蒙古族,1959年1月出生,原籍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现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教授、蒙古文化研究所所长。承担《蒙古文学史》、《蒙古语文》、《文学理论》、《蒙古语标准音》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和《素质教育理论》、《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教育教学理论课程。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工作委员会执教教师和自治区级测试员。现任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理事、内蒙古民俗学会理事、锡盟元上都研究中心研究员、锡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蒙古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社会职务。

参与完成全国高等院校蒙古文统编教材《教师口语》、《蒙古国现代文学》、《语文教材教法》、《思想政治教材教法》等教科书。其中《教师口语》曾获《全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优秀教材三等奖》。

合作编辑出版《牧区素质教育探索》、《阿巴嘎岩画》、《上都文化研究丛书》等专著。其中《阿巴嘎岩画》一书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参与完成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师工程《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研究》、国家语言文字“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推广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985工程项目跨境语言调查研究《蒙古国语言使用现状调查》等项目课题。主持《中国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模式研究》、《元上都文化内涵研究》等院级课题,参与完成《口语表达训练模式研究》、《锡盟基础教育的调查与研究》等院级课题。

铁木尔·明珠尔理事

孙永斌理事、《上都文化研究》编辑

孙永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任《上都文化研究》报编辑。《上都文化研究》论文集编辑。

出生于苏尼特草原,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系九三学社社员,内蒙古锡盟作家协会会员,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先后任教于锡盟师范学校、锡盟教育学院,现为锡林浩特六中语文高级教师。

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

《关于情景事理要素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局部探究,参评会意,圈点悟妙》、《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对语文教学意境的思考》、《从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看李白的诗歌》、《漫谈“蒙太奇”与语文教学》等。

先后主编出版的著作有:

《神圣的耕耘》(远方出版社出版)、《科教研究新论集》(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上都文化研究》(内蒙古科技出版社)等。

201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个人专著《午夜笔记》。2018年出版长篇小说《往事如初》。2022年出版《汉英》

先后获得的荣誉有:

2004年被评为锡林浩特教学能手;

2005年,被内蒙古作协、内蒙古现代教学研究会授予“内蒙古第二届‘春华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优秀组织奖”;

2005年被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评为“师德先进个人”;

论文《红楼文化商业化论析》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奖;

2006年,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优秀教师;

2008年被锡林浩特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2009年被评为盟级优秀教学能手;

2009年被锡林郭勒盟行政公署授予“优秀教师”称号;

2010年在全国首届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2011年获得锡林浩特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李守华理事、《上都文化研究》编辑

男,1945年12月出生,籍贯山西省阳高县。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中共党员,翻译职称。曾在中共锡林郭勒盟委宣传部、锡盟外事办公室、锡盟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内蒙古振兴国际贸易公司、锡盟商务局等单位工作。曾任科长、翻译、副主任、调研员等职务。曾为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锡盟文联会员、锡盟外国语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长。

有关个人资料曾被选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第十一卷)。

肖建华理事

肖建华,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发表多篇非物资文化遗产方面的论著。

女,1961年生人,读过大学,当过教师,现供职于锡林郭勒盟群众艺术馆,从事群文理论调研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副研究馆员,现为内蒙古群众文化学会理事,锡林郭勒盟群众文化学会副秘书长,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方面有多方面的成果。

国家二级作家,副高职称,文学学士学位,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专业研究生。现供职于某地区政府部门。200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在大陆、港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有作品被翻译到国外。出版诗集《灵魂交响》(远方出版社,1998年),散文诗配摄影集《生命草原》(中国文联出版社,与人合著,2001年),爱情散文诗集《我的心对你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和《只有远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文论随笔集《春天的合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其中《我的心对你说》2007年11月被“纪念中国散文诗90年评选组委会”评为“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品集”。

2001年10月出席澳洲悉尼召开的第21届世界诗人大会;2004年2月随中国诗人访问团访问台北,高雄;2004年7月出席在贵州开阳召开的首届世界华人散文诗作家笔会;2006年9月出席在蒙古乌兰巴托召开的第26届世界诗人大会;2007年9月出席印度马德拉斯召开的第27届世界诗人大会;2008年7月参加在新疆召开的全国第八届散文诗笔会;2010年7月参加在湖北丹江口市召开的全国第十届散文诗笔会。

温茹雅(女)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理事锡盟移动《腾飞》副主编,主持编辑多期多篇上都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学术论文,如《锡林郭勒文化的立论与思考》、《元代两都巡幸制》等。在文学创作上有多方面的成果。

锡林郭勒盟摄影家协会会员、文书理事,锡林郭勒盟作家协会会员

1985年生人,当过记者,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锡林郭勒分公司,从事公司内外新闻宣传、内刊编排、舆情监测工作。

包玉瑞(蒙古族)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会理事,供职于正镶白旗。

有《从元上都的铁幡竿说开来》《元代城市及城市体系小考》《略说元代纸币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忽必烈构建二元政治文化秩序的两次平叛战争》《阿拉坦汗与长城“茶马互市”》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高级统计师,有《深化统计文化建设的思考》《牧区城镇化所遇到的问题及思考》等三十多篇统计、经济论文发表。

董玉堂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多年来坚持探寻锡林郭勒史前文明的研究,有《锡林郭勒草原曾是华夏文明的支源》、《锡林郭勒文化——草原文化不可或缺的链条》等论文发表。

2005年——2008年在锡林浩特贝子庙西商城内举办《锡林浩特史前文物展》,在《三石轩民族工艺品店》内始终保持三节柜台展示锡林郭勒草原史前文明的石器展览。目前为锡林郭勒锡林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殷继红女,上都文化研究知名人士,作家,诗人。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从事上都文化、乌珠穆沁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和元代历史的研究,研究方向是中国地方学和地域文化建设。发表论文《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等,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论述了:上都是成就元王朝帝王大业的发祥地。忽必烈治国的儒学理念和对草原文化的影响。上都在中外交往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上都遗址申遗成功彰显了上都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地位和历史意义。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阐述了乌珠穆沁文化文化的特性和内涵。首次定义了乌珠穆沁文化: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化的瑰宝,是由大草原和游牧的生产生活方式滋生孕育的文化。生活在乌拉盖河流域的蒙古族部落,在祖国地图雄鸡脖子的地带,逐水草而居。成就了这一方土地和这一群体特有的乌珠穆沁文化。

坚持业余写作,作品《遇见美好》《祖国,母亲》《雪野诗情》等在《锡林河》文学等报刊发表。《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乌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宝》等在《锡林郭勒日报》《文化》和“美国中文网”等媒体发表。

多年来从事写作和语文教学工作。主编儿童文学《遇见美好》、《繁花盛开》、《桃李芬芳》作品集,指导和汇编儿童诗歌二百余首。有六篇作品在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第19届世界华人学生作文》获二等奖、三等奖。

THE END
1.探索中国传统日记的源起与发展:从西汉到清代的书写风潮未来,我希望在日记的写作中,能够更加自觉地记录自己的thoughts与观察,从生活的琐碎中发现更深的意义。简单AI的出现,让我们的日记写作变得更加轻松和高效。利用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快速整理思绪,创造出更具感染力的文本,助力我们的成长与表达。简单AI链接(免费,长按复制链接致浏览器体验):https://ai.sohu.com/pc/texthttps://m.sohu.com/a/832086284_121956425
2.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图书近代史研究所藏稿钞本日记丛刊提要豆瓣评分:0.0 简介:在近代史所藏档案文献中,晚清民国时期的人物日记格外引人注目。据初步统计,馆藏稿本、钞本日记约110种,其中大部分是稿本。经过衡量比较,编者从中选出31种付印,如《定边日记》《李星沅日记》《吴焘日记》《张朝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86429
3.《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序(外一篇)摘要:昔贤王仲任有言:"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是故,高才洁行,适遇命恶,退在下流;薄能浊操,偶遇命善,不列卑贱.况乎常人之性,不喜胜己,故以大才干小才,小才不能受,遇而不合;即以大才之士,干大才之主,不容者亦何可胜数.又有顺风前程,升迁在即,忽罹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xms201204009
4.[正版]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全2册)张小庄着¥32.30 女士唱起布鲁斯 查看商品参数 ¥33.80 超级动漫绘:色铅笔爱美少女 查看商品参数 ¥33.80 色铅笔爱动漫 查看商品参数 图书 艺术 艺术 书法/篆刻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正版]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全2册) 张小庄 着 书法/篆刻/字帖书籍艺术 书店图书籍 中国美术学院 https://m.suning.com/itemcanshu/0071538872/12430988398.html
5.兰亭奖专题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品欣赏(高清图片)古笔文献与文物》 专著祝帅 北京 《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 专著水赉佑 上海 《<兰亭序>研究史料集》 专著张小庄 天津 《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专著朱友舟 江苏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 专著徐清 浙江 《沙孟海学术研究》 专著崔尔平 上海 《书苑菁华校注》 专著顾琴 上海 《海派篆刻研究》 专著http://www.360doc.com/content/20/0924/08/37618175_937320121.shtml
6.书衣文录(增订版)最新章节孙犁著《越缦堂日记》,久负盛誉,余曾于北京文学研究所借来翻阅,以其部头大,影印字体不清,未积极购求之其时,新整理之本已出,余不知也。后乃购得,遂成重本,然喜此本之纸张,故两存之。 一九七五年此书内有数卷卷首题《南越笔记》,则所据不知为何本矣。 一九七五年十一月十三日 北齐张肃墓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0091514/3
7.张小庄主要专著:《赵之谦研究》(上、下册)(荣宝斋出版社2008?8)、《中国书法全集?张裕钊杨岘徐三庚杨守敬卷》(荣宝斋出版社2012?12,合著)、《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上、下册)(中国美院出版社2012?10)、《清代笔记日记绘画史料汇编》(荣宝斋出版社2013?6)、《中国书法篆刻史》(中国美术https://ac.nua.edu.cn/2023/0911/c4043a101921/page.htm
8.整理与研究课题基金项目论文选题热点选题2021最新整理与研究热点选题态势分析报告是为研究人员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基金,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部级社科规划项目,以及论文选题提供帮助的最新的选题分析报告。该报告由选题宝发布。https://xuantibao.com/subject/detail?sid=MTI=&wid=ODA1NjA=
9.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及公示结果中国书协动态张俊岭:《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 专著 三等奖12部(篇): 王学雷:《古笔考——汉唐古笔文献与文物》 专著 祝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 专著 水赉佑:《<兰亭序>研究史料集》 专著 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专著 http://www.zgsfds.com/news/show-50.html
10.章梫书法艺术的心路轨迹笔者从章梫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特别是与他交游的风雅贤士关系中来梳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通过他一生不同层面人物的交游来看这番经历对其书法的影响,以及典型书家艺术特点的比较,以便为进一步研究章梫的书法艺术罗列必要的史实。这一方面是弥补研究章梫书法的史料不足之缺陷,更是表达自己对乡贤的特别敬意。http://www.smxwhg.com/shows4469.html
11.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名单及公示结果张俊岭:《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 专著 三等奖12部(篇): 王学雷:《古笔考——汉唐古笔文献与文物》 专著 祝 帅:《从西学东渐到书学转型》 专著 水赉佑:《<兰亭序>研究史料集》 专著 张小庄:《清代笔记、日记中的书法史料整理与研究》专著 http://www.arts168.com/display/12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