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史网

清史研究一直是中国断代史研究中相对活跃与多产的一个领域,2021年亦不例外。宏观层面,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清代历史置于从元明至民国或当代的历史长线中进行考察,理论自觉和着眼于现实关怀的问题意识日渐凸现;微观层面,得益于新发现的档案文献资料,探究的问题日趋具体、细致、丰富。清史研究成果数量多,内容广,囿于眼力,笔者万难备述周全,兹就国内(不含台港澳)2021年成果择要汇辑,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望识者见宥。

一、政治史领域

政治史研究是清史研究的大端,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社会史、文化史研究兴盛的冲击,政治史研究一度被边缘化。近些年,政治史研究经历了自我反思,注重吸纳社会史、文化史等学科研究成果,并力图“将一切经济行为”纳入视野,1“重提政治史”2不再流于口号。2021年清代政治史研究成果丰富,涵盖了政治制度、政治事件、边疆民族、中外关系等主要方面。

(一)清代的国家性质与“正统性”

探讨清代国家性质,是清代“国家认同”“国家建构”以及清统治“合法性”等问题的延伸,也受到了近年来美国“新清史”的刺激。“新清史”认为,清朝是一个超越了“中国”的内陆亚洲帝国,与“中国”并非同义语,中国只是其“一部分”,中华民族也只是一想象的共同体。3“新清史”强调清朝的满洲特性,其对清朝国家性质的看法值得警惕,也需要辩驳。

探讨清代国家性质、纠正“新清史”偏颇之论,涉及清王朝的“正统性”问题。而探讨清统治如何构建自身统治的正当性、合法性,也是近些年清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钟焓分析了1635年皇太极获取“制诰之宝”的政治意义,认为皇太极获得林丹汗传国玉玺的意义并不在于继承蒙元帝国的政治遗产,而是着眼于处理内政的需要,即加速实现将原有汗权统治体制改造升级为中央集权化的帝制模式,从而满足自己对君权扩张的政治需求。6惠男通过分析乾隆皇帝的佛装“圣容像”在藏地的供奉流播过程,探讨了其传达的权威话语信息如何渗透和改造西藏原有的政教秩序。7徐莉探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代乾隆朝官修满文多语种辞书及其价值,认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代乾隆朝官修满文多语种辞书的编纂及其版本流传,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历史线索,为此类文献价值的阐释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8对于涉及清统治者基本国策的满蒙联姻制度,赵云田指出“备指额驸”制度产生于清朝顺治年间,最迟在康熙年间已经实行。9

(二)政治制度与运行

(三)政治事件与人物

这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晚清,涉及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团练、戊戌变法、义和团、官僚派系斗争、清末政治改革等诸多议题。

关于太平天国,近三十年来否定和丑化的声音不断增多。为扭转这一倾向,《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1期以“唯物史观与太平天国研究”为题,组织了六位学者的专题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太平天国进行探讨,纠正了全面否定太平天国的错误看法。30另外,张宏生围绕余治《江南铁泪图》,分析了时人对太平天国起义战后重建的渴望和社会动乱的反思。31郑小春亦着眼于兵后重建,以绩溪南关许氏宗族为中心,展现了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下的宗族生活及其重建。32

团练是清中叶后地方军事力量的代表,在清廷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陈骏发现,团练并非一般所认为的是晚清独有之现象,清前期在部分边地紧张军事形势下早已采用此项政治策略,以巩固地方统治;团练与保甲之间并非简单的源流关系,而是某种特殊的表里关系。33崔岷从清廷社会动员策略入手,认为咸丰六年“任官督率”方案的推行意味着历经三年多的“任绅”办团后,清廷试图从钦派在籍绅士手中收回团练控制权以期发挥团练应有的功能,从而成为嘉庆以降清廷从“顶层设计”上探索社会动员策略过程中的重要节点。34

对洋务历史的研究成果不多,朱浒的专著《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值得注意。该著另辟蹊径,以赈务活动作为切入口,通过对盛宣怀在晚清四十余年的奋斗与挣扎的解读,揭示了洋务与赈务之间的交织与互动,以及历史人物与时局的耦合性。35

关于戊戌变法,自《戊戌奏稿》《我史》(即《康南海自编年谱》)等资料被证伪或遭质疑后,康有为是否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备受怀疑,近年来的研究也极少涉足这一问题。对戊戌变法研究用力颇深的茅海建撰文认为,尽管康有为《戊戌奏稿》作伪,康著《我史》和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多有夸张,但从今存《杰士上书汇录》和康有为、梁启超的多部著作进呈本,仍能清晰地看到康有为与光绪帝之间的思想交流,从目前可考的史料出发,仍可认定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36黄兴涛、荆宇航从戊戌维新志士杨深秀作为政治改革家、学者和诗人三重角色入手,对其一生做了整体研究。37

对义和团和庚子事变的研究趋向多元。褚潇白通过对以义和团为主的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文化结构的分析,从传统乡村社会的家族权力结构、保家意识的正统性转换、民间劫难观的民族主义重构以及家国话语的整合与实施这四个方面,揭示了民众反洋教意识之根源及其与民间信仰意识、内涵和仪式等的关联性,以及民间兴起的家国话语背后的矛盾情绪。38郑泽民通过上海道台之更易,分析了庚子事变期间清政府的内政与外交状况。39韩策围绕满人封疆大吏崧蕃,分析了庚子西巡前后的陕甘政情,指出庚子西巡期间陕甘总督的人事变动和董福祥问题的处理结果,预示着湘系式微、满回增强的权势转移和政情变化。40

对晚清派系和官僚集团的研究,是近年来剖析晚清政治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戴海斌以李鸿章与张之洞的早期交往为线索,辨析“洋务”“清流”的异同,指出两者之间虽“各有门面”,但并非疆界分明。41自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影响晚清政局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湘籍官僚集团开始崛起,分析其人物之间的私谊纽带关系,有助于理解清政府中枢机构与地方督抚力量的此消彼长,以及其影响下的清末政治发展脉络。束荣华、朱庆葆从前湘军时期开始梳理湘籍官僚集团成员间师门、姻亲、主幕等私谊关系,以“人缘性”因素入手,还原了该集团的官场联盟特质,而这种私谊纽带维系的官场联盟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时局,在清廷中枢与地方督抚力量此消彼长的嬗变中也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42甲午战争后,湘籍官僚集团开始走下坡路,北洋集团在庚子后兴起并取而代之,导致了湘人江督格局及湘军的终结;而北洋得势又引发了清流派和满洲亲贵的不满,最终导致1907年丁未政潮的发生。深入研究这次政治权力斗争的内在脉络,无疑有助于把握清末最后几年的政治走向。韩策的研究揭示了这一变化过程。43而张建斌关于“丁未政潮”的研究,也有助于厘清这次政治风波中的权力斗争。44

(四)边疆民族史

边疆史地在清史研究中一直长盛不衰。赵云田著《清代理藩制度研究》51作为研究清代理藩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是本领域新近值得指出的重要成果。该书全面论述了清代藩部的形成,清朝理藩的机构,藩部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宗教、联姻等制度,评价了清代理藩制度的历史影响和局限性,并附有清代理藩大事记。

内外蒙古地区一直是边疆史地研究的重点。蒙古勒呼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讨了反映清朝蒙古律与喀尔喀习惯法关系的重要法规《喀尔喀济鲁姆》之乾隆十一年法,认为清朝蒙古律虽然在喀尔喀占据统治地位,但与蒙古律相抵触的喀尔喀习惯法仍以或明或暗的形式在喀尔喀社会发挥作用。52王刚通过研究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的绿营换防指出,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以蒙古官兵为主体,绿营、八旗换防官兵为辅助的军事体制,是清廷权衡当地政治环境、民族构成、自然条件与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后作出的选择。53张临希通过“丹丕尔案”探讨了清末边疆治理的转型。54包思勤以嘉庆朝重印《蒙古律例》后所附“增订条文”为中心,探析了清代蒙古地区的内地移民对蒙古律例修订的影响。55刘维栋对清代赛音诺颜部驻京亲王拉旺多尔济驻京事迹进行了考订整理。56

东北地区作为清统治者龙兴之地,是否可以划入边疆史地的研究范围尚有争议,但学界长期以来“都是在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框架下将东北边疆史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75本年度,管书合对清初设置柳条边的性质进行了探讨,认为“老边”西段和“新边”的设置根本目的在于处理与蒙古的关系,而不应视为民族隔离、军事警戒线或行政区划的分界线。76王广义则聚焦清代东北地区“守堡”与旗屯管理,认为这种旗屯自治有效地维护了旗屯社会秩序的稳定,基本达到了守护“龙兴之地”的目的,清末守堡的消亡是旗民融合的内生需求与必然结果。77张闶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汉文档案,聚焦于官方长白山祭祀的实际运行层面,探讨了长白山望祭殿修缮、长白山祭文撰拟、长白山祭祀所用物品等问题。78臧廷秋利用已刊的雍正朝满文奏折,对雍正朝黑龙江将军做了探讨。79

(五)中外关系

二、经济史领域

(一)国家经济能力与早期工业化

(二)土地赋税与财政

田赋征收是清代土地赋税研究的重头。龚浩利用黄册、奏折、地方志、《清实录》、《大清会典》以及文集笔记等不同史料中田赋额记载,根据康熙至嘉庆时期江苏各类田赋规模变化,估算了清代应征、实征以及实得田赋的规模,并延伸讨论了清代的田赋减免政策、田赋汲取能力以及财政体制等国家治理问题。105邱捷采用晚清广东州县官杜凤治《望凫行馆宦粤日记》中材料,呈现了催征钱粮的地方表现。106胡铁球对于田赋征收中涉及各类粮食量器标准的“仓斗”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考察清代各地“仓斗”的形成机制,指出清代各地所用“仓斗”不仅不是户部颁标准的仓斛容量,而且互不相同。107吕长全以乾隆时期的山东省为研究对象,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探讨了灾害、收成和麦价之间的关系。108胡鹏探讨了清代粮食市场和蠲恤制度,通过对《清实录》所载国家干预粮食市场行为谕令的统计分析,展现清代国家干预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109

关于盐政,黄国信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盐务档案,通过分区行盐制度探讨了清代盐政运作的原则和机制。110韩燕仪梳理了清乾隆中后期江广盐价的逐年奏报制度,进而揭示出清代皇权与市场之间的微妙复杂关系。111雷炳炎讨论了康熙雍正年间江苏私盐弊端。112赵赟重点考察了两淮盐场保甲制的产生与实施、内容与特点,以及与州县民户保甲的区别,揭示灶户保甲在清代的适应性生成和演化等问题。113杨娟通过康熙、雍正时期云南盐务,讨论了清朝政府在云南地区的统治。114陈懿人以嘉庆年间云南巡抚江兰“讳灾”事件为例,讨论了盐政腐败与州县激变的关系。115

关于捐纳,吴四伍所著《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以捐纳制度的内在变迁轨迹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为路径,探讨了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的复杂关系。119在清代定额财政的背景下,盐商捐输是清代国家在地丁、盐课、关税等常规财政收入之外弥补收入的重要渠道,江晓成以盐法志和《清实录》为基础,补充近年来新刊的起居注册、上谕档等资料,并参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户科题本、朱批奏折、录副奏折等,重新统计乾嘉两朝的盐商捐输数额,分析了盐商捐输差异的原因。120倪玉平探讨了同光时期贵州隔省捐输的机制与成效,指出传统财政收入的捐输在晚清财政体系中仍占重要的地位。121许存健对咸丰、同治时期湖南本省办捐情况、湖南对外省来湘办捐的态度及其回应,以及湖南作为饷源省份在办捐中所反映的权力斗争与实际运作等问题进行了探究。122

(三)城市经济与商贸

借贷是透视经济、金融的一个重要窗口。张景瑞对清代民间银钱比价的“七折钱”惯例的分布范围、形成时代与使用情况进行了新的探索。135金鑫考察了清代索伦、达呼尔人货币流通状况。136林展《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一书集中于如何理解民间金融中的高利率交易,对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假说进行检验,分别讨论了高利贷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高利贷的形成原因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发现从市场供给和需求、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能够有效解释民间借贷中的高利率。137马秀英、曹树基讨论了清代后期吐鲁番葡萄园的典当借贷市场。138

(四)生态地理与区划

箫凌波《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一书,梳理了华北平原社会生态系统人地关系的变化过程,探讨了气候变化与水旱灾害下的粮食安全、人口迁徙、社会动乱等问题。139王鹏玮探讨了清末地理书写中的自然区划认知,指出日本在吸收西人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地十八省进行了“南北中”划分,这一划分法与“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结合,演化成“中部长江流域”“北部黄河流域”“南部珠江流域”,伴随大量日文译著引入国内,在清末关于中国的地志中流行,同时该知识在梁启超等人的努力下,与文明史观相结合,配合民族主义思潮,影响力逐渐扩大。140韩昭庆利用ArcGIS软件对《中华帝国全志》法文书中收录的37幅《皇舆全览图》进行数字化,分析了《皇舆全览图》长城以南地区绘制精度的空间分异及其原因。141

三、社会史领域

在清代社会史领域,基层社会组织与治理、灾荒与地方社会、法律社会史以及晚清社会转型等,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本年度清代社会史研究的成果集中于基层社会,基本延续着传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论题,也有研究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思想观念等因素联动起来,理解清代社会的变革,尤其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其中不乏亮点。

(一)社会治理与变迁

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一书以中山大学收藏的《杜凤治日记》为基础,考察了晚清州县官杜凤治的公务和生活世界,涉及主持考试、审理案件、教化地方、缉捕盗匪、管理省城、对外交涉诸方面,展示了晚清州县官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完整面貌。146

(二)灾荒与赈济

(三)法律实践

清代法律实践是调节社会关系、形塑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魏道明《清代家族内的罪与刑:一部视角独特的刑罚的历史》一书,着眼于宗法秩序与法律的互动,围绕五服制度,梳理总结了清代各级法司的裁判标准与推理逻辑,阐述了宗法等级秩序对法律的影响与支配,以及中国古代法律伦理化的特征。157

近些年来,利用诉讼文书研究司法实践已成为法制史研究的新常态。孟烨《清代州县裁判文书研究》一书,结合官方档案和私人所藏文书,对清代明示裁判文书进行详细解读,从历史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裁判文书乃至裁判程序的变迁。162于帅以浙南诉讼文书为主,探讨了清朝官代书的戳记与写状职能。163尽信书不如无书,利用司法档案也需结合其他文书,以免被档案中的虚构内容误导。王川以《巴县档案》命案为例,揭示了清代档案史料中的“虚构”问题,值得研究者在利用司法档案时借鉴。164史志强的研究也提示,清代司法过程中的审转制度会削弱司法档案的可信度,需要警惕其中的加工修饰。165

四、文化史领域

(一)文化政策

清代文化政策涉及文治、崇儒、语言等问题。张兵、汤静着眼于康熙帝与高士奇的君臣际遇,探讨了清初文治政策对文坛的影响。166贺晏然以任子祭祀为例探讨了清政府崇儒重道政策,认为任子祭祀是清代儒家先贤奉祀复兴的代表之一,重建任子奉祀的过程不仅牵涉朝廷、衍圣公府和地方官府,地方社会和宗族的参与,也持续影响着南北任子奉祀活动的展开。167黄薇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探讨了清代官话问题,认为用现代“标准音”观念去求证清代官话的基础方言是否为北京话,并不可取,而且清代官话没有明确基础方言的现象一直维持到清末,直到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读书人学习国语国音必须以京音京话为标准之后,官话才终于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基础方言音。168湛晓白围绕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探讨了清廷构建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化的历史动力及其背后的政治意义。169

(二)科举教育

(三)学术思想

(四)文学艺术

五、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

囿于“近代”或“革命”话语,晚清历史与清前期历史长期被割裂,其突出的表现就是,“清史”研究止步于1840年,归入“古代史”范畴,而鸦片战争以后的历史则冠之以“近代史研究”,且两者叙述历史的方式和风格迥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将清代历史置于中国通史的大脉络中,才能讲清楚清代统治者各种政治运作、“大一统”策略以及中国各区域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李文杰呼吁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清史与近代史的贯通。211张海荣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要注重摆脱以事件为中心的局限性,避免“掐头去尾”式的片面化、简单化论述。212朱浒从理论与方法上探讨了衔接清史前后两个阶段的路径,认为只有彻底检讨以往阐释嘉道变局模式的特性及得失,才能准确辨析当下所谓“碎片化”研究困境的实质,才有可能重新认识嘉道变局的特定进程及其实践逻辑,也才有可能重新探讨嘉道时期的历史定位问题。213毫无疑问,贯通“清史”与“民国史”甚至“现当代史”,理解清史与民国史、革命史的内在关联,重塑问题意识,是清史研究取得突破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学界为纠过往之偏付出了努力,本年度亦有突破,但总体而言此方面令人赏心悦目的成果尚属不多,学术生长的空间还非常大。

注释

1刘凤云:《理论与方法的推陈出新:清史研究三十年》,《史学月刊》2013年第1期。

2杨念群:《为什么要重提“政治史”研究》,《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3参见罗友枝:《再观清代--论清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刘凤云、刘文鹏主编:《清朝的国家认同——新清史研究与争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6-18页。

4郭成康:《18世纪清朝国家政体变革再思考》;杜家骥:《清朝国家性质的若干思考》;陈支平:《清代政治体制与东南少数民族》;刘小萌:《清代八旗人口的变化及其影响》;常建华:《大清:一个首崇满洲的复合性中华皇朝》;赵世瑜:《“王朝国家”与前现代中国的国家转型》。均见《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5强光美:《清朝“内亚性”的再商榷--以多民族语文合璧书写为视点》,《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6钟焓:《1635年皇太极获取“制诰之宝”的政治意义试析--以传国玉玺与成吉思汗哈斯宝的性质比较为中心》,《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7惠男:《礼仪与权威认知:乾隆帝画像与瞻礼、金瓶掣签制度的改革》,《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8徐莉:《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清代乾隆朝官修满文多语种辞书及其价值》,《民族翻译》2021年第6期。

10吴恩荣:《清朝礼制的起源:努尔哈赤时期的等级性汗国礼俗》,《肇庆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吴恩荣:《清朝对国初礼俗的隐匿与文饰--以会典为中心》,《安徽史学》2021年第5期。

11吴恩荣、程炽玲:《绍续明礼:清顺治朝国家礼制的“汉化”转向》,《江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

12刘小萌:《包衣女子配婚制的瓦解与满洲领主制的衰亡--以内务府“三藩汉女”为中心的考察》,《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3邱源媛:《八旗圈地制度的辐射:清初拨补地考实》,《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4哈斯巴根:《清代蒙古八旗口外游牧地考》,《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5屈成:《清前期汉中八旗驻防考实》,《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16岳铭志、薛柏成:《顺治朝汉军官员入旗缘由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7尤嘉:《论雍正年间八旗奴仆出旗条例的制定》,《黑龙江史志》2021年第2期。

18苏日朦:《乾隆年间编入察哈尔八旗之喀喇沁、浩齐特佐领考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

19毛立平:《清代选秀女制度对旗人女性的意义与影响--以清宫选秀档案为中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20马子木:《清初的奏事体制与政务运作》,《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21张一弛:《清前期本章进呈与批答制度的演进》,《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22赵彦昌、曲海月:《道光年间公文往来特征分析:基于〈黑图档·道光朝〉的研究发现》,《山西档案》2021年第3期。

23王日根:《清代封印制度的经与权》,《历史研究》2021年第2期。

24李明:《清代刑部司员的任用规则与权力分配》,《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25邹长清:《清代翰林院庶吉士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21年12月。

26毛立平:《君权与后权:论清帝对皇后权威的控制与打压》,《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27张凌霄:《军机处的满伴与清代中枢机构之变迁》,《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28郭琪:《清代宫中腰牌考略》,《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29胡祥雨:《清承明制与清初三法司审判权格局的变迁》,《史林》2021年第6期。

30崔之清:《晚清危局及其出路--洪秀全、曾国藩的认知与抉择》;姜涛:《太平天国:造反者的失败事业》;华强、包树芳:《历史虚无主义与〈太平杂说〉》;吴善中:《亦论上帝教不是“邪教”》;顾建娣:《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理论转型》;刘晨:《太平军军纪再审》,均见《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1期。

31张宏生:《战乱、民瘼与文图记忆--论余治〈江南铁泪图〉》,《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32郑小春:《咸同兵燹冲击下的宗族生活及其重建--以绩溪南关许氏宗族为中心》,《安徽史学》2021年第5期。

33陈骏:《清前期团练问题研究》,《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34崔岷:《绅士无以救时:咸丰六年清廷推行团练“任官督率”的背景与意蕴》,《安徽史学》2021年第5期。

35朱浒:《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

36茅海建:《戊戌时期康有为与光绪帝》,《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

37黄兴涛、荆宇航:《戊戌维新志士杨深秀再认识》,《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38褚潇白:《论清末反洋教运动中的家国话语及其象征结构》,《学术月刊》2021年第3期。

39郑泽民:《“内政外交实相表里”:从上海道台更易事件看庚子年政局》,《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40韩策:《满人封疆大吏崧蕃与庚子西巡前后的陕甘政情》,《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41戴海斌:《清流、洋务“各有门面”?--以李鸿章与张之洞早期交往为线索》,《史林》2021年第1期。

42束荣华、朱庆葆:《晚清湘籍官僚集团私谊关系及特点》,《安徽史学》2021年第2期。

43韩策:《清季“湘人江督格局”的终结与“北洋下南洋”的形成》,《史学月刊》2021年第8期。

44张建斌:《端方与“丁未政潮”》,《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张建斌:《丁未袁世凯致端方密信箋释》,《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2期。

45林浩彬:《丞参选任与清末部院用人专门化问题》,《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林浩彬:《光绪末年的保举人才与预备立宪》,《史学月刊》2021年第2期。

46关晓红:《“图治太急”:宣统朝选官用人之困局》,《学术研究》2021年第9期。

47章博:《清季军机大臣副署制度的构建》,《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48项旋:《再论清末立宪中的国会年限问题--以预备立宪筹备清单底稿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

49郭思成:《清末民政部的转型与共和民国之肇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50叶锦花:《清末户口调查与广东新安民变》,《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51赵云田:《清代理藩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52蒙古勒呼:《蒙古〈喀尔喀济鲁姆〉乾隆十一年法研究》,《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53王刚:《漠北汉兵:清代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区的绿营换防》,《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54张临希:《光宣之际的边疆治理转型与“丹丕尔案”》,《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55包思勤:《清朝中期蒙古地区的内地移民与蒙古例条文的修改--以嘉庆朝重印〈蒙古律例〉后附“增订条文”为中心》,《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56刘维栋:《清代赛音诺颜部驻京亲王拉旺多尔济史事钩沉》,《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57巴·巴图巴雅尔:《土尔扈特“鄂尔齐”制度考》,《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58王力:《准噶尔蒙古与俄国的贸易类型及其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4期。

60曲强:《吐鲁番伯克莽噶里克归附始末考--兼论清朝对吐鲁番的初步治理》,《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61王启明:《乾隆年间辟展同知设置考》,《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62王启明:《清前期吐鲁番“土流并治”回众管理模式的形成》,《清史研究》2021年第4期。

63孙文杰:《乾隆四十八年明亮、海禄署理伊犁将军新考》,《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64聂红萍:《从办事大臣到都统:乾隆朝新疆东路归属甘肃及其演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2期。

65廖文辉:《清代嘉庆时期的新疆协饷运作及政策讨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2期。

66陈跃:《晚清新疆建省视角下巴里坤乌鲁木齐满营移并古城研究》,《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67王丽娜:《何以为界--雍正时期川、滇、藏行政界域划分与康藏治理》,《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68冯灿:《康熙朝东川土司内乱及其影响--以禄氏和二安氏为中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69韩笑、石涛:《清代茶叶土引考论》,《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70张楠林:《清前期陕甘边地“招番中马”制度与茶马司的兴废》,《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71张闶:《金川土司与西藏关系考》,《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72赵令志:《乾隆二十一年土尔扈特赴藏熬茶使团探析》,《民族研究》2021年第3期。

73孙琦:《嘉庆二十一年川军入藏考述》,《西藏研究》2021年第第6期。

74杨卫:《清代嘉庆朝对青海藏族部落社会的治理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75周喜峰:《简论清代东北边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19年第6期。

76管书合:《何谓“以界蒙古”--清初设置柳条边与蒙古之关系再探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77王广义:《清代东北地区“守堡”与旗屯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2期。

78张闶:《清代官方长白山祭祀若干问题补正--以满汉文档案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3期。

79臧廷秋:《雍正朝黑龙江将军研究》,《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80扎洛敖见:《清代藏南日纳宗归属问题探析》,《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

81何星亮:《清代中俄西北分界与边民“人随地归”研究》,《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

82刘国俊:《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维护喇斯库穆主权的斗争》,《西域研究》2021年第3期。

83段红云:《传统“天下体系”下的清雍正“安南勘界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

84黄粲茗:《乾隆初期安南北部的动乱与广西边境社会的治理》,《广西地方志》2021年第1期。

85章扬定:《清政府对越南问题的政策和态度探析(1880-1883)》,《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86冯智:《清代中尼边境历史文化交流与强边思考》,《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87施晔、李亦婷:《嘉庆朝英军入侵澳门事件再考察--以新见斯当东档案为中心》,《史林》2021年第3期。

88赵蒙:《光绪初年西班牙侵华风闻与清政府的应对》,《史学月刊》2021年第4期。

89刘峰:《甲午战争以前日本的对华协调--以1876-1894年的朝鲜问题为例》,《安徽史学》2021年第5期。

90黄翊民:《清末中日鸭绿江国境通车之交涉》,《学术研究》2021年第11期。

91崔志海:《美国政府与义和团运动再考察》,《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92李育民:《晚清对外关系中利益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21年第4期。

93彭慕兰:《在无为而治与英雄主义的失败之间--清代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概论》,《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2期。

94李光伟:《清代普免制度的形成及其得失》,《历史研究》2021年第4期。

96刘凤云:《钱粮亏空:清朝盛世的隐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97周建波、曾江、李婧:《农村金融与清代江南的早期工业化:以农民兼营手工业为中心》,《中国农史》2021年第2期;周建波、曾江、周子超:《清代江南农村手工业生产性借贷的高利率影响探析--兼谈早期工业化走向近代工业化的金融条件》,《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98栾成显:《顺治丈量与万历清丈比较研究--以休宁二十七都五图鱼鳞册为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99赵思渊:《清前期徽州乡村社会秩序中的土地登记》,《历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00杜正贞:《明清时期东南山场的界址与山界争讼》,《史学月刊》2021年第2期。

101王日根:《清代淮安府荡地开垦与政府治理的互动》,《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

102曾桂林:《生计与风水:清代湘南地区的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史学集刊》2021年第2期。

103蒋宏达:《“丁”的层累演进--以明清时期的两浙石堰场为例》,《文史》2021年第2辑。

104胡铁球:《明清百姓避役避比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05龚浩:《关于清代应征、实征以及实得田赋规模的估计--以康熙至嘉庆时期的江苏各类田赋规模变化为例》,《中国农史》2021年第6期。

106邱捷:《晚清广东州县催征钱粮探微--以〈望凫行馆宦粤日记〉的记载为中心》,《安徽史学》2021年第1期。

107胡铁球:《清代各地“仓斗”形成的机制考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08吕长全:《灾害、收成与麦价:以乾隆时期的山东省为中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09胡鹏:《养民与聚民:清代粮食市场中的国家调控(1644-1840)》,《中国农史》2021年第6期。

110黄国信:《市场导向与行政理性:清代盐政运作的原则和机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11韩燕仪:《皇权与市场--清乾隆中后期江广盐价的逐年奏报制度》,《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12雷炳炎:《康熙雍正年间江苏私盐问题述论》,《历史教学》2021年第10期。

113赵赟:《清代两淮盐场的灶户保甲及其与州县保甲之别》,《安徽史学》2021年第1期。

114杨娟:《李卫、鄂尔泰与雍正时期的云南盐务》,《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15陈懿人:《盐政腐败与州县激变:嘉庆年间云南巡抚江兰“讳灾”事件考析》,《盐业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16刘煜泽:《清代烟草税收研究》,《安徽史学》2021年第3期。

117马超然:《商人、牙行与书吏--清中后期重庆城的商税包揽及其变迁》,《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118王燕:《晚清杂税杂捐征收名目统计与厘析》,《史学月刊》2021年第4期。

119吴四伍:《清代捐纳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20江晓成:《清乾嘉两朝盐商捐输数额新考》,《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4期。

121倪玉平:《清朝同光时期贵州隔省捐输研究》,《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

122许存健:《清代咸同年间湖南捐输的运作与协饷转变》,《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23刘增合:《白银与战争:晚清战时财政运筹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24何一民、陆雨思:《清代珠江沿江城市空间分布及特征》,《史学集刊》2021年第5期。

125张献忠、李宗辑:《国家-市场视域下的城市发展:以开埠前天津为中心》,《史学集刊》2021年第4期。

126陈新海:《明清时期草原丝路沿线城市张家口的发展与职能演变研究》,《史学集刊》2021年第3期。

127范金民:《明清苏州经济中心地位略论》,《史学集刊》2021年第3期。

128龚宁:《清末黄浦江治理之争与浚浦局的设立》,《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29周琳:《商旅安否:清代重庆的商业制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30成功伟、冯俊:《乾隆年间重庆商贸移民群体与城市房屋租佃》,《江汉论坛》2021年第12期。

131池翔:《晚清时期东北林木与中国北方市场的木材贸易竞争》,《清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32高志超:《从布匹到白银:“还乡女”交易媒介与皇太极时期东北亚贸易网络》,《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133刁莉:《近代汉口的中药材贸易(1872-1919)》,《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4期。

134王妍允:《清代江南地区治疫成药生产与消费的初步研究》,《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2期。

135张景瑞:《清代“七折钱”惯例新探》,《浙江学刊》2021年第1期。

136金鑫:《清代索伦、达呼尔人货币流通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4期。

137林展:《高利贷的逻辑--清代民国民间借贷中的市场机制》,科学出版社,2021年。

138马秀英、曹树基:《清代后期吐鲁番的葡萄园典当与金融》,《清史研究》2021年6期。

139萧凌波:《气候、灾害与清代华北平原社会生态》,科学出版社,2021年。

140王鹏玮:《清末地理书写中的自然区划认知》,《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41韩昭庆:《康熙〈皇舆全览图〉长城以南地区绘制精度的空间分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142付荣华:《清乾隆时期保甲制度的完善--以〈清实录〉为中心》,《西都学刊》2021年第14期。

143常建华:《清乾嘉时期的湖南保甲职役--以刑科题本为基本资料》,《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1年第4期。

144冯贤亮:《清代江南乡村的社会治理及其变化》,《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

145吴滔:《在免差与应役之间:明清南岭山地瑶长瑶目制之缘起及其运作》,《史学集刊》2021年第1期。

146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47马俊亚:《世本无圣--明清常州舜山地区乡村士子的耕读实践》,《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48董乾坤:《晚清生员的技术性知识与传统乡村社会--以胡廷卿家庭收支账簿为核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49廖涵:《清代江西棚民的社会上升流动--以铅山篁碧村为中心》,《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150李细珠:《略论清代台湾移民政策与移垦社会的定型》,《广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

151田宓:《清至民国时期归化城土默特水利经费筹措方式研究》,《安徽史学》2021年第1期。

152张新毅、范小露:《淮河流域中游顺治年间地震灾害考证研究》,《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53潘威:《重析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改道”的形成》,《史林》2021年第5期。

154白豆、郝平:《清代一个山西商镇的民间灾赈史--以灵石县静升村为例》,《安徽史学》2021年第6期。

155郭宇昕:《晚清积谷运动的兴废--以四川省为中心》,《安徽史学》2021年第2期。

156吕宽庆:《清代河南普济堂研究--以地方志为中心》,《中国地方志》2021年第2期。

157魏道明:《清代家族内的罪与刑:一部视角独特的刑罚的历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58谢晶:《律贵诛心:清代盗律及实践中的“主观恶性”》,《学术月刊》2021年第4期。

159李栋:《超越“依法裁判”的清代司法》,《中国法学》2021年第4期。

160邓建鹏:《清代“依法裁决”问题的再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161邓建鹏:《文献多样性与清代地方司法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4期。

162孟烨:《清代州县裁判文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年。

163于帅:《清朝官代书的戳记与写状职能再探--以浙南诉讼文书为中心》,《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164王川:《清代档案史料的“虚构”问题研究--以〈巴县档案〉命案为中心》,《史学集刊》2021年第6期。

165史志强:《冤案何以产生--清代的司法档案与审转制度》,《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66张兵、汤静:《康熙与高士奇的君臣际遇及其相互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167贺晏然:《清代儒家先贤家族和先贤奉祀的重塑--以任子为例的研究》,《江海学刊》2021年第6期。

168黄薇:《从闽粤两地正音书的语音性质看清代官话问题》,《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69湛晓白:《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历史研究》2021年第5期。

170刘洋:《清代科举试诗的历史原因与制度意义》,《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171徐世博:《清代贡院号舍添建活动考论》,《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72杨国强:《“天下有事功名多途”和晚清科举入仕的逼仄》,《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173蒋宝麟:《清末废科举后科举经费体系的转型》,《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1期;蒋宝麟《清末财政预算体系中的教育经费编制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74李敏:《清末学制改革与“中国文学”的演生》,《史学月刊》2021年第9期。

175郭书愚:《“总教治校”:清季江苏存古学堂的校务运作》,《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

176黄剑:《甲辰开复后的张元济与清末教育新政》,《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77王东杰:《乡里的圣人:颜元与明清思想转型》,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王东杰:《气质为何不恶--颜元的身体经验与思想建构》,《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78朱亦灵:《清初江南地区的谣言传播与遗民心态--以〈侯岐曾日记〉为例》,《清史研究》2021年第1期。

179黄爱平:《清前期官修经解与官方经学探析》,《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180朱天助:《王应麟三种辑本与惠栋之关系再考证》,《清史研究》2021年第2期。

181苏黎明、吴绮云:《清代思想家李光地》,厦门大学出版社,2021年。

182崔发展:《清代汉宋关系辨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

183李兵:《清人两种〈补五代史艺文志〉关系考论》,《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3期。

184张广生、许孟洋:《嘉道变局下的经学新诠--龚自珍论“一贯”“终始”与“五经大义”》,《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185尹素敏:《“筹海”与“自强”:魏源、徐继畬应对西方策略析异》,《史学月刊》2021年第4期。

186邬国义:《〈民约通义〉:上海大同译书局初刊本的新发现及其意义》,《中华文史论丛》2021年第2期。

187魏义霞:《康有为、谭嗣同的老子观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88任芮欣:《康有为对先秦诸子学术的新阐释--从〈孔子改制考〉的再认识谈起》,《史学月刊》2021年第12期。

189王康:《梁启超流亡日本与“少年中国”意象的生成》,《史学月刊》2021年第7期。

190贾小叶:《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

191萧平:《梁启超以佛学理论研究清代学术史之得失--以〈清代学术概论〉为中心》,《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192程丽红、刘洋:《晚清政治运动中的广学会--一个传播帝国的落寞》,《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1期。

193许纪霖:《晚清一代激进知识人的历史世界与精神情怀》,《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

194张兵、周媛媛:《康熙朝诗学走向与陈鹏年的诗歌主张》,《内蒙古社会科学》2021年第6期;唐芸芸:《清代唐宋诗之争中的“穷而后工”》,《学术界》2021年第12期;何诗海:《清代“诗文相通”说》,《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期;司马周:《论清代诗人黄仲则的“贫”与“病”》,《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

195尹变英:《清代八旗子弟书研究》,民族出版社,2021年。

196沈沫:《筱轩楮墨:清代才媛诗学与美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197刘大先:《八旗心象:旗人文学、情感与社会(1840-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98多洛肯:《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

199汪祚民:《桐城派与清代歙县岩镇金氏家族关系考论》,《安徽史学》2021年第2期。

200翁攀峰:《清代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

201徐雁平:《清代的书籍流转与社会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202韦胤宗:《浩荡游丝:何焯与清代的批校文化》,中华书局,2021年。

203刘玉堂、张钰晨:《明清鄂东沿江县域方志舆图风景秩序及其空间意蕴》,《江汉论坛》2021年。

204武沐:《明清两朝中国观对比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1年第1期。

205龙小峰:《明清时期边疆地区的族群治理与区域社会变迁--以永安州莫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安徽史学》2021年第4期。

206岳小国:《明清时期武陵土司地区的社会治理研究》,《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1期。

207潘斌:《明清之际学风的嬗变--以礼学兴起为中心的探讨》,《史学月刊》2021年第8期。

208周伟义:《明清时期理学与纵欲风气的互动》,《安徽史学》2021年第4期。

209张舰戈:《明清通俗小说的发展及启示》,《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6期。

210赵轶峰:《重新思考明清鼎革--兼谈“十七世纪危机”、“大分流”、“新清史”》,《古代文明》2021年第1期。

211李文杰:《历史教学中清史与近代史的贯通问题》,《历史教学问题》2021年第5期。

212张海荣:《“好名立异非中庸”:文悌与晚清变局》,《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6期。

213朱浒:《盛衰之理:关于清朝嘉道变局性质的不同阐释及其反思》,《史学理论研究》2021年第2期。

214姚宇:《康熙四十六年修律进呈本的发现及初步研究》,《清史研究》2021年第3期。

215张建斌:《端方与“丁未政潮”》,《近代史研究》2021年第3期。

216王冕森:《允禟西洋密码字档案初探》,《清史研究》2021年第5期。

217朱浒:《康有为的“投名状”:〈书余莲珊《尊小学斋集》后〉的政治意涵》,《历史研究》2021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杨剑利,1972年生,女,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THE END
1.文书全文二、本裁判文书库提供的信息仅供查询人参考,内容以正式文本为准。非法使用裁判文书库信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由非法使用人承担法律责任。 三、本裁判文书库信息查询免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本裁判文书库信息牟取非法利益。 四、未经允许,任何商业性网站不得建立本裁判文书库的镜像(包括全部和局部https://wenshu.court.gov.cn/website/wenshu/181107ANFZ0BXSK5/index.html?docId=EpzSMH6XnFzvbQ77jxtwPhNp+jz2HeWRlXeokZSOoSHB171cqra7ONGpzdPfHzBEt83FDEoTp3bmTJGccpvDESqgRsIh7Yk2ueUqghAi+aXq6md4zuqSIw==
2.易县人民检察院对兰金明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公告本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兰金明妨害药品管理的违法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支持起诉。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第二款、《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规则》http://www.jcrb.com/xztpd/gxzt/sqgg/202412/t20241205_6751976.html
3.版权裁判文书中国知识产权律师网北京著名专利律师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2024.11.18 自由贸易港语境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理念与路径 2024.11.15 知识产权“三合一”审判机制的实践检视与深化路径研究 2024.11.07 裁判文书 更多>> 专利 “手机计步器”实用新型专利无效行政纠纷案二审判决书 2024.11.27 商业秘密 技术秘密相关约定与构成要件案https://www.ciplawyer.cn/channels/bqws/
4.焦作市启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法律风险原告:焦作市启明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被告:朔州市永援物流有限公司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法院2022-04-14 09:00详情 数据来源: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公告网、中国庭审公开网、各地方人民法院等。 https://www.qichacha.com/csusong_c67301174514fcca5ce3558a27a1aefc
5.法治日报2024年12月05日公告自公告之日起30日内来本院领取,逾期则视为送达,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公告期满后15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及副本,上诉于河北省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逾期本判决即发生法律效力。 河北省安平县人民法院 谭见兵:本院受理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衡水中心支公司诉谭见兵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一案,现依法向你公告送达http://epaper.legaldaily.com.cn/fzrb/content/20241205/Articel09002GN.htm
6.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14)延民初字第4675号裁判文书建设通为建筑业人士提供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原告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诉被告吉林达森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有限公司延边州分公司建设工程施工纠纷一审民事裁定书裁判文书的详情介绍,帮您了解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裁判文书,失信信息,被执行https://www.cbi360.net/hhb/sg_66864/fy/13068307.html
7.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被告主张双方实际劳动关系已于2019年1月终结,2020年1月30日起原告与杭州启明公司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因原告需办理上海市居住证转户籍,经协商后双方保留形式上的劳动关系,并由被告代杭州启明公司支付原告工资,并为原告在上海市缴纳社保费等。2020年3月15日,原告通知杭州启明公司解除双方间劳动关系,故原、被告之间形式上https://www.hshfy.sh.cn/shfy/web/flws_view.jsp?pa=adGFoPaOoMjAyMKOpu6YwMTA1w/Gz9TE3MDY3usUmd3N4aD0xz
8.法学首页类型化视角:行政协议案件法律适用的优化路径2024-11-28 网络婚恋诈骗手段翻新需提高警惕2024-11-26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彰显司法担当2024-11-26 德国商事调解制度的特色2024-11-22 涉网络游戏“工作室”虚拟财产买卖合同的效力认定2024-11-21 聚力“创新协作共赢” 贡献中国智慧经验2024-11-14 建设工程质量责任的主体、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index/id/MzAwNDAwNTCwNCACAAA/page/1.shtml
9.北斗启明(北京)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是否有法律诉讼北斗启明(北京)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3、 北京新创佳农科技有限公司 4、 南宫市新创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其他案由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2024-11-26 详情 2裁判文书 其他: 1、 北斗启明(北京)节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2、 富威蜂窝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买卖合同纠纷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2022-07-03 https://www.qixin.com/risk/e81dbb11-2a75-48d3-a2d9-f96124975e4b
10.学术前沿李栋认为清代司法裁判具有独特性,与其说是“依法裁判”,不如说是“权宜裁判”,这种裁判类型不仅关注个案本身的特殊性和裁判结果的妥当性,而且在客观上能够实现对于裁判决策的稳定性限制,因而,在“全球法律史”的视域下,构成了司法裁判的一种独特模式,至今在中国司法实践中仍具生命力。[160]邓建鹏同样认为对于清代是否https://iqh.ruc.edu.cn/xsqy/2cb3dd1e7db74aa3b597debadfb3b236.htm
11.中国金融业信息安全调研报告:如何保护金融机构的核心信息安全为此,国内数字化研究与咨询机构爱分析和数字安全调研机构数世咨询,联合大数据安全优秀厂商瀚思科技,以及业内资深专家和金融重点用户,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查与分析,结合目前的形势和遇到的困难,共同撰写了《中国金融业信息安全调研报告》。希望能够为广大金融安全及相关从业者,更好的解决当前面临的威胁和迎接未来的挑战,提供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45500883&efid=pZaqSj9W84WnWKI82wdekg
12.御家汇:湖南启元律师事务所关于公司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法律(三)本所在出具本法律意见书时,对于与法律相关的业务事项履行了法律专业人士特别的注意义务,对其他业务事项履行了普通人一般的注意义务;对从国家机关、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级机构、保荐机构、公证机构(以下统称“公共机构”)直接取得的文书,本所 在履行《律师事务所从事证券https://q.stock.sohu.com/cn,gg,300740,30338288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