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劳动力状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产业素质是产业运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性,这种内在特性直接决定产业运行质量的好坏。产业素质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的制度素质、技术素质、劳动力素质和资本素质。由此可见,衡量从业人员素质高低的劳动力素质是影响产业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劳动力素质的总体质量仍偏低
表1显示了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文化程度状况。从绝对数值上看,1964-2000年,河南省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逐渐改变了过去文盲和半文盲占大多数的局面。1964年,大学学历和相当于大学学历的人口仅有9.3万人,而文盲和半文盲(12周岁以上人口)达到2146.8万人。2000年发生了较大变化,前者增加到247.5万人,后者减少到543.2万人。1964年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91年,之后逐年上升,到2000年平均受教育年限达7.99年,与1964年相比增加4.08年。总体上讲,河南省的居民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表1各项比重指各指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比。从各指标的比重看,在整个人口结构中,初中以下(包括初中)的比重仍占较大,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初中以下比重为78.46%,高中、大学和相当于大学的比重仅为12.70%,这说明河南省的总体人口素质仍然偏低,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河南省2006年的专业技术人员为2041056人,相对于2005年,增长了3.69%;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看,由2005年的3.48%上升到了2006年的3.57%。这说明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无论是从绝对数上还是纵向比较的相对数上看,都有了一定的增长。下文将河南省与其他省份进行横向比较(见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绝对数上看,2006年底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为204.1万人,排名第三,仅次与山东省的232.1万人,广东省的230.4万人。但是从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员的比重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平均比重为28.27%,其中河南省的比重为28.70%,排名18位,仅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就说明在整个就业人员比例中,河南省的专业技术人员还比较缺乏。
从表4中选择的各项指标看,科技活动人员、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有R&D活动的单位数、R&D经费支出、专利申请数和拥有发明专利数,2006年较2005年都有一定的增长,尤其是2006年的科技活动经费增长了42.10%,R&D经费支出增长了41.97%,专利申请数增长了44.43%。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有科技活动的单位数下降了10.81%,科技活动机构数下降了4.41%,有R&D活动的单位数基本保持不变。2006年河南省的R&D经费支出为846143万元,河南省全省GDP为124960000万元,R&D经费支出仅占GDP的0.68%,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10%。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的科技进步速度缓慢。
劳动力素质地区差距加大
从表5中河南省内各地市的各项指标比重看,劳动力的学历构成表现出了较大的地区差异。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河南省的平均水平是0.35%,各地市中只有郑州市、开封市和洛阳市超出了平均水平,其中郑州市为0.91%,开封市为0.44%,洛阳市为0.37%,而驻马店市仅为0.12%;从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看,郑州市和洛阳市分别为10.75%和7.25%,均高于整个河南的平均水平(7.02%)3.73和0.33个百分点,而许昌市仅为4.69%。何风霞在《区域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本)对区域的生产总值有较大影响。表5数据显示,平均受教育年限和该地区的人均GDP有较大的关系。人均GDP较大的洛阳市、焦作市、三门峡市和郑州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均高于河南省的平均水平7.75年;而在经济较落后的信阳、商丘和周口市,其平均受教育年限依次为6.36年、7.14年和7.16年,分别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1.39年、0.61年和0.59年。
综上,与其他各省相比,见表6可知,2004年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值为8.23年,河南省为8.36年,略高于平均值水平。从全国各省市的排名看,河南省排名12。河南省的劳动力素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其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经济落后地区、云南、青海等省,低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天津。
结论
为了缓解河南省劳动力素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作用,河南省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其劳动力素质。据中国科学院一项研究表明,投资于人力资本对提高经济增长率最有效。如果人口增长率下降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如果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每提高1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提高0.35-0.59个百分点。两者的综合作用可提高人均GDP增长率0.7-1.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河南省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其实现途径如强化技能职业教育、重视对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降低高等教育收费门槛、通过政府和民间两条途径普及高等教育、制定具体的政策与法规保障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等等。
参考文献:
1.李新国.产业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
2.靳伟莉.河南省第
二、三次产业劳动力素质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月——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一、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调查
(一)清水县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
清水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人均耕地面积1.88亩。近年来,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工作思路,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清水县现有6镇12乡,260个村民委员会,1118个村民小组,71901户,总人口达3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达29.59万人,占总人口的92%。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0316万人,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男性7.8885万人,女性7.010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10.3251万人,占69.3.00%,从事工业的劳动力2695人,占6.54%,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9286人,占6.23%,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2234万人,占1.8%,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2228人,占1.5%,从事其他的劳动力6559人,占4.4%。
(二)清水县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
从调查情况看,全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2009年底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14.8986万人,其中文盲半文盲仍有3.7013人,小学文化程度5.6361万人,占62.6%,初中文化程度3.9802万人,占26.7%,高中以上学历的1.5670万人,占10.6%。大专以上138人,仅占1%。而发达国家的情况是,美国的大部分农场主都是农学院毕业生;德国农民有67%是大学毕业生,53.2%接受过2~3年的职业教育;日本农民中大学生占59%以上。
2.科技素质差。目前,全县实有劳动力中,真正受过系统专业技能培训的仅为3.2%。大多数农民缺乏基本的科学生产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
3.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参加培训的占38%,今后打算参加培训的占27%,因不愿耽误劳动原因不参加培训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
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大。据统计,全县实有劳动力总量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90.85%,其中18~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7.041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49.79%。
3.农村劳动力流动性差,盲目性强。全县实际常年外出务工农民仅占实有农村劳动力总量的12.9%。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大多集中在年初是群体外出,有明显去向的只占30%左右,70%没有目标,且收入极不稳定。这些人大多为青壮年劳动力,但多数是靠出体力、卖苦力换取收入,从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经培训有组织输出的农民仅0.716万人,月平均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比未参加培训的月平均收入高300元以上。
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成因分析
1.历史因素的影响。年龄在45~55岁的劳动力大多就读在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育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应引起全社会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和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年6月——7月,清水县农广校组织调查小组,深入5乡15村镇调查了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通过对中部永清镇苏屲村,东部白沙乡马沟,北部黄门乡王店,西部郭川乡宋川村,南部丰旺乡柏树村195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了解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及其培训实施情况,基本摸清了制约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升的成因,并据此提出了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
3.农民观念落后的影响。一是部分青年劳动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认为“读书不如赚钱”从而过早辍学打工;二是壮年劳动力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差,培训机会少;三是相当多的农民从众心态严重,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四是接受培训的兴趣不高,主观上不求进取,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延续过去传统落后的种养模式和技术。
2006年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贵州省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远高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水平,以具有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为主,分别占转移人数的29.7%和53.7%,高中及以上占16.6%[1]。李崇慧[2]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比例与文化程度呈正比,学历越高,转移的比例越大;目前贵州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高于未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季勤等[3]通过对贵州省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外流劳动力增长到65.9%。这说明目前留守在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一、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与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
贵州省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下页表1显示,2000年贵州省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117.51元/人,逐年都在增加,2009年达424.2元/人。同时,农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也在逐年提高,其中初中文化受教育程度2000年为34.01%,到2009年增长为42.6%。高中文化受教育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28%增长为2009年的6%,而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文化程度分别由2000年的1.36%和0.21%,上升为2009年的1.8%和0.8%。这说明从2000—2009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的同时,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文化状况也在提高。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得对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是不同的。将以人均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收入为自变量,记为x,以各受教育程度为因变量,记为y,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之间的影响程度。
二、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影响
三、结论与分析
将以上方程(1)、(2)、(3)、(4)画图进行分析,其中y1、y2、y3和y4分别表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初中、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考虑到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素,农村居民外出从业工资性现金收入对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高中受教育程度的影响最大。劳动力转移所得收入可以促进更多的家庭劳动力获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家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提高了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农村劳动力素质。
四、政策建议
最近,本刊记者到湖北中部某县的一个工业园区采访,企业家们普遍反映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有家化纤生产企业,生产线上职工工资平均达到2000元,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限于工资,还有隐形成本。如职工的食宿条件要改善,四人一间,安装空调,为了稳定职工队伍,在教育、培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投资也大幅增加。有的企业消化不了上升的成本,就找其他“办法”。
去年以来,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较大,据30个省份统计,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幅度为22.8%。分析原因,主要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有专家分析,由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已经显著减慢,目前城市所需劳动力数量主要依靠农村转移劳动力满足,预计最迟到2015年,农村向外转移的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不足以补偿城市的需要量。据有关部门开展的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发现,由于劳动力供需区域失衡,201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比重快速下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熟练工人普遍难招,直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率先上升。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民工更愿意就近找工作,现在,中西部招工也紧张,工资也水涨船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已不是一个短期的、局部的现象,而是一个长期的、必然的趋势,廉价劳动力年代已一去难返了。
毫无疑问,劳动力成本上升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内在动力。首先,必要的增长是对以前低工资水平的一种矫正,2002年至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幅度为10.13%,但扣除物价因素后职工工资的年均增长为8.18%。其次,提高工资性收入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扩大消费,拉动内需,降低经济增长对低端出口和外国投资的过分依赖。第三,加薪还会“倒逼”企业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扩大产品附加值。然而,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一把“双刃剑”。加薪将直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那些以低端制造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是进行来料加工或定制,它们本来就缺乏技术优势,依赖相对的劳动力优势,利润率很低,眼下,在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紧逼下,举步惟艰,毫无竞争力可言。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报告显示,接近八成企业经营者认为劳动力成本提升是未来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出廉价劳动力时代;但劳动力成本过快增长又会削弱产业竞争力,并可能因此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岗位减少。这就是国家和企业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一、农村妇女劳动力的结构状况
在农村劳动力大分流的今天,重庆农村妇女劳动力分布状况大致有三个层次:
一是30岁以下初中文化以上的新生劳动力。她们并非“富余”劳力,但却是各大城市最能吸纳的劳动力,为此她们事实上成为向发达及沿海地区和大城市输出的主力军。
二是30岁至40岁初中文化为主体的骨干劳动力。这批人中分为两类:能力较强的一部分,成为农村种养殖及其加工业大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基干力量;生存条件困难的一部分,成为季节性就近打工群体,是农村挣钱补贴家中生计的主要力量。
三是40—50岁左右文化程度偏低的基本劳动力。这批人成为承继传统农业,解决吃饭问题,在家带孙子,稳定农村生活的基础力量。她们占农村现有农业劳动力的比例均在60%以上,有的地区高达80%。
二、农村妇女劳动力的从业动态
30岁以下的新生女劳力,在进入发达城市打工的机遇上,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适合女性心灵手巧特征的项目。
30—40岁的骨干劳动力中,能力较强或有一定资金基础的妇女,一般都选择就地创业,或承包荒山,或搞蔬菜基地,或科学养殖、种植而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同一年龄段的另一部分人,因上有老下有小,故土难离,多在小城镇从事体能强度较大的家政服务。这批人成为在土地锐减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
40—50岁左右的基本劳动力,是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础力量。她们大多从事传统小农生产,进行小规模的、传统的种养殖业。同时还成为带孙子、支持儿女外出打工的主力军。
三、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发展走势
30岁以下的新生劳动力转向发达地区后,在那里安家生儿育女,大批返乡已不太可能,但这批人比城里同龄人更能吃苦,更有创业动力,她们中会有一部分人在未来20年中获得成功,而她们的故土情结会在成功之时更加强烈。她们中的成功者,可能成为未来家乡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和支撑者。
30—40岁的骨干劳动力中的专业大户,在未来20年发展中,大多会成为农工商企业主,她们将成为农村产业化和农业生产市场化的桥梁、纽带和带头人。
40—50岁的基础劳动力,10年后将退出农业生产环节。但她们是农业大变革时期稳定农村社会的基石,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期的奉献者。
四、发挥农村妇女劳动力作用的建议对策
1、广开劳务输出渠道,强化男女协调有序转移
据调查,农村劳力转移出现两大特征:一是输出者并非“富余”劳力,而是农村“新生”劳力。二是在自发转移群中,女性所占比例较低,且流向盲目。
为此,一是各级政府要树立男女比例协调转移观。女性转移过少,未来重庆农村以“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为主的特征将更加突出,这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更不利于农村儿童,即未来农村劳动力的培养教育,也会进一步扩大男女发展差距,导致农村发展和妇女发展的进一步滞后。
二是各级政府要广开转移渠道,把促进女劳动力转移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力争每年输出的女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输出大军的30%以上,确保重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有序。
三是抓住城镇化建设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就地转移。
2、构建农业服务体系,大力扶助农村女大户,女能人
据调查,农村专业大户的发展最需要寻求帮助的是三个问题:一是科技服务,希望得到品种上、种养技术上的切实指导;二是市场信息,希望及时了解把握市场的需求状况;三是资金周转,希望得到及时的低息贷款扶持。
为此,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满足专业大户的这些基本需求上,在政策、资金、信息服务等方面为女大户、女能人提供方便。政府要充分发动各种社会力量,构建好为农村女大户、女能人示范、带动、培训、服务的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3、构建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妇女的生产技能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就业
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效果。目前我国处于二元经济转换,同时又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包括劳动力资源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机制配置的机制转变。在经历就业迅速扩大和遭遇劳动力市场冲击的同时,就业形式和就业增长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蔡(2008)通过梳理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和就业状况的统计数据,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对城乡就业增长和结构变化进行了描述,打破了传统的关于“就业零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成不变”等神话。提供了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准确地反映了伴随着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动力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就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多元化,及其城镇就业压力的缓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减少的事实。他还通过对人口转变过程的阐释,预测了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做出刘易斯转折点即将到来的判断,并揭示了这个转折点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出的挑战。陆铭、蒋仕卿(2007)将1996年视为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分水岭,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折点。在第一阶段,劳动力市场改革的效果主要表现为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在第二阶段,结构调整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不同的就业状态上的分化。失业人数与职工数量之比,以及其他人口与职工数量之比在1997年之后也同步上升,这也反映出了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而其他人口数量与职工数量之比的快速上升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动参与率下降的趋势,这表明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这些观点在众多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得到了验证。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05年初分析得出2004年我国新增城镇就业超过了900万人,预测2005年就业矛盾将会比2004年更加严峻。主要表现在:(1)长期性就业压力依然过大。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在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要求就业的总规模每年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机会不足1000万人。(2)2005年经济增长率的回落,将对就业增加形成短期压力。(3)大学毕业生大规模集中释放将继续加大就业供需矛盾。据统计,200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12万,初次就业率仅为50%左右,200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280万,到6月底平均签约率为60%,再加上2005年毕业无法就业的学生,累积的就业矛盾越来越大。总之,2005年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5%预期目的实现有相当的难度。
而2005年底的报告否定了上述2005年经济增长率回落的预测,验证了经济的强劲增长使2005年的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就业增长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2005年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数达11102.7万人,比第1季度增加130.4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58.4万人。但相对于经济增长的其他主要指标而言,就业增长明显偏慢,第3季度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同比仅增长1.4%,GDP增长的就业弹性只有0.15。工业企业就业增长稍快一些,但相对于上年同期也有所回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增长缓慢将会制约未来的消费增长,同时也使农民在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偏少,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蔡,都阳(2005)考虑到“十一五”期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根据经济增长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就业弹性的变化范围作为分析的基础。对这一时期劳动力供求关系作出了判断,认为从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供给压力将逐步减轻,相对于“九五”和“十五”期间,创造就业需求的压力减轻。但是,“十一五”初期正处于劳动年龄人口上升期,就业形势仍将严峻。劳动保障部专题小组(2007)的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
综上所述,整体看来,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1]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0-17
【关键词】:劳动力;参与率;分配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B
劳动参与率是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状况。根据经济学理论和各国的经验,劳动参与率反映了潜在劳动者个人对于工作收入与闲暇的选择偏好,它一方面受到个人保留工资、家庭收入规模,以及性别、年龄等个人人口学特征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社会保障的覆盖率和水平、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劳动参与率。
一、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
1.年龄、性别因素
从性别上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远低于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更多地承担了家庭中子女的抚育责任和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上劳动力雇佣方对女性劳动力的歧视普遍大于男性。随着六七十年代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许多适合由女性从事的职业逐步出现,才使得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偏低的局面有所改善。
在劳动力参与率的性别差异中,两者之间相差的程度还呈现出随着年龄的不同而不同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往往有着不同的劳动偏好和不同的社会责任,从而使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参与率各不相同。
2.教育发展因素
3.收入增长因素
收入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劳动者单位就业收入的增加会加大闲暇的机会成本,从而诱使一些原来没有加入就业队伍的人开始选择工作,促使劳动参与率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家庭收入水平不高的人来说,收入因素将会是决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就是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另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又可能会使得一些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力队伍,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体现出收入增长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收入的增加对个人劳动力参与抉择的影响是相反的,这两种效应对个人影响的强弱将最终影响个人参与劳动的决策,从而影响总体的劳动力参与率。
4.产业结构因素
在宏观经济中,产业结构也是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之一。由于第三产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最大,因此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比例也决定了劳动力参与率的大小。在60-70年代西方各国的高速增长时期,各国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带动了这些发达国家总体劳动力参与率的上升。
劳动力参与率这个衡量指标,体现出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反映出人们参与劳动的状况。它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也因此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可以说,劳动力参与率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指示器。偏高或偏低的劳动力参与率,都表明社会经济活动中存在相应的问题。
二、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成因
我国劳动力参与率偏高的现状,是由我国的工资和福利政策、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发展程度等多方面原因共同决定的。
1.工资收入偏低,扩大了家庭对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高速起飞和快速增长,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起点较低,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资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得家庭中需要有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社会劳动来维持家庭生计,从而扩大了家庭向社会的劳动力输出。
3.就业关联型社会福利政策增加劳动者就业意愿
4.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育普及程度还较低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农村,失学问题更为严重,且女生的失学率高于男生。这就直接导致了劳动者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受教育水平偏低的现状,不仅如此,在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前,大多没有接受必要的职业培训,这就使得参与劳动的劳动者素质仍有待加强和提高。教育水平的落后,使得许多青少年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5.工资与工龄挂钩,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
目前我国在计算工资水平时,由于普遍与工龄挂钩,因而人们往往选择提早就业以增加工龄,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在这样的工资政策中,许多劳动者提早进入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加大了就业压力。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未成年人也加入到浩浩荡荡的劳动大军之中,使得就业情况更为严峻。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未满16周岁的童工。但实际上,仍然有许多企业不顾规定擅自雇用未成年人。这不仅造成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且侵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
6.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完善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逐渐显现,我国已经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老年人需要靠超龄参加劳动来维持生活。这就使得许多老人不得不走出家门,二次就业。退休人员的二次就业虽然可以为家庭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但却挤占了成年人的就业岗位,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三、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的措施
通过对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各方面制度的不合理因素的存在,导致我国劳动力参与率仍然总体偏高。适度降低劳动力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对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改善目前我国失业率高的现状,都是十分重要而且必要的。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相应措施来适当降低劳动力参与率。
2.调整工资政策,工资与绩效、能力挂钩
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普及程度
5.调整完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福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减弱福利制度与就业状况的关联性,从而使得福利政策对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吸引力减小。同时,由于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是退休人员再次走出家门,二次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完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使得退休人员“老有所养”,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