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4日,四川、上海、浙江、山东、天津、江苏、北京等7个省市已经发布2025年省考公告,除了北京,其他6个省份都将招录条件中的年龄放宽至40岁。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省考报考资格中的年龄要求均是“满足一定条件,部分可放宽至40周岁”。
例如上海的公务员招录公告中指出,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报考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1983年11月以后出生);报考工青妇机关专职干部中工会、妇联系统职位的,放宽到40周岁以下。江苏则明确,报考人员需符合年龄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普通高校硕士及以上学位2025年应届毕业研究生、面向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任)招录职位的报考者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早在今年9月,深圳事业单位统考发布招聘公告,多个区的大部分招聘岗位对年龄的要求放宽到40岁,这使得不少考生期待,接下来的公务员国考和省考放宽年龄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部分地区公务员考试将年龄限制从35岁放宽到40岁,不可谓调整幅度不大,但是,“还有逐步放宽乃至完全取消年龄限制的空间”。
有条件的年龄放宽
最近,35岁的叶薇(化名)正在备考河南省考和江苏省考,每天花上大概6小时看书、听课。
2007年,《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施行后,《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被废止,新规仍保留了“年龄为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的报考年龄限制。2019年,新修订的《公务员录用规定》再次明确了这一规定。
马亮说,公务员考试对报考人员设定年龄限制,具有一定历史背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推动干部“四化”,特别是“年轻化”,政府采取了不少举措。其中,有关公务员考试和干部任用的年龄限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对于公务员报考年龄限制的合理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曾解释,中国的公务员晋升方式一般是从最低级开始,逐渐晋升,这就需要对年龄和学历作出要求,如果“入门”时年龄太大,而级别又只是最低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近些年来,公务员报考的年龄限制逐渐出现了放宽趋势,均是有条件地放宽。
《中国新闻周刊》梳理发现,从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以来,国考报考条件开始加上“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这一条。同年,上海公务员考试也在报考条件中加入了这一条。
到2023年,全国已有约十省份的省考报考条件加入“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年龄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的规定。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劳动经济学会劳动力市场分会会长李长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今多地的省考针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放宽年龄限制,释放了一种积极的信号,这也是适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变化。
不过,叶薇说,多地省考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只针对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自己是本科学历,因此对自己的影响不大。
10月中旬,国考公告发布,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仍只针对应届毕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马亮认为,深圳市的改革说明突破年龄限制大有可为,完全没必要拘泥于35岁,而是可以放宽到40岁,甚至在未来进一步放宽到更高年龄门槛。
他指出,之所以取消年龄限制至关重要,就在于要为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提供职业转换机会,使他们可以为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提供新鲜血液,“在私营部门和非营利组织有丰富工作经历的职业人士,可以为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提供新颖的思维与视角,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水平提升”。
风向标意义
延迟退休改革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政策协调推进,以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马亮认为,放宽公务员考试年龄限制,也是在承接延迟退休政策而进行的年龄顺延。
今年,已有地方围绕延迟退休改革,提出放宽招聘年龄条件。
实际上,公务员考试将报考年龄放宽还具有重要的风向标意义。
马亮认为,如今职场普遍流行的35岁年龄限制,可能参考了公务员考试设定的年龄门槛。一些企业在招聘时,往往会设置35岁以下的年龄要求,企业裁员时,35岁以上的员工也总是率先被裁的对象。
李长安此前撰文指出,企业所谓的“35岁门槛”是一种泛化概念,其实质是企业追逐利润最大化与员工劳动力“性价比”之间存在矛盾。
尽管“35岁门槛”几乎已成为职场生死线,但35岁其实尚未达到中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2023》显示,1985—2021年,中国劳动力平均年龄从32.25岁增加到39.42岁。其中,城镇从33.03岁上升到39.16岁,乡村从31.99岁上升到39.82岁。
近年来,在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纷纷呼吁逐步放开公务员录用年龄限制。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林勇就曾建议放开公务员考试“35周岁限制”,他指出,这有利于落实延迟退休政策、促进人口增长、消除年龄歧视、提高政府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