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论文(通用7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景点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计划经济环境和现有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日益突出的缺陷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增长和发展以及景区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力度。
在本文中,作者把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与实际出游经验相结合,分析了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比较当前的优势和旅游景区管理的弊端,同时对提出了旅游景点管理制度改革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体制改革
一、引言
随着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很多地区开始大力开发旅游景区,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到2007年,中国旅游景区的数量一共有20000家景区和景点。
作为一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本文作者也曾游离一些国内外的著名的旅游景区,深切感受到旅游景区在游客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
但是与旅游景区蓬勃发展的局面相对应的是,中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制约着旅游景区和旅游景点的发展,同时也在限制中国整体旅游行业的发展。
二、中国旅游景区的管理经营体制的现状
在找出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管理经营体制的现状。
目前,中国景区的管理经营体制可归纳为三种模式:
1.政府专营的管理经营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由政府成立的机构对景区进行经营管理。
实行财政统收统支。
2.租赁、承包或买断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用租赁或承包模式,政府可能不需要通过太多努力就可以收到比自己经营还要多的收入。
3.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模式。
这种模式的做法是:景区以经营性资产作价,吸收其他经营成分,组成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股份公司。
用现代企业制度对景区进行经营。
从以上三种经营管理模式,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景区最为科学和合理,只有在用现代企业制度经营模式下,才能更好地进行旅游景区的营销管理。
三、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旅游大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长期以来,由于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体制的局限性,旅游业的发展极度缓慢。
由于旅游景区类型多样,区域差异较大,再加上历史形成的原因,目前中国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作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机构臃肿,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复杂
中国现行的许多景区(点),条块分割,政出多门。
有些旅游景区归属部门多达十几个,有建设、林业、环保、文化、文物、宗教、国土、海洋、交通、水利、旅游和科学院系统等。
或者是在行政地域分属不同的市、县、乡镇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缺乏有效的协调机构和机制。
例如作者曾经参观的太原市天龙山晋祠风景区,景区内的晋祠博物馆属于文物局管理,景区内的天龙山森林公园则属于林业局管理,像这样一个景区内存在多个主管机构的现象非常普遍。
这种状况致使景区的规划、发展与保护难以协调,也无法对景区实施有效的管理,最终使景区的规划、建设与总体要求脱节,有些文物集中的景区城镇化、集市化严重(如五台山景区);有些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的生态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导致旅游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破坏。
2.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直接导致效率低下
由于条块分割和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在许多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实践中,政府机关与传统国有企业的各种弊端纷纷体现出来:经营上对客源市场的开发与营销严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基本靠天收;管理机构庞大臃肿,精力分散,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大多依靠财政拨款,管理费用严重不足,单位创收又容易引起游客的不满,增加游客负担;机制不活,分配制度僵化,拿死工资,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
政府既当管理者又当经营者,使行业的公正性受到严重质疑。
这种制度与体制直接导致低效率、高浪费、低收入、低增长,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3.景区管理理念陈旧,体制创新不足
当前中国省的景区管理模式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县(市)直管、管理局管理、乡镇管理和“分而治之”的政府专营模式。
这种模式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很深,在景区管理上自然会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理念:重资源轻产品的理念。
资源与产品的概念不清,有的误认为资源可直接作为产品投放市场,有的将初级开发的产品投入市场。
重景区开发轻其他配套建设的理念。
在旅游开发上,偏重于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而忽略了与其配套的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设施的开发建设。
4.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投资资金缺乏
目前,中国旅游景区主要旅游通道周边绿化程度低,城市生态景区环境已不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连接景区的旅游的道路及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滞后,污水、垃圾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迫在眉睫,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政府调控资源的行为。
此外在景区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者在保护的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更容易受到短期利益的驱动,在旅游景区出现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两难局面。
5.景区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
景区管理法律法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配套性和统一性。
执法队伍力量不够,执法水平低,不能对景区内违规事件进行强有力的执法,不能对影响和破坏景区形象的建设项目依法整治或拆除,也不能依法根治环境污染。
四、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模式改革的建议
1.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清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使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必须从思想上进行改革。
作为一种新事物的诞生,改革肯定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是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实行民营化、集团化、国际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旅游业作为经济产业,也必须走向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样才能提高竞争力。
2.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使中国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有法可依
从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管理支撑体系上看,研究制定针对旅游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是整个旅游业发展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
旅行社因为有《旅行社管理条例》和《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这两个行政法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能够比较有效地实施旅行社市场管理。
相对而言,旅游景区管理则出现了“短腿”现象。
要想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首先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的景区管理职责。
3.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作者于2008年曾在美国交流学习了两个月,期间也曾游览了一些主题公园和国家公园。
与这些国外国家公园管理相比,中国景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较低,专业化水平也不高。
同时,中国旅游者文化素质与国外游客相差较远。
引进市场机制,争取与国际管理接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
具体来说,应该加强景区经营管理者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旅游者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其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
争取开创一个“人人学旅游、人人爱旅游、人人办旅游”的新局面,使中国人民真正成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支持者和实施者。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王春利:管理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何光障:中国旅游业50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刘必胜:对旅游活动与旅游科学的一种解释[J].旅游学刊,1998.1
[4]李高峰: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9
[5]魏小安冯宗苏: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
[6]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7]张树夫:浅谈景区规划的Cls导入[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2
[8]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杨锐: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3
摘要: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具有创新景区发展规则,促进区域低碳产业整合开发以及养成低碳生活风尚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低碳景区管理面临着技术难、成本高,景区评价标准不完善,人们尚未养成低碳习惯的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景区间的战略联盟,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完善景区评价指标体系。
论文关键词:低碳,旅游景区,生态
一、低碳旅游的产生背景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共同商讨制定了《京都议定书》并在第二款中明确指出:“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达成《哥本哈根协议》,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低碳”成为催生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积极响应。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2010年1月29日,温总理在致函丹麦首相拉斯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给他们的复函中明确表示,中方支持《哥本哈根协议》,并提出至2020年单位GDP的碳强度下降40~45%的艰难目标。《哥本哈根协议》标志着中国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和传统能源消费方式的本质上的颠覆,它必将改变建立在石化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
低碳旅游催生于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长期以来,旅游业以其“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逐渐取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低碳旅游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从旅游活动本身来看,旅游活动是一个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在内的综合活动而这些活动不可避免地带来大量的碳排放,因此所谓“低碳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树立低碳意识,将各种旅游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并尽量减少碳排放量的一种新型旅游消费模式。
二、低碳旅游景区的创建意义
“低碳旅游”的意义不在于口号,在于落实。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起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1、创新景区发展规则
低碳景区的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的错综复杂催生了新的景区发展规则。在诸如怎样将低碳的衡量指标融入到现有的景区评价体系;怎样在低碳运营模式中改革现有景区的管理模式;怎样实现替代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新技术;生态文化综合效益能否最大化等等都需要制定规则予以引导。
2、促进区域低碳产业的整合开发
传统景区在低碳的建设与改造中,不可避免地将低碳的发展理念向其他产业和区域全面渗透,有利于激活区域优势资源,构建整合互动机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区域其他产业的低碳进程,构建“互惠共赢”的区域发展模式。
3、促进民众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
在低碳旅游景区的游客无论在饮食、住宿、交通、通讯等各个方面都能亲身体验到低碳生活的方式并且通过景区低碳知识的宣传,碳补偿等活动深入了解低碳的意义,教育他们节约资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在旅游活动结束后继续坚持低碳生活,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时代的生活方式。
三、旅游景区碳排放的主要表现
1、低碳交通
其一,景区内实行交通管制,可采用自行车、牲畜等作为交通工具,鼓励步行游览,将因运输所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最低。景区之间的换乘可安排中巴或者电瓶车定时接送客人。其二,鼓励旅行者选用碳排放量低的交通工具,如放弃飞机,选用火车、汽车、轮船等作为出行工具,短途旅行者可徒步或骑自行车,既达到环保的'目的又有益于身心健康。
2、低碳住宿
酒店越豪华,碳排放量一般也越高。因此在低碳旅游景区应提倡游客入住舒适、便捷的经济型酒店、乡村客栈、家庭旅馆等,并且在酒店内不主动免费提供一次性洗漱用品,提倡旅行者在住宿时自带洗漱用品、节约用水用电等。
3、低碳饮食
尽量选择旅游目的地本地食物作为食材,避免因外来品运输、包装、存储等环节所造成的能量消耗和碳排放;选择绿色食品,避免化肥、农药、生长激素和添加剂的使用;选择自备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所消耗的石化产品量。
4、低碳游览
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应该讲文明,做到留下脚印不留任何东西,不随便丢垃圾;游客还可参加植树造林等活动,增加碳汇,以弥补因为交通运输、履行消费所造成的碳损耗从而达到反哺环境的作用。
5、低碳购物
游客通过购买旅游目的地的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惠及当地经济,可以减少当地人为了谋生而砍树、采石、挖矿等破坏环境资源的行为;提供低碳旅游的各种咨询,如配备专业的低碳导游,在讲解美景的同时融入低碳的知识,查询低碳交通工具租借点、提供低碳饮食资讯;标示“低碳营业商店”:凡响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落实垃圾分类回收、不主动提供包装塑料袋、优先使用当地食材的商家皆有标示。旅游者应尽量自带引用水,不买或少买瓶装水,抵制过度包装的商品,以达到减少废弃垃圾量和资源浪费量。
三、景区面临的低碳困境
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景区低碳意味着游客很多惯常的旅行行为需要改变,如酒店不再免费提供牙刷牙膏等日用品;减少换床单的次数;用电瓶车、牲畜取代汽车等交通工具;垃圾要自己带回家;自己随身携带餐具减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食用素食等。这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对很多人的旅游习惯提出了挑战,如果大众能够接受则无疑实现了节能环保和高游客价值体验的双赢,反之如果人们不能接受则势必降低游客的体验价值甚至降低景区游客满意度。
2、技术门槛高,中小景区难实现
建设低碳景区,首先是引用低碳技术改变现有能源的消耗模式,涉及到景区能源供应如改变景区的能源利用模式,使用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交通工具替换如使用电瓶车、自行车替换汽车;建筑如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材料;服务如增加低碳导游,设置低碳通讯,饮食,住宿服务以及垃圾废物的分类回收处理等。对于资金雄厚的大型景区而言,革新技术可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实现,而对于一般中小型景区而言,则没有能力解决。况且,就目前我国利用新能源的技术现状而言,完全在景区使用新能源也存在困难。据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关于太阳能的技术规范,技术产品质量认证标准,部分关键设备依靠进口,一些高效、低成本、环保的技术仍然依赖国外,农林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率低,能源植物的培育研究进程缓慢等。
3、成本高昂,进程艰难
从景区经营管理来说,景区的低碳转型需要付出的成本主要来自于技术更新、替换以及融资等方面,如自主创新技术不成熟所付出的设备购买成本;投资额大,融资渠道有限所造成的融资成本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景区在实施低碳转型期间的一种本能的退却反映。
4、景区“低碳”,优劣难衡量
目前的景区评价标准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工业化标准衡量后工业化时代追求个性的旅游业发展,在评定5A级景区时,停车场要有多大、道路要有多宽,这些硬性的标准已经完全不能适合低碳型景区。对景区的评定衡量中,经济GDP至上一直是奉行的理念,提高游客接待量,加大景区开发力度是景区GDP的主要增长点,然而,毫无限制地扩大游客接待量和过分开发势必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现行评价体系与低碳景区评价标准不相符。
四、出路
1、政策要支持
2、景区间要建立战略联盟,冲破成本-技术关
3、构建以生态GDP至上的景区评价理念
低碳经济背景要求必须改变经济GDP至上的理念,尽快建立起“生态GDP”体系,维护景区生态环境,协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均衡、和谐的标准体系。建设一套由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共同构筑的反应景区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到评价体系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中,改变如经济发展、生活质量、贫富差距、生存环境,以及人们对测评对象的意见、看法、期望值和满意度,等方面指数。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34-36.
2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13-16.
3李伟.全球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与碳预算[J].国际展望.2009(2):69-81.
4汪宇明.倡导低碳旅游,推进发展方式转型[J].旅游学刊.2010(2):11-12.
5郑琳琳,林喜庆.试论“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气候变化条件下旅游业的应对[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0-43.
随着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当地居民、政府、游客、旅游企业等的利益冲突带来的旅游景区管理问题也愈发突出,并逐渐成为我国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了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但景区管理问题也日益突显。旅游景区管理的混乱给旅游者、景区及当地经济、社会、文化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旅游景区管理中出现的许多违背伦理的现象看,加强旅游伦理研究与建设已经非常紧迫。因此本文针对旅游景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伦理学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倡导“以人为本”思想,加强道德建设。
一、旅游伦理的概念
中国传统伦理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关于如何为人处世的道德,具体说,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人生理想、道德思考和道德学说的总和。旅游伦理学是旅游学科中一个新兴的分支学科,它基于伦理学理论,借助伦理学分析工具对旅游活动进行考察。它的形成有赖于旅游学和伦理学的恰当结合。旅游伦理学的形成、发展及完善,有助于我们较为系统地思考伦理或道德意识与旅游活动的关系。
二、旅游伦理学视角下景区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景区设施“规模少、规格高、条件差”
(二)景区商品“价格高、次品多、商业化”
在旅游景区快速发展的带动和冲击下,经济利益促使当地部分居民的思维和价值取向也发生偏差,出现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纷纷以各种方式赚取旅游利益,使得各种丑陋现象不断发生。比如景区小摊贩抓住游客的求新、求异心理,故意抬高当地特色商品价格,降低商品质量要求。再加上当前旅游景区在管理方面存在缺失,导致游客利益和景区社会形象受到“双输”。甚至一些重量级的旅游景区为了提高旅游效益且迎合旅游者“游兴”的需要,盲目地将很多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经过改头换面后推介给旅游者,使当地传统文化习俗商业化、庸俗化、失真化。
(三)景区管理“机构多、秩序乱、短视性”
风景名胜区中聚集着国家保护的文物古迹、名山大川、森林湖泊等资源,而在现有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归属于不同部门分别管理,但在实体上又不能割裂景区的整体性,因此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各机构权责利界定不清等现象,严重破坏了景区经营的一致性、有效性和全局性。而由于法治意识的淡薄、管理机制的落后、经济利益的驱逐,使得景区秩序紊乱,出现各景区非法兜售景区门票、景区门口乱摆地摊、强买强卖等现象。同时各级政府无视景区的长远发展,使旅游业产生了许多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不惜牺牲生态和人文进行大力开发、盲目建设,造成了人文、生态、社会的严重破坏。
三、旅游景区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当地经济文化落后
(二)景区管理存在“黑洞”
(三)游客道德逐渐弱化
众多旅游者是为了求新求异、求知求智、陶冶情操、充实生活,但是,游客处在异地的环境中,为了享受放松、休闲、娱乐的感觉,其心境发生变化的同时,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力也会随之降低,道德感也随之弱化,导致其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减弱,经常会有意或无意地做出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举动。而由于游客的从众心理和公共意识的缺乏,就会使得部分原本文化修养高、文化水平高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无意识出现不文明行为,这一行为与原本修养较低的游客行为相叠加,将会对旅游景区的环境和资源产生极大的破坏和浪费。
四、旅游景区管理问题的伦理建设
(二)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旅游伦理教育、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是针对人才的选拔,在注重专业能力的基础上,不能忽略对选拔对象职业道德素质的考核;二是要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道德训练,实行长期有效的职业道德培训机制;三是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旅游景区管理进行评价,提高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
(三)明晰政府管理权责
旅游景区属于社会资源,政府就必然要参与到旅游的管理规范之中,成为旅游开发管理的重要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往往是管理者和协调者,在生态伦理的基础上,政府不仅要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实现调控手段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而且更要重视发挥作为昀重要的社会道德调控主体的作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游客的合法利益,制定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与长远规划并提供强有力的管理举措。
(四)加强游客行为监督
对于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首先从本质上来看,缘于游客自身的文明素养的不足、自律和他律的缺失,因此加强在文化和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力度是关键,培养游客的个人美德和社会公德是核心。其次景区需利用传统宣传手段(电视、报纸、景区提示牌、导览图)以及网络媒介手段对游客的出游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引导,如景区可以定期举办文明旅游行为的主题活动进行宣传和教育。
旅游景区管理乱象丛生,应从多视角进行分析和解决,引入旅游伦理学观点,虽然在旅游景区管理中不属于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但从长远的眼光看,却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伦理意识的培养,对净化旅游活动的环境、规范旅游景区的活动、协调旅游活动、促进旅游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当地旅游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旅游景区管理也要加强法治环境建设,从旅游经营者的执法意识和认识能力上出发,提倡正确的执法行为,建立健全执法监督体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摘要
对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旅游景区的环境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针对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的系列措施。
关键词
旅游;景区环境;环境保护
一、中国旅游景区环境破坏的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现代化的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更注重精神的需要,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日益增加,很多人将旅游作为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一种生活方式,对旅游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我国很多旅游景区的环境却随着旅游人员的增加而破坏日益严重,造成旅游景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旅游景区破坏的自然因素
1、由于自然灾害给旅游景区带来的破坏
如地震、火山喷发、飓风、海啸、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然灾害,会突然直接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面貌,毁掉部分或全部的旅游资源和环境。例如: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四川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四川省旅游局局长张谷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截至目前,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去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在地震中均受到不同成都的破坏。
2、景区的风化腐蚀、生物变化等自然原因也给旅游景区带来了破坏
自然界的风化侵蚀,生物变化会慢慢地改变景观的形态,严重的破坏景区的环境。如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在内的中国岩石雕像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风化和渗水作用的严重困扰。由于长期风化,许多雕像已经“面目全非”,有的石像脸部五官残缺,有的四肢脱落,上面留下被水侵蚀的印痕。而洞窟顶部的裂缝处也明显有渗水的痕迹。如稀世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塑,频受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正遭受酸雨的侵蚀;又如秦始皇陵,据说它高约120米,底边周长约2167米,这座由人工用黄土堆积的陵墓,经过2000年的风化侵蚀,目前高度已降到64.97米。兵马俑也正在缓慢风化,这些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老古董开始地面生活后,出现“水土不服”症状。由于暴露于空气之中,兵马俑一直面对氧化、水侵的威胁。
(二)旅游景区破坏的人为因素
1、旅游者人为地破坏旅游景区环境
2008年网上报道:“黄金周鸟巢惨变垃圾场、后奥运拷问国民素质”一文。文中指出随着2008年8月24日,“祥云”圣火缓缓熄灭,北京奥运会在全世界的赞叹声中圆满落下了帷幕。如今,奥运已经过去两年多,国人心中的“奥运激情”却没有丝毫的降低。十一“黄金周”,鸟巢想当然成为众多游客的首选观光地,然而,一组曝光的鸟巢“黄金周”照片,令所有人遗憾、震惊!那个开幕式上美轮美奂,比赛期间干干净净的“鸟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垃圾遍地,肮脏不堪的“鸟巢”。这种因旅游者人为地破坏旅游景区环境的现象在旅游景区屡见不鲜。
2、水景污染和建设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环境
世界自然遗产著称的张家界自然景区,五一“黄金周”期间,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都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加大52%;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然而这些生活垃圾却得不到及时处理,这些污染使旅游资源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美丽的国家旅游度假区银滩,当年的那片海“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因而冠之以“天下第一滩”的美名。而如今,那里的沙子已经不再洁白,海水也很有“味道”。大量的农民涌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石林采石,将造型优美的高石芽截去半截,用于烧石灰或水泥,使石林伤痕累累。西岳华山风景区当年为建设一条进山路,毁千年绝壁,埋溪流泉水,把六千米长的山道上的树木连同千年古树一起砍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怎样保护好我们的.自然资源,如何保护好我们旅游景区的环境?这是值得我们全国人民思考的问题,面临这些问题提高景区旅游的保护意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二、旅游景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一)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观赏性,提升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
旅游景区是人们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的圣地,优美环境,既能使人留连忘返,沉浸在美的意境中,又可使人精神和生活上的满足。所以应通过绿化环境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同时旅游景区是历经亿万年的自然和人类演变过程而得以保存下来的、具有价值的珍贵资源,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进而提升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的景区旅游资源是旅游景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科学搞好环境规划,在合理开发新旅游资源时,注重落实环保措施,实施林木和绿化建设,确保景区生态平衡,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造成环境破坏和地方特色逐渐消失。景区发展必须保护好旅游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三、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
(一)控制旅游景区旺季时游客的数量
自2000年5月1日第一个五一“黄金周”开始实行以来,国内游客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各大景区的生态环境承受了太大的压力,从车站到码头,从市区公园到郊外景点,从商场到酒店,无一处不贯彻着“车水马龙、人满为患”这八字“方针”。在旅行的路上,游客们可以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除了污染物,还是污染物。超负荷接待造成景区破坏、文物和环境保护受损,这些都不利于我国整个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黄金周”期间由于游客增多而产生的供不应求往往会导致质次价高。从近年来全国假日办所接到的投诉情况来看,旅行社服务不到位以及商店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航班晚点、后续服务跟不上的问题时有发生,景区服务设施不全、服务相对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宾馆饭店服务缺失的问题也不断增多,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景点要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实行调整门票价格和限制游览人数的作法,对游客进行疏导、分流或限制。
(二)环保部门要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
环保部门要对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管理情况依法进行监督,对旅游景区排放污水、粪便和其它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要限期进行治理,经治理仍末达标的要进行关闭。同时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要实行分级管理、分级保护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例如旅游景区把环保责任纳入企业规范,严肃处理违反制度的导游及司乘人员,将环保责任纳入企业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与工作业绩挂钩,严格考核。同时杜绝游客在公路沿线随意抛弃垃圾,禁止游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旅游汽车和客运车辆内必须设置垃圾箱,并在车内和旅游景区醒目的位置张贴和悬挂有关环境保护、杜绝白色污染、回收垃圾等告示牌。
(三)提倡文明旅游,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下,外出旅游已是人们度假的首选,然而在一些名胜古迹和参观景点,“乱刻乱画、乱丢乱扔、乱攀乱爬、乱嚷乱哗、乱摘乱采、乱拥乱挤、乱拍乱摄。”被媒体称为游客中的常见的“八大丑”陋习随处可见。早在2006年,我国政府就在全国实施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并将其提升到了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文明旅游不仅仅是游客的责任,旅游地同样需要提高文明意识。文明出游对保护旅游景观,营造整洁高雅的环境氛围有着重要意义,提升旅游文明素质,无不是展现良好个人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要求。自然美景、和煦春光,再加上旅游参与营造的良好氛围、文明的环境,才能构成真正的美。
[1]张艳红.旅游景区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维君.环境保护基础[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林越英.旅游环境保护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
[4]冯海燕.旅游景区环境管理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是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一部分进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涉及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是一个学习过程,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发展旅游活动的效率,也能使人们学到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运用到实践中去。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不仅是旅游可持续发展宏观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机制,也是旅游景区开发管理中的实现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意义
(一)促进社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又要保护环境,不危害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可以增强获得社区居民对旅游景区开发的认可度和配合度,令旅游发展的更加容易推进。
(二)旅游发展规划及项目的完善落实
外来专家虽然在旅游规划、项目开发上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但在短期对社区的有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社区是具有一定社会、经济及文化特征的独立的社会单元,据此做出的旅游规划项目也往往不太科学。社区居民长期生活于该旅游目的地,他们了解本地风土民情而且对本土充满感情,他们的参与旅游规划开发能弥补专家在这方面的缺失。
(三)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利益
传统的旅游管理发展开发,重视政府、旅游投资商的利益,对于居民的切身利益考虑很少。旅游业与所在社区关系常常被割裂,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的是发展旅游所带来消极影响,如物价上涨、公共设施拥挤等。通过让社区居民参与旅游规划,维护了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同时也能保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能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体验,促进社区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但包括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稳定、文化发展、民主参与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对于社区居民来说,社区的社会发展的着眼点在于“以人为本”,从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到人的素质的.提高到人的价值的体现。如湖北省的神农架、大别山、九宫山等地,过去的伐木工人如今当起了景区管理着。他们放下斧头,拿起锄头,不再“砍树”而变为“种树”“看树”。
三、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的优点
社区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有以下几大优点:
(一)从经济方面看
社区的参与可以使居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在一些贫困地区称为“旅游扶贫”。政府进行旅游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峡人家风景区原本是处交通闭塞的峡江地区,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低,大多数居民都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自从在此处进行旅游开发后,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
(二)从旅游方面看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服务中,渲染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增加了吸引力。文化是由社区的居民传承下来的,任何一个非本地居民是无法体味到其中的奥妙的,也无法把它临摹的惟妙惟肖,只有当地的居民才可以渲染这种文化氛围,增加吸引力。通过建立农业博物馆,制作传统手工艺品,表演传统民俗活动等,才能使旅游活动内容生动、有吸引力。
以民风古朴的车溪旅游景区,常为远道而来的旅游者者专设农家棚屋,提供土家饭菜,也提供农具供旅游者耕作。旅游者正是在车溪土家人营造的这种自然氛围中生活,才体验到梦里老家车溪的闲适。在九畹溪漂流景区,当地村民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他们经常在漂流路线旁为游客提供姜茶、煎野鱼、炕土豆,让游客在一种真实、淳朴、自然的氛围中感受到野趣和欢乐。
(三)从社会发展看
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旅游开发使当地的一些基础设施得以完善,如交通条件的便利等。交通的便利不仅使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更重要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最,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的发展同时可以促进社区的对外交流,可以改善社区居民的一些落后的腐朽观点,从而促进社区的发展。
(四)从环境保护方面看
(五)有利于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社区居民参与到旅游产品开发中,把自己文化中传承下来的文化产品,如织布,制陶,酿酒等技术经过加工变为旅游产品,这样的产品既是高质量的,又是有吸引力的。
广西大明山风景区是广西自然条件最好的旅游景区之一,被誉为“岭南奇山,人间仙境”,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宝库,拥有很多珍稀的动植物资源,是开展科普、探险、养身、观光、旅游活动的胜地,自古就受到文人墨客和旅行家的青睐。随着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业的需求也在持续升温,从而促进了景区酒店业的发展。在大明山风景区,各式各样的景区酒店应运而生。然而由于酒店本身的发展规划与景区发展规划衔接不足,发展节奏把握不当,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管理和创新不足等,导致景区酒店建设配套化不足,硬件设施、服务质量与游客的期待还有较大差距等问题。在景区酒店高速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也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一、景区酒店发展现状
二、景区酒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淡旺季差异大
景区酒店因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其他普通的酒店有着一定的差异。景区酒店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到景区来的游客,所以其经营状况受景区本身游客量的影响极大。目前我国很多景区游客人数都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的区别。在一些重要的节假日,如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也就是我国的旅游黄金周,在这期间选择出行的旅游人数较多,基本是各个景区的旅游高峰期,酒店客房和餐饮等服务设施供不应求。相反在平时,出行的人数较少,有些景区的游客都没有工作人员多。在旺季的时候,景区的酒店往往人满为患,而在淡季,景区酒店往往入不敷出,这就造成了明显的淡旺季。
(二)开发创新不足
景区酒店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现在很多景区酒店的建设都没有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还有一些景区原来建设的酒店,其配套设施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人们的需求。在景区酒店的建设和经营管理过程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否则很难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难以吸引年轻的消费群体,且年轻人在旅游人群中占据不小的比重。因此,如何在景区酒店的建设及发展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更好地适应现在多元化发展的社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资源利用率低,发展成本高
(四)管理不科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景区酒店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景区酒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科学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不断地促进景区酒店的发展。
(一)适度营销,持续发展
(二)适度开发,合理创新
(三)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在景区酒店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其自身条件和景区的优势相结合,合理地利用景区的优势资源。一个景区能够吸引游人的到来,一定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可以将酒店与景区更好地融为一体,让游客时时陶醉在酒店精心设计的优美环境中。合理地利用景区的资源,不仅包括利用景区的基础设施,也包括对景区的内在优势的利用。景区酒店可以借助景区的宣传活动,宣传自身,也可以与景区一起进行一体化的销售。景区酒店可以与景区进行优势互补以及资源共享,例如,在景区特色食品的制作与销售过程中,进行积极合作,使资源本身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双方成本的降低。
(四)科学管理,不断发展
四、结语
时代进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养生、度假、观光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借此东风,酒店行业将会迎来持续发展,景区酒店业更是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全新的大发展时机。因此,善于把握时机,合理利用好自身优势,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不断促进旅游景区酒店业更好地发展。
随着假日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外出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由此带来的景区超载问题比比皆是。本文归纳了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利益群体,即政府、游客和景区三方面,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了政府应监督落实带薪假期,增加私人假期;游客应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景区应做好“分洪”与“泄流”工作等解决景区超载现象的有效策略。
一、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原因
1.政府方面的原因
早在2007年我们国家就已经通过了《带薪年休假条例》,该《条例》本是缓解法定假日扎堆出游的可行办法,但在实际落实中,由于各单位不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带薪休假落实制度落实的不好,且《条例》本身尚未制定责任追究方面的条款,缺乏强制性等,让落实“带薪休假”困难重重,导致上班族还只能选择在法定假日集中出游,这就造成了假日里景区人满为患的景象。
2.游客自身原因
引起景区超载现象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游客自身。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游客还停留在到景区门口“一手交钱一手拿票”的习惯,由此而带来的景区无法预料的超载现象也不在少数。此外,有些游客明知景区游人已满,但都希望“不虚此行”,因此想法设法挤进景区,这不仅会使景区的旅游资源和景区设备超负荷,更无法保证旅游者自身的旅游质量。
3.景区方面的原因
二、解决景区超载现象的对策
1.政府应监督落实带薪假期,增加私人假期
2.游客应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
从游客方面来看,一定要让游客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目前,主动预约的客人并不多,多数游客仍然怀着侥幸的心理盲目前往景区。因此,如何有效引导游客进行预约将是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超载现象的关键所在。在这里要将游客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打算出游的游客,一类是已经在途中的当日游游客。对于打算出游的游客应倡导预约优惠等政策引导游客在途牛网、携程网等网站上进行景区门票预订。而对于当日游游客,则可以通过百度地图热力图来了解景区的拥挤情况。景区热力图是百度根据多年来对全国热点景区及商业圈的统计推出的大数据可视化产品,它用不同颜色的区块叠加在地图上,实时的描述景区的游人分布、密度及变化趋势,其中绿色表示游人稀少,橙色表示游人密集,红色表示游人拥挤,游客据此确定当日游的行程顺序将有效的错开客流高峰。如果每位游客都能养成出游前预约的好习惯,将会解决因游客自身原因而引起的景区超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