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颇具野心的威廉二世继位,德国对外政策转变为“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的世界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出于战略考虑,英国曾积极地寻求与德国结盟,但没能成功。
转变中的英德关系与反德舆论的形成
1894年法俄结盟时,英国是欧洲国家中唯一没有结盟的大国。而光荣孤立政策赖以推行的经济和海上优势,不是已经丧失就是正遭到严重的威胁,其庞大的殖民体系也承受着旧敌法国、俄国和新对手德国、美国的不断挑战。
鉴于越来越严峻的国际局势,英国打算与德国、俄国进行接触。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力促与德国建立一个联盟,包括《每日邮报》、《晨邮报》等报刊都对此表示过支持。
德国的经济实力后来居上,增长率已然超过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而威廉二世维位后就势放弃了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决心实施争夺殖民地的世界政策。德国将目光放到了广阔的南非,与在此经营多年的英国发生了冲突。
1886年在布尔人的领地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英国企图完全控制德兰士瓦的采矿权。1895年12月,英国垄断资本家兼英属开普殖民地总督塞西尔·J·罗得斯派遗L·S·詹姆森远征约翰内斯堡,但被德兰士瓦总统保罗·克鲁格击败。
威廉二世对克鲁格总统阻止了英国的殖民企图十分满意,并于1896年1月3日向其发送电报表示祝贺:“在没有友邦的帮助下,你们仅凭自身力量就击退了武装匪徒的侵略,维护了和平,捍卫了国家的独立。”
威廉二世在电报中自称“友邦”,在英国人看来,无疑是在示威挑衅,于是掀起了一场反德的舆论风潮。《泰晤士报》连续刊登读者来信,称“最近有人企图剥夺英国的权利,企图把我们赶出这个地方”,并强调“英国永远不会在威胁面前让步,永远不会在侮辱面前屈服”。
1898年初,英国试图缓和与俄国的关系,索尔兹伯里秘密地向俄建议,划分在中国和土耳其的势力范围,但沙皇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尽管存在摩擦,但英国与法、俄两国在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更为尖锐,为英、德的接近提供了空间。
3月29日,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向德国驻伦敦大使哈茨费尔特伯爵提议,订立英德防守同盟。三天后,他又私自向德国大使说,提交议会“并不妨碍我们在条约里添上一两条秘密条款”。
但柏林方面对此持怀疑态度,恐怕公开宣布与英国缔结同盟条约会使德国同时承受来自法国和俄国的更大的敌意,而凡克鲁格电报事件以来英国大众的反德情绪高涨,可能使英国议会难以通过同盟协定。
于是,德国做出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反应,面向英国提议先就部分殖民地问题达成协议来平息舆论,一面向俄国夸大英国结盟的迫切来威胁俄国给予好处。
英德的第一次同盟谈判仅以英国不情不愿地与德国达成一份瓜分葡萄牙的非洲殖民地结束,而次年英国又与葡萄牙秘密地签订了《英葡共同宣言》,重申英国有保护葡萄牙及其领地的义务。
第二次同盟谈判发生在布尔战争爆发后的几个星期。1899年11月,德皇和伯恩哈德·冯·比洛访问英国,张伯伦以支持德国的巴格达铁路计划和分割在摩洛哥的利益为条件,提议订立“德英美总协定”。
几天后,自以为得到积极回应的张伯伦兴致勃勃地发表演讲:如果说英美联盟形成了强大的和平因素,那么条顿民族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两大分支结成的三国同盟,在世界上将会是更强大的力量。
然而,这个提议遭到了一致反对。法、俄两国的舆论自然不遗余力地攻击英国,美国报纸认为美国不能被盟约束缚手脚,德国舆论由于布尔战争的缘故激烈地反对英国。
就连英国的报纸也刊文称“与德国的协约不仅会让德国极大拓展在非洲西南部的势力,还有罗德西亚和中国”,这个协约“对于我们的处境来说不仅是不利的,而且是最为糟糕的”。很快比洛就在德国国会否认有与英国结盟的意图,第二次同盟谈判失败。
最后一次结盟尝试是在1901年,德皇访问奥斯本海军学校时,张伯伦再次建议订立英德防守同盟,甚至是英、德、日三国防守同盟。但德国要求协约必须包括三国同盟的另外两个成员国——奥匈和意大利。
谈判一直拖到当年圣诞节前,最后英国外交部长兰斯多恩侯爵明确地向柏林方面表示,“鉴于目前的公众舆论,我们无法同意另两个国家加入到协约中来。”
三次英德同盟谈判失败的原因在于英,德之间争夺世界霸权而产生的难以调和的矛盾,也是败在德国的高傲自大,错误地认为英国绝不可能与法、俄结盟,因此索价过高又不肯做出让步。
同时,在大众政治形成的情况下,公众舆论的反对声浪成了英德结盟尝试夭折的原因之一。英德同盟谈判的失败意味着丧失了英德关系缓和的时机。而后,英日同盟关系的建立更是使英国没有了向德国妥协的必要。到英法协约关系的建立,英国真正开始走向德国的对立面。
反德情绪对德国移民的影响
英德之间的关系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在英德国移民。在1905年《外国人法案》颁布之前,英国的移民政策是以1870年颁布的《英国国籍与外国人地位法》为标准,沿用一直奉行的自由主义,实行包容开放的移民政策。
其中,德国移民在世纪之交时稳定在5万人左右,是英国的第二大非英族群,同所有的外来移民族群一样,都承受着英国人特别是被挤压工作机会的中产阶层的敌视。
随着英、德两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摩擦加剧,对德国移民的攻击也从经济、社会方面转向了政治方面,并上升为主要矛盾。
在英德国移民中的富有阶层很少,大多是到英国谋求更多工作机会和财富,或学习一门语言以回国谋生的中下层。
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随着英、德两国关系的恶化,英国大众对德国移民的敌意也在不断上升,甚至所谓的“恐德症”也在此时萌芽。
乔治·切斯尼在当年出版了描写英国遭到德国入侵的经典小说《多金之战》,将德国描写成一个有着巨大野心的军国主义国家。
当然,影响到在英德国移民的主要政治原因还是克鲁格电报事件招致的大量敌意,甚至直接危害到了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一个同情布尔人的德国商人的店铺被一群激愤的英国人围住,挂在商铺上的德国国旗被扯下烧毁。人群越聚越多,他们用石头砸破了窗户,投掷的烟火点燃了窗帘。直到凌晨1点,2000多个吵吵嚷嚷的英国人才被警察驱散。
1894年7月6日,索尔兹伯里向上议院提交了所谓的“索尔兹伯里关于外国人的法案”,提出整治贫困的外来移民的方案。
1902年,英国成立了外来移民王室委员会。次年,委员会向议会提交报告称;外来移民的行为、生活条件以及品行都对社区和国家有着许多负面影响,必须对他们进入和居住在英国的权利进行限制。
这份报告的建议部分成为1905年《外国人法案》的基础,确立了限制移民和遣返在英外国人的原则。
在世纪之交时,由于英、德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摩擦而招致的大众对在英德国移民的敌意,混杂着已经形成的排外主义,最终使得1905年的《外国人法案》得以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