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毕业证:宪法是传统与现代的根本区别法治法律宪制

2024年12月4日是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也是中国现行宪法公布施行四十二周年。回首百年中国,宪治之路可谓曲折又漫长。一百多年困扰中国人的许多问题,其实都可归结为一个问题:宪法何以中国?

一句话,有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是决定传统与现代、文明与野蛮的根本标志。能不能真正搞清楚宪法,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停留在哪一个阶段。

而另一方面,在有关中国社会转型的作品中,以“宪治”“法治”为切入点的书十分少,而从司法视角串联“现代化进程”的,就更少了。为此,我们诚荐“中国百年宪治转型”三书,重新认识“法治”视角下的中国:

《1840年以来的中国》

法学家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

184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一年——把中国卷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本书从“大变局”开始反思,以宪法为线索,探究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系列真问题,一直讲到1982年。可以说抓牛就抓牛鼻子,而且写得在同类型书中是少有的扎实。

为何中国的宪法之路异常坎坷?为什么说是焦躁的心态,让中国近代法治之路变得痛苦而曲折?本书从法学视角,再看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的冲突与融合。宪法问题,并非单纯的法学问题,其背后交织的,是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核心理念。

西方的普遍价值如理性、自由、平等、法治、权利,在一系列“法治”实践后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渗透进中国人的意识中,并被逐步接受?是外在的宣传灌输?还是基于内心的诚服?最后,现代文明的普遍价值又是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里生根发芽?它们又是如何不断塑造新的“法治时刻”?

以上问题,是《1840年以来的中国》贯穿的另一条线索。通过对“法治演化”背后的中西观念冲突的分析,王人博老师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叙述,上升到了历史哲学的高度。书友感叹:“每读几页,总能受启发”。

《宪法学讲义》

被誉为“宪法学教学参考书的典范”

一谈到法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民众守法”;稍高一点的,能想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不受限制的权力,从来都是文明的最大障碍。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与其让公民中的一员来统治,不如让法律来统治;即便是法律的捍卫者,也必须遵守法律。

因此,法治的第一要义,是人人守法,国王也不例外。

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承认“法律高于王权,国王不得越过法律任意征税”。《大宪章》的历史,奠定了法治的内涵和前提:法律至高无上,人人都要守法;权力有边界,受法律约束。

正如林来梵在《宪法学讲义》中的总结:在一个典型的法治国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神圣规则,凌驾于一切个人或组织之上;一切公权行为,都必须受到公开的、清晰的、事前规定的规则约束。

本书源自于作者讲授大学本科“宪法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全套课堂实录,全书力图从“规范宪法学”的方法论出发,对宪法学的学科内容做了全面体系化的阐释,既秉持“宪法学中国化”的立场,又兼具一种堪称“人文主义宪法学”的品味。书中不时展现与“马工程”《宪法学》教材的学术对话,并引导读者针对一些学说做批判性的思考,更就许多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的学术观点。全书在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课堂讲授的原有风貌,由浅入深,寓庄于谐,理趣并蓄,颇有“临场感”。

《从“共同纲领”到“八二宪法”》

探百年难题“宪法何以中国”

优秀的公法学研究一定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作为支撑。本书从司法概念规则体系的提炼转向现代国家的法理建构。

本书作者翟志勇认为:“中国宪制的发展必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看似截然的断裂,实则有内在的关联;未来中国的宪制更不可能抛弃与这笔“遗产”的历史联系,甚至可以说,只能从这笔“遗产”中生发出来。”

“整个中国宪法史本身呈现为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但尚未形成一种演进机制,因此,宪法史研究要通过描述演进过程,来探讨演进机制,最终实现人民的自我立宪。”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宪法的曲折历程,不仅有对49年之后的宪法文本及宪法序言的详细考察,还对看似“失败的遗产”的中国宪法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并借此透视现代中国的宪法建构路径。透过文本的变化,观察出我们与世界的距离。

本书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作者对于宪法文本(包括宪法序言)进行了手术刀似的精确剖析。这不仅是一本适合法律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也适合每一关心中国法治和前途命运的人去阅读。本书含翟志勇老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十分难得。

宪法像一个国家的毕业证,它记载了学业的结果。一个民族有了一部健全、完善、并得到尊重和执行的符合现代文明的宪法,那这个民族就毕业了。

如果把一个国家比作一台计算机,那么“法治”就是它的操作系统。“法治”如果混乱,这台机器不可能正常地运行。而一个国家不仅由政府组成,更由每个人组成,因此让“法治”这套系统正常运行不能仅靠政府的自觉,人们知法、懂法、会用法律维护自身、监督权力,才是“法治”慢慢走向成熟的标志。

THE END
1.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书目详细信息 :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ISBN/价格:7-221-02610-6:¥4.95 作品语种:chi 出版国别:CN 520000 题名责任者项:法辨/.梁治平著 出版发行项: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 载体形态项:282页:;+照片:;+20cm 提要文摘:本书收录作者从“历史的”和“比较的”的角度,“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http://opac.lib.uibe.edu.cn/opac/book/d39d6db9aebeb15c38e617a1f8ffc282
2.《地下偶像未增删开车原声》全集电影手机免费播放主演:川上丽奈,Seol-hwa? 类型:动画 脱口秀 导演:陈仲维 状态:超清 年份:2024 地区:美国 语言:日语 豆瓣:4.0分 热度:46868℃ 更新:2024-12-03 11:50:24 简介:《地下偶像未增删开车原声》是由Cedric,Cza主演的动画 脱口秀,在2024年上映,豆瓣评分和口碑都很不错,爱分享影视网为您提供《地下http://www.ishare5.com/6560737/
3.法辨(豆瓣)《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 收入这本书的19篇文章里,13篇刊于《读书》杂志,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https://m.douban.com/book/subject/1517227/
4.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者简介 暂缺《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暂缺《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目录本目录推荐 01 律师制度与实务 02医方说明义务研究 03儿童家庭生活权保障研究 04大数据技术创新与专利保护… 05民法典适用规范集成江必新… 06法治社会视野下民事纠纷非… 07统一民事责任:原理与规范https://www.dushu.com/book/10169787/
5.《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简介书评当当曼新图书专营店在线销售正版《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最新《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尽在DangDang.com,网购《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就上当当曼新图书专营店。http://product.dangdang.com/11867810375.html
6.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梁治来自菏泽开发区法院【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梁治平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这些文章曾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同时也使法律学子耳目一新。 https://weibo.com/2309541025/ACLcteITN
7.中国佛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特点 佛教为什么传入中国?现在论者都偏重谈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适应,对“佛教中国化”作“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辨解,但实存的事物会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改变而失去合理性并走向灭亡。《法华经》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境界一语,从文化本体论上指出了宗教http://www.guoxue.com/discord/wlq/zgfj.htm
8.民法本位纵论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收藏 分享 打印 摘要: 以探索民法的追求作为民法本位研究的逻辑起点.透过民法的历程,梳理国外、国内民事实定法本位的流变规律,探索民法法典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法的立法回望与发展前瞻 孟庆瑜等;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民法典》中共同生产经营型夫妻共债的认定 ——兼论第1064条第2款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czszxb200406009
9.考生关注丨高考九科考点知识点汇总整理!(四)、考题问法: “文章(传记、小说均可)以………(周汝昌“安安静静的离开”)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对待“作用”题型,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考虑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 2. 考虑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 3. 考虑情节https://www.lndwgz.cn/news/dawa/1552.html
10.中国哲学中的时间问题内容提要:时间问题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具有浓厚的时间意识。王船山把时间的存在追溯到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中,过去、现在与未来分别对应着主体的识、思、虑。识、思、虑分别是主体意识中的保存、呈现与预期(包括筹划)的功能。时间的流逝不仅仅具有线性的特点,不仅仅是从过去、现在到未来的行程;而且还具有http://lishisuo.cass.cn/xsyj/gdsxs/202001/t20200116_5078586.shtml
11.法理学法律规范1.《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第237页 2.《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博登海默,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第312页 法律及其调整手段所固有的局限性 ,决定了仅靠法律运行是难以对整个社会系统进行有效调控的。所以 ,对于过去那种摒https://www.360wenmi.com/f/filezxv2f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