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和经济学的未来》一书中,87岁的美国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资深法官圭多·卡拉布雷西通过归纳、反思、重构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向我们展示了法律经济学在当下发展中所呈现的两张面孔——“法律的经济分析”与“法律和经济学”。
法和经济学交叉的历史渊源
作为法律经济学面孔表相之一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其最具侵略性和改革主义倾向,它完全是从纯粹的经济学理论立场来审视这个世界,并由此出发确认、质疑,甚至常常试图改革法律现实。而作为法律经济学另一张面孔表相的“法律和经济学”,则保持着一种“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它认可法律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描述,然后通过一种“双向互动”的学术研究路径处理经济学理论与真实法律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与“法律和经济学”,卡拉布雷西认为,前者可以追溯到边沁(全名杰里米·边沁,英国的法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后者可以追溯到密尔(全名约翰·斯图尔特·密尔,19世纪英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边沁“像一个陌生人那样”将所有不能通过其检验原则(功利主义)的观念斥责为“不可理喻”或者“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而密尔则对包含着未经分析的人类经验的一般化观念抱有基本的尊重,他承认不同人类知识类型之间的分工,与来自于一种知识类型的标准去检验所有知识领域不同。在当代学者中,波斯纳(全名理查德·艾伦·波斯纳,美国法学家)
是“法律的经济分析”的首创者,他“一门心思地应用某种既有的经济学理论来检验这个世界”,而科斯(全名罗纳德·哈利·科斯,英国经济学家)和卡拉布雷西则是“法律和经济学”的代表,在他们所倡导的“法律和经济学”中,经济学理论可以被用来检验法律,但这种检验时而会导致经济学理论内部的改变,而不是法律的改变或者描述法律现实的方法的改变。
法和经济学的未来导向:跳出经济模型分析现实问题
在法律和经济学的未来导向上,卡拉布雷西对这两张法律经济学的面孔持有一种“批判和改革”的态度。首先,他认为“法律的经济分析”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弊端:经济学模型在其建构过程中时常会忽略一些经验要素,如外部道德成本、个人偏好、利他主义等,由此导致其有时并不能够精准地理解法律规则的作用与力量,而此时如果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法律制度本身的“非理性”,那么对于现实层面的理解和操作都不会有实质性的助益。其次,他认为“法律和经济学”虽然在理念和方法上注意到“法律的经济分析”这些无法摆脱的弊端,但却仍然没有尝试“在价值分析这个最重要的法律问题上”有所建树。
为此,在《法和经济学的未来》一书中,卡拉布雷西用大量篇幅讨论利他主义、道德成本、品味和价值等问题。在他看来,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品味和价值缺乏理性基础,因此在制定经济模型时将其忽略的做法是欠妥的,品味和价值在实践中会对人类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即使理性的经济学家也可能会采取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因为他们也会有不同的品味和价值。对此,卡拉布雷西还举了一个行李偏好的例子:给行李被航空公司弄丢的乘客赔付惩罚性赔偿金看似不可理喻,但如果某人对他的行李拥有特别的偏好,我们就不应当忽视此人赋予行李的品味和价值。
事实上,相较于其他学者,经济学家在处理品味和价值时更具优势。他们更擅长在经济模型中分析问题,因而当经济分析中加入品味和价值时,他们能够更敏锐地发现品味和价值的变化给法律制度的实际效果带来的相应变化,能够更容易地为立法者提供相应的建议。当然,卡拉布雷西也即刻指出,如果因为试图在经济学模型中添加更多的品味和价值,而使得经济学建模变得不可能或者是与现实显著的不一致,那么在排除品味和价值不会显著降低模型结果有效性的情况下,经济学家可以变通考虑这些变量。由此可见,卡拉布雷西并不是一定要把所有的品味和价值都纳入经济学建模中去,他所反对的,其实是经济学家不加区分地排除考虑一切品味和价值的做法。
在《法和经济学的未来》一书中,卡拉布雷西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将法律/司法视为一种面向事实的、累积人类处理经济事务和其他人际交往事务的丰富经验学科,其中也体现着真实世界中的人的品味和价值。他甚至激情满满地认为,法律人相比于经济学家而言,在处理这类事务中更有自身的优势:他们对现实法律制度有基于经验的深入的理解,既容易发现经济学理论需要分析什么问题,也容易跳出经济模型去寻找合适的方式分析现实问题,更有可能主动寻求运用其他领域的知识去改进甚至突破法律经济学传统理论局限,因此,也就更可以为经济学的数学化、模型化分析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其实是卡拉布雷西为法和经济学双向互动模式所描绘的未来发展蓝图。
大数据时代需要双向互动的法律经济学建模思维
毋庸置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智能算法的飞速发展,包括经济学在内的所有社会科学面临的首要问题不再是经验材料的匮乏,而是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来筛选和使用数据。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就需要有一定的理论预设与建构——理论驱动的经验研究和经验驱动的理论化,必将呈现出一幅相辅相成的螺旋式上升图景。在《法和经济学的未来》中,卡拉布雷西虽然没有直接谈及大数据时代的经验信息处理问题,但他双向互动的法律经济学建模思维,却给我们今天关于传统法律构成要件和构成要件要素的反思、批判与重构,开辟了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洞见和无限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