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语言的接触

第八章语言的接触第一节社会接触与语言接触语言接触的类型有五种:1.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如果不同的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的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的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的、为数有限的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和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的人口,有通婚关系)的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是相对平衡的,则各民族的语言会长期地“和平互协”:不仅各民族的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和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是一片区域内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的核心词根,这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和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的不平衡),则经过长期的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的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和人口占优势的民族的语言会替换其他民族的语言,成为唯一的胜利者。

被替换的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的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的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的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是一种常见的可能。

5.洋泾浜和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的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第二节不成系统的词汇借用一、借词(一)概念:借词是指音和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

意译词: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把外语里某个词的意义移植进来,不把这些词看做借词。

例如:语种原语借词意译词英microphone麦克风扩音器英cement士敏土水泥、洋灰英piano皮亚诺钢琴(二)意译词的特点:1.所谓意译,实际上是用汉语的材料和规则为词义重新命名的创造过程,所创造出的汉语意译词的内部形式与外语原词没有关系。

2.意译词里面还有一种仿译词,它的特点是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把外语词的意义和内部结构形式都转植过来。

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鸡尾(酒)cocktail,鳄鱼眼泪crocodiletears,鸵鸟政策ostrichpolicy,尘埃落定thedustsettles。

(三)汉语借词的形式1.直接音译:沙发,扑克,可可,雷达,坦克等。

2.音译加意译: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

3.音译兼意译:指借词在语音和意义上都与外语原词相近,但完全用本族语的材料和规则,并且不要求内部形式相同。

如,酷cool,秀show。

很多音译兼意译词是对外语的词义经过各种不同角度的联想而创造出来的。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为了保证意思上的关联或感情上的褒贬,甚至可以放弃语音上更为相近的音节。

如:Coca,cola:可口可乐。

保持了原词的韵律结构,具有饮料的意义,还含有“可口、令人愉悦”的内部意义。

再如:TOEFL:托福。

(四)借词的用字由于汉语一音节一义的特点和汉字具有同音不同义的特点,所以汉语中绝大多数纯音译的借词一定要用固定的汉字来表达。

二、借词与社会(一)借词要服从本族语的语言规则借词虽然在音义上都借自其他语言或方言,但如果两个社会的借词程度不深,即地域上不相邻且只有一般性的物质交换或文化交流,则借词在语音、语法上还得服从本族语言的结构规则。

如果碰到本族语言中没有的音,就用相近的音去代替,而不产生新的音位。

如果两个社会地域不相邻且接触程度不深,则语言的变化就只限于向对方语言借用自己语言中所没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名称,音位的聚合系统和组合规则、词法、句法等都不发生变化。

(二)词语借用的方向语言中借用词语的方向决定于两社会接触时文化传播的方向。

如果文化传播是单向性输出或输入,则词语的借用也单向的;如果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则词语的借用也是双向的。

(三)词语的往返借用词的借用过程中有借出去的词再借回来的现象,一出一进之间,音、义都会有一些变化。

如”百姓“。

(四)借词如果适合使用的需要,有时甚至能在长期的竞争中战胜本族词,取而代之。

如”站、吧“。

第三节语言联盟与系统感染一、语言联盟与社会概念:语言联盟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的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的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彼此不同。

语言联盟的条件:不同民族在同一片区域内交错居住,经济文化上相对平衡,人口比例相当,各民族都至少有部分人口聚居。

二、系统感染(一)概念:指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然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如:东南亚语言联盟诸语言的共同特点是:都是有声调的孤立语,单音节。

(二)双语1.双语现象形成的原因:长期共存于同一地理区域、亲缘关系并不密切的若干语言,在语言结构类型上却十分相似,这是语言长期密切接触的结果。

在同一地区若干语言长期密切地接触,会造成区域内的双语(或多语)现象。

2.双语的概念:地区双语或多语:在一片地理区域内若干民族的人既会说自己的母语,也会说同一居住地的其他民族的语言。

互协:地区多语现象会使得各个语言都出现非母语者所说的、带有其他语言味道的语言变体,而各个语言就有可能在这些语言变体的影响下逐渐趋同,这种现象称之为互协。

第四节语言的替换和底层一、语言替换(一)语言替换的概念: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二)深度接触的概念: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

(三)不平衡接触的概念:不平衡接触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致消失。

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为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二、语言替换的社会原因1.当两个民族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逐步发生融合的时候,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学习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高、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政治上是否处于统治地位,并不是决定的因素。

2.各族人民必须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

三、自愿替换和被迫替换(一)概念:在汉语替换其他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替换。

前一种情况叫自愿替换,后一种情况叫被迫替换。

(二)替换的背景:我国历史上的语言替换,隋唐以前,以自愿替换占优势,而在隋唐以后,被迫替换的比例大一些。

从秦汉到隋唐,和汉民族发生融合关系的主要是所谓“五胡”,即匈奴、鲜卑、羯、氐、羌。

这些民族在取得政权以前,多数已与汉族杂居,受汉民族的文化影响比较深。

由于交际的需要,这些民族的人民大多数已学会汉语。

唐以后与汉族融合并改为使用汉语的主要是契丹、女真(包括后来的满族)等民族。

这些民族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个少数民族不同:一是在建立政权以前没有与汉族杂居,二是在建立王朝以后反对学习汉语,总想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阻止语言的替换,最后的语言替换是被迫的。

四、语言替换的过程(一)替换的过程:语言替换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语或多语现象,然后是几种语言中的优势语言逐渐排挤、替代其他语言而完成语言的替换。

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的出现是语言替换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

在这一过渡过程中,一方面是弱势语言母语者所说的第二语言(优势语言)越来越好,另一方面,优势语言所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大,最终完全替换弱势语言。

(二)替换的条件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某一个民族完全失去了聚居人口,则这个民族就会逐渐放弃自己的语言,完成语言的替换;如果两个民族仍然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或向分离的方向发展,各个民族都一直保持相当数量的聚居人口,那么他们就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

五、语言换用与底层遗留(一)底层: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被称为底层。

(二)底层的特点:一是被替代语言社团的一些特殊的发音习惯。

如我国浙江、上海郊区、福建、广东等地的一些汉语方言中有一种气流由口外吸向口内的浊塞音(浊内爆音)声母,出现这种特殊音值声母的汉语方言,刚好都处于壮侗族先民居住的区域,而壮侗语具有成系统的浊内爆音声母,因此许多人认为汉语方言中所出现的浊内爆音是壮侗语留在汉语中的底底层的另一个常见的表现是地名,地名最容易留下被替代语言的痕迹。

(三)语言联盟和语言替换的关系1.相同点:都是社会或民族密切接触的结果,都是原来不同的语言因后起的密切接触而趋同,都要经历漫长的双语或多语并存的阶段。

2.不同点:社会条件的不同在于密切接触的各方力量是否相对均衡。

这一重要不同带来接触结构的重要不同:各方力量相对均衡则密切接触的结果只是语言在结构类型上趋同,并不统一为同一个语言;各方力量失衡则力量强的一方的语言会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唯一的胜利者,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至多使同一种语言带有不同底层的地域变体——方言。

第五节通用书面语、民族/国家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的层次一、通用书面语与地方语通用书面语和地方语可以是同一民族语言的风格兼地域变体,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如日本、朝鲜、越南和我国南方的不少民族都曾以汉语作为通用书面语。

书面语具有高于地方语的地位,联系着不完全统一的社会。

二、共同语(一)概念: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是资本主义之后出现的更高形式的通用语,这是有具体音值标准的、涵盖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变体的通用语。

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的区别在于,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的通用交际语,而国家共同语是一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通用交际语。

(二)民族共同语欧洲:欧洲在文艺复兴之前,各国长期都是以罗马帝国所使用的拉丁文为通用书面语,没有各民族、各国家自己的通用语。

这是因为欧洲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各地都使用表音文字,即使同一套字母,同一国家中的不同方言中写出来也各不相同。

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各国陆续出现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中国:1956年我国正式发布文件,确定“普通话”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并提出“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三)民族共同语确定的原因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究竟哪一种方言成为基础方言,这并不决定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

1.汉民族共同语确定的原因:主要是政治的原因。

北方的黄河流域的中段,即所谓“中原地区”是汉民族的发源地,是夏商周以至秦汉的中心地区,汉民族从这一中心地区逐渐扩展到了南方,而“中原”一直是汉民族心目中国家的中心。

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近千年来一直是政治中心。

文化的原因:用北方方言写的文学作品有很大影响,说北方方言的人口也最多。

2.英吉利共同语确定的原因:经济的原因。

3.意大利共同语确定的原因:文化的原因。

(四)国家共同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各民族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共同的交际工具,这个共同的交际工具就是国家共同语(简称国语)或国家通用语言。

我国的国家共同语是普通话。

2000年10月31日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确认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法定地位。

(五)共同语的作用民族共同语和国家共同语可以加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和联系,对于民族和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为商埠,洋泾浜成了外国商人聚集的地方,他们和当地的平民接触,就用这种支离破碎的外语通话,于是洋泾浜成了破碎外语的中国名称。

“洋泾浜”解放前曾流行于上海,解放后,中外交往都用正式英语进行,“洋泾浜”就失去了行为交际工具的作用,不再被使用了。

(二)“洋泾浜”的概念“洋泾浜”是出现在世界好多通商口岸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不是中国特有。

“洋泾浜”是当地人在和外来的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的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

(二)“洋泾浜”的基本特点: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外语,是外语在当地语言的影响下出现的变种。

“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的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的说法指称事物。

(三)“洋泾浜”的具体特点:见教材。

二、混合语(一)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洋泾浜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尔语。

如非洲某些地区的种植园里使用的语言。

(二)洋泾浜与混合语的相同点二者都是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

都是一种语言远渡重洋,立足异域,或者作为特殊语言使用于有限的范围,或者在那里落户生根。

在这个过程中,它必定和当地语言发生密切的关系,吸收对方的一些成分,放弃自身的一些特点,结果在基本保持原有素质的条件下使自己增加一些变体。

第九章语言系统的演变一、如何知道语音的演变可以通过三个途径了解语音的演变:一是方言和亲属语言,一是文字,一是古代借词。

(一)从方言看语音的演变:尖音、团音的分化团音:舌面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团音,京剧里的/i/、/y/就是团音。

尖音: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与齐、撮二呼的组合叫做尖音,京剧里的/i/、/y/就是尖音。

尖、团合流:如果齐、撮二呼前的舌尖前塞擦音、擦音也因腭化而变成舌面前塞擦音、擦音,那就说明尖、团合流,在语言中不分尖、团音。

宁波话不论清浊都不分尖、团,说明尖、团已经合流。

上海话的清音不分尖、团,而老派的浊擦音还分尖、团,说明它还没有完成最后的合流过程。

(二)从文字看语音的演变1.原理:文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要适应语言的状况。

文字具有保守性,语言有了变化,文字往往还是老样子,或者虽然作了调整,但过了一些时候又会落在语言的后面,可以利用文字的保守性去探索过去的语言面貌和它的演变线索。

2.汉语可以从古诗文的用韵中看到古音的痕迹。

《长干曲》崔颢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侧”在上海话里读[]。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识”在上海话里读[s]。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从古代的借词看语音的演变“佛陀”是梵语buddha的译音。

最初,“佛”大致念bud,“陀”大致念dha。

日译吴音日译汉音朝鲜译音越南译音鸡kaikeikieike饥kikikiki这说明“鸡”、“饥”两字在隋唐时韵母不同,不是同音字,它们的声母是[k],还没有腭化成现在的[]。

二、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和演变机制(一)语音演变的规律音位的演变以区别特征为单位,某一区别特征的变化不只涉及一个音位,而且会涉及同一聚合群中具备这一区别特征的其他音位。

(二)语音演变的特点1.条件性。

变化有一定条件的限制。

如/ts/、/k/两组腭化为//组的条件就是在齐、撮二呼的前面。

语音演变规律只在一段期内起作用,过了这一时期,即使处于同样的条件下也不会遵循原来的规律发生语音变化。

现代宁波方言的/ki/、/khi/等音位组合是在腭化规律起作用以后产生的语音现象,所以不受这一规律的支配。

3.地区性。

语音演变像波浪一样从一个中心向外扩散,而且扩散有地域的限制,所以音变只在一定地域中进行。

浊音清化的规律在北方话系统中起普遍作用,但在吴语区和湘语区则仍然保留原来的浊音,没有发生清化的现象。

(三)历史比较法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比较方言或亲属语言之间的差别来拟测原始“祖语”的方法,叫做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以今证古,推测一群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原始面貌。

这种方法曾系统地应用于印欧语系语言的研究,拟测出各个语族乃至整个语系的原始母语,使印欧语系语言的演变过程大致得到了说明。

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研究汉语。

历史比较法举例纳擦百北京nahapai苏州nγhap梅县naphatpak广州na:phatpak厦门laphatpk,pa比较这些字的韵尾,有的方言有[p][t][k]三种,有的方言只有[]一种,有的方言失去辅音韵尾。

这三种共存的状态可以构成历史演变的三个阶段:最早是[p][t][k],它们后来合并成[],这个[]后来又脱落。

第二节语法的演变语法的演变可以从演变结果和演变方式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演变结果看,语法的演变包括组合规则的演变、聚合规则的演变。

从演变方式看,主要有类推、结构的重新分析和语法化。

一、组合规则的演变(一)组合规则的内容:语法的组合规则表现为一套结构格式,这些格式可以互相套合,格式中的成分可以用有关聚合中的成员自由替换,这样,无数的句子就在少数语法规则的支配下造出来。

(二)组合规则的演变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1.印欧语最初的语序:宾—动,关系从句在主词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

后来,印欧演变成动—宾语序,关系从句移到主词之后,修饰语移到中心语之后。

2.汉语语序的变化: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疑问代词在介词词组前。

君美甚。

—副词在形容词的后面。

忌不自信。

—代词宾语在动词前。

子孙是保。

—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疑问代词前置。

不吾知也。

—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前置。

现代汉语中“小名+大名”,在古代汉语中是“大名+小名”的顺序。

如:丘商,城颖,鱼鲔。

二、聚合类的演变聚合类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词类的增减。

(一)形态的变化以及语法范畴的变化:原始印欧语名词有三个性、三个数、八个格的变化,因而有性、数、格的语法范畴。

这些形态变化在现代英语中基本上消失了,只有一些留存的遗迹。

(二)汉语聚合规则的变化1.现代汉语实词的句法功能比古代确定,词类的界限比古代清楚,特别是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特有的量词。

殷墟卜辞中的量词:羌百羌。

玉十玉。

田十田。

汉朝:土中得玉璧七枚。

同时在论语中出现了许多量词前置于名词的用法。

到了南北朝时期,量词大量出现,既有名量词,又有动量词。

如:但读千遍,自得其意。

华阳洞亦有五种夜光芒。

支道林常养数匹马。

2.构词词缀和专用语素的出现汉语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构词词缀(子、儿、头等等)和表示类似体的意义的专用语素(了、着、过)。

了:表示完成。

着:表示持续。

过:表示曾经发生。

汉语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补偿语音的简化,双音节词逐渐占了优势。

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在意义上往往发生畸轻畸重的变化,其中有些畸轻的语素,意义逐渐虚化而成为构词词缀。

子儿头家里阿沉甸甸孤零零闹哄哄热乎乎黑压压白不拉几傻了呱唧酸不溜丢红不棱登三、类推(一)语言中的例外现象语法规则的效能常常因为交际的需要、因语音等其他子系统的制约、因借用外语成分而受到限制,不能到处贯彻。

西方语言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没有例外。

汉语也充满了例外现象。

(二)类推的概念语言既有规则、有条理,又到处存在着强式和例外的系统。

因此语法中有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

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叫做类推作用。

(三)类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类推可以铲平语法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很多语言演变的事实可以从类推中得到解释。

(四)类推的表现原始汉语应该是SOV型语言,但后来逐渐向SVO型结构演变。

到了上古汉语时期,“动—宾”已经成为占优势的结构格式,但代词宾语和否定成分后的宾语还是“宾—动”结构。

四、结构的重新分析(一)概念:重新分析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结构,从表层看,所出现的语词和词序完全一样,但语词之间的结构层次或/和关系却变化了。

(二)重新分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实例都是结构a;第二阶段,有些实例只能是结构a,有些结构只能是结构b,还有一些结构既可做结构a处理,也可做结构b处理;第三阶段,只有结构b。

(1a)无把铫推耨之劳,而有积粟之实。

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

(2a)诗句无人识,应须把剑看。

(2a/b)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2b)莫言鲁国书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

(3b)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

(三)重新分析形成的原因结构的重新分析涉及结构中某些语词的搭配范围在使用中逐渐扩大,当搭配范围扩大到原词义不再能够涵盖,它的意义和语法身份就会发生变化,句子就只能重新分析为新的结构。

五、语法化(一)概念:“语法化”大致相当于我国传统语言学所说的“实词虚化”,它们都是指语言系统中一些原来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在语法的演变中变为只表示语法意义的成分。

(二)语法化的等级序列语法化是由语法化程度较低的那一端向语法化较高的一端逐级演化的过程:。

THE END
1.浅谈英语写作教学从结果教学法到过程教学法的演变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 结果法 过程法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英语传统结果写作教学法的弊端,有针对性地提出利用过程教学法来弥补其不足。通过分析和研究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助于我们去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我国外语写作教学的改革思路。 https://www.yjbys.com/bylw/lunwenfanwen/27729.html
2.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再到()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法的起源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相似问题 有哪些关于汉字的来历及演变过程的故事 生物进化的过程和由来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特别推荐 热点考点 2022年高考真题试卷汇总 2022年高中期中试卷汇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592190a44298de4ecc1e54250dd69dc3.html
3.《中图法》版本时间的演变过程:《中图法》一版1975年→二版1980年→三《中图法》版本时间的演变过程:《中图法》一版1975年→二版1980年→三版1990年→四版1999年→五版2010年()https://www.shangxueba.com/ask/22597023.html
4.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演变与发展过程。法的起源经历了从()到()、再到()的演变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https://www.examk.com/p/2763208410.html
5.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1)【◆题库问题◆】:[问答题,简答题] 简述汉代各书体的演变过程,并举例说明书体演变过程中的笔法嬗变规律。 【◆参考答案◆】:汉代的书体中,小篆仍然是通行文字之一,在高级的官方文书和重要的仪典中书写。西汉初年,急速的隶变大潮,使小篆发生了隶变现象,西汉初期的隶书尚属于古隶阶段,真正成熟的隶书是在笔画的http://www.neicha.com/1568.html
6.左冠脉前降支结扎法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电图演变过程及中药干预的【摘要】:目的评价左冠脉前降支结扎法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心电图演变过程及中药干预的效果。方法取60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A组(仅绕过左冠状动脉,打松结,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B组(通过左冠脉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模型,并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C组(建立AMI模型,并给予通心络胶囊作为对照药物灌胃https://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YLC201917004.htm
7.用户体验过程方法论的演变随着功能发布一个月或一两次发生,没有时间等待用户体验设计师执行他们的过程。在敏捷命名法中,用户体验成为阻碍者,并且这是一个糟糕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团队都会简单地放弃用户体验。取而代之的是,他们雇用了能够在两周内完成设计任务的设计师。这些设计师并不是真正的UX用户,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户 https://www.jianshu.com/p/46d25973e6bd
8.毛毛虫变蝴蝶教案(15篇)2、体验法: 为了让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就采用了游戏体验法,在演演变变中引导幼儿体验蝴蝶蜕变的快乐。 在这一活动中为了让幼儿更形象,更直观的了解蝴蝶的生长历程,我将在活动中采用讲解法,图片演示法,碟片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 https://www.ruiwen.com/jiaoan/4431881.html
9.小高考范文11篇(全文)陈述转换成图表, 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 (趋势) 。如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从图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 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 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市转向郊区城市化。 四、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 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0pbgjw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