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日常生活中,市民在消费时遇到过哪些糟心事,是否有好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为此,记者在青岛街头随机采访了近百名青岛市民。大部分市民表示,没有买到过假冒伪劣商品,只要在正规渠道购买的商品,即便出现问题也能退换或保修,很少需要进行消费维权。街采中,市民反映的消费维权问题大多集中在健身、早教等预付卡消费领域。此外,还有个别市民提到了老年人保健品骗局,以及网购遇到的退货难题。
预付卡退费难签订合同要走心
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在一家健身房办了健身卡,并购买了价值近4万元的私教课。其中,健身卡有效期2年,私教课是按课时扣费的,王女士称当时没留意私教合同中是否有使用期限。健身卡到期时,王女士所购买的144节私教课只上了40节,为此,她与健身房沟通,希望退还剩余私教课的费用。健身房不同意,给出的方案是让其再办一张新的健身卡,才给激活剩下的私教课程。王女士由于搬家嫌距离这家健身房有些远,加之受疫情影响不想去健身房健身,因此未同意这一方案,其问题至今未解决,正考虑通过消协进行维权。
市民徐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预付卡退费难题。2018年,她花29800元给孩子在一家全国连锁的知名早教机构报了三年的英语课,结果仅上了一年的课,这家机构的青岛分部就“改旗易帜”,之前的教学点被取消。学校让家长把购买的课程改成该学校的网课,或是选择到别的机构上完余下的课程,家长们不接受这一方案,希望退费。徐女士称,之前是因为这家机构的口碑好、规模大,才给孩子报的名。目前该机构的总部仍正常运营,所以能提供网课服务,但家长们担心网课效果不如面对面教学好,所以不同意改上网课。
针对这两个案例,记者向市消保委进行了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合同对双方都有约束力,要依据双方签订的合同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商家违约,不能提供相应服务,商家应退回消费者预付款;如果商家没有违约,消费者单方面提出解除合同,可先与商家沟通,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可通过消协调解,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可能需要缴纳一定的“违约金”。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预付卡消费时,应谨慎选择商家,尽量选择证照齐全、规模较大、口碑良好、经营状况佳、信誉度高的商家进行消费。冷静对待商家的推销,对于数额较大的预付费消费,更要提高警惕,理性购买。在签订合同时,不要轻信口头承诺,在书面合同中明确预付卡适用范围、使用方式、使用期限、退卡方式、纠纷处理原则和违约责任等内容,并要谨慎查看合同条款,注意是否出现“本卡一经售出不予退款”、“所有解释权归商家所有”等霸王条款。消费时要主动索要并妥善保管合同、小票等书面证据,以便在出现纠纷时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世上没有免费的鸡蛋警惕保健品诈骗
一件商品拆分多次发货网购别急着扔包装箱
“我还有两件货品没收到呢,系统就给自动确认收货了,感觉商家就是钻了这个空子。”陈女士并不气馁,拨打了12315,还在线上平台提交了投诉。后来经平台客服沟通,让其收到4件快递后,再一起打包退货。首次退货时,商家以不是原外包装箱而再次拒绝退货,并态度恶劣地放话“寄回来100次也不给退”。费尽周折,陈女士找回了这个价值两千多元的“外包装箱”,再次要求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