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宋鱼水: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尽可能接近新闻台

宋鱼水,女。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2007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07年、2012年先后当选为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2009年国庆六十周年之际,宋鱼水当选为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一百位感动中国人物。在独立办案的十余年来,宋鱼水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500余件,其中5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当事人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央视网消息(网络新闻联播记者祝娟报道)10月31日,全国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在北京接受了央视网记者专访。访谈实录如下:

主持人:单妍

央视网:各位好,欢迎收看央视网十八大代表系列访谈。今天请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十八大代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副院长宋鱼水,宋院长被当事人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并且连续两届被推选为全国党代会的代表,据我们所知,在她独立办案的十余年来,公正高效地审理了各类民商事案件1500余件,其中500余件属于疑难、复杂、新类型案件。

党代会的经历让自己对责任的理解更深入,对问题处理更成熟

央视网:宋院长您好,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司法领域一线的代表,您已经是两次荣选为全国党代表了,真是非常了不起,您这次担任党代表跟之前那次心情有什么不同?

宋鱼水:我觉得严格来讲心情还是一样的,非常激动,也感觉到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我觉得这些都是一样的。如果说不一样,刚开始就像是学生,但是因为毕竟经历一届了,对很多问题的理解,包括对责任的理解更深入一些,所以我觉得现在可能会更成熟一些。

还有,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五年前我们国家的发展变化跟五年后的发展变化还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对时代的理解,包括时代发展的这种渴望,还有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你自己的工作感悟等等,都会给你注入新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会让你想到义务应该更多一些,你怎么能够更称职一些,所以还是一个很复杂的心情,很多很多内容需要你去想一想。

群众希望通过自己来替他们传达声音

央视网:当选这个代表,是一份荣誉当然也是一份责任,就如您说的,那么这五年当中,您当选代表之后,代表的身份有没有给您的生活,或者是工作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宋鱼水:我觉得变化肯定是有的,因为当代表以后有几块工作。

一个是参加十七大的会议,在这个会议期间,因为各项会议议程也参与了,这种经历我觉得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亲历了,所以说对它的这种理解能力,同时对于社会的这种传播效果,我觉得是不一样的。

在十七大代表任期内,每年我们有好几次活动,尤其是对北京城区以及远郊区县做了很多很多考察,跟着北京市的代表,同时也去全国各地也做了一些考察。也就是说,我会从十七大代表的角度,深刻地用考察的方式了解变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方面。

还有,因为你是十七大代表,可以接触到很多的群体,包括很多个体,他们会向你说“一个十七大代表,我觉得你应该做什么,我希望你能做什么,我要表达一下对十七大代表的声音,或者说希望你去做什么样的工作。”所以我觉得还是不一样的。

担子重了很累也很幸福

央视网:那么身上的担子是不是也更重了?

宋鱼水:可以这么理解,一般人会觉得担子更重了以后感觉更累,其实不见得,我自己感觉这种重也是一种幸福感,因为你愿意愉悦地接受这份工作,那么我觉得责任会转化为你工作的乐趣。所以我想,可以说担子更重了,但这个重不是感觉到更累了,而是感觉到我能够给社会多做一点事情,或者说我能感到和人民共同去做一件事情,你那种回归集体的感觉,并不是让人感到更累了,而是感觉到一件一件事情是这么落实的。

办案要力求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尽可能接近

央视网:据我们所知,您和同事共事这些年当中,也办理了比如说全国首例、全国第一这些案件,您觉得这些案件能够办理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宋鱼水:不容易,确实不容易,一般办理这种案件有几个点是比较重要的,第一就是学术上的资源,你要全部占有,所以一般的疑难案件我们会开多次讨论会,了解学术界是怎么理解这个问题的,有些案件还有可能特别需要国内外的资料,就是包括国内外的判例,需要做一个了解,我觉得这是理论上的一种求索。

剩下一个工作,就是调动我们法官和合议庭成员的积极性,也就是法官和陪审员的积极性,使这个案件的审和判能够有一个质量,也就是说我们案件审理,首先是开庭审理,然后还要合议庭充分合议,合议完了以后按照多数人的意见完成这个判决,包括判决从哪个角度写,怎么写能把当事人说服,这是要下一定功夫的。

与其让当事人向法官学习,不如法官向当事人学习

央视网:法官其实也要接触到不同领域的事情,所以法官的知识面应该也要很广,在工作当中,您是怎么去严格要求自己的?怎么提升自己的素质?

宋鱼水: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法律知识方面,我向同行学得比较多,向老师请教得比较多。对案件事实知识,我们有一位法官曾经说过一句话:与其让当事人向法官学习,不如法官向当事人学习。当事人是为了法律问题到了法院,涉及到的案件知识有可能是知识产权领域,所以我们有时候是向当事人学习的。

把传统的人际关系变成法律框架下的人际关系

比如说结案的数量。我自己的观点就是,案件的数量是劳动强度训练,因为法官在案多人少的情况下压力特别大,我们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几乎都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很多人感觉很累很苦很烦。我跟他们说,你办了一二十年案子,在一直追求结案数量的情况下,你会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你的身体素质和你的劳动强度是卓越的,我是有这种感想的。

还有结案质量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包括程序上的公正,包括实体上的公正,我最大的经验就是,我们既要程序的公正又要追究实体的公正,我们怎么能够得到二者的完美,这个探索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会在这两方面下很大的功夫。

要做一名有职业理想的好法官,其中最大的功夫就是不断练习,一个案件一个案件地积累。还有,我觉得法律的理想很重要,这个概念是什么?法律理想就是,你在瞬间的情况下,在工作很顺畅很轻松的情况下容易为法律的理想而奋斗,但在逆境困难的时候,甚至有挫折感、挫败感,想放弃的时候怎么办?我就跟年轻人说,假如你爱这个职业,就跟小两口要结婚是一样的,你为什么要跟他结婚,可能好多人觉得他的条件跟我不般配,但我就喜欢他。一个职业也是一样的,你爱上它,无论怎样你都不会放弃,我觉得法律的理想很重要。

当然,我觉得对人们公正的追求,有它的共性。在这方面,我们对当事人尤其对违法的当事人,理解得越深刻越深邃,我们发现的问题就越充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还有你刚才提到的公正的底线,我就觉得在现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怎么去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就是靠打关系,你怎么办?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如何把传统的人际关系变成现在的法律框架下的人际关系,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命题。我想,在法律和人际关系面前,我们找到一个融合的方法,然后变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可能很多问题就解决了。

总之,确实有很多很多的方面,需要我们不断去积累。办案一二十年,我觉得很多收获就会成为你成功的一种方法。

全民素质的提高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根本

央视网:您觉得我们应该通过一些什么样的有效途径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宋鱼水:可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法律文化不仅仅是法官的文化,律师的文化,应该是社会的文化。我们在文化大建设大繁荣的时期,文化建设融入法律的元素,使我们每个公民,每个公务员,还有每个法官,包括你们,能够有一种法律文化的思考,有一种遵守法律的习惯。这样我们就会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规则,这个规则无非是民间尽可能消化矛盾,是吧?还有实在消化不了的,交给程序规则去解决,比如说交给法官去解决。交给法官解决的前提是,我能不能尊重程序、爱程序?一审二审结束之后,我们怎么去对待一个裁决?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法律文化的一个内容。

央视网: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您会如何履行自己作为代表的义务呢?

宋鱼水:说句实话,想过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为我觉得当选十八大代表以后,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义务是什么,就是你要学有关的法律文件,把义务弄清楚了,同时也有权力。为什么会选你做十八大代表,我觉得不仅是义务,也要利用你的十八大代表的这种平台,更好地去尽自己的责任,对你的权力,不是滥用权力,而是正确的行使权力。

央视网:宋院长您在采访中说过,您毕生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好法官,我相信在很多人的心中,您已经是一位好法官了,也希望通过对您的这次访谈,让更多人能够对法制建设有更大的了解,也希望在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的基础上,大家都能够越来越和谐,共创一个和谐社会。

非常感谢宋院长今天接受我们的采访,也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我们下期十八大代表访谈再见。

THE END
1.裁判文书的表达我们不可能通过可视化的传播手段,富有感染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当事人对意义的理解只能通过对文字符号的解释来实现。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事实铺垫,详尽地刻画案件事实,追求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无限趋近,裁判文书就会获得一种类似的“可视化”效果,从而与当事人或者公众产生心理共鸣。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3/11/id/7630256.shtml
2.客观事实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只有当这种假定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们https://baike.kuaiji.com/v42665358.html
3.法律事实是什么意思法律事实的解释是什么在民法领域,除法律行为外,事实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法律事实,但学界给予的关注较少。 所以法律事实是经过思维加工后被法官所认定的事实,其与真实的客观事实不一定一致。 法律事实形成过程的客观化包括两个方面,即心证公开和判决理由公开。 这种差异主要是法律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问题,而不是法律规定不明确的问题。 https://www.hao86.com/ciyu_view_9a84a043ac9a84a0/
4.客观事实与既定事实的区别360AI搜索 正在生成回答 1 2 展开全部回答 继续追问: 客观事实的定义是什么?既定事实如何影响决策?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的关系如何验证一个事实的客观性?既定事实在法律中的作用客观事实与历史记载的差异相关问题 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 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包括:指代不同、特征不同。 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https://m.wenda.so.com/q/1687142778216605
5.法律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法律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情 况。法律事实分为二类: ① 事件,是指法律规定的,不依主体http://iask.games.sina.com.cn/key/551cd96d5f1dd8c4a3fc8405.html
6.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与联系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客观事实。法律事实就是法官通过法定程序,按照证据规则,根据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经过质证采信后,对案件事实所作的合理推断与认定,理论上称之为法律拟制事实。这种合理推断、认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简单来说,法律事实就是用证据支撑起来的事实。就律师而言,不关心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245166681132939924.html
7.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区别律师普法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区别 普法内容 一、指代不同 1、法律事实:就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2、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https://www.110ask.com/tuwen/250508049210549241.html
8.什么是民事法律事实?答:其有何特征?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终止的客观现象。其特征表现为:(1)客观性。民事法律事实是一种客观现 象,而不是主观现象。单纯的主观意志并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终止。(2)法定性。何种客观现象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是由法律规定的,而不 http://jxjg.hljcourt.gov.cn/m/?act=a&aid=89915&cid=4
9.诉讼中的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何宁湘律师在从事诉讼代理实务(包括刑事辩护实务)过程中,几乎是不可避免要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与法律的看法进行讨论、磋商,甚至会发生争论。本文试对民事诉讼案件中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意在对诉讼当事人对这方面问题有所了解与认识。 一、问题的由来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5983
10.什么是构成要件事实的要素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人们对于什么是构成要件事实的要素也是着重关注的,许多人可能只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具体是怎样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由法构网法律咨询在线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法律https://www.fljg.com/baike/632251.html
11.民事法律事实是什么吴中律师精选解答所谓民事法律事实,就是指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现象。https://m.64365.com/tuwen/fjgcv
12.法律事实不是我们以为的“真相”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就是“以实事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法律上的实事,并不是我们日常所谓的“客观事实”和所谓的“真相”。 在真实的司法过程中,事实的发现与描述是案件审判的前提。裁判者必须首先搞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能根据法律进行处理。然而,法律中的事实和我们普通人眼里的“真相”有很大https://www.jianshu.com/p/9e9b09b461b5
13.法律真实说与客观真实说——刑事判决证明标准之争所谓法律真实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证明的过程中,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应当符合刑事诉讼和程序法的规定,应当达到从法律的角度认为是真实的程度”。[5]也就是在法律视野中,作为裁断依据的事实不是社会经验层面上的客观事实,而是经过法律程序重塑的事实,该事实因符合法定的标准而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25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