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为了你能正常使用网站功能,请使用这些浏览器。
论文提要:
终结本次执行作为民事执行案件的一种重要的结案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国大陆各级法院执行部门,虽然终结本次执行有着严格的适用标准,简单来说即无财产可供执行,但在司法实践中为了满足结案率要求,不得不先“终本”的情况仍大量存在,因而研究“终本”后的恢复执行的程序及标准显得颇为重要。本文从“终本”的法律适用出发、探究“终本”后的“恢复规则”,尽可能的提供完善恢复执行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执行实践有所帮助。(全文共6183字,含注释)
关键字:终结本次执行,设计不足,实践表现,恢复执行制度
终结本次执行后的恢复执行标准研讨
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适用
(一)终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背景及社会背景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本质上是一种结案方式,是在当前司法制度和执行程序范围内,为解决无财产类案件如何结案而设计的一种程序性结案方式,与实体性结案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1998年最高院颁布《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的文件中只有四种结案方式,即执行完毕、终结执行、不予执行和达成执行和解并履行完毕,这些都是实体性的结案方式。随着经济飞速发展,诉讼案件逐年增长,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大背景下,执行积案如山,大量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无法从程序上退出法院执行程序。于是中央政法委和最高院在2009年3月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首次在立法层面打开了程序性结案的突破口,2014年12月《关于执行案件立案、结案若干规定的意见》正式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作为执行结案的一种方式,2015年1月30日最高院将终结本次程序制度写入新民诉法司法解释。2016年12月1日为切实保障基本解决执行难,最高院颁布《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
(二)规范结案方式有利于基本解决执行难
然而,任何制度都有可能被滥用。在《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颁行前,部分法院为片面追求执行结案率,滥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制度,将该结案方式作为应对绩效考核的“法宝”,将一些本不该纳入终结本次执行的案件强行结案,出现一些程序简化、标准过宽、审查不严等现象,这绝对有损法院形象,损害司法权威。
细看《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这项规定会发现,文件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做了极其严格或者说近乎苛刻的结案前提条件。《规定》共计19条,从严格规定终结本次程序的要件、畅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案件的恢复机制、完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救济管理三个方面展开。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设计不足及实践表现
(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设计的不足之处
法律的滞后性决定了法律的局限性,任何一部再好的法律、法规出台必然伴随着不完美之处,如果说《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是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搭建的一次完美“人设”,那么恢复执行制度的不完善就是此人设的重大缺陷,不及时修整可能导致人设崩塌。因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宗旨是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此种结案方案方式大量存在于当前执行案件,必然违反了《规定》的初衷,而如何恢复执行,从而达到实质性结案,才是社会大众最为期待的,也是每一位执行法官,敬畏法律权威,秉承善良正义内心,最想看到的结果。
(二)恢复执行制度不完善的实践表现
执行实践中,经常会遇到终结本次执行后申请恢复执行的情况,由于现行法律对恢复执行的具体操作程序尚无明确规定,导致该规定在实际运用中随意性极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恢复执行进行审查的随意性大。有些是窗口审查,有些是原承办法官审查,有些甚至不审查,直接恢复执行。二是法院对于是否恢复执行的决定程序随意性大。主要表现在对于决定恢复执行的案件,向当事人下发通知书还是裁定书做法不一,对于决定不予恢复执行的案件是否也应当向当事人出具书面手续无明确规定。三是对恢复执行申请如何定性随意性较大。有些法院以新的案件对待,有些法院则仍交由原承办人以旧案处理。四是法院依职权恢复执行的规定形同虚设。
三、恢复执行制度的法律界定及实践探索
(一)恢复执行法律框架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赋予了申请执行人在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恢复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包括:执行完毕、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终结执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规范》规定了申请执行的一般形式要件、特殊形式要件及实质要件。
(二)全国各地实践探索
当事人恢复执行的申请,由执行局审查,审查期限一般不超过七日。执行局认为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移交立案庭,由立案庭于收到材料当日予以恢复执行立案;如不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执行局应及时告知申请执行人。恢复执行案件由执行事务中心对口接待和处理(详见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官网)。
执行案件是否恢复执行由立案庭听证审查。案件经终结本次执行,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财产线索,法院是否决定恢复执行立案,应由立案庭工作人员组成合议庭采取听证方式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公开审查。改变当事人认为法院执行不利或推卸责任,将执行不能的风险归罪于法院的错误认识,使执行工作依程序规范进行,最大限度节约执行成本。通过立案公开的执行听证在程序上可以给当事人实现自己的实体权利提供保障,让当事人在公开、公正的氛围中感受法院对其权利的保护,了解法院在执行程序中的职责和权利,使之理解法院的执行工作也不是万能的。财产调查可以由法院立案庭人员进行(详见广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官网)。
恢复执行立案的手续由立案庭办理,执行局做出的恢复执行或不予恢复执行决定,应书面通知申请执行人,恢复执行的案件不作新案统计,恢复执行的案卷设子卷,归入原执行案件的母卷中(详见河南省义马市人民法院官网)。
对当事人申请恢复执行的,由该庭综合组设专人进行初步审查及备案登记。之后,在两个工作日内交专职调查人员对被执行人房屋、存款、车辆、股票等信息进行调查,并于三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反馈给综合组。若有财产线索的,交原承办人员填写恢复执行立案审查表,由庭长批准后,送立案庭立案执行;对暂不予恢复执行的,则将申请材料返还综合组进行登记保管(详见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法院官网)。
终结本次执行后,如果申请执行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申请执行人可以随时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但需提交明确的财产线索,否则不予恢复执行。因被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的案件每六个月都需在执行查控系统中查询被执行人的财产,如果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则立即启动恢复执行程序;如果没有查询到财产,且申请执行人向本院递交恢复执行申请的,要及时将查询结果反馈给申请执行人(详见广西省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官网)。
四、几点建议
(一)终本案件集中管理
(二)统一恢复立案形式标准及实质标准
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申请执行人可以在终结本次执行后多久内不得申请恢复执行,也没有限制次数,也就是说只要有新的财产线索,就可以申请恢复执行,而现实中迫于申请执行人希望尽早实现债权,但又追寻财产线索能力有限,必然导致提供线索的价值性不高,恢复一次,法院就得审查一次,长此以往,不仅浪费司法资源,更会让申请执行人对执行承办人失去信任,有损司法权威。所以说,恢复执行不能没有次数限制,也不能没有期间设置。笔者建议,在法院“终本组”能做到充分发挥网络查控手段的情况下,有必要限定终结本次执行后的一年内不得提请恢复执行,除非申请人提供的是重大、明显的财产线索,即有充分证据证明的线索,比如产权信息、拆迁公告等,否则不予恢复立案。另外,申请执行人提供财产线索需承担谨慎义务,不能因为要债心切,提供模棱两可,道听途说甚至刻意伪造的线索,这样执行法官会不胜其烦,降低执行效率。经核查财产线索不属实的,建议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