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警惕营销号借用敏感问题蹭流量,提防负面影响持久不散;二是实名举报引发连锁反应,后续处理不当恐再引争议;三是反映问题的群众超预期,易出现唐山城市安全的负面舆论;四是警惕出现“矫枉过正”的处理方式及言论,避免影响后续治安工作开展。
01
女子遭群殴引全网舆论哗然
6月10日凌晨,唐山某烧烤店发生了一起恶性伤人案件。案发时,犯罪嫌疑人对店内正用餐的4名女子中的一人进行骚扰并殴打对方,随后其同行人员冲入店内对受害人进行殴打,并将受害人拖至店外继续殴打。
随后舆论仍在发酵,热度持续攀升。舆论对于打人者的负面情绪逐渐蔓延至有关部门,开始质疑警方的抓获速度,认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这样的抓捕速度不应该。同时,舆论场出现了有关“黑恶势力”的声音,网友开始起底打人者的犯罪前科。
10日晚,唐山市公安局路北分局发布消息,两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他犯罪嫌疑人正在全力抓捕中。11日凌晨,又抓获李某瑞等三名涉案人员;同日上午,又有3名犯罪嫌疑人是在江苏盐城某高速服务区内被警方布控抓获的;下午,最后一名外省籍涉案人员在江苏也已被抓获。
至此,9名涉案人员全部落网。
在涉案人员全员落网后,网民舆论开始对如何惩处打人者展开讨论,媒体舆论场则聚焦公共安全及后续规范。
此时,就打人事件本身的舆论热度开始下降,但因此事引发的后续震荡才刚刚开始。
02
引发实名举报连锁反应
继6月10日河北唐山蛋糕店老板实名举报涉黑团伙敲诈勒索、暴力打砸后,6月11日、12日分别有女子实名举报遭逼迫下跪打“白条”,多人实名举报唐山女子徐某诈骗。
就“实名举报”“扫黑”除恶的话题讨论,迅速占领各热搜话题榜单。
此后,实名举报引发连锁反应,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接踵而至,网络上甚至出现实名举报已超过500起的声音。
据网察大数据分析平台显示,截至6月15日12时,有关唐山实名举报的话题报道及讨论已超过309万条、扫黑除恶的话题及讨论超过65万。
从话题走势来看,“实名举报”“扫黑除恶”均与案发第二日到达走势峰值,而后“实名举报”随后续曝出的事件,出现小幅度波动,“扫黑除恶”走势热度略微下降。
在此阶段,网民舆论场聚焦“实名举报”,官方舆论场聚焦“扫黑除恶”。
媒体舆论此阶段观点如下:一是扫黑除恶工作仍需继续,持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二是从法律层面思考,如何保障公共安全;三是事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黑除恶工作仍需继续,持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新华社发布援引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的表态称:要从严从快依法严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回头看”,保持依法严厉打击高压态势,持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伤者公道、还市民安宁、还社会稳定。
从法律层面思考,如何保障公共安全
法治日报微博指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更要承担刑责。无论何时何事何因,任何人都不该突破法律底线,践踏他人尊严,破坏社会和谐与公正。正如警方通报所说,警方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违法犯罪人员。暴力与法治社会绝不“兼容”,社会戾气必须依法制止,施暴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
事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03
事件收尾,舆论回应才刚刚开始
6月11日晚,唐山市市长、市疫情防控工作总指挥部总指挥田国良主持召开全市疫情防控工作总指挥部会议暨重点工作调度会议,会议强调,针对烧烤店恶意伤人事件,要从严从快依法严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回头看”专项行动,保持依法严厉打击高压态势,持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还伤者公道、还市民安宁、还社会稳定。
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件,引起舆论公愤。涉案人员全被抓获,暂缓网民心头之恨,但对舆论疑惑的回应,却还没有结束。
如何看待唐山扫黑除恶回头看?
工人日报认为,希望此番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在民众围观、出离愤怒以及雷霆治理之后,能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给更多地方以警示:必须时刻意识到扫黑除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不可有任何麻痹、懈怠思想,尤其不能存有“时过境迁”“天高皇帝远”的敷衍与侥幸。
唐山当地黑恶势力顽固是否存在背景或渗透?
中国青年报:唐山男子实名举报黑社会团伙的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也反映出某些地方对于恶势力打击不力、存在死角的问题,也不排除个别地方存在包庇、纵容、勾结黑恶势力,姑息养奸等情况。而这些曝出的恶性事件累积叠加,大幅度消解了公信力,使得一些地方政府频频陷入“塔西佗陷阱”。近些年来,随着扫黑除恶行动的实施,各地社会治安呈现出稳定向好的趋势,但一些地方仍存在“灯下黑”的情况,这也给一些获得精神文明称号的城市抹了黑。
唐山烧烤店打人案,为什么需要高度重视?
检察日报认为,随着平安中国建设以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持续深入推进,各地取得了众多成果和亮眼成绩,黑恶势力受到严厉打击,社会治理水平和治安状况明显改善提升,老百姓拥有了更强的安全感。但也正因为如此,这起案件的发生,才会显得与大环境如此格格不入,才会让公众如此愤慨、如此难以接受。表面看,作为一起个案,它伤害的是无辜个体;但实质上,它波及的是公众对法治社会、对平安中国的信心。
面对暴力事件,是否应该见义勇为?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东燕称,当时应该不乏想要出手相助的人,但他们也会考虑,这样做会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就算是打得过对方,如果把对方打伤打死了,自己会不会有坐牢或行政处罚的风险?这几个施暴者背后有没有团伙?他们相助之后,会不会被这些人盯上,进而骚扰自己的家人?
胡锡进为此事件点评说,我要为现场这位想要阻止恶行的天然冲动而感动;我也为那位抱住并劝住她的同行男子同样天然的谨慎而惋惜。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储殷认为,在谴责围观者时,要有一种设身处地的这样一种共情的能力,不要拿超英雄超道德行为要求普通人。
04
未来或将出现的舆论隐患
一是“涉案者案底累累却能横行”“当地涉黑势力是否存在保护伞”“涉案者是否与警方有瓜葛”等问题尚无定论,此类问题会被营销号用作引流素材持续炒作。