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星:清华法学人的自觉与担当[1]

申卫星,吉林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后,德国科隆大学和弗莱堡大学访问学者。现为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卫生法学会副秘书长,教学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总论、物权法、德国私法、卫生法学等。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记者:首先恭喜您被评为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在此之前荣膺这一称号的都是法学各个领域的翘楚,可以看出您对民法领域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肯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能够向您请教,也期待您能为法学院同学们就民法学习提出宝贵的建议。

申卫星教授(以下简称“申”):谢谢你们,实在过奖了!

要注重做读书笔记

记者:我们之前了解到您最初进入吉林大学是攻读理工科学位的(数学力学系)。那么,是什么让您选择放弃原来的专业而选择了法学领域?

申:其实最初,我对法律的认识也不是很完整,觉得学法学的人一来是会耍嘴皮子(受全国大专辩论赛的影响),二来就是会背而已。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大学的英语角认识了一位学习国际法的同学。我听他介绍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才发现法学并不是自己所想象的那样。于是带着好奇心,我开始阅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我看得非常入迷,一边看一边做笔记,到最后几乎摘抄了全书80%-90%的内容。虽然摘抄特别辛苦,但是内心深处觉得孟德斯鸠写得太好了,不舍得不抄。经历了这个过程,我开始觉得法学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学科,因而产生了转系学习法学的想法。可以说是读书让我改变了对法学这个学科的看法,培养了学习法学的兴趣。而读书的过程中我特别想强调做读书笔记的作用。因为这个过程实际是在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论证结构。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又一定要用笔来写。用手写字,摘抄地越辛苦,你会和作者的心贴得越近,理解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思想,还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而关于转系,其实当时吉林大学的政策还是比较严格的。成绩前三分之一的同学才有资格转系。而当时申请法学院的同学一共有12个,法学院方面只录取其中三人。不过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一个是因为我当时是班上的第一名,学习还是比较用功刻苦的;其次我也在转系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最终,我幸运地进入了吉大法学院。

如愿进入法律系之后,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个时候几乎是一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因为我和本来就是法学院的同学不一样,我是通过转系才争取到了这个学习机会,所以我一直格外珍惜。同时正如前面说的,我自己本身对法学学习也抱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总的来说,我学习投入的劲头特别足。每次上课我都坐在第一排,课堂认真听,下课和老师积极交流。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顺利的,后来就遇到了一些困惑。我感到自己在社会科学方面的底子太薄,虽然逻辑很清楚,但是自己能够说的东西太少。我后来反思总结,还是因为读书太少,于是我又开始拼命读书努力涉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那个时候读书真的是因为对知识的那样一种渴望,目的非常纯粹,就是希望学习新知识。我们现在的孩子读书的时候可能想法比较多,但是我一直觉得学习不是为了成绩,而是为了成长,为了那种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状态。我一直非常欣赏一句话——“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觉得读书可以让我们整个人的气质都被提升起来。大学的应有之义,就是能够安安静静地学习、研究。所以我一直强调要多读书,而且要勤于动手去做读书笔记。

学习有三个阶段:学懂、讲明白、写清楚

记者:我们之前了解到,您先后在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从事研究或者教学的工作,还包括在德国有过访问学者的经历,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在这些从事教研工作中,您觉得哪一段或者那些经历是您获益最多?

后来我就去了德国做访问学者,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德国学者理论的精细和思维的严谨。比如,我们讨论的时候,老师会不断问,可以向谁,请求什么,请求权基础是什么。这种严谨思维台湾继受地很好,当然台湾现在也有“手册法学”的反思。但是大陆民法还是在严谨上要更下功夫。

学东西就要学准、学透

记者:您在学术道路上一路走来,凭借执着和努力,成为学术翘楚。其实同学们有的时候想要做研究,可是却没有方向,没有方法,非常困惑。因此特别期待能够得到您的建议。

记者:大家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另一个困惑就是论文写作不得要领,也就是您说的“写不清楚”。您觉得就学术写作方面,我们在写作技巧上还有哪些共性的问题需要去检讨、改进?

基础和博雅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要去修正

记者:您在清华法学院已经有十一年了,通过您的教学经历,您如何评价当下清华法学生的学习状态?什么是值得肯定的?什么又是不足的地方?

申:我在清华接触到的学生很多,我觉得很多同学都很优秀。可是法学院老师们普遍的感觉是大家的学习氛围不浓,社会活动太多。现在有一个说法,大家都喜欢“水课”。这个我一直很着急。怎么能有水课呢?是教师的课上的水?还是同学们普遍学得水?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老师和同学们来反思。一方面老师是不是认真准备了,课程质量是不是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大家是不是认真对待了?现在好像能够出全勤都是一种“难得”,这个现象很不正常。

同时,大学生活也要学会规划,要坚决执行自己的规划。比如这一年就读一本书,触类旁通,把这一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学清弄懂,也是很好的。大家普遍的焦躁情绪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划和坚定的执行力。目标要单一,不要什么都抓,结果什么都抓不着,最终只是停留在浮躁的情绪中。要单纯一点,快乐学习,读书完善自己的心灵,你会有满足感和收获感。要甘于平淡和枯燥,最终会发现生活的乐趣的。

明天无需设计,从今天的努力开始

记者:清华人在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领域必定会发挥重要作用,您觉得面对今天的司法改革潮流,法律人特别是清华法律人应该又怎样的担当?

申:清华法学人要有担当,要有学识上和思想上的准备。第一,不要好高骛远,为人要谦逊,要踏实。第二,不要怕难,要吃苦。要想到将来在政治局、在乡村、在律所、在国际舞台、在大学讲台上的,都是你的同龄人。法学不是哲学也不是文学,是社会科学,是通过社会权利义务的分配来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门学科,社会科学人才要能够对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不要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这个国家未来是什么样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们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明天无需设计,从今天的努力开始。只要努力,就不负青春韶光。年轻时干了什么决定二十年后会干什么,为二十年后起航多做努力。

【记者手记】

不仅如此,申老师骨子里还带着一股山东大汉的质朴和坚韧。在采访最后,我们好奇地询问申老师,是否后悔当初转系选择法学的决定,他摇着头说:“从来没有过。”他觉得曼德拉的伟大之处不在于入狱27年,而在于面对不可感知的未来,他依然乐观、充满信心的活下去。而申老师的导师江平老师亦是如此,遭遇了巨大的磨难之后,他仍然选择相信法治。而法治本身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需要一批有信仰的人来完成,申老师也是其中之一。除了自己奉献在法治这条路上,他还希望自己的学生也走向讲台,也走向立法,一代接一代,推动中国法治进步。

在近2个小时的对谈中,申老师娓娓道来,自信中满含谦逊、感性时仍不失理智,就这样慢慢地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传递着自己的信念,不强求结果,但从不曾放弃!

[1]本文是2014年申卫星荣获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后,《法苑》报所做采访。

THE END
1.瞿同祖法律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历史的考察历史学家,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究竟占什么地位,起什么使用?我想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讨论: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二、法律与人民生活;三、法律职业。 一、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 统治者心目中的法律指的是关于法律的概念、法律的地位、法律的功能。各时期不同,历史上的变化表现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1/16/36905198_1140883809.shtml
2.《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法学基础理论LAWS120001.0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读书笔记 施嘉恒11300740008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写于1939年瞿同祖在云南大学执教期间。这本书运用社会学的方法与范畴来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开创了中国法律社会学研究之先河。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社会的家族、婚姻、阶级、巫术宗教以及儒家和法家思想,并籍此分析了https://www.360wenmi.com/f/file692mzvvr.html
3.《乡土中国》读书笔记在没有外来非乡土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冲击与影响,乡土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长久的自我强化与延续,在乡土中国两千年农耕社会凝练出的思想,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仍有很多思想融入在中华民族的骨血中。针对此部分的描述费老先生在《乡土中国》全文都进行了体现。 乡村的绝大多数制度、知识、习惯都是由“习俗”二字涵盖,惯常http://www.legaldaily.com.cn/newzt/content/2024-05/17/content_8997894.html
4.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法律与革命是哈佛大学教授哈罗德·J·伯尔曼集40年心血写成的一部力作,讲述西方文明发展出了独特的“法律的”制度、价值和概念。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篇一:法律与革命读书笔记 哈罗德。j。鲍尔曼认为:教皇革命是欧洲历史的断裂,至少从法律发展史的角度分析,1050——1150间的教皇革命成https://www.unjs.com/z/259731.html
5.丘澎生:明清中国的经济与法律教学大纲与参考书目李中清、王丰,2000,《人类的四分之一:马尔萨斯的神话与中国的现实,1700-2000》(三联书店),陈卫、姚远译,史建云校订,页3-36。 岸本美绪,1998(1990),〈伦理经济论(moral economy)与中国社会研究〉,王亚新译,收入《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页327-349。 http://iolaw.cssn.cn/sxlm/smty/200405/t20040513_4590428.shtml
6.《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读书笔记然而作者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过《秋菊的困惑和山杠爷的悲剧》、《法律的规避和法律多元》以及《再论法律规避》进一步探讨分析了法律多元化的现象、法律规避的原因,从而揭示了法律规避的实质是“中国社会传统法律——现在更多表现为民间法律——和现代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冲突问题”,是一种文化的阻隔。作者提出:中国法学家要http://www.xsfy.gov.cn/view.php?aid=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